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3 / 3)

張大千通過巧妙風趣地曲解唱戲和作畫各個不同行當,迅速拉近了與梅蘭芳的距離。

交談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潤滑劑。敢於同陌生人交談,並善於巧找話題,就能更好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效地擴展人際交往的領域。

3.善於尋找話題

有的人相處一輩子仍形同路人,有的人卻是一見如故。想要讓陌路成為知己,就要細心觀察,找到興奮點,由此就可以引出話題。

小林是公司的業務員,一天,他拿著領導給他的名片來到一家公司聯係業務。他看到名片上的對方業務經理的名字,不由得眼前一亮。原來對方叫做“萬俟明”,而小林又喜歡看傳奇小說,他想起以前在看《說嶽全傳》時,書中有個人物叫做“萬俟喬”,他還專門查了字典,才知道這個姓氏的正確讀音應讀作“mòqí”。所以,小林見到這位經理的第一句話就是:“您好啊!萬俟先生,我是……”對方聽後很驚喜,“你怎麼會認識我的姓?一般人第一次都會念錯,都叫我萬先生。”“這個姓氏是複姓,而且又很少見,想必有來源吧?”“是啊,”萬俟經理顯然非常興奮,“這原是古代鮮卑族的部落名稱,後來變成姓氏的拓跋氏……”“這麼說您係出名門,是帝王之後了,失敬失敬!”……

由於第一句話非常到位,激起了那位經理的談話興趣,對小林的印象也非常好。所以,小林很順利地拿到了訂單。私下裏,二人還成為了莫逆之交。

4.尋找自己同對方的共同點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隻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

一輛長途汽車在上路後不久就拋錨了,駕駛員車上車下忙了一通還沒有修好。一位先生建議駕駛員把油路再查一遍,駕駛員半信半疑地按照他的方法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一位退伍軍人感到他的這絕活可能是從部隊學來的。於是試探道:“你應該當過兵吧?”“嗯,我在山東當了七年的汽車兵呢。”“噢,算起來咱倆還應算是戰友呢。你當兵時部隊在哪裏?”……於是這一對陌生人就談了起來,據說後來他們還成了朋友。

這就是在觀察對方以後,發現都當過兵這個共同點的。當然,這察顏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有興趣,打破沉寂的氣氛才有可能。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總的來說,打破陌生人相遇時沉默、尷尬的局麵,開口講話是首要的。有人以打招呼開場,詢問對方籍貫,身份,從中獲取信息;有人通過聽說話口音,言辭,偵察對方情況;有的以動作開場,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邊以話試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煙,也可以發現對方特點,打開口語交際的局麵。

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生人在座,作為對於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麵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係,各自的身分,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以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麼共同之處。 比如說,一位女青年和一位男青年在一個朋友家見麵了,主人把這對陌生人作了介紹,他們馬上發現都是主人的同學這個共同點,馬上就圍繞“同學”這個突破口進行交談,相互認識和了解,以至變得熟悉起來。這當中重要的是在聽介紹時要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現共同點後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現新的共同關心的話題。

有時為了發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發現共同點。

看來,發現共同點並不是件難事,但這隻能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於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層的共同點,才能如願以償。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麵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隻要仔細發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麵是不難打破的。

走出社交的恐懼

在工作、學習、生活、日常交際中,你是否有以下情況:

因為害怕,在別人麵前覺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說話或不願意做某些事情。

不願意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

害怕別人覺得你愚笨或擔心看起來很害羞。

如果以上三點中你有其中兩點的情形的話,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懼症;如果這些情形已經讓你想躲在家裏,不願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觸,你可能就需要接受心理谘詢或治療了。

那麼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生活當中,你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特別是職場男女,社交是展示風采的重要方麵,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在公眾場合發表你的觀點,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但是,你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好機會白白溜走。你懊惱、後悔,可當下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荊有些人討厭麵對人群或是害怕麵對人群,他們不隻是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和社交障礙稱作社交恐懼症。

但也不必為自己在跟陌生人麵前說話愛臉紅而耿耿於懷,中國人,特別是女性,多數內斂、含蓄,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並不能認定就是患了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麵對陌生人而手足無措,而且還表現為不能在公眾場合打電話,不能在公眾場合和人共飲,不能單獨和陌生人見麵,不能在有人注視下工作等較為極端的行為。在這種恐懼、焦慮的情緒出現時,還常伴有心慌、顫抖、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但是個性上的內向、害羞而苦惱和真正患了社交恐懼症是不一樣的,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對群體的看法都是很負麵的,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這些人無法主動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願意加入人群。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情況輕微的人還是可以正常的生活,情況嚴重的話卻會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導致無法正常求學或工作。

千萬不要小看了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已是繼抑鬱症和酗酒之後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麵臨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特別是網絡時代的來臨,為人們帶來了新的社交領域,若長期沉溺於網絡上虛擬社會的社交活動,則會減弱與真實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交技巧。

其實,社交的恐懼猶如紙老虎一般,你越躲著它,避著它,它越欺人太甚,隻有你蔑視它,挑戰它,才有可能戰勝它,隻要你有如此的信心和決心,不妨好好學學以下幾招克敵之術。

第一招:空椅子技術

在家中擺放幾張空椅子,一張代表“我”,其他的代表你所害怕交往的人如父母親、同事、某異性等,想象一個你們交往的情景,你一會兒坐在“我”的椅子上扮演自己,一會兒坐在別人的椅子上扮演別人,向“我”說話,體會對方的心理狀態。

這種遊戲似乎很可笑,但如果你能在家中忘情一試,必可逐漸獲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徹底,消除恐懼的效果越好。

第二招:係統脫敏法

先主動與親人和較親密的朋友交談,盡量選擇輕鬆愉快的話題,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頭來看對方。

接著強迫自己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臉至少15分鍾,最初每天一次,以後增到每天2次,一開始你可能會內心慌亂,周身出汗,不敢抬頭,但一定要堅持,反複默想這沒什麼可怕,利用深呼吸進行鬆弛,從而克服恐懼情緒,並記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克服。

隻要你咬牙抬頭看人後約5~7分鍾,恐懼情緒便會逐漸減輕。

以後便可逐漸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數,並延長看人的時間,當你見人恐懼的現象消失後便應逐步恢複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正常地與人交往。

第三招:精神勝利法

在你準備開口說話前,先給自己打打氣,堅信自己的表達能力,並默念:“我一定能行”、“這沒什麼了不起的”等等,從給自己足夠的信心來開始你的講話。

第四招:想象放鬆法

想象最想見的又怕見的人或想回避卻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出現在你麵前,體驗緊張的情緒,然後進行放鬆,反複多次後,便可把這種適應擴展到現實中去。

第五招:健忘法

如果你原來的說話經曆中有過什麼不愉快的記憶,那麼你需要做的就是——忘了它,讓它永遠消失在你的記憶力裏,不再讓它對你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六招:注意力轉移法

在社交場合,不必過度關注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小人物,不會引起人們的過分關注,正確的做法是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當心理過於緊張或焦慮時,不妨給自己一些這樣的想法:再壞又能壞到哪裏去?最終我又能失去些什麼?最糟糕的結果又會是怎樣?大不了是再回到原起點!我臉紅大不了紅得像塊紅布;我心跳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想跳得比搖滾樂鼓點還快呢!想通了這些,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起來了。結果呢,人們會發現實際情況遠沒有原先想象得那麼嚴重,於是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正題上了。

第七招:自我暗示法

所謂積極的自我暗示,是通過主觀作用使內心產生良好預期的一種自我刺激過程,它的特點是不要在行動之前就去體驗遭受失敗後的情緒,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要鼓勵自己信心百倍地去麵對,常用“我行”、“我能”來鼓勵自己,而不是用“我不行”、“我不能”來低估自己。用積極的思想、語言來不斷地提示自己,克服悲觀、沮喪和恐懼心情,使人精神振奮。如果你能在社會交際中,給自己來點積極的心理暗示,善於創造和運用外在的激勵因素,增進自己的信心,相信你的溝通能力一定會大有提高。

第八招:做話題的“主人”

在交際中,你不妨盡量選擇你所熟悉的話題,爭取主動說話的機會,做話題的“主人”,這樣才會讓你更加自信,擺脫交際的恐懼。

第九招:心理調適法

克服自卑,沒有可能也沒必要事事處理得體、求全責備,多掌握一些與他人交往的技巧。有一天你定會發現自己也能拋開恐懼,與人親密相處,愉快交往!

異性交際中卑怯心理的調適法

有些朋友在別人伶俐的口齒、獨到的見解、逼人的語勢麵前,就會產生卑怯心理,或緘口沉默,或支吾其辭,一副笨嘴拙舌、口訥語遲的樣子。作為談話場麵的一分子,出現此類窘境,不僅有礙於自身能力的發揮,也不利於各抒己見的良好氣氛的形成。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卑怯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不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 卑怯人人都有,隻有當這種卑怯感達到一定程度,並且影響到學習、工作和社交的正常進行時,才歸之為心理疾玻

在人際交往中,卑怯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疑忌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

卑怯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心理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其表現在交往中的卑怯心理往往是現實交往受挫,產生消極反應的結果。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礙,導致交往挫折感的發生。如失戀,常常就會引起失戀者較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反應。對待這種愛情挫折,有自卑傾向的人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或倒黴的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誌消沉。這種不良後果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時間性暗示,使得卑怯心理更深入內心,並不斷膨大,以致喪失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一些人常因個子矮、過胖、五官不正、身體有殘疾、缺陷等抑製了自己天性的發揮,於是感到精神壓力太重,常懷疑或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恥笑,因此而離群索處,不敢主動交往或接受友誼。

有些年輕人由於學業上、工作上成績平平,無出色表現而過低估計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導致對整個自我認識消極,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於是在交往中過於拘謹,放不開手腳,擔心自己成為笑料或被人算計。

有卑怯心理的人大都對於自身存在的不利交往的性格特征,表現出無能力的態度,歎曰:“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如那些自認為性格怯懦、抑鬱低沉、反應遲鈍者,多不敢主動結交朋友,常常“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大量事實證明,在人際交往中,卑怯現象並不是某個人的特殊現象。很多大人物初次在特定場合講話時也會產生恐懼、退縮、遲疑與緊張。

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以其幽默的演講才能著稱於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20歲初到倫敦時,卻羞於見人,膽子非常校若有人請他去作客,他總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門前徘徊多時,而不敢直接去按門鈴。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參加學術者的辯論會。在會上他懷著一顆非常緊張的心站立起來,做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演講。當他演講完畢時,卻受到了別人的譏笑,他覺得自己充當了一個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恥辱,但他並沒有灰心。此後,他每星期都當眾演說,人們在市嚐教堂、學校、公園、碼頭……在擠滿三四千聽眾的大廳或隻有寥寥幾人的地下室,都能經常看到他在慷慨陳詞。有人曾做過統計,在12年中,他演講次數竟達1000多次。

國際工人運動傑出的女活動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講時,雖然早就做過細致準備,可一登場,“要講的話一下子從腦子裏全溜掉了,大腦出現了空白”。

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時,嚇得連一點兒聲音也發不出來。講了什麼自己也不清楚,隻聽到一個聽眾在說:“她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場哄堂大笑之中匆匆結束了講話。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談起他首次在公開場所演說時說道:“那時仿佛嘴裏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爭奪賽跑金牌。”

英國政治家路易·喬治第一次做公開演說時,舌頭緊緊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說出一個字。

美國前總統福特初入政壇時,講起話來結結巴巴,人們聽起來很不舒服,曾有人戲稱他為“結巴運動員”。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我不知道哪位大臣不緊張。我任首相7年半了。每當我起身發表重要講話時,我就緊張,每當我走進下議院時,我也感到緊張。”

英國另一位首相狄斯端裏也曾說過,他寧願率領一隊騎兵去衝鋒,也不願在下議院講一次話。

可見,在某些交際場合中,由於各種原因產生卑怯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然而,逃避不是辦法,人總要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交往,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說話是人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人們不可能永遠逃避講話,逃避與人交往。如果因為卑怯心理作祟,“羞於啟齒”、“怯於啟齒”,就會造成交際的障礙。

一項心理學調查表明,在宴會上與陌生人相處時,特別與異性相處時,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會感到局促不安,至於在一些演講場合,由於卑怯心理造成的失敗更是屢見不鮮。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說話時的卑怯感是正常現象而任其發展。

因此,隻有克服交談卑怯的心理障礙,設法使自己從恐懼中走出來,用自信心來武裝自己,勇敢地麵對說話,才能使言談輕鬆自然,才能達到自己想要表達的效果。就像那些終成大器的眾多名人一樣。

人的任何活動都以健康的心理為基礎,而任何人進行任何活動,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說話也不例外。因此,訓練說話技巧也必須首先進行心理建設。

我們先來談一談在社會交際中卑怯現象的三種表現情況,看看你的卑怯現象屬於哪一種,隻有找到症結所在,再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第一,在別人獨到見解麵前的卑怯現象。對每一個談話者的發言,我們感到都是真知灼見,給人以啟迪,甚至有振聾發聵之效。整個談話場麵此類發言層出不窮,我們置身其中,不覺心有所動:別人的水平那麼高,見解那麼獨到、深刻、精辟,我是無法比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說出來鬧了笑話,壞了別人的胃口,淡了場麵的品味。結果越想越別扭,錯過了許多說話的機會,把自己弄成了多餘的角色。其實,談話是由若幹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會圍繞話題認真思考,發表一己之見。這是他認識最深刻,最急於發表出來,感覺上最應與別人交流的東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處,這是很正常不過的。我們隻要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並作積極思考,也會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發表出來也會對他人產生啟迪作用。如果仰麵看人,自慚形穢,小覷自己,怎能不出現卑怯現象呢?某高校文學社經常組織文學沙龍活動,別看這些青年學生一副稚氣未脫的樣子,但談起文學話題,個個都高談闊論,不乏精彩之論。林昕自入社以來很想與同學們交流,可每次活動她都在別人的高見麵前喪失信心,有些意見到了嘴邊又犯起嘀咕,打起了退堂鼓。其實,林昕在文學上還是有些見解的,創作上也有所收獲。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現象,就是因為她是在別人獨到見解麵前產生了錯覺,出現了卑怯心理。如果她能意識到這些,同樣會發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第二,在別人說話優勢麵前的卑怯現象。社會上的人千姿百態,說話的方式、角度、特點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說話形式的差異表現為說話時的爭奇鬥豔,這就形成一個人的說話優勢。 比如,有的人口齒伶俐,有的人思維嚴謹、表達清晰,有的人音色悅耳抑揚頓挫。在別人這些優勢麵前,有人可能會想:我能有這樣的說話能力嗎?我如何比攀得上他呀?如果聽聽我的發言,豈不大煞風景,讓人難堪。還是不說為好,免得丟人現眼。其實這是心理上對別人的說話優勢放大所致,是被對方鎮住了,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說話劣勢與對方優勢進行參照。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堅持自我,認真說話,同樣會贏得別人的良好反應。

第三,在別人心理優勢麵前的卑怯現象。說話表麵上看是一種嘴皮子功夫,實際上它是與人的思維狀況和心理麵貌密切相關。而說話能力、思維狀況是穩定因素,心理麵貌則是變化因素。因此,一個人的心理麵貌常常是一個人說話水平發揮程度的決定因素。麵對不同的說話對象和說話關係,說話心理常會出現微妙變化。地位、身份、關係是影響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個領導,他在部屬麵前談話就具有心理優勢,說起話來,思路大開,氣暢語酣,妙語連珠,能充分發揮,通常能超過平常水平。此時我們會感佩不已,覺得對方說話水平就是高人一籌。自己未等開口,早已先泄了氣,應有的水平也削減了一半,隻好怯怯懦懦洗耳恭聽,勉強說上幾句也是氣弱語虛,缺少底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克服說話卑怯現象,做好自己心理建設呢?

1.從生理的角度進行心理調節

生理與心理是互動互製的。心理的變化會引起生理的相應變化;同理,生理的調節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當說話產生怯懦現象時往往會不由自主,難以控製,通過生理上一些調節措施,倒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比如,通過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動、洗涮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緊張的心理得到消除、緩解。

2.以心理暗示進行心理放鬆

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矯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現象是心理誇張性感受所致,必須讓心理感受重新歸位。要達到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對對方做客觀、正確的認識,對自己做準確、公正的評估,這樣就能保持清醒,樹立信心。如當別人說話顯示出我們所無法達到的優勢時,我們可做這樣的暗示:這是他(她)的優勢所在,我同樣也有優勢,一樣是他(她)所比不上的。

3.加強對對方的認識,擺正自己位置

說話的卑怯現象,從本質上說是對對方評估過高引發的。過高地評價了對方,悲觀地評價了雙方的關係,從而看輕了自己,產生距離意識和崇拜意念,此時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們要加強對對方的認識,切勿對對方過高認定,更不要將其神化,要還其本來麵目,把他看做一個平常人。同時談話者都是平等關係,發言時也要以講民主為宗旨,不要人為地把雙方關係拉開。正確認識自我,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這樣還談得上有卑怯心理嗎?

4.通過補償的方法加以調適

卑怯是一種心理暫時失去平衡的狀態,對此可以通過補償的方法來加以調適,這種補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有的人明知自己能力不強,卻故作姿態,甚至以奇異打扮來招人注意,借以爾補自己內心的空虛。這種消極的補償方法,是不足取的。

而積極的補償方法有:

(1)正確對待失敗

年輕人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失敗時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失敗導致自卑,自卑引起失敗。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敗倒是必然會發生的,對此持平常之心,就不會在感情上產生很大的波動,英國著名教授湯姆遜在總結自己工作成功的經驗時,把它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失敗”。

(2)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

“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將某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負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過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奮鬥熱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過高,超過自身能力,達不成則易引發“失敗感”。所以,“抱負水平”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條件。

(3)避己之短,揚己之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對自己作公證的全麵的評價,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顧影自憐,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要善於挖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以補償自己的不足。

5.增強自信心

對於談話最大的心理障礙是對談話成敗的憂慮,憂慮主要來源於自己對於能否說動對方而達到預定目的沒有把握。有人在一開口說話之前,就斷定自己:“我講不好話,我笨嘴拙舌;我講的話沒有什麼意義,而且我缺點很多,別人會嘲笑我……”好像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一無是處。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戰勝別人的自信心早已無影無蹤,留下來陪伴他的隻是緊張、焦慮、害怕、恐懼、怯場等的不良情緒,肯定難以從容鎮定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人們有時說不好話,並不是他所說的內容不好,而是缺乏對自己能夠說好話的信心。恐懼和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是自信心的天敵,是說好話的最大障礙。

建立說話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心理漸進過程,自信心來源於對自己的客觀認識和自身能力的培養。凡事都要有一個必成的信念,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對事態發展的前途抱樂觀態度。要自信,自信是消除卑怯感,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平時要注意及時抓住自信心的種子清掃自卑的瓦礫,給它一片濕潤的土壤——因為自信心是能通過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來增強和得到升華的。

6.克服表現欲望,注重表達效果

有時我們說話產生卑怯現象,並不是小覷自己的緣故,而是極強的表現欲望造成的。說話之初一心想著要一鳴驚人,壓倒他人;當發現別人口才卓絕、見解精到時,心理上就產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緒受到衝擊而一落千丈。對此,要培養樸實、自然的說話風格,把自己的意思圓滿地表達出來就行了。

7.增強責任感,消除退卻情緒

在別人出色的表現麵前,一旦產生了卑怯現象怎麼辦?打退堂鼓草草收場,難免尷尬,給以後說話也帶來惡性循環。此時要增強說話的責任感,以力陳己見為職責,堅持下去決不退卻,怯懦心理反會得到克服。

8.勇敢地麵對挑戰,磨練你的口才

在眾人麵前講話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不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交際高手,很多人一開始都有失敗的經曆,這種經曆甚至是帶有侮辱情緒的。但是,關鍵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沉溺在過去失敗的陰影中,而是勇敢地向自己發出了挑戰,以堅定的信念和勇氣,走出一條屬於勇敢者的成功之路,最終成為能言善辯之人。

如果你能正確對待失敗,勇敢地戰勝自己的心理障礙,驅除心理中的失敗陰影,將失敗打敗,那麼,你同樣可以勇敢地站在眾人麵前,自信地說出你的心中所想。

培養演講者膽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勤講勤練。對著鏡子練,對著實物練,也可請人指教,要抓住一切時機練習。在討論會上,積極爭取發言;主動到正式場合去講,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此以往必定會鍛煉出膽量來,使自己的講話條理分明,口齒清楚,富於表情,以至產生扣人心弦、震撼膽魄的強烈效果。

朋友們,不要隻是羨慕那些成功和成績顯著的演說家的口才,更值得交口稱讚的是他們那種堅持不懈的意誌。你想練就巧舌如簧的表達能力,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磨練你的口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