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他這邊剛讓人在一些社交場合露了點口風,三菱銀行便第一個找上門來,三和銀行跟東海銀行、第一勸業銀行的代表也相繼前來拜訪加藤榮治。
最後加藤榮治選擇了跟三和銀行進行合作。其實他一開始的合作目標是定在諸如北海道拓殖銀行這樣有實力的地方銀行。而不是三和、三菱這種大型的都市銀行。
霓虹的銀行業算是發展得相當早,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一縣一行。
東京、大阪這樣的大都市就不用說了,像愛知縣、神奈川縣這種經濟較發達的縣,有兩到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都不奇怪。
上溯到明治初期,由於霓虹缺乏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擁有的長期穩定的產業,和技術發展過程,因而形成了比較畸形的產業結構。
一方麵重工業特別是造船、鋼鐵、輕金屬等部門依靠國家的扶植而迅速發展起來。另一方麵半封建的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中小企業遍布全國各地。
有點類似種花家那邊搞的洋務運動。
這種雙重產業結構的存在也使得銀行業形成了少數大銀行與眾多小銀行並存的局麵。
少數大銀行是以財閥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地方的中小銀行則大多是小型機關銀行,或由地主經營的高利貸“銀行”。
以財閥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大銀行,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隻是作為財閥家族及關係公司的出納機構而存在的。
因為在財閥企業內部部門比較齊全,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實現高利潤率。所得利潤一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另一部分剩餘資金,則存入財閥銀行。
在能夠實現自我金融的條件下,是無需從其他銀行借入資金的。這就將地方的中小銀行排斥在資金吸收機構之外了。
被排斥的地方中小銀行,隻能將缺乏實力的中小企業作為自己的融資對象,成為信用機構中最薄弱的一環。
1920年的經濟危機,首先衝擊了地方中小銀行。或倒閉,或被大銀行收買或與大銀行合並,剩下的也如履薄冰。
1927年霓虹國內發生的金融危機,以及由鷹醬紐約股票市場崩潰開始,繼而波及到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再次給霓虹的中小銀行帶來沉重的打擊,大批銀行倒閉。
於是,地方銀行開始紛紛放棄過去那種,向特定事業提供資金的類似機關銀行的經營方式和易被本地區的政治形勢所左右的作法。而將側重點放在獨立自主經營上。
為提高地方銀行的信用和競爭能力,三十年代當時的大藏大臣馬場提出了“一縣一行”的主張。
戰時的金融統治使這一主張得到貫徹到戰爭結束時的四十年代,地方銀行真正實現了“一縣一行”。
戰後作為經濟民主化政策的一環,霓虹放棄了“一縣一行”的主張。於是出現了有的縣幾家地方銀行並存的現象,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但地方銀行的實力依舊遠遠不及都市銀行。
前陣子蘇珊娜·卡比專程為銀行的事情飛來跟他磋商,兩人在經曆一係列深入淺出與唇槍舌劍的戳商後,加藤榮治現在已經基本放棄了直接成立一家外資銀行的念頭。
主要是各種手續很麻煩,頗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覺。
現在東京、大阪能如雨後春筍一樣地出現那麼多外資銀行,大都是因為人家之前就已經在跑程序了。等到金融自由化一到位,立即就能開張營業。
那他便退而求其次地尋求盡可能地控製一家現有銀行。通常隻有都市銀行在霓虹才會被認為是商業銀行,因為他們實力雄厚,背後大都有大財團的支持。
這點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你現在想進場摘桃子,可不是光有錢就行的。所以加藤榮治原先的目標便是那些比較有實力的地方銀行。
那為什麼最後他卻接受了三和銀行的橄欖枝呢?
原因很簡單,三和銀行肯給的太多了。
霓虹的幾家都市銀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而作為上市公司,對於加藤榮治想要入股的想法就不會有太大的抵觸。
但加藤榮治表示想要自己能對未來將會成立的那支專項基金掌握更多話語權,這就有點讓那些商業銀行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