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單位的同事們都在為一件事發愁,那就是不知道吃什麼好了。每到吃飯的時候,辦公室裏就是一片長籲短歎,仿佛吃飯就是難以解決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吃成了一種累贅,一種負擔。
我們的食欲在一個莫名其妙的淩晨莫名其妙的死去了。沒了食欲的人和沒有性欲的人,應該沒什麼兩樣,人生一下子變得很不完整,就好像在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置身於廣袤的大草原上,四周沒有路,也沒有人,死亡一般的沉寂。
幾個要好的朋友,坐在豪華的雅間裏,麵對一桌豐盛的酒席,無動於衷,席前的沉默,仿佛在悼念死去的食欲。一個朋友打破了這種沉默,他說,我們現在看來什麼都不缺了,但事實上我們又變得一無所有。大家想,如果誰能發明一種類似電池的東西,別在屁股後麵,人就永遠不用吃飯,不再為吃什麼發愁多好啊!
另一個朋友說,如果真的不用吃飯了,也不用睡覺了,那麼我們隻有永不停止的幹活了。但是我們這樣不停止的工作,又是為了什麼呢?人都說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死,我看哪,人最大的悲哀是莫過於沒有食欲。
朋友把目光都轉向一言不發的我,說,砍柴人,寫點什麼吧,為了悼念我們死亡的食欲,也是為了我們難以忘卻的紀念。我說很難啊,麵對我們食欲的死亡,似乎有很多話要說,但真想說的時候,恐怕什麼也說不出來了,因為我們似乎喪失到無法喪失的邊緣。
我有時候一直在想,一個人拚死拚活的奮鬥、拚搏,絞盡腦汁的經營、算計,為了什麼呢?我們能接受的解釋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更多的錢。但有了利益,有了錢是為了什麼呢?是不是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一些,更舒適一些呢?
看來,人做什麼事,也不外乎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民以食為天,食應該是放在人生存首位的大事。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每天要做的事,可能就是尋找吃的了。
我現在依然很清楚的記得,自己小時候,惟一的渴望就是能吃上一頓飽飯。那時,過年過節,就顯得對我們特別的重要,每一天都掰著手指頭數著,每一天都盼望著,因為在過年或過節的時候,總會有讓我們吃得很開心的幾天。
現在想起來,讒,真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也正因為讒,母親就告訴我,隻有好好的讀書,以後才能吃香喝辣的。我們現在之所以這麼讒,那是因為父母沒有好好讀書,不能給我們很多好東西吃。
母親這麼說,是有事實根據的。在我的家族裏,三伯父是考上大學的,在縣醫院裏做一名醫生,他家的肉沒人願意吃,餃子也沒人願意吃。母親說的是真實的,三伯父家就是這樣。我家吃餃子時,我一頓就能吃五六十個,而且隻是吃飽了,但不會吃夠吃膩。
為了能吃上好東西,我隻有拚命的學習,認為隻有考上了大學,才會終止我那無休無止的讒。於是我忍了,拚了,目的就像李自成造反打江山一樣,天天能吃得像過年一樣。
考上大學了,但事實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大學的食堂裏是有好多好吃的東西,但都是要錢的。當然,那些好吃的東西,現在看起來是不貴的,但我那時真的是吃不起。看到有錢人家的子弟輕描淡寫地吃著那些東西,我真的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那麼無能呢?
好在我們宿舍裏的同學都是窮人家的孩子,都想吃但都吃不起。說實在的,我們可以豁出去了去吃一頓,但一想起吃完以後要好幾天連破的也吃不上的尷尬,就沒有魄力去嚐試那個壯舉了。
那時我們的理想都變了,幾乎連兒時的思想境界都沒有了。兒時還想著當科學家、醫生、教師等,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可那時我們的理想,幾乎都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說起來都讓人感到好笑。
我們幾個窮哥們,都愛吃餃子,老玉米、油條和豆腐。我們為什麼不愛吃龍蝦鮑魚海參熊掌呢,原因我們從來就沒見過那東西,再好吃的東西如果沒吃過,也不會有吃的欲望。
宿舍老大的願望就是有了錢以後,能天天到餃子城去吃餃子,每一天吃一種餡的。據說餃子城裏的餃子有一百多種餡,打一個來回就得三個月,估計永遠也不會吃夠也吃不膩。我們當時是無法想象,一個人能會有吃餃子吃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