正文 第23章 動人的談吐,讓情更堅愛更濃(2)(3 / 3)

4.忌說氣話

有些父母稍有不順心的事就拿孩子撒氣,衝著孩子大喊“滾一邊去”、“不說話能把你當啞巴呀”這樣的氣話,不給孩子好臉色。孩子不敢接近,但又無法躲避。如果孩子再問點事情,就更沒好氣地說“你怎麼那麼多為什麼呀,不知道,別問我。”“別老沒完沒了地問這問那的,一邊待著去……”等。這些使孩子橫遭冷落的氣話,是父母應該忌諱的。

5.忌說埋怨孩子的話

孩子犯錯後,往往會感覺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孩子會為當初沒聽父母的話而懊惱。這時,媽媽在一邊說:“我早就跟你說過會這樣。”瞬間,孩子的無助就變成了自衛。出於反抗母親輕蔑的語氣,出於擺脫自視蠢笨的自卑,他會為自己辯解。要麼在絕望中屈服,要麼在憤怒中反叛,而這兩樣對孩子的成長都沒有什麼好處。

較好的表達方法是,媽媽說:“你試過自己的方法了,但沒有成功是嗎?真為你難過。成長總是要走些彎路,媽媽也是這麼過來的。”

6.忌說欺騙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不把對孩子的承諾當真,言不信,行不果。

“乖啊,明天媽媽給你做好吃的、買漂亮衣服。”

“好好念書,考好了爸爸帶你去吃肯德基。”

這些父母往往隻是說說,幾乎不曾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這種話比沒說的後果還壞。

7.忌說溺愛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對子女過於溺愛。常常對孩子說“你是媽媽的心肝兒”、“命根子”。有時候遇到孩子耍潑,隻要孩子有求,父母就都必應。甚至在到孩子打罵自己的時候,不但不惱怒,還很高興,笑著說孩子長本事了,這些容易造成孩子形形色色的壞毛病。所以,溺愛孩子的話要少說。

與長輩說話有講究

見到老年人以後要說敬語。敬語的運用應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像青少年們見到了老年人,應該稱呼“大爺”、“奶奶”,如說“李大爺您好”、“王奶奶身體還好嗎”;如果是中年人,見了老年人後應該稱呼“您老”或“大伯”、“大嬸”,像說“您老好”、“劉大嬸身體還硬朗嗎”、“張大伯您早”等。現在有一些人見了老年人不使用敬語,經常連一個“您”字也沒有,有的人就直呼“老頭兒”、“老太婆”。這是很不禮貌的,表明這些人連起碼的教養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禮儀修養了。

有一個年輕人去京城,走了很多天後在某村口遇到一位老人,他很不禮貌地向老人問路:“喂,上京城還要走多遠?”

老人連看都沒看他便答道:“十八拐杖。”

年輕人以為這地方人用“拐杖”做裏程單位,接著又問:“要是論‘裏’還有多少遠?”

老人一邊走一邊回答:“論理你該叫我老大爺。”

年輕人這才知道自己的不禮貌觸怒了他,便紅著臉走開了。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每天都在和人說話,所以“會說話”就決不是簡單的事情了。有時,即使老年人也有不對的地方,你也不要與其據理力爭,應謙和地向他請教,或適時結束談話。

人一老了便喜歡追懷往事,如果你能引他回想起曾經的美好時光,他們就會打開話匣子,有說不完的話。

我的一位老師,自從過了60大壽,常對過去的事感到無限的悔意,覺得沒有好好把握時光,以致“老大徒傷悲”。然而,隻要我們說:“您20歲的時候想了些什麼?那時街上是什麼樣子?您到過哪些地方?”他總是講得眉飛色舞,即使我們默默不語,他也興致盎然地講下去,就像當年講課那樣,講到精彩之處,還來幾個形象化動作。

在同老年人說話時,應避免過多地談及他們的“老”,這樣會使老人覺得自己行將就木,感歎人生短促,引發他的傷感情緒。如果是遇到一位“不服老”的人,他將會對你產生不滿。因此,與長輩說話,不能像與平輩說話那樣無所顧忌。

與老人談話,也不必過分表示你的恭敬有禮,或者勉強自己一定要聽完老人的長談。由於老人講話緩慢,有時碰上一位融洽的閑聊者便滔滔不絕。因此,聽他講多少時間應隨自己的興趣而定。不管他如何漫談,可以讓他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借機離開。離開時對他有趣的談話表示熱情的感謝,再禮貌地告別。

老人已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勢必會有與年輕人截然不同的觀念和想法,有時甚至做出一些年輕人看似古怪、不可理解的行為。作為年輕人不能一味地抱怨老人老腦筋,更不能冷淡老人,而應主動和老人溝通,關心老人的生活。

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強迫老年人非接受不可,也不要動不動就埋怨他們思想僵化,應該慢慢開導他們。即使最終他們也無法接受,也不要強加於他們,因為你們畢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要他們更新觀念是不可能的,強迫他們隻會增加雙方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