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為了使口齒清晰,德摩斯蒂尼還經常含著小石子練習講話。他的口腔被小石子磨破了,流出了血,可是他還是不停地練習。

他經常去看話劇,仔細看演員在台上表演時,怎樣講話,怎樣用手勢,怎樣表達感情,回來練習演說時,他就像演員那樣注入自己的感情。

一年以後,德摩斯蒂尼終於糾正了自己口吃的毛病,他又拚命地投入學習、博覽群書,有時手裏拿著書就高聲地朗讀起來,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口齒清楚、音色醇美、語言流利、發音正確為止。德摩斯蒂尼就這樣苦練了很久,忠於克服了說話的障礙。

當他再次登台演說時,聲音洪亮、口齒清晰、語調優雅、姿態瀟灑、妙語連珠、滔滔不絕,台下的聽眾完全被征服了。當他的演說結束時,全場熱烈歡呼,祝賀他演說成功,德摩斯蒂尼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演說家。

許多人不願與自己不熟悉的人交談,因而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有許多人自認為口才不佳,不願當眾講話。即使公認為口若懸河者,也不是在任何狀態下都可應付自如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演員等,都是使用語言的行家,但他們大都認為自己從小就不善言辭。原因很簡單,由於他們口才不佳,才加倍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可見,好口才不僅是天分,不全靠遺傳,任何人都可以“先天不足後天補”。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口才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從點滴做起。然而,口才的培養和提高難免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喧嘩與躁動,誘惑與挫折,問題與困惑。因此,在鍛煉自己口才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掌握一些切實可行的道理和方法,以求自己少走一些彎路,少做一些無用功。德摩斯蒂尼的經曆,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2.天天說話不見得會說話

畢沅是乾隆時期的進士,他在擔任陝西巡撫時,有一次途經一座廟宇,便想進去看看。一位老僧恭恭敬敬地把他請了進去。

畢沅看著廟宇上的佛像,突然問道:“你念過經嗎?”

老僧答道:“念過。”

“那好,請你告訴我,一部《法華經》上有多少個‘阿彌陀佛’?”畢沅追問道。

老僧聽後吃了一驚,但立刻回敬說:“老衲天資愚鈍,才疏學淺,大人提出的問題,我實在答不出來,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我想問問大人,一部《四書》上有多少‘子曰’?”畢沅無話可說,心底佩服老僧的口才。於是答應重修廟宇,並捐資置產為香火用。

這是一則機智妙答的小故事,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當和尚要天天念經撞鍾,可再熟讀經書的高僧也難以準確的說出一部經書中有多少個阿彌陀佛;讀書人整天把子曰詩雲掛在嘴邊,可再才高八鬥的墨客才子也難以準確的說出一部聖賢典籍裏有多少個子曰詩雲。人天天都在說話,但也並非人人都會說話。

在學業及事業上,會說話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使事情順利發展,左右逢源。可以說,會說話的人必定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為其事業的成功打下基矗

總而言之,一句話——天天說話不見得會說話。要想成為說話高手還應腳踏實地地去鍛煉說話的能力,運用說話的藝術,掌握說話的技巧,發揮說話的魅力。

3.會說話並非易事

說話交際在我們本身來講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我們每天基本上都要通過語言來交流溝通、生活,並且在各種場合下,我們需要依靠我們種種話語的力量,來滿足達到我們的需要,從而對我們的說話對象施以影響——言語的影響。

在很多人的眼裏,說話要比做文章容易得多。他們認為,不管成人或是孩童,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因為時時刻刻都要說話,所以說話是不覺得困難的。至於寫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夠做的,因此,就覺得說話容易而作文難了。

其實,說話未必比寫文章容易,因為文章寫了是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話一旦說了要想修改是比較困難的。文章寫了前麵幾句,可以擱筆構思,而與人交流,和人說話,那就不能如此。所以,說話不見得就比作文容易。

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所以,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亦可以喪邦”。我們雖然手裏不執國柄,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輕重或對錯,去擔負著“興邦”或是“喪邦”的責任,可是,我們總不能不顧及到“歡樂”或是“招怨”這樣的攸關自身利益的大問題吧!

說話者能夠準確自如、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圖;能夠把道理講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動;能夠輕鬆自然、簡潔明了地使他人聽清和理解自己的話語。同時,還要能夠從他人的交談之中,測定其說話的意圖,以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從而建立良好、和諧的友誼。善於說話的人,一定也要敢於說話,如果不敢於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或是滿嘴胡言,詞不達意,恐怕說得再多,也無濟於事,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讓人生厭。

4.怎樣才算會說話

中國有句老話:“好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這裏的“嘴”指的不是吃飯的“嘴”,而是說話的“嘴”。即要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就得有口才、會說話。那麼,怎樣才算會說話呢?

口語表達是人們運用聲音和態勢語言對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掃描和表達。也就是說,說話是人們思維的物質外化。因此,我們說,說話是一個人素養、能力和智能的一種綜合體現,表達者根據特定的言語交際環境,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並輔之以適當得體的態勢語言表情達意,以取得圓滿的口頭表達能力。

根據口語交際的構成要素和口才的含義,說一個人會說話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在交際中必須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即能根據交際意圖和目的熟練的運用語言技巧來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即對應情況而說話。孔子認為口語表達直接麵對聽眾,說話的針對性越強,表達的效果越好,因此,說話的內容、時機、情態都要因具體對象、具體環境而異,有所選擇,進而區別對待。

(2)在交際中始終具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和語境意識。如果不顧場合,不看對象,誇誇其談,滔滔不絕,這種“能說會道”的行為隻會引起他人反感甚至厭惡,不能稱之為有口才。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在其著名的《勸學》中曾明確指出:“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瞽”,就是瞎子。這說明講話應隨境而發,相機行事。

(3)在交際中還必須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即既能準確地接受和理解,又能做出恰當、必要的應對。這是與人交談很關鍵的一條。在口語交際時,說話者不僅要表達,同時還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反潰

(4)說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交談不是一味地發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緒,而是一種合作的程序。人們說任何一句話,都希望能夠對聽話人產生適合己意的作用和影響。但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由於聽話對象存在著民族、地域、性別、性格、年齡、職業、地位、閱曆、文化修養、興趣愛好、語言習慣等方麵的不同,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迥然有異。因此,采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口吻說話也應當有所不同。《論語·庸也篇》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意思是說,對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說高深的道理,對中等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講高深的道理。可見,說話的內容超過或低於對方的接受能力都不會得到好效果。

孔子帶著他的幾名學生出外講學,一路上十分辛苦。這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蔭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再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但他說起話來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

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應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責怪的意思也頓然消釋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

看起來,說話必須要看對象、看場合,否則,你再能言善辯,別人不買你的賬也是白搭。

(5)慎言。所謂“慎言”,就是不說過頭話。提倡“慎言”,是針對言與行的關係提出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是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疑,慎言其餘,則寡尤”。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說話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說話,也決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

“會說話”有許多強力法則,遵循它們,可以提高你在人際交往與人際應對中的“智商”,幫你掃除在以往的人際溝通、語言表達中存在的盲點和誤區,讓你在開口說話之時學會:

認真地傾聽,會令你察己知人,審時度勢。

由衷地讚美會幫你獲取好感,贏得聽眾。

真誠地表達會讓你更具親和力,得到信任。

恰當地設問能使你掌握談話的主動權,更有效地與人交流。

巧妙地幽默更彰顯你的智慧,助你在談笑間繞過溝通的暗礁。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好口才的背後實際是一種人際溝通與人際應對的大智慧。所謂“錦心繡口”,說的就是智慧先行的道理。真正的“法則”永遠都簡單有效。它們看似淺顯,卻曆久彌新,永不褪色,其中蘊含著的是最根本的處世哲學和最精要的人際溝通之道。若能身體力行,任何人都不難發現閃耀其間的智慧的光芒。

使你的言談富有新意

古人有詩雲:“綠陰不減來時路,更添黃鸝四五聲。”在眾人熟悉的綠陰如畫的景色中,又傳來黃鸝的歡快叫聲,別有一番情調,更能吸引人心。同理,如果我們能在平實的言談中,巧妙地滲入一些新的東西,就能使我們的言談充分體現迷人魅力和積極影響。

“創意”是一個外來語,其含義是“具有創造性的意念”,創意語言並不是靠語法規則或某些修辭手段的固定模式創造出來的,它來自於言談者的語言修養、靈感和創新思維。隻有培養鍛煉創新思維能力,才能使講話者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的操作能力得到綜合的開發和利用。

語言會顯示出我們頭腦中關於目的和手段的潛在的思維框架,能夠在提高綜合思維能力、激發問題意識與目的意識、超越線性思維、豐富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回歸人的開拓性、創造性。

語言會顯示出我們頭腦中關於目的和手段的潛在的思維框架。有創意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訴諸聽眾的社會意識、審美情趣、生活要求和個人性格。一些優秀的創意語言,或妙語連珠、怡人耳目;或一語驚人,振聾發聵;或精煉含蓄,發人深思。對於領導者來說,語言若能充滿新意,能十分有效地增加個人魅力,把員工緊密地團結在周圍。這就是創意語言的魅力之所在。

宋代大文人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島時,應一個做油饊子的老婆婆之邀,寫過一首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首詩形象的比喻,寫出了饊子色鮮、酥脆的特點,人們聽後饞涎欲滴,爭相購買,從而使得老婆婆生意大增,饊子供不應求。

創意口才並不是天生的,是不斷訓練及培養的結果,也是歲月累積的成就。思維是口才的基礎,口才是思維的表達,沒有創新思維的人,是無從談起“創意口才”的。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說:“創意是曆史永遠有效的契機。”在口才領域裏,同樣如此,創意是一個人言談深受眾人歡迎的重要動力。為何口才需要有新意?一方麵是為了所說的信息有價值,不同於流俗;另一方麵是為了所說的話有魅力。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為大自然不喜歡雷同和重複。

其實,不論是偉大的發明家,還是成功的演說家,其高明之處往往在於能發現新的改進生活的方法,哪怕這些方法僅僅隻是個設想,是“假如……”,但恰恰就是這“假如”成為創造性的來源。同樣,如果現代的青年人在麵對新事物或新觀點的時候,大膽假設,擺脫時空束縛,更多地使用“假如視角”,去觀察它們,評價它們,就一定會培養出富有新意的口才。

那麼,在日常交流中,如何才能形成創意口才呢?具體方法如下:

1.推陳出新巧合成

每一種觀念,包括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為眾人所熟知和認可的觀念,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產生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觀念從個體上看,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而從整體上看,這些觀念之間又有相互補充、糾偏、完善的潛在作用。如果采用組合的方法,把它們有機地合成一種新的觀念,那麼其合理性就會擴大,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如,求賢若渴和懷才不遇是一對古老而常新的矛盾,一位著名學者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其實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也常有,關鍵是要找,而不能坐等。如果伯樂有“三顧茅廬”的誠意,千裏馬有“毛遂自薦”的勇氣,那麼不管是伯樂找到了千裏馬,還是千裏馬找到了伯樂,對於雙方都是幸事。“伯樂與千裏馬”、“三顧茅廬”、“毛遂自薦”等曆史上的觀念,就這樣被合成了一個更完善、更能為眾人所接受的現代觀念。

2.自圓其說巧“逆解”

人們的心目中不同程度地板結著一些自己深信不疑的觀念,不能簡單地說這些觀念是錯誤或陳舊的,但其中確實存在很多不全麵、待更新的地方。如果你敢於“逆解”這些觀念,揭示新的理解,且能自圓其說,必能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如鬆下幸之助提出一個觀點:“吝嗇就是創造新價值。”他認為:吝嗇這個詞,從字麵上看是個貶義詞,但吝嗇的本意是將自己的一切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人們往往隻從消極的、非生產性的角度去想象吝嗇的含義,而沒有從積極的、生產管理的角度去發展吝嗇的內在精神。當代市場中的價格競爭,往往取決於企業的“吝嗇”程度。這種說法的確使人耳目一新,在震驚之餘產生共鳴。

3.認知和諧巧“借殼”

借殼,本是股市中的一個術語,指某個上市公司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經營困難重重,而其他有實力上市的公司通過與這種公司的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等方式,既賦予舊公司新的靈魂,又促成新公司順利上市,這實在是一舉兩利的好事情。在言談中,同樣也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即借用大家熟悉的某一形式,融入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讓大家在對“殼”的熟悉和對“魂”的陌生中產生新的認識。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各有一處臥龍崗,兩地都建祠紀念諸葛亮,且一直爭論不休。南陽武侯祠中有一副對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1954年,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在同南陽二中師生會見時,念了他改過的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就近勸殼”,並寓時代精神的靈魂於其中,境界高遠,胸懷博大,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4.借物寓意巧說明

即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提出的“鴕鳥理論”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他說:當兩隻雞一樣大的時候,另一隻肯定覺得你比他小;當你是一隻火雞,人家是一隻小雞,你覺得自己大得不行了吧,小雞就會覺得咱倆一樣大。隻有當你是隻鴕鳥的時候,小雞才會承認你大。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計得過高。這種淺顯而新穎的語言形式,絲毫不影響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的嚴肅和深刻,反而更有啟發性,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5.形象鮮明巧對比

這是一種普遍使用的語言方法,但拿誰跟誰比,卻大有學問。如日本三洋公司的井植薰說:“我在公司的人才培養上,采用的是‘水漲船高’的辦法,水就是全體公司職工,首先是把水位提高,船是浮在水麵上的出色人才,水漲高了,船才能更高。‘水落石出’是企業在人才培養問題上無所作為的一種結果,水流幹了,露出來的幾位突出人才,充其量隻是一般的肯幹的幹部。”拿水漲船高與水落石出相比,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效果集中,對對比雙方的精心選擇以及對這種語言技巧的高超運用,由此可見一斑。

6.不落窠臼巧翻新

一種形象在形成之後,在很大程度上便會成為一種惰性的存在,長久缺乏變化或變化速度遲緩,那麼再美的象征,再大膽的變形,也都會變成遠古的化石,沒有生命和活力。從翻新法的特點來看,它由本體和喻體構成,本體不變,喻體可變,我們完全可以不斷推翻本體和喻體的配合方式,從而更加豐富人們對本體的理解和感受。翻新的辦法主要有:

(1)把一個高遠、抽象、新奇的事物通過聯想拉回現實,和生活中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配合在一起。如在談到計算機軟硬件的關係時,某專業人士形象地說:電腦隻是盤子,軟件才是菜,人是為吃菜,才買盤子,兩者的關係不能本末倒置。又如有的企業家把“團隊精神”比做“能打群架”,有的把它比做“團長死了,營長就會上去,照樣能打勝仗”等等,正可謂:“境非真處即為幻,俗到家時自入神。”

(2)把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現象、新詞彙等大膽地運用到翻新法的配合當中去,使人們對本來已經熟悉的東西產生一種新的聯想和體驗。如把做生意比做“像股市一樣,牛市也罷,熊市也罷,都有人能賺到錢,關鍵看你怎麼做”。

(3)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用很專業的知識進行形象的聯想配合。如王碼公司總裁王永民把成就、榮譽、地位、金錢等比做像“電荷”一樣,在一個人身上積累多了,“電壓”就會升高,“高電壓”使別人難以接近,自己也十分危險,解脫的辦法是“放電”,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電”,回到“零電位”。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理解社會科學中的心理現象,又何嚐不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組合技術”呢?

法國的丹納曾經說過:“一切典型永遠可以推陳出新,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而且真正天才的標識,他的獨一無二的光榮,世代相傳的義務,就在於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臼,另辟蹊徑。”

言語交鋒碰撞摩擦出的火花是釀造新思想、打破思維慣性的原動力,是形成創意的搖籃。相信巧妙地運用我們提供給你的技巧,一定會幫助你不時地產生一些靈感,讓自己的語言別出心裁,與眾不同。隻要我們敢於和善於創新,就能使我們的言談永葆生機和活力,充滿迷人的魅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