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抓住營銷的最佳時機(1 / 1)

唐上元二年秋,詩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順路到南昌去拜望自己的老師。他到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的滕王閣落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老師也在被請之列,於是就把王勃也帶了去。

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華,方法是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文章,在席間當即興之作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位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

隨老師前往的王勃不但沒有名氣,而且還是一個垂髫少年,此時卻一時技癢,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

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叫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他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王勃因而一舉成名。

王勃的成名,固然與其那篇文采斐然的《滕王閣序》有關,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與當時特殊的情景有很大關係。滕王閣落成、閻伯嶼大宴賓客,這是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大事件。如果王勃不是在這個大事件中引起轟動,他的文章未必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同樣,如果營銷者能夠利用市場拋出來的“繡球”,抓住機會,製造轟動效應,必然能夠達到單憑一己之力所無法到達的高度。

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摩托車品牌大戰越演越烈,其中一家三陽公司,就是在營銷時機上做足了文章,最終使企業擺脫了困境。在三陽公司的策略中,最為成功、也最有創意的是廣告的策劃:廣告分7天時間推出,前6天停止銷售,消費者隻看得到三陽的廣告,但看不到三陽的摩托車。

1974年3月26日,在台灣兩家主要報紙上,刊出一則沒有注明廠牌的摩托車廣告。廣告四周是網線邊,中間保留成一片空白,空白的上端是一幅摩托車漫畫,插圖下有幾行文字:“今天不要買摩托車,請你稍候6天,一輛意想不到的好車,即將登場。”

3月27日,同樣的位置,同樣的版麵刊出那則廣告,隻不過文字變了一個字:“今天不要買摩托車,請你稍候5天,一輛意想不到的好車,即將登場。”

3月28日,同樣的廣告刊出,“請稍候5天”改成了“請稍候4天”。

3月29日,同樣的廣告刊出,但文字改動較大:“請再稍候3天,要買摩托車,你必須考慮到外形、耗油量、功率、耐用性等,有一輛與眾不同的好車就要上市了。”

3月30日,同樣的廣告刊出,文字稍作改動:“讓您久候的這輛無論外形、衝力、耐用度還是耗油量,都能令你滿意的野狼125摩托車就要上市了,請您再稍候兩天。”

3月31日,也就是第六天的時候,廣告刊出來,文字是:“對不起,讓您久候的三陽野狼125摩托車,明天就要上市了。”

4月1日,也就是第七天,三陽摩托上市,廣告麵積擴大為整版,文字是:“讓您期待已久的野狼125摩托車今天上市了!”廣告十分醒目,立即引起轟動,三陽公司發往各地幾百輛車,當天就賣光了。接下來的勢頭更火,很多經銷商為了拿到貨,幹脆派人到廠裏來排長隊。

停止銷售6天,這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太冒險的事情,至少是損失慘重的事情,但這樣的險冒得值。用7天時間,登一套預告性的廣告,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大家都在望眼欲穿地期待三陽的新產品,因而才有了其新產品一上市就賣斷貨、經銷商排隊提貨的壯觀場麵。

顯然,這是一套策劃得非常成功的廣告,也是一套準確利用了營銷時機的營銷策略。正是有這一套策略,三陽的野狼125摩托車才一炮走紅,企業終於擺脫了困境。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最近或最後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有強烈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近因效應。在營銷實踐中,近因效應隨處可見,不僅如此,營銷還與季節、地區、目標客戶等有著密切聯係。同一季節、同一地區、同一時間,為同一類目標顧客服務的營銷計劃,由於其類型、產品品種等因素的不同,營銷時間的安排也應有所不同。

很多營銷者就是抓住了營銷的最佳時機,在最能夠對消費者發生影響的時間推出計劃,從而把握了最佳商機,成功地推出了新產品或實現了轉型。

成功的營銷必須做到因時製宜、因季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因產品製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