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 / 3)

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講話者,其體態語必定會與言語配合得天衣無逢,非常默契,現場表現得也必定合乎時宜,落落大方。如果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隻有嘴在動,身體的其他部位都是靜止的,隻會顯得拘謹呆板,他說出來的話即使再有理也引不起聽眾的興趣。所以,你在與人講話時,不僅僅要用口,還要學會使用眼神、麵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幫助你更好地把你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幾乎每種體態、每種動作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都映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與內心世界。

1.手勢

手勢在口語交談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常說手是人的第二張麵孔。在不同的場合,不同手勢有各自特定的含義。 比如說兩人會麵,一般會先握手。握手有力,給人熱情、友好、處事果斷的感覺;握手無力,給人敷衍、冷漠、漫不經心、沒有魄力的感覺。談話時如果雙手背後,常 表現出自信、思考;如果安慰或鼓勵別人時,可以拍拍別人的肩。這些手勢,往往能加強語言力量,豐富語言。

當然,手勢語也不能濫用,要適可而止。有些小動作如在談話時摸鼻子、撓頭發、把手指關節弄得吱吱作響等,會損害自我形象,影響表達效果,所以一定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

2.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體態語中,眼神的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般說來,在談話中,目光正視對方的前額,表現的是一種嚴肅、莊重、平和的態度;目光仰視,表示思索、盤算;目光注視對方雙眼與嘴部之間的三角區,是一種較親切的交往的態度;目光捉摸不定,不敢正視對方,常常是膽怯、害羞,或內心有隱秘的表現;目光斜視,則表示一種輕蔑、鄙視的態度;目光移向別處,可能表現出厭惡或拒絕;注視時瞳孔放大,常常 表現出愛和興奮等。

眼神最能反映你心中的細微情緒。如果眼神不適宜,必然會影響交流,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對眼睛的訓練,在交談中注意眼神交流的運用。

3.麵部表情

麵部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神態和情感,最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因為你的情緒、氣質、態度都寫在臉上,你未開口說話時別人就會捕捉到一定的信息。人的表情千變萬化而又十分微妙,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感和傳遞信息。

眉毛上聳,常 表現驚訝、欣喜或害怕;單眉上揚,表現詢問、不解;皺眉頭則表示不同意、反感、煩惱或是強忍憤怒;臉上泛紅暈一般表示羞澀或激動;臉色發青發白則表示生氣或受到驚嚇;嘴角上翹,常 表現樂觀、豁達、好交;嘴角向下,則常 表現悲觀、不滿或固執;嘴唇撅著則表示生氣、不滿等。

4.肢體動作

肢體動作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人的身體動作也可以表現人的心態是充滿信心,還是不安、恐懼;是專注傾聽,還是興趣不大。良好的身體姿態能給人以美好的印象,增強雙方交談的效果。

公眾場合中不要偏倚一側站立或斜靠門站立,這會給人一種漫不經心、吊兒郎當的感覺;講話時要挺胸,表現出自信;說話時不要左晃右晃,斜肩弓背,挪來挪去;坐在座位上與人交談時身體稍稍前傾,表現出你的專注。

妙用修辭,讓你的文采更出眾

20世紀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很少有人能讀懂他的著述——“相對論”的意義。一次,有人要求愛因斯坦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是這樣解釋的:“你與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隻過了5分鍾;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隻過了5分鍾,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體驗過的真切感受來解釋高深玄妙的相對論的原理,簡單明了,一聽就懂,這就是語言運用中的修辭技巧。

“這是我的狗”與“這是我的愛犬”描述的是同一個事實,但前者是客觀描述,而後者則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描述。上述兩種情況中,前一類稱客觀性言辭,後一類稱感情性言辭。所謂言辭“著色”,就是指以感情性言辭代替客觀性言辭。

客觀性言辭有準確、可靠的優點,但也有直接、單調的缺點,因此,常常需要用感情性語言來彌補它的缺點。

談話中常用的語言修辭主要有以下幾種:

1.比喻

何謂比喻?正如戰國時期的惠施所說,它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在交際溝通中,恰當地運用比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

比喻可以用來回答較為複雜的問題。當對方刻意用難以理解的道理來刁難我們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其他能相比喻的事例,來說明另一種道理,以此進行反駁。

法拉第最初發現電磁感應的重要原理時,有人嘲諷他:“這個又有什麼用處呢!”法拉第詼諧地說:“剛生下來的嬰兒有什麼用呢?”法拉第就是用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最普通的事實作比喻,說出了電磁感應像新生嬰兒一樣前途無量的道理。

比喻,作為口才表達的一種技巧,的確能夠加強表達能力。但是,在說話時必須運用得自然貼切,富於創造性,切忌濫用,否則,就會出現“比喻不當”的毛病,或落入老生常談的俗套。正如第一個把美女比喻成鮮花的人是一個天才,但第一千個把美女比喻成鮮花的人則是一個蠢才。

2.比擬

一位演講者在題為《國家、民族與正氣》的演講中談到:“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不僅用筆寫下了悲壯的詩篇,而且用生命寫下了壯麗的史詩,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是我們民族的千古絕唱,彈奏出了屬於我們民族的正氣之歌。”

“寫”詩和“彈奏”樂曲,都是人的動作,但說話者卻讓“生命”這個抽象詞語接受了“寫”的具體動作;讓“詩句”接受了“彈奏”的動作。這就是在修辭學上被稱為比擬的修辭格。

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說話的人有意識地把物當作人和它對話;或用適合於人的動作來讓物接受;或用適合於人的詞語來修飾物;或用陳述人的方式來描寫物;或以物的身份進行自述的修辭格,就叫比擬。

作為口才施展的一種技巧,它基於聯想,富於啟發性而且又常常能把靜態擬成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因此,在說話中恰當地運用它,會收到生動、具體的效果,而且還便於表達感情。

3.借代

“學好ABC,到處都有用”,把ABC看作外語的特征,借以代外語;“目不識侗,借“侗字代全部文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雞犬”代雞犬之聲,因雞犬之聲屬雞犬所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兵革”代戰爭,因兵器披甲是戰爭所憑借的物質條件。上述數例中,借用與代表的詞語之間,或以某種特征相關聯,或以某一象征意義相關聯,或具有某典型性的代表意義,或具有部分與全體的關係,或具有所屬、憑借關係。這種不直接說出該人或該事物,而借與要說的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其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格叫做借代。

說話中靈活運用借代這種技巧,會使說話人的話語更生動,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這不但說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還把與某人或某物有密切關聯的東西也說出來或暗示出來了,所以,這樣的話更能引發聽眾去作聯想,因而也就更能吸引聽眾。

4.誇張

當描繪某人又高又瘦時,人們說他像根“竹竿”;當向醫生訴說你的病情時,你說發高燒,全身就像“炭火”一樣燙。果真人高瘦得像竹竿嗎?果真全身有炭火那樣高的溫度嗎?顯然是言過其實了。但是,這種言過其實,在聽者看來卻並不覺得是虛假的,相反卻加深了印象,這便是說話誇張的技巧。

誇張是言過其實,但為什麼聽者不覺得它虛假呢?因為誇張也能突出事物某一性質較合理的地方,而且它常常與比喻、比擬等技巧結合在一起,聽話的人心裏自然有數。

說話時,合理地運用誇張技巧,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既能加強說話的感染力,又能“啟動”聽者的想像力。

所以,古人的分析也不是沒有道理:“俗人好奇,不奇聲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宜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誇張雖可言過其實,但不是浮誇,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開河。它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它之所以言過其實而又不虛假,其奧妙就在於突顯了事物的某一部分性質,不似真實而又勝似真實。另外,說話時運用誇張技巧時,人們要注意分寸,要讓聽者知道你在誇張而不是寫實;不要單純為了獵奇而強行誇張,像在作報告時,或介紹經驗等場合就不能隨意運用誇張技巧。

5.雙關

說話時,使用的每一個詞或每一句話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有時這種含義卻並不表現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字麵意義上,而隱含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背後。而說話的人要表達的意思則恰好隱含在這個詞或句子背後。這便是雙關技巧。

造成一語雙關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運用諧音法。

有一次,一位小夥子向老人問路:“喂!去李家堡該走哪條路?還有多遠?”

老人抬頭看了他一眼,對小夥子的傲氣和無禮很不以為然,隨口應道:“走大路一萬丈,走小路七八千丈。”

小夥子聽了摸不著頭腦:“怎麼這兒論丈不論裏?”老人笑著對他說:“原來這兒是講裏(禮)的,自從不講裏(禮)的人來了才講丈的。”

小夥子一聽就知道自己失禮了,老人正在婉言批評自己,連忙給老人賠禮道歉。

在特殊情況下,不願明言指責,運用諧音法可達到委婉批評的效果。

6.對比

魯迅先生在《戰士和蒼蠅》一文中這樣說過:“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再完美的蒼蠅也不過是蒼蠅。”這裏魯迅把“戰士”和“蒼蠅”拿來比較,犀利地諷刺了那些誣蔑革命者的所謂正人君子,以堅定的決心支持著那些投身革命的勇敢戰士們。

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麵貌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通過比較,可使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征等更加突顯,並且鮮明地表現出說話人的立場和觀點。這就是對比。

7.反語

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營造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意反說的方式,先數落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出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裏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

在這裏,蒯通明為數落韓信的罪狀和愚蠢,暗則為韓信鳴冤叫屈,致使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眾人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下手烹殺。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反語的修辭格,以此來擺脫不利的談話環境。

8.引用

在戰國時代,有一位著名的縱橫家蘇秦。他為了使秦惠王采納他主張征戰稱霸天下的觀點,使用了旁征博引的說理方法。

他先詳盡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國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等國情,以此作為可進行征戰的證明,但秦惠王不為所動,漠視他的建議。蘇秦又列舉了曆史上的“五帝”“三王”等事跡,最後秦惠王終於采納了他的建議。

一個人如果在演講和談話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戲劇性效果,所舉事例既要廣博,又要不背離中心主題。當然,這也需要說話者有見多識廣的認識。

怎樣提升你在交際中的“人氣”指數

在交際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氣”旺盛,為更多人接受、認同、支持。這不僅可以奠定自己在交際中的有利地位,而且也為自己生活、工作、發展提供優越的環境和條件。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人氣”旺盛呢?

1.重做人,樹立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形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獲得的,它是在與人交往中持之以恒重做人,日積月累形成的。

某住宅小區的戴先生,待人很和善、謙恭,誰見了他都有一種暖洋洋的感覺,在他身上有著特別的親和力。而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絕無造作、偽裝的成分。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很有文化修養的人,能寫會畫,作品屢屢登報獲獎。他對人樂助善施,常常義務為別人寫春聯。他輔導的小孩也多有出息者。當然偶或也有人對他做出不敬不義之舉,但他都以德相報。一次他的一個鄰居撿了他一個精美的計算器。對方拒不認賬,還倒打一耙。戴先生不僅不計較,還從嗬護對方麵子的角度,違心地自我糾錯。 別人都看在眼裏,那個鄰居更受感動。

生活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形形色色出乎意料的事,但戴先生都能表現出很高的風格和做人本色。戴先生之所以有那麼旺盛的“人氣”,就是其長期注重做人的結果。

2.多溝通,達成情意相契

人與人之間彼此接受並產生情感,是雙方認識相同和一致的結果。認識相同和一致是通過相互溝通實現的。多溝通就能增進了解,你就會為對方所理解、歡迎。

在一所農村中學教語文的小黃,熱衷於教研改。起初他的“人氣”不濟,同事都不理會他,就連勤雜人員及教職工家屬都把他當做“另類”相待。小黃深感迷惘,不時嗟歎“吾行太遠,子然失其侶”。好在小黃及時告訴自己,不再自我封閉,也不再清高,他主動與同事談論教學心得,探討教學藝術。這讓別人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窺知他立誌教研教改的火熱情懷,不覺之中別人漸漸認同了他,並受其影響,紛紛自覺投身教研教改,從而形成這所農村中學濃鬱的教研氣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隨之而來的是,小黃的“人氣”指數直線上升,成了人們所欣賞和尊重的人。

3.善自控,取得更好磨合

人與人之間往往差異多於一致,矛盾多於諧和。這正是人們不易獲得足夠“人氣”的原因,也是人們獲得足夠“人氣”的障礙所在。這要求你善於約束自我,多體諒他人、俯就他人,這樣你才能與別人相融,為別人所歡迎和認同。

小肖出身於書香門第,性格外向,多才多藝,大學畢業後,來到某鄉政府工作。在這裏,他顯得特別清高、孤傲,與別人格格不入。越是如此,小肖越是感歎這裏封閉落後,難覓知己知音。後來在父親和鄉領導的開導下,他注意改掉自己的壞脾氣,調整自己,入鄉隨俗。 比如學會了赤腳走田埂,與鄉親們同吃同祝閑餘時還同別人拉家常,為大夥表演節目。因此大家都格外尊重他,歡迎他。他的“人氣”也由此而旺盛。

4.抓契機,謀取求優勢效應

有一次,情歌王子張信哲到一座城市演出。不巧,天公不作美,雨淅淅瀝瀝下了起來。初冬的雨水打在身上有些冰涼,人們對歌星的熱情也不覺降溫。這時張信哲站在敞篷車上緩緩駛入演出現場,他熱情地向觀眾問好,然後很投入地唱歌,任雨水打在自己的身上,邊唱邊手揮鮮花向觀眾致意,不停地與觀眾進行交流。瞬間觀眾們為他所感染,熱情迅速升溫。偌大體育場萬人手揮熒光棒,在張信哲指揮下伴唱、合唱。

像張信哲這樣的大牌歌星,與普通歌迷根本沒有多少照麵的機會。但一旦照麵他就要給你留下美好印象,讓你久久難忘。這就是抓契機,形成一種優勢效應。且不說這些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重量級人物,就說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要贏得“人氣”,這也是值得借鑒的策略。 比如年終述職,就是借機陳說、表白自我的良機。很好地表現自己,“人氣”就會上升,達到以一抵百,事半功倍之效。

5.常防範,化解消極因素

一方麵,你想方設法爭勸人氣”指數,讓你如願以償,另一方麵又有一些消極因素,消損你的“人氣”指數,讓你事與願違。任何事情總是包括這樣的兩個辯證的方麵。這就要求你一手釀造“人氣”,一手化解損傷“人氣”的消極因素。這是經常性的工作,而且必須謹小慎微。事情往往是這樣,爬升總十分艱難,而滑坡則極容易、迅猛。所以要常防範,不容馬虎。

青年醫生小李其貌不揚,不善交際,醫術一般,在單位的“人氣”也很一般。但小李有一個優點就是為人謙虛,愛鑽研,上進心強。他主動拜醫院裏的一位醫術高超對心腦醫學頗有研究的主任醫師老薑為師,向他討教醫術和醫學研究方法。老先生被小李的精神所感動,傾其所有,對他言傳身教。小李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醫術精進,醫學研究也嶄露頭角,發表了一些頗有見地的醫學論文。這一下小李的“人氣”指數直線上升。但其時卻出現了一些異音雜調,傳揚說小李巴結老醫師,心術不正,人格不高,那幾篇論文實為老醫師代作,並有剽竊之嫌。小李聽到了這個聲音,卻不動聲色,而采取了十分妥當的方式加以化解,還向老薑陳明問題。老薑深為觸動,利用各種機會說明真相,舉薦小李。結果不和諧音漸漸煙消雲散。小李反而在這件事中讓自己的“人氣”更旺。

6.會加溫,提升“人氣”境界

當你的“人氣”尚佳時,是可喜可賀的。這是你交際的成功所在,也是你努力的結果。但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你還要善於加溫,以維持這種旺盛的“人氣”,並抓住機會,促使你的“人氣”越來越旺,進入更高的境界。

青年幹部小彭最近雄心勃勃,推出一攬子計劃,準備做大動作,以取得群眾的信任,增加自己的威信。過去小彭一向默默無聞,不顯山露水,“人氣”很一般。小彭是通過競聘上領導崗位的。當時他考了個第一,在決定命運的那時刻,電視台還作了現場直播。小彭以其精彩的演講和充滿挑戰精神富有創意的構想,贏得滿堂彩。終於他征服了評委,更征服了電視屏幕前的老百姓。在所有參加競聘的人中,他的人氣最佳。走馬上任後,小彭雷厲風行地工作,大刀闊斧地改革,“人氣”指數直線上升。但此後小彭卻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除在工作上產生畏難情緒外,他也想守住自己的已有的威信。但誰知卻事與願違,結局恰恰走向反麵。幸虧小彭已經覺醒並開始有所改進。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完全有能力讓自己的“人氣”旺盛起來,並不斷進入新的境界。

所以,不斷給你的“人氣”加溫,才是促使“人氣”旺盛之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