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3)

把握好說話模糊的技巧

《史記·滑稽列傳》就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

楚國的國相孫叔敖曾經善待過優孟,臨死前孫叔敖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一天遇到困難可以求助於優孟。後來,孫叔敖的兒子生活貧困,便找到了優孟。此後優孟便模仿孫叔敖的穿戴和說話的語氣。

一年之後,優孟打扮成孫叔敖的樣子前去為楚莊王祝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又再生了,想聘優孟為相。優孟說先要回去與夫人商量後再做決定。三日後,楚王問優孟與夫人商量得怎麼樣,優孟說道:“婦道人家沒有遠見,說出來的都是些謹慎沒有作為的話,她認為當楚國的相國不值得。 比如孫叔敖曾為楚相,他為國為民忠心耿耿,為官廉潔,為治理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他死了,他的兒子照樣沒有立足之地,窮困到了靠打柴維生的地步。與其像孫叔敖那樣,不如自殺。”

優孟接著說道:“不為官,在山野居住靠耕田為生真苦,難以維持生活。要是起來做官,貪圖錢財,不顧廉恥,身後雖然家室富足了,又怕是貪贓枉法犯下大罪,身死家也隨之敗滅,貪官汙吏怎麼可以當呢?那些為官清廉的,奉公守法,到死也不敢胡作非為,廉吏有什麼好當的,楚相孫叔敖一生廉潔到死,而今妻子兒女窮困到了靠打柴為生,不值得當相啊!”

莊王聽明白了優孟的話外之音,感謝優孟的提醒,立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封他為寢丘之地方四百戶的俸祿,以便供養和祭祀孫氏宗廟。

和他人打交道,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老於世故之人大都擅長於話裏有話,一語雙關,精明之人無須多言直語,即讓你心裏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慣會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話中之刺讓你身敗名裂。不管說話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機,聽話者必須弄明白他的真實意圖,方能應對恰當。腦子不清,耳朵不靈,一定會多遇難堪。話裏藏話、旁敲側擊是聰明人的“遊戲”,笨人玩不了。腦子不靈光,煞風景自不必說,落下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其實是一種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隱含之術,較之迂回更主動,更微妙。是“妙接飛鏢又暗中回擲”的高超人際交流術,是機智聰明者才能駕馭的玄妙功夫。

1.迂回戰術,含蓄隱晦

說話可以爽爽朗朗,斬釘截鐵,把要說的話明白地、直白地表達出來,讓人家一聽就懂,理解透徹,不必去推想意會。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談話的忌諱,很多人也很敏感。所以,有些時候有些話是不宜直白、明快地說出的。如果說得太直通,太露骨,就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或是傷及對方的自尊。因此,說話也可以含蓄一點兒,不說得那麼露骨、直接,而是迂回深入,讓人家揣摩一下才會懂。轉彎抹角地表達出闡明主旨的弦外之音或不便於直接表露的言外之意。在迂回、含蓄的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潛台詞,它隱晦地表達著當事人的根本立場和態度。一般來說,迂回深入,含蓄隱晦的說話風格應用在特定的場合,如諷刺、批評別人,婉轉表達憤怒、不滿、怨恨的情緒時多用含蓄的說法表達。迂回的過程便是一個更委婉、更清晰、更易於被對方接受的表露自己真實意圖或強硬立場的過程。

在說理的過程中不能隻講大道理,如果能把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引人思索、回味無窮,讓他們覺得是這麼個理兒,就能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將理說明白。隻要運用得法,含蓄隱晦的表達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恰當地運用迂回戰術可以收到進退自如、攻守兼備的最佳效果。

總之,含蓄、迂回不是含糊,它是雖未直接說出,但可以給人以啟迪和深思,讓人心領神會,決不至於發生歧義,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地。

2.旁敲側擊,曲說隱衷

旁敲側擊、曲說隱衷是一種常見的模糊性說話技巧。它借助語言,不是直接說出某一件事物、某一個人、某一種觀點,而是僅說出與它們有關聯的方麵,讓對方猜測言下之意,最終達到說理的目的。間接地、隱蔽地給人以啟示、教育,這正是旁敲側擊、曲說隱衷的特點。發揮好這一技巧,常能使工作開展得順利、圓滿。

運用旁敲側擊、曲說隱衷的說話技巧,還可以假托他人的形象、假借別人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意圖,以達到說理的目的。旁敲側擊、曲說隱衷沒有固定的模式、路子,具體運用時隻能根據當時的對象、環境、氣氛等情況靈活發揮,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要注重時機,善於抓住機會,選好突破口。一要及時把握好雙方思想上的共鳴點,對症下藥;二要善於利用稍縱即逝的興奮點,趁熱打鐵,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達到使人受到深刻教育的目的。我們也要把握好這一技巧的限度。由於其方式的含蓄性、手段的簡捷性,在實際運用中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一些原則性、政策性很強的問題上,其作用就更顯得乏力。因此,在實際運用中,要把握好分寸。

旁敲側擊、曲說隱衷的技巧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形式的多樣性和運用的隨機性,決定了其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多層次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旁敲側擊就是借題發揮,就是借談論某個問題來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因此,你必須對對方的情緒變化做到了如指掌,從而針對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能巧妙運用這一語言藝術,則會使你的說理取得錦上添花的效果。

3.話裏藏話,柔性敲打

社會是複雜的。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達我們的不滿;對於自己親近的人,有時候也需要巧加指責,讓對方明白。但如何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確實是不太容易。話裏藏話、柔性敲打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小胡與小趙是一對好朋友,彼此都視對方為知己。有一次,本單位的小徐對小胡說:“小胡,我總覺得小趙這小子為人有點太較真了,簡直到了頑固的地步,你說是不是?”小胡一聽小徐的話頓生反感,心想:“你這小子在背地裏貶損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發作,於是假裝一本正經地說道:“小徐,我先問你,如果我在背後和你一起議論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和我反目為仇?”小徐一聽這話,臉“刷”地一紅,不吭聲了。

在這裏,小胡就使用了柔性敲打的技巧。麵對小徐的發問,他沒有直接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話題一轉,給對方出了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正好能起到點撥對方的作用,既暗示了“小趙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會和你合夥議論他的”,又隱含了對小徐背後議論、貶損小趙的不滿。同時,由於這種點撥方式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讓對方太過於難堪。

4.幽默提醒,敲山震虎

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遇到這類問題,用幾句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而不作直接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這可以說是“模糊表態”中的高招了。

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有時利用幽默表達一下對對方的不滿,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有這樣一則小幽默:

在飯店,一位喜歡挑剔的女人點了一份煎雞蛋。她對女侍者說:“蛋白要全熟,但蛋黃要全生,必須還能流動。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鹽要少放,加點胡椒。還有,一定要是一個鄉下快活的母雞生下的新鮮蛋。”

“請問一下,”女侍者溫柔地說,“那母雞的名字叫阿珍,可合你心意?”

在這則小幽默中,女侍者就是使用了幽默提醒的技巧。麵對愛挑剔的女顧客,女侍者沒有直接地表達對對方所提苛刻要求的不滿,卻是按照對方的思路,提出一個更為荒唐可笑的問題提醒對方:你的要求太過分了,我們無法滿足,從而幽默地表達了對這位女顧客的不滿情緒。

另外,對某些懷有惡意之人,自不必拚個魚死網破,隻要打動草叢驚走這條蛇就可以自衛;那些粗魯的家夥冒犯了你,隻需“敲響山石嚇跑老虎”便可及時收手。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要模糊表態。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得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因此,模糊的表達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原則1: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

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模糊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影響。

原則2: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

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完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上難以穩定,從而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

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會使對方感到事情也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機會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青少年朋友也應該學會這種說話的技巧。有時是因事實尚未搞清,有時是因涉及麵廣,或者自己不明就裏,都不宜說過頭話,就借助委婉、含蓄、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巧妙地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讓人自己思考和領悟,使這種批評達到“藏穎詞間,鋒露於外”的效果。

把握好說話輕重的藝術

有一天,一個人拿著一份七拚八湊的樂曲手稿來向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請教。在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來訪者問他:“屋子裏太熱了嗎?”羅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見到熟人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了太多的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

羅西尼巧妙地用“太多的熟人”的詞語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既含蓄又明確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

人人皆知說話時有一個輕與重的分寸問題,但這個分寸怎樣把握呢?要把握好說話輕與重的分寸就必須首先認清說話的對象——聽話人的具體情況,如果聽話人是一個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說的話就不必太重,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一點即通,一點即透。這樣的人就像一麵靈通的“響鼓”,鼓槌輕輕一擊,就能產生明確的反應。對這樣的人,你何必用語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若聽話人頭腦不聰,或悟性太差,即使是犯了錯誤也遲遲反省不過來,這就是個“呆鼓”,你若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時半會兒也反應不過來。

所謂“重”就是把話說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謂“輕”則是把話說得隱晦些、淺淡些、客氣些、簡單些。由此可見,說話的輕與重的確是一門藝術。

1.借彼說此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還能增強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朝貞觀年間,宰相封德彝鑒於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後,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後,封德彝隻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彙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幹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麼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竭澤而漁,雖能一時打到魚,但明年就無魚了;焚林而獵,雖能一時捕到獸,但明年就無獸了。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如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二三件事。最後,還嚴厲地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於民?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道:“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並賞賜給魏征一口金甕。

在這段話中,魏征借用借彼說此的技巧,十分具有說服力,因而成功地勸說唐太宗改變了主意。

2.正話反說

有一則宣傳戒煙的公益廣告,上麵完全沒提到吸煙的害處,相反地卻列舉了吸煙的四大好處:一能節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致駝背,身體萎縮,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麼多布料;二可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以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竊;三可防蚊:濃烈的煙霧熏得蚊子受不了,隻得遠遠地避開;四能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這裏說的吸煙的四大好處,實際上是講吸煙的害處,此處用的是一種“正話反說”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說,把原本想說的話的角度,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3.暗藏釋說,以柔克剛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然很容易能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晦話隱語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擊。

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涅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裏有活,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得商人自討沒趣。

4.反唇相譏,讓取笑者自取其辱

晉朝劉道真雖然讀過書,但由於遭受戰禍,流離失所,無以為生,不得不到一條河邊當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他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艘船上搖櫓,便嘲笑說:“女子為什麼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裏劃船?”那老婦反唇相譏道:“大丈夫為什麼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裏與別人共用一隻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著兩個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衣,就嘲笑他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道:“兩豬共一槽。”劉道真無言以對。

在交際場合,遇到某些小人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我們可采用以下策略:

(1)以牙還牙

及時巧妙地抓住對方講話內容中的漏洞反戈一擊,來揭露其醜惡,戲弄其無知,回擊惡意的挑釁,以解脫自己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簡樸,曾戴著一頂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個過路人取笑他:“你腦袋上邊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隨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麵那個玩意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安徒生這一答話,就是沿用對方譏笑話的句式來譏笑對方,給人痛快酣暢之感。

(2)以退為進

有時在交談中,表麵退縮,實則是為了更有力的反擊,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先把手往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

古代齊國晏子出使楚國,因其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諷道:“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說:“齊國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人們摩肩接踵,怎麼會沒有人呢?”楚王繼續揶揄道:“既然人這麼多,怎麼派你這樣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說:“我們齊王派最有本領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裏,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裏。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國來了。”幾句話說得楚王麵紅耳赤,自覺沒趣。

這個故事中晏子的答話就是采用以退為進之法,貌似貶自己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遣出使楚國,這表麵上是“退”,實則是譏諷楚王的無能,是“進”,以退為進,綿裏藏針,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而受到奚落。

(3)暗藏鋒銳

在某些場合,將某一固定說法拆開來解釋,賦予其新奇意境,能使之化腐為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性地問道:“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那個記者聽後啞口無言,一副窘態。

周總理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調法,創造了一種新奇的含意,時而山重水複,忽而柳暗花明,點石為金,化拙成巧。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奇,露鋒時泰山難擋奇銳”。

話裏藏話,總體上有兩個基本功:一是能夠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惡毒用意,否則便會成為笑柄,被人耍了自己還陪著笑臉。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話說得很藝術,又讓聽話之人心領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你的敵人發出的旁敲側擊之音,暗含惡毒之意,這是一種無形的霹靂,甚至會讓你身敗名裂,萬萬不可小瞧。對待居心不良者的暗算“飛鏢”的上策便是接鏢有術,還以顏色。維護自己的名聲和麵子,是自我保護,立足於世的必備功夫。

幽默也得有個度

凡事都要有個分寸,幽默也要合時適“度”,不能違背禮儀。如果過了度,做出了有失禮儀的事,則其效果肯定也將適得其反。

因此,應掌握恰如其分的戒律,還要因時、因人、因地和因內容而定,避免誤入禁區。

1.幽默的三大禁區

禁區一:有關性暗示和種族的笑話以及殘疾人的笑話都不適當,因為這可能會冒犯到別人。例如: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這是在故意揭別人的“瘡疤”,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之上。

禁區二:諷刺性的幽默在沒有留意時會造成疏遠,並且會冒犯到別人,因為別人會認為這是針對他個人。例如,津津樂道男女之間的私情,繪聲繪色地傳播庸俗、無聊甚至下流的情節,隻能給人難堪的刺激。

禁區三:惡作劇可能會導致意外,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受的。例如:捕風捉影,以假亂真,把小道消息作為茶餘飯後的笑料,這是種不負責任的低級趣味。

要知道,一個幽默的趣味很少含在本身的台詞上,所以能夠成為有趣,完全得看想幽默的人是怎樣的講法了。一百個人講同一個幽默故事,可能會有九十九人要失敗。如果你確實想成為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那你就應該努力培養你的悟性,千萬不要假冒幽默,使你無論去到什麼地方,都備受人歡迎。

2.幽默的七戒

一戒:不要不分場合、場所地開玩笑。如果場合不對,玩笑則不僅無法達到效果,而且還可能受到別人的訕笑,乃至於引起別人的反感。例如,當你出席一位朋友的葬禮時,如果你說“你的先生一定是個很堅強的人,因為他父親是個聞名的石匠呀!哈哈哈”將石匠和堅強聯想在一起的幽默,固然無可厚非,可是由於使用的場合不對,結果隻能是使得周圍的人感到氣憤:“這個人怎麼如此沒常識?大家都這樣傷心,而他一個人卻嬉皮笑臉!”如果換成另一種場合,效果就大大地不同了。例如,當葬禮結束後,客人們在酒席上就座,這時大家的哀傷情緒稍微緩和了些,你不妨說:“某某先生一直都是個很堅強的人,很可惜這麼早就去世……聽說他原來是黑龍江的。”“哦,原來是東北漢子!”“他的父親過去是名聞鄉裏的石匠。”“石匠的後代呀!難怪他的個性一直都是相當的堅強……”經你如此一說,大家可能會被你逗笑。遺屬們在這種氣氛下,悲傷的心情也會得到緩解。

二戒:不要刺傷別人的心。如果玩笑可能刺傷在座的任何一個人的話,你還是不要說出來的好。因為受到傷害的人會因為別人的笑聲而內心更為難受,甚至於對你產生怨恨。固然,當你事先注意這點的話就不會傷害到任何人,但有時你可能會在疏忽之中,說出口後才猛然想到:“糟了,這個玩笑刺傷了某人!”尤其是當你刺傷的對象是在座的中心人物時,還可能引起第三者的不滿。舉婚禮來作為例子。在婚禮的宴席上,說些幽默而帶有啟示意味的話是相當不錯的,而如果你將幽默的話題指向新娘年紀比新郎大或新娘原是酒吧的服務員之類的話,你的幽默就要弄巧成拙了。你對大家發表新郎新娘是戀愛結婚,這點想必不會引起人們的不高興。在今日這種自由戀愛的時代裏,新郎和新娘還可能因為自己是自由戀愛而感到驕傲呢。但是,若新娘年紀比新郎大,而你又提出這個問題的話,那就可能引起當事人的反感了。因此,在結婚的宴席上,最好不要提及年齡不相當或過去所從事的卑微職業等問題,否則,不管你多麼幽默,也不會使別人佩服的。說話的人或許無心,然而聽者卻往往是有意的。因此,這類玩笑還是少說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