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當某人做錯某事後,管理者如果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他從內疚不安變得不耐煩,變得反感討厭,被逼急了,還會出現“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一個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將你的屋子收拾幹淨”,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煙了”,可丈夫依然“惡習”不改,照樣“吞雲吐霧”;一個創意很好的廣告,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時候,另人賞心悅目,第二次被人看到的時候,會讓人用心注意到他宣傳的產品和服務。但如果這樣好的廣告要在短時間內大密度轟炸的時候,就會令人產生厭惡之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如果刺激過多、過強、過久的出現,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使事物朝反方向發展。心理學上將這一現象稱做“超限效應”。
因此,批評勸誡也好,傳播宣傳也罷,日常交流中需要有一定的密度,要想使你說的話能夠在別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簡單的重複,而是能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從多維度刺激接受者的感官,並能夠適可而止,將對方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你也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
1.抓住你的聽眾,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鍾
如果你在做一場報告,抑或是一場演講,開始的三分鍾很重要。你必須在三分鍾內進入你的主題,必須在三分鍾內以你的魅力抓住聽眾。整個的演講過程要邏輯清晰,層層推進。演講過程中要設計語調的變化,意境的變化,力求在“中潮也產生“三分鍾效應”。在一個大型的論壇上,更要控製好自己的時間,用好3分鍾和30分鍾,重點內容要在30分鍾內講到,主講內容控製在40~50分鍾。時間一長,聽眾的精神會疲勞,注意力會分散。
有一種人被叫做“麥霸”,說的是這種人很戀麥克風,喜歡拖場,殊不知他後麵的信息已經很困難被聽眾接受了。
指導你的下屬或者幫助你的同事的時候,也要講究藝術。就一個問題,可能是他的一個毛病,也可能是你給他的一個建議。要抓住一次機會深深地給他說透,然後給他時間讓他領會和接受。過一段時間還沒有改變的話,可以再找一個非正式環境提醒他,點到為止,同時做出想耐心傾聽他意見的樣子,如果他沒有反駁,就可以說明他是會接受的,以後你要做的就是在時間上給他些壓力,令他盡快改變,在類似的事情即將出現的時候提前給他一個提醒,幫助他克服。切忌就一個問題在短時間內三番五次地跟他講,反複向他強調,這樣,你很容易得到“婆婆媽媽”的“雅號”,還會讓他對你產生厭煩的心理,逆反的心理,不利於你們日後的溝通與共事。
兩個人交談的時候,同樣要注意節奏,控製時間,重要的內容要在前麵的30分鍾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如果你發現對方已經開始看表,或者注意力開始分散,開始東張西望,你的談話就要準備收場了。
2.運用聚斂思維,錘煉你的語言
聚斂性思維是一種以目標思維為指向的係統性聚變創新思維,它是在大量發散思維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判斷,來選擇最有價值的設想,在目標思維引導下,在達成整體目標的基礎上,實現決策目標的高效聚變創新思維。好比一個人麵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要設法找到一條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線一樣。在實踐中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一箭雙雕甚至一舉多得的奇效。
常言說得好,語言在精而不在多,口才最差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講話者要想真正的把自己的話說得高效,就必須讓自己的語言簡練,能很快讓對方明白你所說的意思。也就是說,講話時,要充分發揮你的聚斂思維,把話講得簡潔精練,質樸自然,富於美感。
首先,在講話之前,一定要明確就什麼問題而講,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講,然後要明白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要求等。
其次,在確定了主題後,就要圍繞主題選材,與主題無關的詞彙、語句,即使再優美、再精彩,也要堅決舍棄,一些常識性或即時性的意思大家都懂,就沒必要在講話中重複。如果講一些似是而非、可有可無和漫無邊際、人家已講了若幹遍的陳言套話,除了令人生厭外,還會窒息人們的思想,與時代主題格格不入,對講話效果也是極為不利。
說話簡明扼要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會使你的聽眾感覺到你的自信心。當你使用很多不必要的詞語時,聽起來就像你想掩飾什麼,或者對你自己說的話沒有把握。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運用聚斂思維錘煉我們的語言呢?
(1)長話短說,言簡意賅
所謂長話短說,即是以簡馭繁。老舍先生說:“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話少而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簡潔。
在中外各國曆史上,許多偉人的談話,每一句都是話語如金,言簡意賅的。
毛澤東同誌是最善於長話短說的。他用“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來比喻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艱巨而漫長;他用“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來讚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用“婦女能頂半邊天”來說明婦女在國家建設中的巨大力量。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三天激烈的戰鬥,北方部隊大獲全勝。
戰後,賓西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犧牲的將士們。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總統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持人是被當時在美國公認為最有演講能力的著名教授埃弗雷特,此人尤其擅長的就是紀念儀式的演講。而林肯隻是出於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隨便講幾句話”的。
在這次典禮上,埃弗雷德教授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可謂精彩絕倫。在這種情況下,林肯總統該如何演講才能和聽眾建立起良好的交流關係,並贏得他們的認可呢?林肯總統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總統大獲成功。盡管他的演講隻有10句話,從上台到下台不過兩分鍾,可掌聲卻持續了10分鍾,林肯總統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的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情感深厚、中心突出,措辭精煉,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埃弗雷德教授本人也在第二天就給林肯寫信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您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您僅用了兩分鍾就說得明明白白。”
後來,林肯總統這次出色的演講手稿被收藏在圖書館,演講辭被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演講辭的最高典範。
林肯總統這次演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給予了我們一個啟示:簡潔精煉的語言會使說話人更具有魅力。
如果說寫文章可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那麼,在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說話則應提倡“有話則短,無話則免”。
(2)組織恰當,條理清晰
要做到說出的話意思集中、富有條理,在講話前就要開動大腦的聚斂思維為自己的話排列出一個順序,把你的思想化為能讓人理解的形式,如年表式的、因果關係式的、一般和個別的、依次排列的等等。談話時要注意前後聯係,過渡轉折要順理成章,不要牽強。
“我既然是個醫生,就一定什麼病都會治,可是我什麼都不會,我從前懂得的,現在全忘了,一點也不記得了。上星期,在俱樂部,大家談話時談到莎士比亞、伏爾泰,他們的著作我什麼也沒有讀過,可是我卻裝出了讀過的神氣,於是我就想起星期三治死的那個女人來,於是我就跑出去,就喝起酒……”
這是俄國作家契科夫的話劇《三姐妹》中的一位叫做契布蒂金的醫生說的話,他是想訴說自己過著多麼無聊的生活,處境多麼糟糕,可是由於契布蒂金是一個百無聊賴、精神頹廢的人,什麼事情都對他無所謂,結果他說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事情,讓人聽起來漫無邊際,聽者也毫無反應,整段話說下來讓人不知道他想說什麼,這就是明顯的思路不集中、條理不清楚的講話。
在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作品《夢幻·淚與笑》中有這樣一段話:
第一個影子說:“生活沒有愛情,就像一株沒有花朵的樹,愛情沒有美,好似沒有芳香的花、沒有種子的果……生活、愛情和美,是絕對獨立的,又是無法分離的三位一體。”
第二個影子說:“生活沒有反叛,好似四季缺了春天,反叛而無真理,則像春天降臨在幹旱的沙漠裏……生活、反叛和真理,這就是不可分離的三位一體。”
第三個影子說:“生活沒有自由,就像軀體沒有靈魂,自由沒有思想,則似飄零的遊魂……生活、自由和思想是不可分離的三位一體。”
三個影子一起說:“愛情及其結晶,反叛及其成果,自由及其產物,這是主顯示的現象,而主則是理智世界的良知。”
紀伯倫在這一段話裏想要論證“三位一體”的神聖性,他通過三次三位一體的論證來推出主的神聖,條理清晰,因果關係緊湊。三個影子的話處於一種平行結構,三個影子的合聲又將他們的觀點串起來,進入升華的階段。這篇文章不失為一篇精彩的、富有集中性的聚斂思維的口才範例。
(3)凝字練句,打動聽眾
浩如煙海的俗成語言中,有一些是人們極其常用,又對人際交往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短語,若能在適當場合適當地使用,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這些短語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充分體現了聚斂思維在語言上的運用形式。在人們交往過程中,如能經常使用這幾句用語,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摩擦。它們也是人際關係和諧的潤滑劑。
簡短演講亦打動過人心。很多人在演講時,常常喜歡用長篇大論,利用語言的觸角去把握住每一位聽眾,這是很常用也是很容易見效的演講方式;也還有一部分人,充分發揮聚斂思維口才,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簡短的幾句話甚至是一句話,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其關鍵的意思,這種演講方式往往令人拍案叫絕,印象深刻。
我國著名學者馬寅初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有一次,他參加中文係老師郭良夫的結婚典禮,賀喜人群發現馬校長也來了,情緒頓時高漲了起來,並鼓掌歡迎他即席致詞。馬校長並沒有打算要講話,隻是置身於喜慶環境裏又不能有負眾意,於是他靈機一動,說道:
“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從新郎的大名就能看出,他一定是一位好丈夫。”剛剛聽到這句話大家都很莫名其妙,可是一聯係新郎的名字,大家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好丈夫的意思嗎?於是在場的人都開懷地暢笑起來。
馬寅初先生用新郎的大名適當的聯想,把自己對教師的良好祝願、希望郭老師人如其名,做個好丈夫和自己的風趣幽默,用一句話全都表達了出來,可謂是最充分地表現出了馬寅初先生的優秀的聚斂口才。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簡潔是智慧的靈魂。”這些名人的幽默與智慧,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他們或用簡潔的語句,營造出了和諧輕鬆的氣氛;或用短短的演講,表現出堅定的語氣,從而展現了他們高強的聚斂思維口才能力。
把話說到心窩裏——王熙鳳的說話藝術
說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值得推敲的藝術,尤其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說話的好與壞關係交往的功效。而揣測對方心理,把話說到別人的心裏去,是說話得體、動聽從而達到成功交往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麵,《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可稱典範。
比起賈府的姑娘小姐,鳳姐的胸中顯然欠缺文墨,但卻有一股撲麵而來的新鮮、熱辣的生活氣息,用時下的話說,就是十分有創意。她的話,不隻是她的“上司”賈母喜歡,賈母身邊的人也愛聽,而且還總是讓她的“敵人”無話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王熙鳳確是一個具有說話天分的人才,她懂得怎樣向不同的目標對象訴求,以達到悅人耳目。
1.擲地有聲善抓要害
王熙鳳不是榮府的人,到榮府來當管家,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她進賈府沒幾年,根基地位也不穩。
王熙鳳是賈府中炙手可熱的人物,她的權勢多半是來源於賈母的寵信,那麼,她必須要維護住賈府的掌門人——賈母。因為這種利害關係,王熙鳳在與賈母說話時,是很費心思的,她能根據賈母的喜好行事,說話時時刻刻都依據賈母的愛憎好惡,揣測其心理,抓住要害,自然天成,應時應景,讓人看不出拍馬屁的痕跡。
王熙鳳初見賈母的外孫女黛玉,她先是巧妙地誇林妹妹漂亮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似乎是在說她從未見識過,而周旋於賈府上下人中,又是名門之女的王熙鳳不是沒有見過世麵,為什麼對黛玉如此誇獎呢?我們知道:是賈母一再致意要把自己唯一的女兒的孩子黛玉接進賈府的,承受失女之痛的賈母自然會把對女兒的感情轉移到外孫女的身上,心肝兒肉地疼愛。聽到有人這麼誇獎外孫女,賈母定是歡喜。
“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隻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因為在座的還有和黛玉同輩的迎春、探春、惜春眾姐妹,及眾姐妹的母親邢、王二夫人。如果一味讚揚林妹妹,會顯得冷落其他人。這樣表達,既高度讚揚了林妹妹的大家閨秀氣質,讓賈母麵子上好看,又把三個小姑子擺在恰當的位置上。盡管這番話已恭維到令人肉麻的地步,但又有誰能拒絕呢!
說黛玉不是賈母的外孫女而是孫女,這顯然違背事實。但有時候,假話比真話更讓人愛聽。由外孫女到孫女,其潛台詞是想告訴賈母:黛玉就像是她自己調教出來的孫女一樣。此話如撲麵之清風,賈母怎不受用?對於寄人籬下的黛玉來說,置身於人地兩疏的賈府聽到別人的誇獎,並且說自己是賈府的最高統治者賈母的嫡親孫女,除了高興之外,說不定還有感激呢!不僅如此,王熙鳳始終沒有忘記,或者說更清楚黛玉進賈府的原因:姑媽去世。女兒的去世會給賈母以精神上的打擊,而失去母親的黛玉感情上更是不必說。所以熙鳳又向二人表達自己的悲傷與衷痛,轉喜為悲,說:“隻可憐我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因為她知道,林妹妹的母親去世不久,賈母痛失愛女,心裏必定悲慟萬分。她估計幾句高興的見麵話之後,賈母該開始悲傷了,自己可不能隻顧高興,於是就搶在前頭,轉喜為悲,並且還要配以動作——用帕拭淚,以表心誠。真是做盡了人情,好一個八麵玲瓏的人物!真可謂:言為“心”生甚機敏,巧於周旋太聰明。
因而賈母聽了此話,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來招我。”還要她“快再休提前話”。她馬上又忙“轉悲為喜”,繼續委婉表達對林妹妹的喜愛之情:“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
一席話,說得眾人皆歡。
賈母之所以愛聽王熙鳳的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向周圍的人,傳達出賈母的“核心賣點”:仁愛、寬厚、尊貴、博學。而且這個“賣點”結合得自然天成,增添了賈府裏的人對賈母的尊敬和好感。在這方麵,王熙鳳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幾乎每句話說出來都一石三鳥,讓每個人感到舒服,同時滿足了各自的虛榮心。
2.巧妙暗示意味深長
中國人講究語言含蓄。一方麵可把一些較尖銳或不好說出口的話,裹上糖衣傳達給對方,使聽者麵子上過得去;另一方麵可以利用較短的話,傳達多種意思。在這點上,王熙鳳照樣運用自如。
宮裏的夏太監,打發小太監來“借”銀子,說是借,其實就是勒索。可這些人是不能得罪的,但也不能過分縱容他們,不然,他們會更加貪得無厭。小太監對王熙鳳說:“夏爺爺買房子,短二百兩,上回借的一千二百兩,年底再還。”鳳姐就說:“你夏爺爺好小氣!這也值得放在心上,我說一句話,不怕他多心,若都這樣記清了,還我們,都不知還了多少了,隻怕沒有,若有隻管拿去。”一麵說這個話,一麵打發人把自己的首飾,拿去抵押了銀子,來打發那個小太監。如此,既表明了自己“很有意見”的態度,同時也不傷對方的臉麵。
王熙鳳能把話說得那麼恰到火候,不僅跟她生在大戶人家,見的世麵多有關,還得益於她的處處留心觀察琢磨。這種“人劍合一,雁過無痕”的說話藝術,即使在今天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何書宏:《演講與口才知識全集》,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張培弛:《怎樣提高說話水平》,中國致公出版社2004年版。
3.趙文明、王飛:《說好一口漂亮話,輕鬆闖天下》,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4.方州:《說好話,辦好事》,中國華橋出版社2006年版。
5.郭碧蓮:《會說話,是本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雷池:《說話的藝術》,中國致公出版社2004年版。
7.林染:《三分天才,七分口才》,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版。
8.常樺:《秀口生輝》,華文出版社2004年版。
9.皮夫:《說小話辦大事》,中國致公出版社2004年版。
10.金和:《女性金口才》,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版。
11.費墨:《你是最棒的說服者》,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2.方州:《說話的藝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年版。
13.吳必達:《怎樣建立好人緣》,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4.鄭觀芯:《好口才好前程》,藍天出版社2004年版。
15.史迪文:《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6.方位津:《實用口才訓練教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7.思文:《口才雞湯》,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8.翼衡:《學會說話,學會辦事》,中國商業出版社2005年版。
19.劉加福:《男女溝通的藝術》,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版。
20.翟傑:《口才是練出來的》,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
21.東方明:《說話方與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版。
22.曹希波:《好思維決定好口才》,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年版。
23.魏振斌:《能說話,會辦事》,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24.王舒:《金口才:青少年卷》,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年版。
25.祝青山:《卡耐基講話技巧與溝通藝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版。
26.郭碧蓮:《客套話漂亮話分量話實用口才三項訓練》,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舒:《實戰口才兵法88》,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年版。
28.宗吾:《說話辦事,左右縫源》,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29.張靜:《有理說得清》,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0.張兆娟:《會說話有智慧》,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年版。
31.程書林、林少山:《人際交往贏在距離》,哈爾濱出版社2006年版
32.宋美麗:《會說話要掌握的10種細微心理》,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3.陳琦:《說話辦事細節訓練》,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34.伊人:《女人魅力口才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