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3)

三戒:不可用玩笑來蔑視別人的職業。玩笑不應含有蔑視別人職業的成分存在。如果你拿來開玩笑的職業和對方的職業無關的話,那倒還不要緊。例如,你在一個推銷員前麵開糖果業商人的玩笑。可是如果你開玩笑的職業正是對方的職業,那就不高尚了。一般人雖未必對自己的職業不滿,可是和人談到自己的職業時,總是要客氣一些,以表示自己的職業不如對方。以理發師為例,即使他並不對自己的職業感到不滿,可是當他麵對一個推銷員時,往往會說道:“理發業真是累,每天站著無法坐下,所擔心的無非是客人的多少。還是你們推銷員好,每天隻要上班就可領到一份固定的薪水,而且你們的名聲也比我們好……”對方隻是嘴巴如此說說而已,內心倒未必如此想。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而馬上附會著說:這倒是真的。理發師不管你是如何的幽默,對方在聽到你的這句話後,能不將憤怒表現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若玩笑的話題涉及職業的話,你一定要先弄清楚對方的職業才行,否則你的玩笑不僅達不到效果,反而會為你帶來惡劣的結果。

四戒:不要挖苦女性的容貌。若對方是女性,尤其是妙齡少女的話,那麼你的玩笑隻可能使對方感到厭惡而已,對方甚至會對你的人格打折扣。還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即絕對不可說出挖苦女性容貌的話來。男性即使被人批評容貌,也還會反駁說“那有什麼關係?男人又不是靠一張臉成功立業!”而女性就不同了,美貌是女性的全部,被人批評容貌是件相當殘酷的事情。因此,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拿女孩子的容貌來開玩笑。相反的,如果運用你的幽默來稱讚對方的話,那就最理想不過了。

五戒:不要錯過適當的時機。幽默的效果與把握適當的時機具有密切的關係。當你和別人在談話中,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句幽默的話題時,本來你想說出來,然而,你又突然想到:“我說出來會使對方感到好笑嗎?”於是猶豫了一下而錯失良機。要記住:一有靈感就要立刻毫不猶豫地說出來。否則時機一過,縱使後來說出,效果也要減半了。有時,你是因為考慮到:“我說出這句話後,會不會對對方失禮呢?”若是如此的話,還是不說出的好。縱使後來仔細考慮後,覺得那句話不會讓對方難堪,但是由於錯過了時機,效果也就因此遜色了很多,唯有利用下次的機會,當話題又轉回來時再加以利用。前麵我們已經說過,時機的把握對幽默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響,一旦你發覺這種幽默能使雙方高興,或將雙方帶入輕鬆愉快的氣氛裏時,那你就不應猶豫,要馬上表現出來才好。否則一旦錯過時機,效果就差了。例如,朋友同事聚在一起聊天。當大家的話題轉到賽馬時,如果突然有人說道:“昨天真是倒黴!把太太交給我買東西的五千元拿去賽馬,結果輸得一塌糊塗,我還真不好意思回家去!”當他說完後,你不妨馬上接著說道:“昨天的你,我相信若有地洞的話一定會鑽進去的,對不?”朋友們可能會被你這句話給逗笑了。可是,如果你不把握住時機而等到大家的話題轉到其他的事情上時,你再說出上述話,就達不到任何幽默的效果。幽默隻有在最適當的時機中毫不猶豫地表現出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六戒:不要不顧對方的性格。有些人性格爽朗,有些人則性格憂鬱。有些人神經較遲鈍,對別人不過分的批評根本不放在心上;有些人則神經過敏,對別人的一舉一動都不放過,任何些微的批評都足以使他難過上好些天。人類個性的差別既然如此大,你幽默時就不要忽略對方的性格因素。例如,對方是個神經質者,當你開他的玩笑稍微過火時,他還是笑嘻嘻的,實際上他隻是表麵敷衍一下而已,內心裏他一定在罵:“你把我看成是那樣的人!”“你一定是看輕我”……對方暗中咒罵你,他的這種心理或許你連做夢都想不到吧?然而不管如何,在你們交往之際,你算是失敗了。結果,你的幽默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招致了反效果。因此,在發揮幽默之前,非先了解對方的性格不可。你不妨去學點相關方麵的簡單知識,這些對如何應付初次見麵的人相當有幫助。

七戒:不可一味模仿。不能一味地模仿,自己必須發揮創意。有些人在隨時隨地舉起一隻手,就會令人笑出聲來。然而你要是照本宣科,就未必令人覺得好笑。當你在路上碰到熟人時,舉起了一隻手,結果發現對方並不覺得好玩,結果你們倆麵麵相覷,事後你自己也發現這個動作就像是在叫出租車一樣。如果對方舉起一隻手向你招呼時,你不妨說道:“嘿!你什麼時候變成希特勒了?”相信你的朋友這時一定會笑出聲來。

說話語氣有學問

說話是人們交流信息、傳情達意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所表達的意義是通過人們對其發音器官的有意識控製和使用而表現出來的。這種控製和使用的一個重要對象便是說話的聲和氣。恰到好處地使用聲和氣不僅能充分地表達說話的意圖和情感,而且還能使語言生機勃勃,充滿藝術的感染力。

在《維多利亞女王》這部電影裏有這樣一組鏡頭:

維多利亞女王很晚才結束工作,當她走回臥室門前時,發現房門緊閉,於是她抬手敲門。臥室內,她的丈夫阿爾伯特公爵問:“是誰?”“快開門吧,除了維多利亞女王還能是誰?”她沒好氣地回答。沒有反應,她接著又敲,阿爾伯特公爵又問:“請再說一遍,你到底是誰?”“維多利亞!”她依然高傲地回答。還是沒有動靜。她停了片刻,再次輕輕地敲門。“誰呀?”這次維多利亞柔聲應道:“阿爾伯特,我最親愛的丈夫,是我,維多利亞,你的妻子,請給我開門好嗎?”門開了。

有理不在聲高,無理寸步難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欣賞“理直氣壯”卻忽視“理直氣和”的好處。由於說理者在說理過程中把握不好說話的語氣,常常會導致不愉快的發生。其實,對於別人的無知、粗魯,以聲勢壓人經常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以柔克剛則經常會讓你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位顧客在茶館裏喝紅茶。“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顧客高聲喊道,等服務人員過來後他指著麵前的杯子非常氣憤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真對不起!”服務小姐賠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跟前一杯一樣,旁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把紅茶放在顧客麵前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顧客意識到是自己的錯,馬上閉了嘴,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嗬斥你,你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和氣交朋友!”

說話語氣對說話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好語氣,說話讓對方容易接受、願意接受,才是說話之道。說話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它不是靠提高音量來實現的,而是靠語氣的得體而取勝。當然,說話語氣的運用要分對象、分場合、分時間。不同的情況,要運用不同的語氣,這其中的分寸,就需要發話者靈活掌握了。 比如在談心聊天時,說理者的語氣要和緩、委婉,不能聲色俱厲,咄咄逼人;在勸導別人時要以征詢意見的口吻引導對方,少用否定句,多用設問,如果過多使用“你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類似這種態度鮮明、刺激性很強的句子就可能不太合適了。

但在生活中,到處都是得理不饒人,無理也要狡三分的人。俗話說:“饒人不是癡漢。”因此,當雙方的爭論已到劍拔駑張的時候,占理得勢的一方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風範,不要過分地窮追猛打,將對方逼入死胡同。雖然說“理直”就“氣壯”,但有理也要有禮,有理不在聲高。有理再加上得體的語氣,才能使說出的話容易被對方接受。

不同的聲和氣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因此,我們說話時,不僅要注重遣詞用字,而更應該要選用恰當的聲和氣。這一點十分重要。否則,再美的詞語也會失去其光彩,並很有可能引起聽者的猜疑、妒忌、不滿、反駁、敵視、唾棄和嘲笑。總而言之,我們在使用聲和氣的時候,必須遵循下列幾項基本原則:

1.貼切語義

這是說話聲和氣的語義特點。我們隻能遵循這一特點,而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地違背它或者改變它。例如,不能用大聲吼氣來抒發自己的柔情蜜意,不能用粗聲粗氣來稱讚別人,更不能用惡聲惡氣來表現我們激動的心情。否則,我們將不能正確地表達我們的本意,甚至還會招致麻煩和痛苦。

2.避免歧義

相同詞語配上不同的聲和氣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思。這是語言一種歧義現象。僅以“你這死鬼”舉例。用粗聲粗氣說,它表示反感、抱怨、指責;用惡聲惡氣說,它表示怒斥、憎恨、警告;用陰聲陰氣說,它表示詛咒;用柔聲細氣說,它表示親昵;用嗲聲嗲氣說,它表示打情罵俏或假罵真愛;用高聲大氣說,它表示向聽者示意去采取某種行為;用唉聲歎氣說,它則表示被迫接受對方的建議或行為,等等。

3.區別對待

使用聲和氣時,我們不能忽視說話對象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等因素和不分使用的時間及場合。要根據說話對象的上述因素和不同的時間及場合而選用不同的聲和氣。例如,對長輩、女性、社會地位高或文化修養深的人應使用和聲和氣、柔聲細氣和平聲靜氣,不應大聲吼氣、高聲大氣或粗聲粗氣。

4.積極向上

人生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我們常常會有不滿、不快、傷心、憂愁或悔恨的情緒。自強和善於生活的人不會因此而沉淪,而是從中振作起來,成為生活的強者。因此,我們在說話時,使用的聲和氣要力爭積極向上、催人進取和充滿活力。這樣,我們才能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並豐富自己的生活。

說話得體性技巧

三國時,張昭攻擊諸葛亮比不上管仲、樂毅,其論據是諸葛亮麵對曹操的進攻“丟盔棄甲,望風鼠竄”,以致“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

諸葛亮據理反駁說:“我家主公起兵之初,兵不滿一千,將隻有趙、關、張。新野小縣糧少人稀,我們卻火燒博望在先,火燒新野在後,殺得夏侯悍、曹仁十萬大軍心驚膽裂。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想當年,漢高祖多次敗在項羽手下,而垓下一戰,靠韓信的良策,才獲得最後勝利。而韓信輔佐高祖,也並不是每戰必勝的呀!”

事實勝於雄辯,諸葛亮用盡人皆知的事實說話,駁倒了張昭的論點,既據理力爭,又不失得體。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說話和辦事的“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言語得體。在傾聽與響應、幽默與玩笑、讚美與批評、拒絕與答複、說服與勸導、辯解與圓嚐問話與答話中,掌握了這個“度”,你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語言的表達,關鍵要掌握“得體”的原則,就是言語要用得適當、妥帖、恰到好處。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可以說得使人跳,也可以說得使人笑,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怎樣才能做到言語表達上的恰如其分呢?通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注意修飾語的使用

言談中過多使用修飾和限製成分,不僅會淡化主題,而且會使表義不清。如果讓一條簡短的信息埋在毫無意義的修飾成分、限製成分之中,就像是一個戴了過多珠寶首飾,打扮得過於妖豔的女人一樣,她的自然美被化妝品遮掩了。特別是應避免使用“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最”之類的詞語,以免引起別人的懷疑和不信任。

2.適當選用一些模糊詞語

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模糊詞語,例如,“可能”、“也許”、“一般”、“過些日子”、“考慮一下”等等。因為,無論對內對外,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接觸、一次性交談就能解決問題的,一下子把話說絕了,可能會使得自己陷於被動的局麵或困境,失去應得的機會。

多用陳述句和一般疑問句,少用或不用反問句;多用委婉和商量的語氣,少用或不用命令的語氣。

曾經有一位先生在雜誌上撰文說,他曾因有“你懂嗎”的口頭禪而被人看做是驕傲的人,與人交談時也常常因此而產生隔閡。後經人提醒,他把“你懂嗎”改為“你說呢”,果然,人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傳遞信息雙方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雙方尊重是公關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報站名:“前門下,有在前門站下車的乘客請下車。”第一個“前門下”是針對北京市的老市民,他們一聽就知道到前門了,該下車了。而外地來的人卻不易理解。所以,售票員又重複一遍:“在前門站下車的乘客請下車。”這句話兼顧到兩類人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

此外,在人際交往中,若想說出得體的語言,必須注意影響語言的各項因素,並注意語言的語音、語氣、語速、節奏、語調的運用技巧。尤其是在交談中,公關人員應重視聽者的言語反饋,適應聽者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表達手段。

總之,說話辦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圓滑中有果斷,果斷中有圓滑;要做到“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讓你的話合乎人心,給他人如沐浴春風之感,自然柔和親近;同時,我們還要記住老人們常說的“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辦事要善於洞察人心,尤其是當你有求於他人時,更要見機行事,剛柔並濟,才能轉難為易,從而促使你辦事成功。

適時沉默有學問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自動發報機之後,他想賣掉這項發明以及製造技術然後建造一個實驗室。因為不熟悉市場行情,不知道能賣多少錢,愛迪生便與夫從米娜商量。米娜也不知道這項技術究竟能值多少錢,她一咬牙,發狠心地說:“要2萬美元吧,你想想看,一個實驗室建造下來,至少要2萬美元。”愛迪生笑著說:“2萬美元,太多了吧?”米娜見愛迪生一副猶豫不決的樣子,說:“我看能行,要不然,你賣時先套套商的口氣,讓他先開價再說。”

當時,愛迪生已經是一個位小有名氣的發明家了,美國一位商人,聽說這件事情後願意買愛迪生的自動發報機發明製造技術。在商談時,這位商人問到價錢,因為愛迪生一直認為要2萬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開口,於是隻好沉默不語。

這位商人幾次追問,愛迪生始終不好意思說出口,正好他的夫人米娜上班沒有回來,愛迪生甚至想等到米娜回來再說吧。最後商人終於耐不住了,說:“那我先開個價吧,10萬美元,怎麼樣?”

這個價格非常出乎愛迪生的意料,愛迪生大喜過望,當場不假思索地和商人拍板成交。後來,愛迪生對她妻子米娜開玩笑說沒想到晚說了一會兒就賺了8萬美元。

我們總是不願意在接受別人批評的時候保持沉默,不願意讓對方把要說的內容說完。事實上在我們人生的很多關口,譬如麵對一個自我讚揚的環境,麵對一個據理力爭的爭論,麵對一個強詞奪理的上司等情況下,沉默雖然不會創造愛迪生的8萬美元,但它同樣會讓我們看到刹那間的前程和退路,沉默可以給對方和自己都留餘地,沉默甚至可以挽救我們。

但是,在許多場合,滔滔雄辯、侃侃而談的好口才卻不一定能派上用場,甚至還會存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風險。這時,緘口不言——閉著嘴巴不說話,反倒更利於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不需要說的場合。

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情況的安慰都難以使當事人接受,不如等對方冷靜下來,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有些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於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裏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但卻任何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籠統地以“說”與“不說”這一形式來衡量的。“說”與“不說”從表麵看來,是兩個互為矛盾的概念,就其實質而言,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獲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從說話的場合來看,有時候“不說”卻能收到“說”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說”,不是不會“說”,而是會說而不說。它是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在特定場合下的辦事、交際的策略。事實上,在特定場合下,它是一種更好的進攻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種“說”——聊天、座談、辯論、詢問、質疑、發言、講課,等等。對言者來講,都是以聲音這一物質形式對聽者施加刺激。這種刺激被聽者感知以後,會迅速產生理解的反射,繼而作出決斷,促成自己應對的行為。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就是這種應對行為。於是俗話中就有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之說。

反過來,交往之中如果本該說時卻偏偏不說,這就等於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掩藏起來,讓對方莫測高深,也就無從產生理解的反射。並且還會讓對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引起一係列的疑問和猜測:對方是默許、讚許、同情、反對、膽怯、恐懼、輕視、尊重、懷疑、動堯鐵心、抗拒?由於對方的不說,自己什麼都無法知道,於是引起自身的不安、惶恐、煩躁,導致自信的喪失,情緒的低落,意誌的動搖,鬥誌的銳減。

思想觀念的迥異,或追求利益的不同,往往在社會上形成一定勢力的團體或派別。這些團體和派別之間不時發生摩擦或競爭,甚至是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鬥爭。在這種複雜多變的形式中,要盡可能地避於其外,就不能輕易地表露態度和心跡。否則,就很容易參與到其中,惹火燒身,自食後果。

因此,在特定的環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說那麼多的話,以你的沉默來表達不滿,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從而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毫不費力而又不傷和氣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些時候確實是沉默勝於雄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語言藝術,運用好了常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適時的沉默像樂曲中的休止符,它不僅是聲音上的空白,更是內容的延伸與升華。它是一種無聲的特殊語言,是一種不用動口才的“口才”。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人,“遲鈍”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意在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火力偵察”。

老一輩人總是諄諄教導我們:“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自古以來國人就恪守著“言多必失,語多傷人”的古訓,把緘默奉作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也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語言。沉默,也會為你贏得無數財富。

人際交往,說話別“超限”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一位牧師所作的關於非洲傳教士苦難生活的演講。開始的時候,他被深深地感動了,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10分鍾後,他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至25元,當牧師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小時後,他又在心裏將捐款的數額減到5元;一個小時過去了,馬克·吐溫認為牧師的演講估計該結束了,但牧師仍在繼續,他有點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兩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開始反感,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馬克·吐溫煩透了。好不容易挨到牧師演講結束,開始時準備捐錢的馬克·吐溫,不但一分錢沒捐,還趁人不注意從捐款缽裏拿走了兩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