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新現實主義,其理論觀點都是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國家是國際政治研究的基本單位。這即意味著,在國際上,國家為本國公民提供安全保護等公共物資,保障公民的國際性貿易和投資,不受任何其他權威的製約。也因此,任何具有重大意義的跨國界活動必須由國家從事或是得到國家的允許。雖然這種對主權至上性的強調並不等同於對國際關係中活動的非國家行為體視而不見,但出於理論建構的需要,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並沒有對其做出相應的分析。
現實主義理論主導國際政治研究的三十多年間,置疑“國家中心論”的觀點時而有之。新功能主義的代表人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曾指出,理性的經濟行為不僅會導致跨國家的相互依存,而且會導致超國家機構的形成,比如歐洲共同體。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Karl Deutsch)等人早於1957年提出,由於貿易、移民、旅遊和文化交流等跨國活動的日益增加,將會導致在人民中間形成一種共同體意識和集體認同過程。他們提出了“多元安全共同體”(pluralistic security communities)的概念,認為它們在保持其成員國擁有法律主權的同時,還具有“一種產生於共同製度和相互關懷的核心價值的兼容性——一種相互認同和忠誠,一種‘我等’(we-ness)意識,它們在‘對和平變革抱有可靠期待’的基礎上結成一體。”在相關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新自由製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Nye)所提出的複合相互依賴的理想模式,該理論直指“國家中心論”,通過肯定國際交往的多元性和非國家行為體的重要意義,從而否定了國家是單一性的、理性的國際行為體這一現實主義的根本假定。
1977年,基歐漢和奈發表了著作《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該書針對現實主義的主要命題提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不一定導致無秩序社會,自私的、理性的國家首先考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解決國家間的利益衝突,合作的方式很可能是成本效益較高的實現國家利益的方式。因此,國家需要合作,國際社會也存在著合作的條件。在無政府國際社會的有序狀態下,國家之間的合作才是國際關係的實質。基歐漢和奈提出了複合相互依賴的理想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內容包括,一是各社會之間的多渠道聯係,行為體多種多樣,並不局限於國家。二是國家間關係的議程包括許多沒有明確或固定等級之分的問題,它意味著軍事安全並非始終是國家間關係的首要問題。三是當複合相互依賴普遍存在時,一國政府不在本地區內或在某些問題上對他國政府動用武力。
顯然,複合相互依賴的提出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際形勢。如前文所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社會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相互依存傾向,在金融、投資、貿易各領域的聯係越來越密切,經濟全球化的帷幕拉開;到70年代,非國家行為體的活動更加活躍,尤其是非政府組織作為一種整體的力量開始在全球興起,跨國社會運動也逐漸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某些組織和團體可能會與其他國家的行為體或政府建立直接的交往,從而影響政治行為的模式,並且單個國家已經無法全權處理全球化帶來的問題,領域國家的形式和全球化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