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性之間,相依相助
與人為善,是一種豁達的處世哲學,在辦公室裏依然適用。同事之間,特別是同性同事之間,由於工作上接觸的機會較少,融洽會更利於工作的開展。因為每個人工作的第一目的是滿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才是人生的價值等等。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感受同一種壓力,工作中誰也少不了誰,因而如果可以以一顆同情心來看待同伴的話,關係將很容易處理。因為是同性,很多感受和對事物的看法均有共同點,可以找一些大家均感興趣的話題,不啻是一個表示友好的方式。當然對一些自己認為是話不投機的同性夥伴則采勸工作夥伴”的態度來對待,可以發展為進一步朋友關係的則多交流一些,不是“同路人”則少交往一點,不必把所有人都當作是可以發展成朋友的“潛在因子”來對待。看見同事打小報告,也不必為此而大驚小怪。若他隻為個人利益,則可以完全不去理會,隻當作“處理事件不當”,對他個人將來的品格發展必無益處來評判就可以了。每個人都不會在同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大家均是過客而已。注意值得你注意,學習值得你學習的東西足矣。
每天和你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不是你的親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同事。他和你在辦公室麵對麵、肩並肩,同勞動、同吃喝、同娛樂。但當我們有了“私人空間”的概念之後,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合理的社交空間和公共空間,辦公室裏的距離如何把握,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同事關係好,本是好事。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互助當然是好的,但是切記同事之間拒絕親密。同事就是同事,不是朋友。交朋友,除了誌趣相投外,忠誠的品格是最重要的,一旦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彼此信任、忠實於友誼是雙方的責任。同事就不同了,一般來說,如果不是自己創的業,也不想砸自己的飯碗,那麼,你是不可能選擇同事的,除非你在人事部門工作。所以,你不能對同事有過高的期望值,否則容易惹麻煩,容易被誤解。適當的距離能讓你跟他看起來最美。
我們知道,交通事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但因超速駕駛看不清對方車道而產生的摩擦事故最多。要避免撞車,就要注意車距。同樣,同事關係中,與他人保持距離是很重要的。
(1)真誠:爾虞我詐的欺騙和虛偽的敷衍都是對同事關係的褻瀆。真誠不是寫在臉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偽裝出來的真誠比真正的欺騙更令人討厭。
(2)“敬人者,人恒敬之”: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我們、喜歡我們。 別人喜歡我們往往是建立在我們喜歡他們、承認他們的價值的前提下的。
(3)讓別人覺得與你交往值得: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但在其中,應該注意的是要不怕吃虧、不要急於獲得回報和不要付出太多。
(4)維護別人的自尊心:說簡單了就是給人家麵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同事交往中處處逢迎別人。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況下,陳述與對方不同的意見,或者委婉地指出對方的不足是不會影響同事交往的。
(5)創造一種自由的氣氛:在同事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要使別人從內心深處接納我們,就必須保證別人在與我們相處時能夠實現對情境的自我控製。也就是說,要讓別人在一個平等、自由的氣氛中與我們進行交往。
把握與客戶相處的距離
業務員與客戶的關係不同尋常,而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不同於同事關係,又不同於朋友關係。如果與客戶關係處理得好,既能夠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又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前兩種關係所不具有的功能。
如何與客戶處理好關係,努力維係好與客戶之間的感情對於一個企業的業務員來講是至關重要的。許多業務員都把交朋友、聚人氣看成是成功生意的一部分。的確,人脈就是商機,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凡事都具有其兩麵性,把握與客戶的距離也是如此。這種距離的存在既不能遠如相隔千山萬水,又不能近如項背相貼。作為業務員,如果把握不好與客戶間的距離,可能就會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有道是,距離產生美。與客戶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使自己與客戶都處於靈活的狀態,還可以給對方製造一種氛圍,從而贏得對方對自己所在的企業的感情。
那麼,業務員應該如何把握客戶關係的管理尺度,如何既能夠培養和維護與客戶的良好關係以增進企業效益,又不會做得太過火,那就需要靈活掌握“距離”藝術了。
要想把握好與客戶間的距離,還必須下一番功夫。一般人往往采取多次接觸的方式來縮短彼此的距離。實際上,光憑多次接觸是很難獲取客戶好感的。而且在這樣一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人們的耐心往往越來越差,要搞好與客戶的關係還必須習慣從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著手。
1.把個人友誼和業務交往區分開來
友誼為雙方都帶來了不言而喻的責任。朋友之間就要始終互相關照,互相幫助。在商務中建立的友誼也不例外。你也許就認識一些人,他們與某些客戶交往甚密。他們的產品總是能在客戶發布的廣告中得到特別推薦,在商店裏擺在特別顯眼的位置。這確實很好,但卻可能要付出代價。這種友誼大多數是短暫的。如果客戶換了工作、被解雇或退休了,而銷售人員卻依然沿用以前的操作方式,關係就會以不愉快而告終。
一旦建立了友誼,有些銷售人員就會把這些商場中的朋友視為當然的客戶,也就不再一如既往全心全意地提供服務。客戶方麵會立刻感覺到這種懈怠,但是為了維持友誼,他們很少把自己的失望迅速反饋給這位新交,而往往是聽任情況繼續惡化下去。
反過來,客戶方又將怎樣回應呢?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常常會要求種種特別的優惠待遇,比如更大的折扣、優先購買權、寬鬆的退貨條件與付款期限等等。如果銷售人員答應了諸如此類的要求,就會傷及他人的利益。其他的客戶或潛在客戶就無法分享這些隻有“朋友”才能享受的額外服務。但是,如果銷售人員拒絕朋友的請求,就肯定會對感情造成傷害。
在銷售過程中,娛樂應酬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它可以給原本冷淡嚴肅的商業氣氛平添一種友好和溫暖的感覺。關鍵就在於要與客戶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還能保證他們玩得開心滿意。公司的野餐會、一年一度的聖誕宴會、集體的外出晚餐等等活動可以密切客戶與公司的關係,使他們對你的公司有一種歸屬感,而且讓他們有機會與平時隻通過電話聯係的人員見麵。但是界限始終存在,生意上的交往與個人友誼也得以區分開來。
借助社交場合談生意確實效果顯著。客戶清楚你邀請他們的原因,因此比較容易培養一個良好的氣氛。在商談結束後,應該對他們的光臨表示感謝。在工作日,邀請你的客戶共進午餐也很有用,它與社交性的宴請全然不同。工作午餐應當是一天商務工作的延續,在發出邀請時通常會說:“我們可以在吃午餐時討論這個問題。”這樣一來,在點過菜之後就可以直接討論生意或者解決問題。工作午餐絕不應當受到打進打出的電話和傳呼機之類的幹擾。這是一個與客戶單獨相處的機會,一定要充分加以利用。
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剛開始工作的銷售人員急需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他通過交情請求朋友把生意交給自己來做。這種做法對友誼是一種多麼大的考驗。他的朋友在這種決策上可能根本無權做主;或者他認為你所推銷的產品不如現有的購貨渠道,根本無法轉而定購你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否會覺得他們的友情被利用了呢?這種友誼還能否繼續維持呢?
另外,還應該從采購人員的角度考慮一下。通常采購經理要檢查所有的定貨決策。采購人員也許很想幫朋友的忙,但是他們也必須考慮自己的飯碗。更換重要的供貨商必須提出充分合理的理由。如果新的供貨渠道不能做到質量更高、價格更低,那麼采購人員怎麼能夠名正言順地幫忙呢?
在生意場上與個人生活中一樣,廣交朋友是件好事。但是,決不能把個人友誼與商務關係混為一談,讓友情影響到商務關係。要理解采購人員工作的環境以及種種約束,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你的難處。
2.不要過於貼近客戶生活上的事情
私人關係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業務關係,因公事打交道也能收獲私人友誼。這其中關鍵是“度”、“分寸”的把握。做銷售有一個著名的“椅子定律”,就是要站在“人”的角度,從私人感情出發,去感化客戶。但同時要保持距離。業務員要和客戶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避免“審美疲勞”。
小林是一家軟件公司的銷售工程師,深諳客戶關係管理之道,例如請吃飯、節假日賀卡、電話送祝福等,並把客戶檔案維護作為重要內容去做,想盡一切辦法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某日,當打聽到一位重要客戶的夫人過生日時,小林試圖給客戶一個驚喜,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不期而至。令小林意外的是,這位客戶不僅沒有表現出預想的驚喜,反而麵帶不悅,後來更是逐步疏遠小林。
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這些空間是排外的,並且尤其排斥具有經濟利益關係的單位和個人進入。這幾乎已是商務交往中一個不成文的準則,層次越高準則的遵守度越強。小林冒昧進入客戶夫人生日晚會現場的做法,已經深度介入到屬於客戶自己的私人生活圈子。尤其是家庭這樣的絕對禁區,令客戶產生不悅進而影響到生意合作,當在情理之中。
3.經濟上的事情千萬不要過多打聽
孫小姐被同事稱為“包打聽”,一位客戶剛剛購買新房,所以心儀已久的筆記本電腦一直因經濟緊張而沒有購買。但孫小姐對客戶購買新房並不知情,在一次商務交流時不經意間對客戶說:“筆記本電腦為什麼還不買?你光工資就近2萬元,而且還有兼職。”客戶非常尷尬,後來就逐漸疏遠了孫小姐。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私隱,任何人也不希望別人過多了解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具體的收入來源。但在日常商務交往之中,仍不時有一些人通過種種途徑,希望獲得客戶的薪資等經濟狀況。這種不尊重人的行為一旦被客戶察覺,以後的商務交往想必也很難再繼續下去。
4.不要陷入客戶內部的人事關係糾紛
作為一名企業的業務人員,應該認識到我們與客戶之間關係的性質,最好是停留在業務之中最為恰當,何況作為一個局外人是很難弄清客戶內部糾紛的。
周先生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客戶主管,專門跟進某企業服務。由於業務關係,他了解到一些該企業內部人員的私人恩怨,耳濡目染之餘,就常常發表一些看法,並向強勢方傾斜。但後來,弱勢方掌握了企業經營的話語權後,即將周先生及其所在的企業掃地出門,解除了合作關係。
當與客戶有業務往來時,一定要掌握分寸,要隻做生意不談“感情”,避免陷入客戶內部的各種紛爭之中,否則不是傷害客戶就是傷害自身,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自己。
作為一名業務人員,如何能夠熟練和輕鬆的處理以上關係,他也就真正領會了客戶關係管理的精髓,在日後處理與客戶的關係時,也能夠妥善處理和把握相處的距離,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和企業效益的提高。
把握夫妻間相處的距離
日本一位學者在他《緣分的科學》一書中,曾這樣精彩地比喻過:“夫妻關係猶如河中的兩根柱子,間隔越近,在兩根柱子之間張網捕魚就越容易,但收獲卻少。反之,柱子拉開一定距離,在其間張網捕魚雖然不易,但收獲卻能很大。”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若能巧妙地運用這種“距離效應”,就能使夫妻間的感情基礎更加牢固。距離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人們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但卻能體驗到它存在的價值。
婚前的戀人不僅在心理上有一定距離的,在時間上、空間上也有一定距離,這種距離使戀人經常是期盼見麵,一見麵就有一種甜蜜的感覺。可是在婚後,夫妻之間的這種心理距離頃刻消失,原來的神秘感也隨之消失。這樣,彼此變得麻木,新鮮感也沒有了。在婚姻生活中隻有沉悶和苦惱積澱下來,愛情的興致也就日趨淡薄,婚姻危機也就隨之產生了。
夫妻之間距離太近,婚姻中那些令人感動、令人銷魂的東西,也就會變得十分平淡。許多已婚夫婦,都有這類心理體驗:朝夕相處,習以為常。一旦分離,朝思夜想。所謂“分離時最親近”,即是這種心理的寫照。這種心理的產生,是因為時空距離帶來的感受差別,為夫妻感情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有句老話叫“久別勝新婚”,講的就是夫妻間保持一定時空距離的美妙之處。如果小別或久別重逢,那麼相遇時碰撞所激發的光和熱,也許比作為兩性契合峰巔的新婚更令人心醉、令人依戀。 比如夫妻整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因為對方的缺點而發生爭吵。妻子一氣之下回娘家,三五日之後愁消氣解,便又添幾分牽掛和珍惜,而獨自在家的丈夫也會因此發現妻子的重要,並增添了對妻子的理解和思念。於是,便會有一方做出高姿態,夫妻重歸於好。而且,感情還會因此得到升華。
另一種是心理距離。就是在夫妻之間,留出一點“情感空間”允許對方在心靈的深處,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因此,在現代婚姻生活中,適當拉開夫妻生活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變化生活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可恢複戀愛時的那種朦朧美,增加夫妻之間的依戀感。這的確不失為一種絕妙的“愛情保鮮”法。
正如瑞士人希洛在他的“距離美學”中論述的那樣:“如果以超然的態度去觀賞大海洶湧的波濤,就會覺得它非常的美;但是,如果置身於現實生活波濤的威脅中,那怎樣也不會感到它的美了。”品味夫妻間的感情美,又何償不是如此呢?
從審美角度講,世界上有許多東西,當你從遠處看時,撲朔迷離,依稀隱約,半遮半露,別有韻致。但走近看或鑽進去看,卻往往大失所望。這種審美體驗,美學上稱之為“朦朧美”,或曰“距離美”。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如果能巧妙地運用這種“距離效應”,就能使夫妻間的感情更加牢固。
愛是需要時時更新、時時澆灌的。過遠則心疏,過近則生膩。距離能使愛情保持新鮮感,距離也能使愛情持久。那麼,夫妻間應該如何把握彼此相處的時空距離呢?
首先,在心理上有接受夫妻之間應該拉開距離的觀念,給對方一個自由的空間。有的人把對方完全置於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對方回來晚了,就要“審問”一遍,去哪了,幹什麼去了,和誰在一起,這樣會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覺得自己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由,有被別人管製的感覺,所以,看似親近,實際上,使對方與你在心理上拉開了距離。如果生活中保持自由的狀態和寬鬆的心境是最高的境界,我們就不再有圍城式的煩惱。
其次,人為的製造距離。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夫妻兩個人各睡一間屋。晚上可以各幹自己的事情,如,上網,看書,學習,互不幹擾,雖然住在一個屋簷下,但卻都有自己的空間。也可以學一下候鳥,就是分開一段時間。候鳥式的婚姻方式給夫妻二人提供了最大的自然空間。候鳥式的關係,遵循了“距離創造美”的遊戲規則,確保了婚姻的彈性,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兩個人的生活品質,因為愛是一種平靜而歡愉的感受。這樣就可以把愛濃縮在相聚的日子裏。
再次,夫妻之間的距離也要把握一個度,就是既不能離得太遠,也不能離得太近。這就像我們常說的,離遠了,離心也就遠了。“距離”隻是宏觀界定,不好用尺子來量,夫妻距離一米還是半米?父子、母女、朋友距離三米或五米……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車”;太遠了又可能“失控”、“疏離”;不遠不近,若即若離……才能品味夫妻間的感情之美。可見,適當的距離創造男人與女人的生活之美。
把握與朋友的交往距離
與朋友交往,最困難的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既然不至於冷淡了朋友,也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獨立。因距離過遠而遠離朋友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對於距離過近也會影響朋友關係這一點,卻常常容易被人忽視。與朋友交往的確是一門“距離”的藝術。距離恰當,友誼才能地久天長。
1.距離是友誼的氧氣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很多事物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我們與之存在著適當的距離。
古人曰:“與朋友交,敬而遠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俗語也說“過近無君子”,“距離產生美”,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距離是友情的氧氣。車與車太近,準出車禍;人與人太近,準出矛盾。適當的距離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有了距離的友誼,才有可能長久。
兩個人有如兩條鐵軌,平行著才能走遠。真正的快樂是無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無法分擔。與一個不幸的人分享幸福,隻能使他的內心更加淒涼。心靈和情感上的某些東西是無法替代的,正如兩條鐵軌不能相交。心扉完全敞開,容易傷風著涼。將內心的隱秘昭示於惡人,會成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於善人,會成為他精神上的負擔,因為他要為你恪盡守口如瓶的責任。所以,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會自找麻煩,也不會讓別人為難。
人與人之間,如果還沒到親密無間的地步,便是一條射線,兩人的友誼也會地久天長。一旦親密無間了,就成了一條線段,那份交情就要進入倒計時了。正如托爾斯泰說過的:過分了解或者過分不了解,同樣妨礙彼此的交往。英國政治家和作家本傑明·迪斯雷利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為我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盡,沒有給友誼留下必要的生長空間。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要保持一定的“度”。距離太遠就得不到交流,距離太近則會使彼此受到傷害。
2.真朋友就像涼白開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總是淡也不好,朋友在一起不能總是冷冰冰的。所以,這句話得與另一句話聯係起來理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朋友之間還是應該“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好,該淡時要淡、該濃時則濃。這就是說,與朋友相處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與甜蜜的愛情相比,友情顯得平淡無奇;與溫馨的親情相比,友情難免索然寡味。愛情如美酒,親情似濃湯,友情隻能是涼白開。可是口幹唇燥的人,最需要的莫過於一杯沁潤心肺的水;當一個人苦悶不堪的時候,朋友伸過來的手往往勝過戀人的熱吻和親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有人說,最親近的關係總是最脆弱的,朋友之間的關係作為人際關係的一種,雖沒有骨肉血脈的相連,但卻有一種親情無法替換的東西。朋友之間無須背負海枯石爛的誓言,不用防備“朝三暮四”的變遷,不必講究噓寒問暖的客套,也不用顧忌牽腸掛肚的擔心,朋友就是那個願意做你聽眾、卻不讓你內心不安的人。煲電話粥也罷,促膝談心直到東方發白也罷,煩悶與苦惱盡可以和盤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謝你的信任,然後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也許在生活中的某個瞬間你會發現,身邊最好的朋友在那時就像一個翻版的你自己,讓你有一種心靈互動的感覺,但也有這樣的時候,你認為你的好朋友對你了如指掌,有許多事不該對你有所隱瞞,甚至從某一天開始他突然疏遠你而讓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許有時你會替他做許多事,但他卻不太領情……朋友之間互相關心是無需置疑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話,是不是也會使友情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呢?
朋友間相處應該既能感受到對方的溫暖又免於相互的傷害,大可不必認準一個好友跟你分擔所有的歡喜悲憂。愉快地相互欣賞,忙的時候放在一邊,有空的時候搞個聚會,需要的時候打個招呼,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3.防止結交“危險的關係”
交友不可強求,不可心切,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朋友的。再好的朋友之間也應該隨時保持距離。
在生活中,有些人酷愛交友,以“白道黑道都有朋友”為榮,於是三教九流什麼樣的朋友都敢交。憑一位熟人引薦,憑一張名片,或一支香煙接上話茬,便成了“朋友”。甜言蜜語之中,觥籌交錯之間,便相見恨晚,無話不談,儼然至交一般。
張揚的敵手未必險惡,難對付的是外表看起來柔弱的奸邪之徒,因為他容易讓我們因疏忽而遭暗算。雖然柔弱之人未必是險惡,但對他們更應多多防範。
春秋末年,晉國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經過一座界城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裏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裏休息一下,等候著後麵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於是我很快地就離去。”果然,不久後,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後麵的兩輛車子,而獻給了晉王。
順境中,特別在你春風得意時,凡來往多的都可以稱之為朋友。大家禮尚往來,杯盞應酬,互相關照。但如果風浪驟起,禍從天降,或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業失意,或病魔纏身,或權讓不存等等,這時,個人倒黴自不消說,昔日那些笑臉相對,過從甚密的朋友也將受到嚴峻考驗。他們對朋友的態度、距離,必將看得一清二楚。那時,勢利小人會退避三舍,躲得遠遠的;擔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會劃清界限;酒肉朋友因無酒肉誘惑而另找飯局;甚至還有人會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當然也有始終如一的人繼續站在你身邊,把一顆金子般的心捧給你,與你禍福相依,患難與共。正如古人所說:“居心叵測,甚於知天,腹之所藏,何從而顯?”答曰:“在患難之時。”此時真朋友、假朋友、親密的、一般的、“鐵哥們兒”、“投機者”就涇渭分明了。
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曆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的人在當普通士兵時自覺人微言輕,尚能與夥伴們情同手足,同喜共憂。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氣漲,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便羞於與他們為伍,保持一定距離。 比如,有兩位戰友在戰爭年代他們同甘共苦。後來一位因犯錯誤離開部隊。在“文革”中,他的這段曆史被當成嚴重曆史問題,他因此被錯誤的批鬥。為了說清問題,他去找當年的戰友為自己的問題作個證明,可是這位當了領導的戰友卻怕連累自己,拒而不見,說不認識他。這位老兵傷心地掉下了眼淚。很顯然這位領導在關鍵時刻太不夠朋友了。這種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麼區別呢?
在利益麵前各種人的靈魂也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惟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 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麵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在會上直言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在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擠上來。這種人的內心世界,在利益麵前暴露無遺。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在利益得失麵前,每個人總會亮出真相的,每個人的心靈會鑽出來當眾表演,想藏也藏不祝所以,此刻也是識別人心的大好時機。
進而言之,歲月也可以成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時一事上可以稱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時間長了就會更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為人、他們的人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此長期交往,長期觀察,便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知人知麵也知心。
當某朋友對你,尤其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危難之中施以援手。話又說回來,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盡管代價高、時日長,又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大於依推理所下的結論。因此我們說:倒黴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塊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回我們呢?”王含不聽,於是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沉沒於江中。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於危難之間。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還有可能被好者、邪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卑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