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天聰汗如此堅持己見,滿漢大臣們則不好再深勸,也就全都不作聲了,朝會也就悄然而散。

但是,為天聰汗勸進的活動並未停止,因為這是同每個人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試想,在皇帝手下為臣,與在汗王駕下為臣,其地位能同日而語嗎而且人人心中明白,天聰汗並不是真心反對稱帝,而是在選擇時機。因此,聰明的大臣自然不肯放過這表露忠心的機會,其中漢族大臣範文程是最為活躍的。

範文程將漢臣鮑承先、寧完我、羅錦繡、梁正大、齊國儒、楊方興等召集在一處,說得大家意見一致,然後由範文程帶領,進宮麵見太宗,共同勸進:“大汗,當隨天意行事。玉璽既得,各處臣服,人心歸順,受尊號,定國政,正合天意,望汗王莫寒天下臣民之心。”

皇太極心中對範文程讚賞,看來這位近臣頗為了解自己的心思。他臉上不露聲色:“眾卿美意孤心甚慰,然大業遠未成就,不宜操之過急。”

漢臣的勸進告一段落後,滿臣的勸進又掀高潮。最為聰明的薩哈廉將諸貝勒召集到一起:“不知各位貝勒對大汗上尊號一事,心中是怎樣想的。若內心所願,我們各立誓詞,以勸汗王早下決心。”

大貝勒代善最怕在這一點上引起誤會,率先表態:“立誓勸進,早當如此,本貝勒就在此擬寫誓言,即去麵汗敦請。”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豪格等無不響應,大家寫好誓詞,同去宮中麵聖。

皇太極感到時機已經成熟,便不再固辭,而是滿麵春風允許道:“爾諸貝勒大臣,以孤安內攘外二業漸成,宜受尊號,近來合辭勸進再三,孤恐上無以當天心,下無以孚民誌,故一直未允。今若再拂爾等眾意,必失信於天民,惟有勉從群議而已。”

眾人聽太宗應允,都歡呼以對。

當下,由範文程為天聰汗選定吉日,下月十一日為上好日期,可行登基大典。“後金、女真皆為舊稱,難以凸現新國威儀,故俱不可用。”皇太極心中已有個譜了,“孤既受尊號,當益加乾惕,憂國勤民。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廓清天宇,掃清大明殘餘,為此國號即稱‘清’如何” 天聰汗一言既出,誰能反對,大家一致稱讚,於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出世了……

天聰六年(1632)四月八日起,皇太極開始齋戒,整整三天直到十一日,晨光熹微,皇太極穿戴一新,跨上駿馬,在百官的簇擁下,緩緩出了德勝門。門外兩裏路的平坦草地上,早已築好一座天壇。時值早春,小草都拱出了地皮,滿目嬌嫩的鮮綠。青磚天壇高有丈二,上麵黃土覆蓋,四麵設有台階。壇正中業已擺好香案,黃綾緞苫罩,其上置放香爐,爐前為天帝神位。諸貝勒和文武百官分列天壇的東西兩側,東側以大貝勒代善為首,以下依次為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嶽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等諸兄弟子侄。接著是額駙楊古力、固山額真譚泰、宗室拜尹圖、葉克舒、葉臣、阿山、伊爾登、達爾漢等,往下是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等。西側以範文程為首,以下為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等。向下排列是外藩蒙古的察哈爾、科爾沁、紮萊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奈曼、巴林、土默特、紮魯特、四子、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喀拉車裏克、喀喇沁、烏喇特等十六部,共四十九名貝勒,朝鮮派來的兩名使臣也出席了登基慶典。整個場內遍插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各色旗幟,在微風中招展,鋪展出一幅五彩斑斕喜慶畫卷。在百官內外,沿場地四周,布列了六層八旗兵丁,一個個持刀執槍,戎裝肅立,顯得極其莊嚴肅穆。整個後金國的精華人物全都彙聚於此,真個是群星璀燦光耀雲天。

此時此刻,皇太極目睹眼前這輝煌的情景,難抑內心的激動,愈加精神煥發喜上眉梢。天色已是大亮,東方的天際現出一片鮮豔的霞光。代善、範文程兩人分別代表滿漢人臣充任導引官,引領太宗拾級而上天壇,麵向天帝神位恭立。

範文程唱禮:“上香。”

皇太極從代善手中依次接過三炷檀香,上三次拜三拜。再將彩帛與酒爵供放於香案上,從範文程手中接過祝文,麵南肅立朗聲誦曰:“惟丙子年四月十一日,大清國皇帝、臣皇太極昭告於皇天後土之神。臣以眇躬,嗣位以來,常思置器之重,時感薄履之虞,夜寐夙興,兢兢業業,十年於此。幸賴皇穹降佑,克興祖父基業,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遠拓疆土。今內外臣民,拗推朕功,合稱尊號,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為敵國,尊號不可遽稱。固辭弗獲,勉循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竊思恩澤未布,生民未安,涼德懷慚,益深乾惕,伏惟帝心昭鑒,永佑家邦。臣不勝惶恐之至,謹以奏聞。”讀罷祝文,太宗和百官分別走到擺好的席位前入座,當然是各有其位。太宗舉起金樽美酒,雙手奉上頭頂:“敬天。”他率先將酒潑灑。百官依樣而行:“皇天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