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娘教子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明代學士薛禮外出征戰,幾年杳無音信,家人以為他已經死去。他的兩位夫人張夫人、李夫人相繼改嫁。隻把一個剛滿五歲的小孩薛英哥甩給了三夫人王春娥。王春娥堅貞,誓死不嫁,含辛茹苦撫養英哥長大成人。每日裏她教給英哥四書五經,習文舞墨。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薛英哥已長到八歲,王春娥便送他到私塾讀書。私塾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開始他學習勁頭很高,但是日複一日地背書講書,他漸漸感到枯燥無味了。有一天,尚未放學,他就偷偷溜回了家。正在織布的王春娥發現了,便問道:“你這麼早回家,該不是逃學吧?”薛英哥滿不在乎地說:“沒有逃學,今天先生有事提前放學了。”王春娥一聽,感覺不對頭,轉而問道:“你將今天所學的書背上一段。”薛英哥一聽背書,這下可急了,他連忙說道:“三娘,你讓我背個開頭兒,還是背個結尾呢?若背個頭兒半天也背不完一篇文章,如果背個尾,一會兒就完了。”王春娥聞聽此話,一股無名火湧上心頭,大聲罵道:“你這個不成器的奴才!”說話間,一邊用教鞭打斷機頭,一邊緩緩地對他說:“你看,這布是一根根絲織起來的,這織機是咱們謀生的工具,人的學問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我打斷了這織布機的機頭一樣,成了廢品。你年紀這麼小就不好好讀書,長大後沒有才華怎麼養家糊口呢?”
薛英哥聽著覺得言之有理,羞愧地低下了頭。王春娥看到薛英哥有悔改之意,接著對他說道:“先前古人哪個不是立誌成名的,有誌不在年高邁,無誌枉活百年春。秦甘羅十二歲封卿拜印,周公瑾十三歲統率三軍,王摩詰十二歲進士高中,寇平仲十二歲身為翰林,牧牛童中狀元名叫李密,頭懸梁錐刺股孫敬、蘇秦,如映雪、如囊螢孫康、車胤,砍柴人讀書成名是車買臣,這些人並非是天資上乘,都是由於刻苦用功才成名的!”
王春娥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話,深深打動了薛英哥的心。從此後,他牢記三娘的教誨,奮發圖強,勵誌求學,最終狀元及第。
關於孩子貪玩、荒廢學業這個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王春娥並沒有像現在有的家長那樣大吐苦水,訴說自己供他讀書如何不易,以及學習不努力,以後找不到工作之類的空洞說教去說服孩子。而是打斷織布機,用織布的實例讓薛英哥明白荒廢學業的危害,接著又用一些古人刻苦學習的事例讓他明白,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唯有走刻苦用功這條路。最後,薛英哥認為三娘的話言之有理,而且也為她的良苦用心所打動,此後,一改貪玩的毛病,發憤圖強,學業終有所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現在眾多家長的心願,但是為了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父母還是要從對孩子如何講道理上下工夫。這樣家長的苦心才不會白費,孩子將來也才會有所成就。
與子女說話有忌諱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雖然親密,但對孩子說話也要講究方式,不能總是盛氣淩人地批評指責,也不能因為溺愛而總是誇獎。孩子與父母在年齡、閱曆、心理等方麵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倘若不注意這一點,對孩子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勢必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為人父母者,在同孩子交談時應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辭。
父母對子女說話時是有忌諱的,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忌說損傷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性格急躁,看到孩子的表現不令人滿意時就經常說出“你怎麼這麼笨呢?”“怎麼那麼沒出息?”“你說你活著還有什麼用?”等諸如此類的話來損孩子。雖然是“愛之深,責之切”,但日子久了,孩子的自尊心會被破壞殆盡,身心也會受到巨大的創傷。
有些父母還在訓斥時,將子女進行對比,說:“你就是沒有你哥哥聰明!他門門功課都拿滿分!”很多家長說這樣的話時,顧及不到孩子的感受。可孩子的反應往往是:第一,感到自己遭到了貶黜,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沒有讓父母再次喜歡的希望;第二,擺脫人見人愛的哥哥;第三,為沒人喜歡自己而憤憤不平。
所以,更為恰當的表達應該是:“媽媽知道你擔心成績比不上哥哥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但是你要知道,你們都是爸媽的好孩子,你們都各有惹人疼愛的優點。”
2.忌說嚇唬孩子的話
“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裏!”你真的會這麼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也許類似的威脅對他來說早已充耳不聞了。如果是在公共場合,他的吵鬧實在太出格了,這種情況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你把他抱起來,讓他明白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所胡鬧。
3.忌說命令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在孩子麵前耍威風,總是不準孩子做這,不準孩子做那,一味地限製孩子,不講民主,動不動就下禁令,如:“放學後不許跟同學在外邊玩,不許跟同學到他家去,不許把同學帶到家裏來。”“你每天除了學習之外不許幹別的。”倘若孩子長期生活在命令中,就會逐漸變得遲鈍,沒有創造力,或者會變得叛逆,與父母鬧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