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節,巡視淮河防線。(一)(1 / 2)

和李自成順利地達成了協議是我最為開心的一件事情,這說明,我的戰略部署,大政治構思是非常正確的,奶奶的,我一個小窮教師,事實上比曆史上那些人都牛啊,而且牛得簡直不是一張譜!

左家父子對我極其尊敬,因為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一個對他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冠軍侯?朕就要回南京了,你是在你父親身邊幫助練兵還是跟我到南京城做事兒?”我欣喜地邀請。

“這個?”左夢庚居然懷疑地瞪著我不說話。

左良玉苦笑道:“皇上,主要是微臣身體太差,要不一定讓他從龍回京!”

我見夏能看著我輕輕眨著眼兒,一想就知道了:“好了,兩位侯爺,放心!朕是實心誠意的,你們有困難也可以!朕就不勉強了!可是你們要是埋怨朕對你家父子不夠關心可就無話說了。朕是大明皇帝,怎麼會做那些宵小之徒為之的什麼人質手段?現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要的是精誠團結!不能君臣猜疑!知道麼?君不疑臣,臣忠於君,希望兩位能忠心於大明,忠心於大漢,則將來功績,必將載之於史冊,彪炳千秋萬世!”

“多謝皇上教誨!”左良玉做夢一般地說。

“怎麼了?鎮西侯?”我驚訝地問。

“身體實在不好,脫了力。”左良玉說罷,就證明似的猛然一陣咳嗽。

“太令人感動了,左侯爺身患重病,依然為國鎮守邊疆,吃苦耐勞,真是我大明臣子們的楷模!”我毫不遲疑地誇獎著他。

經過協商,作為對李自成大順軍的善意表示,更多的是對北方戰線的不安,左良玉繼續鎮守武昌,著左夢庚帶領馬進忠三萬大軍東北向集結,加緊訓練,準備向淮河前線進發。

在左家父子感恩戴德的忠心耿耿的氣氛裏,我圓滿完成了對李自成的結交任務,打道回府,向南京城轉回了。

一千名精銳的騎兵部隊充當了我的保衛,左家父子極力地顯示著對我的忠誠,哦,兩人其實還是挺不錯的。隻要駕馭得法,兩個人都是良將啊。

在路上,我回憶著西來發生的一切,恍然夢中,當想到輕而易舉就搞定了大局時,心情格外舒暢,把馬一帶,停滯不前,得意洋洋地問:“夏能,你覺得朕和李自成的會盟與那渭水河畔霸橋之上唐太宗與會突厥可汗的事跡比較起來,哪個更英雄?”

夏能猶豫了很久都不能答。

我拍拍他的肩膀,“難為你了,我也知道了。”

“皇上,小臣見識孤陋,不能明知,可是知道那大唐的太宗皇帝是我漢族百裏挑一的明君,非同小可!”

“知道,差得遠哩!我一定得努力!”拍拍夏能的肩膀:“你也要努力,朕還等著刻畫淩煙功臣閣,希望你能入選!”

“皇上,微臣一定盡心王事!不辜負浩蕩皇恩!”

一路風塵仆仆,我們趕到了合肥城西不遠。

站住了,往遠處張望,看著那隱隱約約小山一樣巍峨的城市,我突然生出不祥的預感。為什麼不祥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淮河前線的問題?

是啊,曆史上南明的滅亡固然在於弘光皇帝的無能昏庸,可是還有幾件事情與此相關密切,第一就是將領們的矛盾,擁兵自重,互不統屬,那左良玉的真正曆史作為是,趁著清軍進攻明軍南下的時機,傾巢出動,打了一場大內戰,把馬士英驅除出京,但是,最後他也失敗,隻好由兒子帶殘部投降清軍。而淮河前線的將領們呢?不僅不思團結,反而互相攻擊,結果不等清軍進攻就自己瓦解了!真是痛苦的結局!

現在,已經基本把左良玉搞定,緊接著就是淮河前線的問題了。淮北四鎮的總兵分別是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是陝西人,是闖王高迎祥的本家侄子,很早就叛變了起義軍投身官軍,劉澤清是東北前線打出來的將領,和左良玉,黃得功一樣,都參加過著名的寧錦大捷,功高誌驕,劉良佐則是地方部隊擴大升上去的。現在的問題是,他們四個忍不人誰也不服從誰,名義上的淮河前線指揮官是駐紮在揚州的督師史可法,可是,這些兵油子根本不理史的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