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效應
“距離”一詞在字典中的解釋就是在空間和時間上相隔。在日常生活中,距離無處不在。浩瀚的宇宙,大到日月與星辰,小到分子與原子,都存在一定的距離。因為時間上存在距離,才有了曆史的概念;因為空間上存在距離,才有了天地之分;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距離,才有了獨立和自尊。
1.不要侵犯對方的空間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了互不相幹,關係冷淡;太近了又熟視無睹,索然無味。“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是一種虛無飄渺的距離,讓人神往的距離,應該是那種不遠不近、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並力求依靠這個領域來容納自己、安慰自己、保護自己。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比如,在繁華的大街上,如果一個年輕人似乎是有意識地緊跟在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後麵,或緊挨著一個與其並排走,那麼被這個年輕人侵犯了個人距離的路人,一定會表現得非常緊張或者措手不及;如果他跟隨的是一位女士,情況可能就更糟糕,她可能會十分困惑焦慮的審視這位年輕人——他是什麼人?他到底想要做什麼?甚至她可能會慌不擇路,或者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一個安全地帶進行躲避。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還有一個與上麵的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在一個會場中布置一排10個依次排列的座位,先安排兩個人坐在6號和10號座位上。他發現,隨後進入會場的人最有可能選擇的位子是8號座位,第四個進入會場的人,也一般會毫不猶豫的選擇3號或4號座位坐下來。這裏,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是互不相識的,為什麼他們都會做出這樣不約而同的選擇呢?
心理學家給出的謎底讓人恍然大悟。其實,一切都是距離使然。一般情況下陌生人之間在自由選擇座位時一般遵循這樣的法則:既不會緊緊地挨著一個陌生人坐下;但同時,也不會坐得離陌生人太遠。如果你真的緊挨著一個陌生人坐下,那麼這個人就會急促地把身子移向另一邊,有的甚至會移到另一個空位子上去,你這時會感到很尷尬。為什麼相互間會有這麼別扭的感覺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個人空間。但是,假如你坐得離那個陌生人太遠也不行,因為這可能會無聲地傷害那個人,他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在嫌惡地躲避他。因此,挑選兩者之間的位子,一方麵可尊重別人的個人區域,另一方麵又可以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避免別扭。這就是指在維護個人空間的適當疏遠原則。當然,當人數增多時,個人區域就會變得很小,這樣,即使每個人都緊緊地挨著陌生人坐下,也談不上相互間的傷害,而且誰也不會有別扭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可以預測的、無聲的空間選擇規律。
人與人之間隻有保持相對的距離,才能加速相互情感的交流,也容易緩衝彼此間的矛盾;有了一定的距離,在彼此自由的空間裏,才能夠為自己贏得心靈的安靜,才容易有進攻和防禦的餘地。與人相處,也隻有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才能夠展現出完美獨立的自己,才能夠展現自己豐富的內涵,才能夠為自己贏得自尊。
一個人對空間需求的欲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的個人空間大於他所需要的空間時,也就是說當人與人的空間距離過大時。往往就會產生孤獨和落寞之感;相反,當一個人的空間小於他所需要的空間時,他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為了彼此間的協調,請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侵犯了對方的個人空間。
2.把握最佳的交往距離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曆:外出遊覽拍照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建築或者景物作為背景,並千方百計地突出其特點。人們采用這種方法就是把距離拉近,以表明自己和景點之間的聯係。但是如果這是一個你天天都能看到的,十分熟悉的景物,你就會忽略其重要性。有道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太熟悉。所以審美的角度就要變換一下。換言之,就是要把距離推遠些,這樣的感覺可能會更好。拍照片如此,人際交往更應如此。適當的距離是人心靈的氧氣,如若氧氣沒有了,心靈就會窒息。
我們常說,人際交往中說話辦事要恰到好處,如此才能維持彼此的協調和良好的關係。如果在交往中失了度,沒有把握好適度的交往距離,最終就會導致關係的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定要適度,距離太小,就容易產生一些隔膜、障礙;而距離太大,又容易失去好感和吸引力。因此。我們說,人際交往,請把握好最佳的距離,而這種交際距離的把握,在異性交往顯得尤為重要。
交往雙方彼此相互關係以及各自所處情境決定著在人際交往中相互距離的選擇,即雙方在交往中所處的空間距離,也在一定高度上彰顯著彼此關係的遠近。
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交往時,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雖然不是語音和文字,卻能像語言一樣傳情達意。顯然,這種距離語言已經構成人的行為語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借助交際雙方對空間距離及其變化的把握,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情感、意圖和關係程度。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善於運用“距離語言”,來增強交際的效果。
在現時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到“距離語言”的作用和存在。為此,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交往中彼此的關係相稱。
(1)親密距離
人與人相處,若彼此的距離在0~45厘米之間,那麼體現出的就是比較親密的關係。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乎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約0~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在約16~45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隻限於在情感上聯係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情況下,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在外人看來不太雅觀,彼此也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在同性別的人之間,這種距離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因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這種距離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在這個距離之內,女友可以安然的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間內。若有其他女性進入這個空間,她就會產生懷疑、不滿,甚至會大發雷霆,若男友沒有一個合理的,令她信服的理由,就會導致彼此關係的破裂。同樣,男友也可以自由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間內,若其他男性進入這一空間的時間稍長,他肯定會吃醋。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時,會使人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排斥反應。不管這個“入侵者”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或者不快,到頭來弄了個自討沒趣。
相反,如果最親近的人長期不能在親密距離中相處,則也會導致情感上的缺失,關係上的疏遠。
(2)個人距離
如果兩個人的關係不屬於那種非常親密的關係,那麼,就應該選擇個人距離進行交往活動,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
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約為46~76厘米之間,在這個距離範圍內,人們彼此之間已經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卻可以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一個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
個人距離的遠範圍約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122厘米)一端。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的自我距離也不同。這種差距是由於人們對“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膚、衣服以及體外幾十厘米的空間,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則僅限於心靈,他們甚至把皮膚當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時,往往出現阿拉伯人步步逼近,總嫌對方過於冷淡;而北美人卻連連後退,接受不了對方的過度親熱。同是歐洲人,交往時,法國人喜歡保持近距離,乃至呼吸也能噴到對方臉上,而英國人會感到很不習慣,步步退讓,維持適合於自己的空間範圍。
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有差異。一般說來,有權力有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我國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與大臣們拉開了較大的距離,獨占較大的空間,大臣們在皇帝麵前均要彎腰低頭,眼睛不能直視皇帝,退朝時還要背朝外出。所有這些,都表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當人們接觸到有權力有地位的人時,不敢貿然挨著他坐,而是盡量坐到遠一點兒的地方,這都是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間而惹他生氣。
此外,人們對自我空間需要也會隨具體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無法考慮自我空間,因而也就容忍別人靠得很近,這時已沒有親密距離還是公眾距離的界限,自我空間很小,彼此間不得不通過躲避別人的視線和呼吸來表示與別人的距離。然而,若在較為空曠的公共場合,人們的空間距離就會擴大,如公園休息亭和較空的餐館,別人毫無理由挨著自己坐下,就會引起懷疑和不自然的感覺。所以,人們有時會試圖通過選擇適當的位置來獨占一塊公共領地。如在公園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別人和你同坐一條長凳,那麼從一開始你就要坐在長凳的中間,這就會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凳子比較短,這樣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時間裏獨占這條凳子。
人們確定相互空間距離的遠近不僅取決於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還有性格和具體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開朗,喜歡交往的人更樂意接近別人,也較容易容忍別人的靠近,他們的自我空間較校而性格內向、孤僻自守的人不願主動接近別人,寧願把自己狐立地封閉起來,對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們的自我空間受到侵占,最易產生不舒服感和焦慮感。
(3)社交距離
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而在那些正式的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這個距離已經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
社交距離的近範圍為120~210厘米,在這個距離範圍內,通常 表現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私人事務。例如,在銀行辦理業務時,為了保護客戶機密,銀行要求其他客戶必須站在“一米線”之外。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一次,一個外交會談座位的安排出現了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自始至終都盡量靠到沙發外側扶手上,且身體也不得不常常後仰。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需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距離與情境和關係不相對應,就會明顯地導致交往者產生心理不適感。
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210~370厘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在社交距離範圍內,因為已經沒有了直接的身體接觸,說話時,就要適當提高聲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觸。如果談話者得不到對方目光的支持,他(她)會有強烈的被忽視、被拒絕的感受。這時,相互間的目光接觸已是交談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近範圍為370~760厘米,遠範圍在760厘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係。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可見,人際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誌。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我們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恰當地選擇和調整你的交際距離,會讓你的生存空間距離十分愜意,會讓你的心靈保持一種愉悅。有一首古詩說得好:“相看兩不厭,隻由敬亭山。”這是詩人於靜寂無憂的時候與敬亭山作著物我合一的心靈交流。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也寫道:“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說的也是距離與人的關係。因此,恰如其分,把握適度的距離,永遠是一個睿智成熟人士應有的理智。
把握與上司的交際距離
古人說:“伴君如伴虎。”在現今的民主法製國家裏,君主已不複存在,但在社會這個大空間的人們,卻每天都要與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上司打交道。周旋於他們身邊,並不比“伴君”容易。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身在職場中的人們每天要去承受競爭帶來的壓力,上司的好惡往往決定著員工的職業前途,如何去麵對上司,自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要想獲得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得到上司的賞識,除了具備相應的真才實學、工作能力、專業技術外,還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職場處世原則,掌握一些職場的處世方法。
職場上,沒有人希望給上司留下壞印象,和上司處不好關係。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隻要和上司處理好關係,最好是能夠交上朋友,那麼,自己在“緊要關頭”自然就會柳暗花明,平時經常得到關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雖然讓上司全麵地了解自己,是下屬升職的關鍵,但是,無論什麼時候,上司就是上司,即使上司和下屬的關係“鐵”的很不一般,也不能說明上司和下屬之間沒有什麼距離。 畢竟下屬與上司在單位的地位是不同的,這一點做下屬的必須心中有數,千萬不要認為與上司的關係越緊密越好。過分親密的關係,容易使上司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對於下屬來說無異於冒險。因為不同尋常的關係,會使上司過分地要求你,也會導致同事們的妒嫉,甚至會有人在暗中與你作對。
有許多職場中人,不懂得職場的生存法則,不知道如何妥善處理與上司的關係,致使自己難以和上司融洽地相處。其實,之所以與上司難以相處,地位不同乃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與地位較高的上司相處,應該時刻注意距離和分寸,如果把握不當,就會給自己造成一些預想不到的麻煩。
1.善用“資源”是很重要
盡量與上司搞好關係是應該的,但要想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員工,還要把握好與上司相處的距離,要知道與上司的關係是資源也是殺手,有道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論你和上司的關係多麼近,上司就是上司。即使你們的關係很不一般,也不意味著對他可以沒有敬畏和恭維。然而,總有人忽視這一點,從而影響了自己的職業發展。因此,在與上司打交道的過程中,要巧用“資源”,處理好你與上司的關係。
關係一:哥們
如果你的上司對待下屬采取非常民主的方式,他願意聆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的老板非常器重你,經常帶你出席各種社交場合,那麼,你千萬不要得寸進尺。如果你當著其他人的麵與上司稱兄道弟,以顯示你與上司的特殊關係,那麼這種行為是危險的。上司再民主也需要一定的威嚴。當眾與上司稱兄道弟隻能降低上司的威信。於是其他同事也開始對上司的命令不當一回事。當上司發現他的工作越來越難做,而最終發現卻是因為你破壞了他必要的威嚴時,那麼,等待你的最低限度也是疏遠,或者你隻有離開。
關係二:保姆
關於過分執著同上司的私人關係的情況,最嚴重的一種,便是在事實上做了上司的保姆或者是傭人。有一位自以為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人希望能得到提升,不斷地為上司端茶倒水、清理辦公桌,雙休日到上司家中看有無家務事可以幫忙。上司果然對他開始喜歡,經常在外出的時候帶上他。在別人眼裏,他更像一個跟班。
他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某一天上司突然對他說:“你可願意做一名管理者?”可是,這一天始終沒有到來。在上司心中,他的形象不知不覺地被定位成保姆。
關係三:情人
首先,我們不能斷然否定上下級之間戀情存在的合理性——如果雙方真有此意而且合法的話。但更多的時候,與上司建立情人關係是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如果這種超出工作以外的情人關係是發生在至少一方已有合法婚偶的情況下,則就更是玩火了。在大多數時候,你與上司建立了情人關係,最終等待你的極可能是你在這家公司生涯的終結。
關係四:敵人
美國著名的職業培訓專家史蒂文·布朗先生曾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原則:經理和下屬之間總是有著業務上的關係。雖然不能否定經理同下屬交朋友有時是為追求娛樂,但是他們之間總是有著業務上的關係。因此,無論在工作時間還是在社交場合,你的腦子當中,都應該保持這樣一個觀念和警覺:上司之所以選中你做手下,一定是由於公司業務上的需要。
如果你試圖衝破你與上司這種關係,在上司麵前時刻警覺這種做法在更多的時候是危險的。如果你能夠與上司在工作中和業務中建立一種非常默契的狀態並由此而產生一種深刻的友誼,那麼這種狀態無疑是偉大的和最佳的。然而,與上司建立深厚友誼的同時,還應保持適度距離,這是最為恰當的。正如上司對待他認為關係好但能力卻不怎麼樣的朋友一樣,上司也許會給他錢或是優厚的待遇,但絕不會讓他介入自己的事業或是擔任業務的骨幹。不幸的是,有一些人在實際情況中不知不覺地就忽視了這一點。
2.濃妝淡抹總相宜
處理好人與人的距離,莫不是處世的學問,而距離就在淡與濃之間,就看你如何去把握了。你可以與你的上司交朋友,但是在工作中,你與上司的角色是不同的,不能以為自己是上司的朋友就可以在單位或公司裏也稱兄道弟起來。這樣一來,上司還怎麼工作?他怎麼去安排他人工作?他怎麼處理好大家的關係?他又如何區分工作人事上的是與非?有一個人,上班時總喜歡端著茶杯到上司的身邊,找他吹牛聊天。公司來人,他也不回避,仍舊坐在一旁,還不時地插上幾句,嚴重地幹擾了上司與客人的交流。像這種人,就是由於在與朋友相處時沒有做到濃淡適度,使朋友關係對工作的負麵影響增大。如果你的上司非常器重你,經常帶你出席各種社交場合,那麼,你千萬不要得寸進尺,保持適度的距離對你是有好處的。也許你發現你可能正在成為上司的朋友甚至是哥們兒,但是你應該把握好尺度。
李婷和她的女上司沈曉彤非常合得來,不光在工作上珠聯璧合,就是愛好也驚人地相似。為此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也就多一些。有一次兩人不約而同地穿了一件不同款式卻絕對風情萬種的外套,她們在更衣室相遇,嬉笑著互罵彼此是妖精,於是李婷私下裏就稱曉彤“老妖精”(曉彤比李婷大兩歲),曉彤也總是笑著回一句“小妖精”。辦公室本是多事之地,她們的親密自然招致了別人的非議。曉彤從此留了心,她想慢慢地疏遠和李婷的距離,可是李婷卻沒有意識到這點。一天,曉彤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接待一位客戶,李婷敲門後進來,以為沒有別人就衝著曉彤問:“嗨,老妖精,今天晚上去看電影怎麼樣,我搞到了兩張票。”曉彤的臉色立即很不自然,隻說了一句:“你風風火火的像什麼樣子?這是在辦公室。”李婷這才發現在那張寬大的黑色沙發裏,坐著一個穿黑風衣的先生。不久,李婷被調到市場部做外聯,離開了這份自己十分喜歡的公關部的工作。
可見,與上司的親密關係不一定會成為自己的保護傘,相反,有時會給我們帶來負麵影響,想必這是她在當初走近曉彤時所沒有意料到的。
任何一位上司在對待下級問題上,都希望和下級保持良好關係,希望下級對他尊重、服從、喜歡。所以,當他願意和部下建立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的同時,在願意建立情感溝通的同時,總是不希望用這些超越或取代上下級關係。也就是說,他必須保持自己一定的尊嚴和威信。
和上司保持一定距離,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即要注意處理交往的時間、場合、地點。有時在私下可談得多一些,但在公開場合,在工作關係中,就應有所避諱,有所收斂,否則上司做出對某個人的工作安排或者對某個人的處罰,就會讓當事者感覺有你的“陰謀參與”,到時候你可就是吃不了兜著走了。
當然,你能夠同上司交上朋友,說明你與上司的距離很近。但是,這種朋友關係的最佳狀態是業務上的朋友和工作上的摯友。如果你能推動上司在公司中的地位,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否則你就是個製造是非的人。
記住,上司欣賞你,絕不是為了與你交朋友,而是要讓你為他服務,爭創效益。
但下班後,你可以與上司放鬆地聚一聚,喝喝酒,說說笑話,情濃似水,也是可以的。上司畢竟是人,也需要一個可以傾聽的對象。
3.把握原則是關鍵
職場上,上司和下屬的關係也被通俗的稱為“權力距離”。我們也知道,有時,並非“權力距離”越近,下屬的提升機會就越多。那麼,身在職場應該如何把握好“權力距離”,這其中又有哪些原則需要職場中人去遵循呢?
原則1:到位不越位
工作積極一向被人們認為是職場鐵律,但有時這條鐵律卻遭遇挑戰。職場中經常有這種現象:下屬由於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弄得頂頭上司尤其是那些心胸狹窄的上司很不高興,對此耿耿於懷,於是,上司處處給你“使絆子”,或不動聲色地給你“穿小鞋”。恐怕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曆。
其實,有時身在職場並非越積極越好,作為職員,你就得學會擺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自己的職位角度上有節製的出力,切忌輕易“越位”。
(1)工作越位:這裏麵有時確有幾分奧妙,有的人不明白這一點,工作搶著幹,實際上有些工作,本來由上司出現更合適,你卻搶先去做,從而造成工作越位,吃力不討好。
(2)決策越位:在有的企業中,職員可以參與公司和本部門的一些決策,這時就應該注意,誰做什麼樣的決策,是有限製的。有些決策,你作為下屬或一般的普通職員可以參與,而有些決策,下屬還是不插言為妙,“沉默是金”,你要視具體情況見機把握。
李霞年輕幹練、活潑開朗,入行沒有幾年,職位“噌噌”地往上升,很快成為單位裏的主力幹將。幾天前,新上司走馬上任,下車伊始,就把李霞叫了過去:“李霞,你經驗豐富,能力又強,這裏有個新項目,你就多費心盯一盯吧!”
受到新上司的重用,李霞歡欣鼓舞。恰好這天要去上海某周邊城市談判,李霞一合計,一行好幾個人,坐公交車不方便,人也受累,會影響談判效果;打車吧,一輛坐不下,兩輛費用又太高;還是包一輛車好,經濟又實惠。
主意定了,李霞卻沒有直接去辦理。幾年的職場生涯讓她懂得,遇事向上司彙報一聲是絕對必要的。於是,李霞來到上司跟前。
“您看,我們今天要出去,”李霞把幾種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接著說:“所以呢,我決定包一輛車去!”彙報完畢,李霞發現上司的臉不知道什麼時候黑了下來。他生硬地說:“是嗎?可是我認為這個方案不太好,你們還是買票坐長途車去吧!”李霞愣住了,她萬萬沒想到,一個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議竟然被打了“回票”。
“沒道理呀,傻瓜都能看出來我的方案是最佳的?”李霞大惑不解。
李霞凡事多向上司彙報的意識是很可貴的,錯就錯在措辭不當,決策越位。請注意,李霞說的是:“我決定包一輛車!”在上司麵前,永遠不要用決策的語氣說話,說“我決定如何如何”是最犯忌諱的。
如果李霞能這樣說:現在我們有三個選擇,各有利弊。我個人認為包車比較可行,但我做不了主,您經驗豐富,幫我做個決定行嗎?上司聽到這樣的話,絕對會做個順水人情,答應她的請求,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3)表態越位:表態,是表明人們對某件事的基本態度,表態同一定的身份密切相關。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胡亂表態,不僅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且也是無效的。對帶有實質性質問題的表態,應該由上司或上司授權才行,而有的人作為下屬,卻沒有做到這一點。上級上司沒有表態也沒有授權,他卻搶先表明態度,造成喧賓壓主之勢,這會陷上司於被動,這時,上司當然會很不高興。
(4)答問越位:這同表態的越位有相同之處。有些問題的答複,往往需要有相應的權威。作為職員、下屬,明明沒有這種權威,卻要搶先答複,會給上司造成工作中的幹擾,也是不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