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從傾聽開始
古時候有一個國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讓人打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讓大臣分辨哪個最有價值。有一位大臣僅用一根稻草試出了三個小金人的價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個小金人的耳朵,第一個小金人稻草從另一個耳朵出來,第二個小金人稻草從嘴巴裏出來,隻有第三個小金人,稻草放進去以後,什麼響動也沒有,於是這位大臣認定第三個小金人最有價值。
同樣的三個小金人卻存在著不同的價值,第三個小金人之所以被認為是最有價值也因為在於其能夠傾聽。其實,人也同樣,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會道的人。善於傾聽,消化在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
可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善於傾聽。人往往有一種表現欲,喜歡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孤僻區域講個喋喋不休,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在別人麵前展示得一覽無餘,喜歡逞一時之快,喜歡看到別人被自己說得張口結舌和不知所措的表情。於是,心高氣傲的人們之間便多了一份隔閡,少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衝動,少了一點理智。
在人際交往中,也許我們很少聆聽對方,卻希望對方聆聽我們,我們對於別人的漠不關心感到心灰意冷,卻又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這樣就構築起了溝通障礙。其實很多時候耐心傾聽要比對人進行說教強得多,因為表示讚賞地傾聽,除了使自己獲得知識外,還能使講話人興致盎然。在學校裏,我們隻學習過讀、寫、說——似乎從未學習如何傾聽。傾聽似乎是所有溝通技巧中最被忽視的部分,而實際上成功人士往往多聽少講。
人際溝通是一種互動式的雙向交流活動,雙方共存於一個交談場合,交替充當說話者和聽話者,忽視任何一麵都可能導致交際的中斷和失敗。作為談話者,應努力提高談話藝術,作為聽話者不但要聚精會神,體察對方心情和感受,理解真正含義,還要將自己的關注、理解通過眼神、身體語言等及時傳達給對方,這樣能加速達到溝通的目的。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在一次節目中問一個小男孩說:“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呀?”小男孩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男孩想了想,說道:“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係上降落傘,先跳下去。”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到天空去!我還要回去!”
主持人林克萊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這讓林克萊特獲得了這名小男孩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傾聽,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傾聽”既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
第二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兩種情況:
一是聽別人傾訴與自己關係不太大的內容,這需要有一定的涵養才能耐住性子聽下去。
二是聽別人發表自己不讚成的意見,甚至是反對自己或是誤解自己的言談。此時的傾聽才真正表現出一個人文明交際的綜合修養。這時,我們如果不等對方把話說完就急於表達,甚至聽到相反的意見就中斷他人的談話,對話將不歡而散甚至變為“吵架”,這樣的人當然被列入缺乏修養之列,“傾聽”有三個層次:
層次一:在這個層次上,聽者完全沒有注意說話人所說的話,假裝在聽其實卻在考慮其他毫無關聯的事情,或內心想著辯駁。他更感興趣的不是聽,而是說。這種層次上的傾聽,導致的是關係的破裂、衝突的出現和拙劣決策的製定。
層次二:人際溝通實現的關鍵是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在第二層次上,聽者主要傾聽說話者所說的字詞和內容,但很多時候,還是錯過了講話者通過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這將導致誤解、錯誤的舉動、時間的浪費和對消極情感的忽略。另外,因為聽者是通過點頭同意來表示正在傾聽,而不用詢問的方式澄清問題,所以,說話人可能誤以為所說的話被聽者完全聽懂理解了。
層次三:處於這一層次的人表現出一個優秀傾聽者的特征。這種傾聽者在說話者的信息中尋找感興趣的部分,他們認為這是獲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機。高效率的傾聽者清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態度,能夠更好地避免對說話者做出武斷的評價或是受過激言語的影響。好的傾聽者不急於做出判斷,而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情感。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看待事物,采用詢問而不是辯解的形式。
傾聽是一種對他人的情感、語詞表達的反應方式和增強對他人的情感、心理體驗的理解的手段。傾聽包括建立起一係列麵向傾聽對象的態度,要求傾聽者首先在思想上具有一種“接納”的意識,能夠充分相信傾聽對象對有關情境進行評價、分析和決策的訴說。在傾訴過程中,聽者不必急切地提出勸告,告訴傾聽對象應該做什麼,如何看待事物等等。正如羅傑斯所指出的;傾聽者是非診斷性的和非評價性的,傾聽的目的是要進入他人的知覺世界,而不是把他人嵌入自己的知覺世界。
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是尊重別人,與人合作、友善待人、虛心求解的心態的表現。我們從學校裏學習過讀、寫、說,但我們從未學習如何傾聽。傾聽也許是所有溝通技巧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但是要想做一個會交談的人,首先就必須得做一個會傾聽的人。也就說要先做一個好聽眾。
一位年輕漂亮的女碩士來到一家心理谘詢中心向谘詢師傾訴她的困擾,她問谘詢師是否該和她遠方的男友分手。由於谘詢師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了解得不是很清楚,隻能從女碩士的傾述中推斷出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根本無法給她忠告,所以谘詢師隻有傾聽、點頭,並問她:“你打算怎麼辦?”在整個談話中,谘詢師這樣問了她幾次,每次她總是告訴谘詢師她的想法。第二天,谘詢師收到了一束鮮花,上麵還附著一張精致的卡片,寫著感謝她的話。一年後,這位谘詢師的電子信箱中收到了一張賀卡,是那位女碩士從大洋彼岸寄給她的,她告訴谘詢師,她已經在大洋彼岸與她的男朋友團聚並結婚,現在他們正一起攻讀博士學位,而且婚姻美滿極了。所以要再次表達他們的謝意。
“其實,我並沒有給予她什麼決定性建議,我隻不過是用心傾聽了她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位著名的心理谘詢師微笑著說,“但我要祝福他們。”
傾聽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是接納對方、理解對方的具體體現。能耐心聽取別人傾訴,就等於告訴對方讚許的態度,無形之中會提高說話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以至心情愉快,身體也就健康起來。心理谘詢師特別受周圍人歡迎的原因也在此:他們比常人更善於傾聽,使人們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認同,長期被壓抑的情感得到了解脫和釋放,從而得到安慰和滿足。
傾聽是一種本領,人際交往中,特別是異性交往中,更要學會傾聽。良好的談吐有一半要依賴傾聽,不僅是用耳朵,而且包括所有的感官;不僅是用大腦,而且要用你的心靈。
傾聽者不是旁觀者,要深入參與到談話中,做出會心的呼應。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善不善於傾聽,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準,還關係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關係到能否善於與他人合作,利用別人的智慧。
聽人談話時應該精神集中、表情專注、耐心地傾聽,不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哈欠連天,更不可邊聽邊修指甲、挖耳朵,也不能急著插話,甚至隨便打斷別人的話,如若認為再說下去沒有任何價值和必要,就可以想法轉移話題或委婉暗示對方結束。
傾聽也是一種學習,一種溝通,一種尊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注重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效果的一半由傾聽決定在傾聽中,我們會了解到很多信息,獲得很多思想;會點燃思維的火花,產生思維的靈感。“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耐心傾聽時還要虛心,尤其要抑製爭論的念頭。人際交流不是辯論賽,何況辯論賽也講究戰術,以理服人。生活中我們不乏看見一些人在傾聽時耐心做著筆記。做筆記不但有助於聆聽,而且有集中話題和取悅對方的優點。
還有一個與傾聽有關的一個概念就是期待,期待是指在傾聽過程中,你的情感、思想將主宰解決問題的方式、思維程序、如何建立反應以及如何減少衝突。格德林的人格變化理論對期待概念提供了某些理論基礎並闡釋了這一傾聽過程。格德林認為,“身體感官”是人格的基本元素,身體感官較之一種清醒的意識更具有包含性,它可以包括在某一時刻所感覺到的任何事物,不管事物對象有多麼模糊、多麼微弱。當一個人想到或注意到某一事件時,即使這一事件還隻剛剛開始,身體感官就已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客體,而是處於變動不已的狀態之中,訴說者的身體感官對於傾聽者來說就呈現這樣一種流動的形態。
格德林、羅傑等人的研究表明,當特定的態度直接指向身體感官時,它要比其他態度更傾向於帶來人格方麵肯定性的變化。這樣,傾聽就演化成一種具有“推進變化”作用的措施。這種推進變化的強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傾聽者細心地揣摸,而絕對不是取決於他去直接建議和推動變化。
傾聽還包括把握一種互動的機會,即體驗他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認同他人克服人際困難的方式,建立自尊心,分辨複雜的個人憂慮和動機等等。而評價、診斷、勸告等常用的態度,對傾聽則具有相反的作用,它們會阻礙傾聽過程的繼續。
格德林進一步指出,傾聽者能幫助他人按照他自己的複雜經驗來形成一種能夠促進變化過程的態度。懷著理解和同情的交往是一件表示談話雙方親密關係的事情,聽說者會體驗到一種安詳、一種對冷漠情感的深切容忍,體驗到一種關懷的、接納的態度,即寬容地接受他目前所體驗到的情感和思想。傾聽正是使這種體驗成為現實的重要手段。
下麵,我們就從方法的角度,來談談如何做一個好聽眾。希望下麵提供的幾個方法能對你有所啟發:
(1)表示傾聽的誠意
交談是由聽和說兩部分組成的,在交談過程中,聽和說是交替進行的,所以學會傾聽別人的談話很關鍵。在傾聽別人的說話時,不但要兼顧耳到,還須兼顧心到及各種器官的集中,眼睛要始終注視著對方,拿出你的誠意,真心地關注他人的話語。即使你不發表任何見解,也能使自己和同學、和朋友都產生一種相互間被信任的感覺,而從中得到慰藉。
(2)保持好奇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用心聆聽別人的談話,那就必須對別人的談話內容保持好奇心,並能夠利用對方說話的間隙,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表示你對他說話內容的關注。 比如,“有這種事?”“太有趣了!”這一定可以令對方感覺到被重視,願意與你繼續交談下去。如若你心不在焉,或者做一些與談話無關的事,甚至當他偶然問你一些問題時,你會因為沒有留心聽他說話而無從回答。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尊重他,自然也就會沒心情和你繼續交談下去了。
(3)不要隨便插話或糾錯
也許對方說的話是不對的,但即使這樣,你也不要在別人說話中間隨便插話或糾正錯誤,這不僅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且還是不禮貌的表現。即使他真的錯了,或者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見解,也要耐心等待別人說完,然後再找時機婉轉地糾正他的錯誤,或者表達你的見解。
(4)適當給予回應
適當予以回應,這樣可以讓人覺得你在用心聽他講話,他會更願意與你交談。當然,適當的回應並不代表隻說一些“嗯”、“哦”、“是嗎?”、“氨之類的詞,總說這些詞,不僅令人聽起來枯燥單調,而且對方也會懷疑你是在敷衍他。即使是遇到不一定讚同對方的觀點時,仍要保持專注和尊重的態度,適時加入一些表示聽清楚的短語,如“是嗎,原來這樣”、“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想我明白了”等簡短的話語來代替那些單調的詞彙。同時也在恰當的時候引申話題,重述對方的意見,還可提出問題如“後來怎麼樣了”“那你一定氣壞了”“既然如此,你以後打算怎麼辦”等。擺出有興趣的樣子。這些是讓對方相信你在注意聆聽的最好方式。
(5)用眼神回應對方
當你不方便插話時,眼神的交流就顯得很重要。這不僅表明你在認真聽他講話,而且對方也能從你的眼神中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調整自己的談話。
我們要善於去接近和親近周圍所有的人,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傾訴,對你周圍的親人,朋友,甚至所有不相幹的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在別人最困難迷惑的時候拉上一把,去用心地傾聽,就是一種深愛,就可以帶給大家溫暖和陽光。傾聽,更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學會傾聽,善於傾聽,你將逐漸地成熟起來。
克服異性交際的心理障礙
一天,一個牧師正在準備講道的稿子,他的小兒子卻在一邊吵鬧不休。牧師無奈,便隨手拾起一本舊雜誌,把夾在裏麵的一幅世界地圖扯成碎片,丟在地上,說道:“小約翰,如果你能拚好這張地圖,我就獎勵你。”
牧師以為這樣會使小約翰花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不會再來影響他的工作。但是沒過10分鍾,兒子就來敲他的房門。牧師看到小約翰手裏拿著拚好的地圖,感到十分驚奇:“孩子,你是怎麼拚好的?”
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在另一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牧師給兒子獎勵了1美元,滿意地說:“你替我準備了明天講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這個故事雖小,卻道出了人生的一個真諦。所謂一個人的正確,除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包括人的良好性格。如果你的性格是健康的,你的人生也會是快樂的、幸福的;如果你的性格是病態的,那麼你的人生也會是痛苦的、憂傷的。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創造你的輝煌,就必須改變你的不良性格。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裏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在與異性交往中,所處的雙方都在小心試探著彼此的心理狀態。自身保持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時,有助於雙方之間的情感交流,彼此都能從相互的交流中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麵。通過這種輕鬆活潑的交流深入,在不經意的一瞬間,也許你會發現你們已經步入了非同一般的認知狀態了。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幽默感、能為他人著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孝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都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當我們困惑於異性交流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自身的存有的某些問題了呢?出現這樣的困惑說不定就是自己對自身認識不清所造成的呢,下麵我們來認識一下言語交流時影響我們的幾種心理障礙吧!
1.自負心理
無論是同性之間還是異性之間,如果自視甚高,都會影響人們對他的認知,從而影響異性間的正常交往。有些人習慣於孤芳自賞,瞧不起別人,不願主動與他人交往。而自視甚高又很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取向,隻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發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這種交往方式帶有一種自私性。而這與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都是積極主體,交往是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相矛盾。因而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異性交往中產生很大的障礙。
2.忌妒心理
嫉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然而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敗。失敗之後所產生的由羞愧、憤怒和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在某些方麵也會表現為積極的意義。莎士比亞把嫉妒比作愛情的衛道士。確實,你的戀人如果反對你同別的異性接觸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對你的愛的程度。反之,如果他(她)從不“吃醋”,那麼你們之間的愛情恐怕還處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因此,嫉妒在愛情裏麵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如果嫉妒能夠轉化成為前進的動力,則是積極的。
但是,嫉妒在更多的時候表現為消極的意義。一位著名學者曾經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係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
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狹隘、缺乏修養聯係在一起的。心胸狹隘的人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嫉妒心理,別人任何比他強的方麵都成了他嫉妒的緣起。缺乏修養的人會將嫉妒心理轉化成中傷別人、怨恨別人、詆毀別人等消極的行為。嚴重地破壞人際關係。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係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麵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借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以得到心理的平衡。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盡管嫉妒有它積極的一麵,但消極的一麵還是最主要的,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克服。對別人產生了嫉妒並不可怕,關鍵要看你能不能正視嫉妒。如果能把嫉妒轉化為成功的動力,化消極為積極,往往會使你趕上甚至超過別人。這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3.多疑心理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多疑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另外,猜疑也是一種多疑的心理,是指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給予種種不好的猜想和疑慮,以證明自己主觀臆斷的正確性。在男女交往特別是戀人間的交往中,一旦掉進猜疑的怪圈,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產生疑竇,從而造成與異性健康交往的嚴重障礙。
4.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被否定的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外界評價,但更多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這樣的人,隻知己短不知己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坦然與別人交往,更不敢接近異性。他們尤其害怕在異性麵前丟麵子,因此用回避與異性接觸的方法來保護自尊心。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5.幹涉心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秘,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即指是因為害怕或膽怯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適。帶著這種心理去與異性交往就會產生莫名的緊張和不安的感覺,從而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在交往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以往使得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處於尷尬的境地,導致正常的異性交往難以持續,出現障礙。
7.敵視心理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上述的幾種心理障礙隻是學術中的分類,並不能表明你在現實異性男女交流中所遇的問題與此有關,因為我們在異性交流的過程中,對我們語言影響的因素很多,比如習慣,比如認知範圍,比如接觸範圍,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不斷地了解自己,了解你想要交往的對象。要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8.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9.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使得人們隻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裏兜圈子。
10.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隻是在做表麵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11.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隻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12.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敞開心扉,讓溝通暢通無阻
我們人類不是單純的理性動物,至於男人的理性和女人的感性也隻是相對而言的。在我們交往的過程中,有著相互防備的心理、有著獲知對方的欲望,有著自我表現的訴求,有著或自卑或驕傲的心態。這些都可視作是影響我們順利交流的因素。當心靈的感觸或者訴求慢慢地彙編成話語從嘴裏說出時,你必須要考慮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內容,因為這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讓人樂於接受的人,能不能讓對方在語言的交流中獲知你所要表達的內容。
與異性交往是社會交際中的一門必修課。但異性交往是人際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種交往。異性間由於生理和心理等方麵的差異或多或少的會存在一些交際的差異。有些差異可以成為交際中的助推器、潤滑劑,從而促進異性間的交流與溝通。而有些差異卻能成為異性間的交際屏障。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能夠獨立生存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良好的人際關係為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營造愉悅的環境氛圍,而健康的異性交往更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基本條件。
在異性交往中,怎樣才能做到溝通無阻礙呢?怎樣才能走出異性交往的瓶頸呢?
首先,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男人和女人之間的不同吧!
《為什麼男人不會傾聽女人不會看地圖》中有這麼一段話:“在人類進化史上,女人們和小孩在人類居住的洞穴邊過著群居生活。如何與他人聯係並建立密切關係,這種能力對女人生存至關重要。而男人們則在山上默默地等待和尋覓獵物。女人在集體活動中,常常進行語言交流,而男人在打獵或釣魚時卻不會說話,以免驚動獵物。現代社會的男人在釣魚或打獵時也不會說太多話,而現代女性在一起時(比如購物時)卻總是唧唧喳喳。女人聊天可以漫無話題,也不需要任何目的。她們說話隻是互相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