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們就來談談女性聲音的“美容”。相信通過我們提供方法,你會發現你的聲音也能像演員那樣女人味十足,令人傾倒,像主持人那樣悅耳動聽,沁人心脾,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先聲奪人,魅力四射。
說話與發聲是門藝術,除抑、揚、頓、挫外,還要求速度適中、強弱得當、高低和諧、感情豐富、轉折自然等。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曆,同樣的話,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效果可能大不一樣。聰明的女性應該懂得駕馭自己的聲音。有的女性說話,讓人感覺很生硬,這些女性除了沒有使用得體的語言外,還沒有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有的女性說話尖聲尖氣,讓人感覺很不成熟,這樣的女性說話時要盡量放低聲調,改用低緩、輕柔的聲調;有的女性說話的聲音過於機械,沒有感染力,讓人覺得很呆板、乏味,這樣的女性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
1.說話不要帶鼻音
說話時如果嘴閉得太緊,就會迫使聲音從鼻腔發出,造成鼻音。用鼻音說話,是一種常見的毛玻 鼻音對交際能力的影響,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比男性更突出。建議你不妨將自己的說話聲音用錄音機錄下來進行檢查,發現你一講話,鼻子就嗡嗡的,那就是在用鼻音說話。帶鼻音的女性聲音,讓人聽起來極不舒服,顯得沒有生氣。要矯正這一不足,說話時,上下齒之間要保持半英寸左右的距離,用胸腔來共嗚。
2.說話聲音切勿高而尖
不發脾氣時,你也愛尖聲尖氣嗎?平時談話時,也總是高腔大嗓門嗎?女人們經常如此。也許是因為她們經受了太多壓力和刺激的緣故,想想你自己是否就是這樣的一位女性。如果你講話時,脖子感到繃緊,你就可能發出尖聲。這在鏡子裏可以檢查出來:如果你的脖子顯得相當緊張,血管和聲帶像繩子那樣暴露出來,下巴周圍的肌肉拉得很緊,那麼,可能你的嗓子便會發出像海鷗一樣的尖叫聲。
說話聲音過高過尖是人際溝通中的一種危害性極大的障礙。高而尖的聲音聽上去就像是粉筆劃過黑板時那樣刺耳。不僅會因此令人煩躁,也使你缺乏權威感。因此,女性朋友應盡量抑製這種尖聲,使語氣柔和些。
靳羽西是全球公認的最有氣質的東方女性,她在剛開始當電視主持人的時候,曾經向語言專家請教說話的技巧。通過學習她知道了,低沉的說話聲音比高聲尖細更吸引人,更能博得人們的信任和尊敬。
你可以留意一下電台裏的主持人,他們的聲音都很低沉,又很有力度,是從腹腔裏發出的聲音,自然而不做作。因此,受過訓練的聲音和沒有受過訓練的聲音是有很大區別的。女性朋友接受聲音訓練,對於完善自己的形象是很有幫助的。主要做法是,學會鬆馳下顎、舌頭,解放喉嚨和口腔,使聲音能由此傳出,而無需被迫從鼻腔中擠出來,顯得緊張兮兮的。
3.不要總是“低語”
你說話時,是否顯得萎靡不振,鬱鬱不樂?是否顯得老態龍鍾,缺乏蓬勃的朝氣、昂揚進取的活力?是否經常因為你的聽眾聽不清你說的是什麼而被要求再說一遍?如果你的說話存在上述現象,表明你沒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說話時音量不足,沒有把聲音發出來。
輕聲低語是傳達秘密或談情說愛適才適用的說話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是為了追求特殊效果,盡量不要使用輕聲低語。也許有的讀者會問:“這豈不是與你前麵所說的不要用高而尖的聲音說話相矛盾嗎?”其實,這一點也不矛盾。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希望女性朋友在說話時,盡量讓你的聲音顯得柔美婉轉,並不是有氣無力的低吟。有些女性可能認為,微弱的聲音可以表現女性的溫柔嬌美。其實,這隻能讓人感到一種表麵的做作、慵懶甚至是無病呻吟,絕算不上真正的溫柔。如果你的目的是與人交流,那麼一定要保持適量的音量。
糾正輕聲低語的最好辦法,是用慢速朗讀一些多音節詞,依靠呼吸輔助來讀,要讀清楚每一個音節。
4.聲音切忌單調
正常的說話聲音,應能包括10~20個音符的音階,而有些人卻很不幸,他們隻能達到五個音符。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的聲音聽起來可能像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隻能發出“嘀噠、嘀噠、嘀噠”的漏水聲,或者是像節拍器一樣,發出“啪、啪、啪”的聲音,你一說話,正好催人入眠。沒有音調的變化,沒有色彩的搭配,隻能是單調乏味、毫無起伏。
怎樣檢查出你的聲音是否單調呢?你可以試著大聲朗讀報紙,看看你是否會根據文意來變換聲音的高低、快慢和語氣輕重?你的聲音是生氣勃勃、有光彩、有韻律?還是毫無變化、平板呆滯、句尾音千篇一律、無升無降?
要是檢查出自己聲音單調,就要注意使聲音產生變化,其方法是把要強調的字詞用降低的聲調說出。另外,通過恰如其分地運用停頓增加語言的表現力,在聲音裏注入情感。
除了對聲音進行技術性的修飾之外,更要注重內在感情和個性色彩。現代男女之間應該是平等式交流,有的女性在說話時故意輕聲細語,遮著嘴巴說話,故作矜持,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人的聲音雖說是先天的,但後天的培養與修飾更重要。
女性聲音訓練課
林小姐與張小姐分別在一家大公司的兩個部門作主管。在外形上,二人都會展現出優雅、幹練的女強人的形象。不同的是,林小姐更加端莊些,而張小姐更加嫵媚些。
林小姐的聲音柔和中不失沉穩,說話冷靜從容。和她交談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評價:“一聽到林小姐那極具吸引力的嗓音,不管她說什麼都覺得是應該的,真是不可思議啊!”
而反觀張小姐不但聲音高而尖,而且說話速度極快。和她交談過的人,都會這樣評價:“張小姐的聲音尖銳,說話又快,總覺得有些輕涪刻薄,好像不怎麼可靠……”
沒想到吧?音調高低與談話方式的不同給人的印象竟是如此迥然。像林小姐從容不迫的音調,不溫不火的談話,帶給人的就是信任感;而張小姐那種尖嗓快語,則很容易讓人感覺輕浮,產生不可靠之感。假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勝人一籌的說服能力,正是贏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掌控好說話聲音的大小高低、快慢變化等細節,即能全麵性展現出一個極具說服能力的你。
什麼樣的聲音才算是具說服力的聲音,怎樣才能練就一副讓你魅力四射的好聲音呢?你至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使自己的音質有個性
音質即聲音的性質,它是某個聲音區別於其他聲音的根據和標誌。每一個人,由於發音器官共鳴器的形狀不同、發音的方法不同,因而發出的聲音就會有音質上的區別。你了解自己的音質嗎?我想,大多數人並不太清楚,而且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檢驗自己的聲音當成一回事。也應該很少有人會想到要通過錄音設備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再來聽聽自己的聲音。即使曾經想到過,大多數人也不太願意真正付諸行動。但是,為了提高說服能力,就必須了解自己各方麵的狀況,這其中當然包括聲音在內,並且要從根本來加以改善。
我們建議大家要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就是要讓大家先了解自己的音質,隻有先做到這一點,才會去研究怎麼活用自己的聲音去說話。
音質的優劣有兩個明顯的標誌:一是好的音質聽起來甜潤、清亮、優美、柔和,如山間流動的清泉,令人悅耳爽心;不好的音質粗糙、沙啞、低暗,猶如撕裂的破布,刺耳煩心。好的音質富於變化,可以根據講話內容的需要變換出不同的聲音;而不好的音質則單調乏味,缺少變化,不適於作藝術化的表達,也不適宜模擬各種聲音。一個人音質的好與差,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但不管這些因素如何,隻要經過有意識的刻苦訓練,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優化音質就不是不可能的。對於音質條件較好的人來說,應當向語言表達的多樣化、藝術化、優美化發展,充分開發音質的潛力,使自己講的話悅耳動聽、富於感染力,進而成為口才高手;對於先天音質條件不好的人來說,應當加強訓練,提高聲音的質量。還可以利用自己的音質特點,形成自己語言風格,發展語言的個性。著名的配音演員、節目主持人李揚,就利用自己的音質特點,為孫悟空、唐老鴨等眾多熒幕形象配音,從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很多演員、主持人都具有自己的音質個性、語言風格,聽眾不見其人,但聞其聲,就立即知道“來者何人”。
2.調整說話的音量
音量是指聲音的大校人們講話時,聲音的大小會不斷地變化,這個變化不是無目的的、隨意的,而是由思想感情的變化所決定的。恰當的音量,更有助於思想內容的表達。講話時,音量的大小有兩點基本要求:一要恰當、適度。聲音當大則大,當小則小,當平則平。大,絕不可大到聲嘶力竭的程度;小也不可小到讓人無法聽到的地步。二要順暢、自然。音量不可沒有根據的忽大忽小,生硬的變換音量,不僅聽起來不自然、不舒服,還會引起誤會,幹擾內容的正常 表達。
3.恰當地調整音調
我們所說的音調,就是聲音的高和低,語音的升和降。音調的變化不僅賦予語句以抑揚頓挫的特點,而且也體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
大多數的人在學生時代都參加過大合唱。一個合唱團一般都有高音部、中音部和低音部。正是因為不同音部的和諧的配合,才使得一首歌曲的節奏起伏變化,更顯得大氣磅礴,給人以美的享受。說話也是如此,高音聽起來高亢、明亮;中音聽起來豐滿、結實;低音則較為低沉、渾厚。不同的音高有不同的作用,能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一般來說,重要的內容和要表達強烈的情感時需要用高音;平實的、陳述性的內容適於用中音表達;而悲傷的、惋惜的、深思的內容則要用低音去表達。
語音的升降與聲音的高低是一致的,聲音高的地方用升調,聲音低的地方用降調。在一段講話中,如果思想內容逐層深入,情感越來越強烈,我們就用升調;如果內容由重到輕,情感由激昂變得沉重或舒緩,就宜於用降調。另外,疑問句、反問句或提示句,要用升調;而敘述句則要用降調。
音高與音強密切相關。一般表示快樂、悲壯、責備的句子,聲音是先強後弱;表示不平、熱烈的句子,聲音是先弱後強;表示滿足、優雅、莊重的句子,聲音是中間強而頭尾弱。
說了這麼多,你也許會問,我們又不是在做學問,有必要了解這些語音知識嗎?隻要把話說清楚、說明白不就行了嗎?其實不然,在日常交流中,音量太大了會給人以裝腔作勢之感;音量太小會使人聽著費勁,誤以為怯懦。一般要根據聽者的遠近,適當控製自己的音量,最好控製在對方聽得見的限度內。再有,如果你在和別人講話時始終保持同一個音調,就會使聽的人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自然也就達不到講話的目的。即使內容再精彩也不會引人注意,還可能使別人不願意與你交往。
4.調整說話的語速
語速,就是說話的速度。我們在說話時,應追求一種有快有慢的音樂感。可以放慢速度強調一些主要詞句,可以在一般內容上稍微加快語速。單調如一的聲音,如同催眠曲,令人厭煩。隨著內容和情緒的變換,說話的音量和音調也應該發生變換,時而侃侃而談,如淙淙的流水;時而慷慨激昂,似奔瀉的瀑布。在不同的聲音段裏,要有高潮、有舒緩、有喜憂,才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一般演說家的秘訣是:巧妙地利用嗓音來加強語言效果。優美的嗓音富有磁性,具有聲樂感,一開口就能吸引住對方。
說話速度太快會使聽眾聽不懂你的意思,甚至會讓聽眾喘不過氣來。要是說得太慢,聽眾則難以耐心聽你說完。適當的說話速度大約是每分鍾120~160個字左右。朗讀的速度一般比平常說話要快一點。當然,說話速度並非一成不變,因為說話時思想、情緒會影響到說話的速度。
5.說話要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指的是字音的精純和準確。近聽,語音純正,吐字清晰;遠聽,聲音明亮,圓滑優美。具體來說,語音字正腔圓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是“真”,即字真、音純、調準,按普通話語音規律發音,不能錯,也不能含混,真真切切,幹脆利落;二是“美”,即發音好聽、圓潤、優美,富於藝術性。“美”與“真”完美結合,講話便會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的核心,是要掌握吐字歸音的技巧。吐字歸音是我國傳統戲曲中對吐字方法的概括,是指對字頭、字腹、字尾的完整處理過程。一個字音的頭、腹、尾不僅要分得明,還要連得好,聽得清,使之符合音響學的要求。有人將其概括為:“字頭擺得準,字腹響度大,字尾收到家。”形成吐字歸音過程的“棗核形”。
字頭,也叫“出字”,包括聲母和韻頭。發音時要準確有力,叼住彈出,這主要是控製好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和韻母的四聲。
字腹,也叫“立字”,指韻母中的主要元音。發音時要拉開立起,圓潤飽滿。口腔應開合適度、鬆緊相宜,立音舒展豐滿、堅實穩定。
字尾,也叫“歸音”,即韻尾的處理。發音時口腔由開到閉,肌肉由緊到鬆,聲音由強到弱。敞到歸音趨向鮮明,到位弱收。
當然,上述的吐字歸音方法不是絕對的。我們說話不是“念字”,在語流中不可能把聲音“端”著,把每個字音都“發到家”,否則就變成了幼兒園裏教拚音了。這種“播音腔”在新聞主播口裏就是一種大眾傳播手段的表現形式,如果日常說話中這樣說就顯得呆板,別人聽起來也會覺得別扭。另外,不同聲、韻、調的字,在吐字上也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說話口齒清楚、字正腔圓,沒有太多的尾音,每個音節之間有恰當的停頓,就會給人以悅耳動聽之感。
6.說話時嘴唇盡量活潑一些
即使是唇讀專家,也未必能弄懂那些抿著嘴唇說話的人的意思。因為他的嘴唇動得不夠,別人無法識別,他們的嘴唇太懶惰,不願張得大點,致使他們總是表達不清楚。在他們僵硬的嘴唇裏,字句都粘到一塊,吞吞吐吐地出不來,有時把整個字句都吞下去了,要是女性犯這種毛病,更給人以冷漠、難以相處之感。一般來說,女性都是伶牙俐齒的,嘴唇在說話時十分活潑更增加女性的柔美可愛。因此,你不妨對著鏡子做些語言練習,檢查自己是否有此毛玻要是你說話時嘴唇不動,那你肯定有說話含糊不清的問題。這就需要勤動嘴唇,生動活潑地講話。
7.為聲音注入活力
有時,你也許會感到很疲勞,或者歲月已經在你的臉上或身上留下痕跡,使你的生理狀態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改變,但你的聲音仍然可以顯得“精力充沛”、“青春煥發”。20年前,一部專題片《話說長江》,讓億萬中國觀眾記住了兩個人的聲音。20年後的今天,這兩位已經成為播音主持界泰鬥級人物的老人,聲音依然渾厚圓潤、富有磁性、引人入勝。我國著名的配音演員喬榛、丁建華為許多經典的熒幕形象配過音。多年後,當他們為《葉塞尼亞》、《魂斷藍橋》等影片的經典片斷進行聲音重現時,音色依然華美,絲毫沒有歲月的痕跡。
不過你還必須警惕,聲音也會起反作用,它能使精力充沛的人顯得“困乏”,使健壯的人顯得“虛弱”,也能使年輕的你的聲音聽上去暮氣沉沉、“老態龍鍾”。因此,作為女性,一定要在聲音中注入活力,不要讓別人聽到你疲 憊無力、鬆鬆垮垮的聲音。為此,你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聲音的訓練,使你的聲音清脆、甜美,富有感染力,充滿青春的活力,而這是不難做到的。
女性不注意聲音的培訓,往往會使“鳳凰”變“烏鴉”。失去聲音的魅力,猶如失去女性的特質。在此,呼籲所有的女性朋友,從現在起,像訓練形體一樣去訓練自己的聲音。因為充滿魅力聲音能增加女性的自信、氣質和人氣,並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女性改變自己的命運。
你是最會說話的人嗎
你會說話嗎?猛然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會把一些人問得一頭霧水,“什麼,說話?除了嬰兒、聾啞人之外,沒有人不會說話吧!”肯定還會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從呀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學說話了,怎麼能不會說話呢?
是啊!這個問題對某些人來說,過於滑稽、過於單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現,有的人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讓人如沐春風、全身舒暢;有的人說起話來尖酸刻雹鋒芒銳利,讓人恐懼和反感。
因此,我們所說的會說話,不僅僅是能說話,還要善於說話。中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通常有句俗語掛在嘴邊,即“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很簡單的八個字卻道出了世間的真道理——把要做的事情分開來看,一般又分為兩種:一種事情是你“會”做,一種事情是你“不會”做。你心裏有底,有把握,那麼,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沒有問題,代表你“會”做;而一件事你沒有把握,它對你來說是陌生的,做起來很難,甚至根本就無從下手,那麼,就是“不會”做;會者,事情看似相隔萬水千山,處理起來卻是近在咫尺;不會者,咫尺之間,也會跋涉萬水千山,最終卻也沒有做成。會與不會的奧妙,其實還是在技巧的方寸之間,要看拿捏!
說話也是一樣,會說與不會說,與難或不難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詩人弗洛斯特從說話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的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滿腹經綸,卻說不出來的人;第二類是胸無點墨,卻滔滔不絕的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一肚子學問卻訥於言辭的人,也經常聽到不學無術的人廢話連篇。所以,說話最根本的條件是:既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內涵,又要善於表達,使人聽得舒暢,而且回味無窮。所以,有話可說不容易,要達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力求充實自己。
說話人人都能,但能說不等於會說,說話技巧層次有高下之分,每個人的說話與其追求的境界所達到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口吐蓮花,字字珠璣”,有的人“巧舌如簧,而聽者寥寥”,更多的人卻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倒不出來”。境界有高下,效果也就有霄壤之別。燭之舞不費一兵一卒言退百萬雄師,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合,致使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兵幾乎全部葬身滔滔江水,說話說到這份上,其中高層次的技巧更代表了毫無邊際的說話境界。
1.好口才並非天生
在古希臘,人們常常愛聚在一起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大家都爭著上台發表演說。有的人知識淵博,旁證博引,說古論今、滔滔不絕,每次演說,都能征服聽眾的心。人們就稱這樣的人是演說家。德摩斯蒂尼就是古希臘當時最著名的大演說家。
可是你們相信嗎?這樣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曾經是一個口吃者。口吃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結巴”。說話不流利,結結巴巴的人怎麼能成為能言善辯的演說家呢?但是德摩斯蒂尼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德摩斯蒂尼自幼喜愛讀書,知識很淵博,他很想成為演說家,但是他登台演說時,原來平靜的聽眾一下子就煩燥起來,台下亂哄哄的一片,有的人索性在台下喊起來,轟他下台。
德摩斯蒂尼知道自己失敗了,內心十分痛苦,但是他沒有因此灰心喪氣,暗自下決心要克服自己的弱點,成為一個有名的演說家。
從那以後,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德摩斯蒂尼就立即起床跑步上山,他一邊爬山,一邊呼喊,盡量使自己的聲音傳得遠些,更遠些。爬上了山頂,他就迎風站立,把樹木當聽眾,打著手勢作長篇演說,他講得十分認真,就像眼前真的有許多聽眾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