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3 / 3)

大橋北岸通過高架引橋跨過規劃中的江濱大道、錢江路、春江路、秋濤路,並定向連接總管塘路、秋濤北路進入市中心或過境;南岸高架引橋跨過規劃中的濱江大道,溝通蕭金線、新國際機場汽車專用公路及104國道。大橋建成後,日通過能力可達7萬輛次,與隨後建成的國際機場和杭甬高速公路及北岸的錢江外海碼頭、三堡碼頭、三堡二線船閘、杭新一級公路、江濱大道融為一體,形成杭州東南部水、陸、空立體交通新格局。錢塘江第三大橋自1993年12月18日正式開工,打下第一根樁基以來,曆時3年,於1996年底建成。該橋創造了全國斜拉橋建設的六項之最:對稱的雙獨塔,單索麵橋式國內第一;每根鋼索的張拉噸位為1200噸,屬全國首創;斜拉索索徑451×7mm為國內最粗;6車道的單索麵斜拉橋主橋橋麵寬度29.5米,設有人行道,在全國是一個壯舉;斜拉索張拉千斤頂及錨具為國內最大;作為箱梁結構的混凝土橋梁,其主梁斷麵單位麵積為全國最小。遺憾的是,承建錢江三橋不到10年就大修。其間承載的過大壓力和交通流量,是錢江三橋大修的原因。據介紹,當年相關部門根據杭州機動車增長速度,預計到2015年,錢江三橋的日通行量將達到77000輛/日,但2005年錢江三橋機動車流量已接近60000輛/日,高峰時超過70000輛/日,已超過橋梁設計飽和車流量,提前10年達到預計交通流量。另一方麵,三橋承載的壓力太大。“維修前的調查發現,橋麵上洞坑很多,拉索也已擠壓變形”。據了解,在兩個時間裏,三橋曾受到大“壓力”,一是錢江一橋在20世紀90年代大修時,近一年裏三橋承擔了所有任務,重型貨車壓得三橋“傷痕累累”;二是複興大橋(錢江四橋)建成前,三橋橋麵承壓過重。因此,2005年10月,根據國家有關橋梁養護規定,杭州恒基錢江三橋有限公司分期對三橋進行了主橋橋麵係統改造、橋梁損害修補、結構補強及景觀改造。據了解,這也是我省首次對特大型的斜拉索橋梁進行維修。飲水源自錢塘江古代時西湖被稱為錢塘湖,兼有城市供水、灌溉、濟運、水產和風景遊覽等綜合效益的水庫。原為古海灣淤積形成的瀉湖,杭州城即建在淤積而成的陸地上,地下水味鹹苦,不宜飲用。唐代宗時(763-779),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內作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供居民飲用。南宋時,杭州是都城,城區人口已超過50萬,居民用水仍取於西湖,有專門沉沙與淨化水的設施。元代以後,多次進行修治,其中以明代楊孟瑛主持的一次成效最為顯著。由於泥沙淤積,陸地繼續向大海推進,杭州城的地下水質逐漸淡化,西湖向城內供水作用減小。1931年建成了杭州城第一家自來水廠--清泰水廠,新中國成立以後又相繼建成南星、赤山埠、九溪和祥符4家水廠。其中九溪水廠設計能力60萬立方米/日,是目前浙江省規模最大的自來水廠。該水廠是利用國外貸款,既引進90年代國際先進技術與設備,又充分使用國內成熟經驗,使國內外技術融為一體,設備進行合理組合的一座現代化水廠。

水廠自1999年6月試運行,2000年6月正式投產以來一直運行正常,出廠水質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建設部2000年科技進步規劃中要求的一類水質標準。

除祥符水廠取水於東苕溪以外,其他四個水廠均取水於錢塘江,可見杭州城區主要水源來自錢塘江,日取水量約為105萬立方米。目前其水質大體保持Ⅱ類水質標準,水質達標率為98.5%。與京、滬、深圳等國內較發達城市相比,杭州的飲用水水源水質相對較好。未來規劃的杭州市區三大給水係統分為:第一給水係統以錢塘江為主要供水源,包括九溪、清泰、南星、赤山埠和祥符5家水廠。規劃至2010年,供水規模157萬立方米/日;至2020年,供水規模207萬立方米/日。第二給水係統以東苕溪為供水源,規劃至2010年,供水規模29萬立方米/日;至2020年,供水規模47萬立方米/日。第三給水係統為從錢塘江取源水,新建或擴建一批水廠。規劃至2010年,供水規模92萬立方米/日;至2020年,供水規模146萬立方米/日。杭州的水廠中,清泰門水廠、赤山埠水廠、南星橋水廠、西區水廠以及蕭山區的4個水廠均取源於錢塘江,祥符橋水廠和餘杭區的主要水廠均取源於東苕溪。由於以錢塘江水為水源的水廠均易受到錢塘江鹹潮的影響,故在1977年,市人民政府撥款在錢塘江上遊珊瑚沙東側建成庫容為220萬立方米(有效蓄水量為190萬立方米)的珊瑚沙水庫,以及水庫進出水泵房和至白塔嶺的渠道、白塔嶺泵房及錢塘江取水口、白塔嶺至中河渠道、中河至貼沙河渠道等工程。錢江鹹潮期間,原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超標時,使用珊瑚沙水庫蓄存的淡水,維持水廠生產,減少鹹潮對城市供水的影響。1995年5月12日,杭州市供水抗鹹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工程包括日取水98萬噸的進水泵站、日輸水80萬噸的出水泵站和近8000米長的輸水管。次年5月5日,後兩項先完工,正式通水,12月6日進水泵站投入試運行,抗鹹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該工程增強清泰、赤山埠、南星橋3個水廠和下沙開發區的供水能力。珊瑚沙水庫雖改善了城市供水條件,但由於取水口仍位於鹹潮影響範圍內,還不能完全杜絕鹹潮的威脅。以目前抗鹹水庫的庫容量,隻可保證鹹潮期一天的供水量。特別是遇到50年未遇的幹旱天氣,錢塘江流量比往常減少了三分之一,造成鹹潮長驅直入,長時間滯留不退,鹹潮問題重又凸現。要徹底告別鹹潮,就必須把取水口上移至鹹潮無法到達的江麵段,實施抗鹹二期工程。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抗鹹二期和引水入城工程。市長就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項目建設總體方案和存在的困難等問題聽取了彙報,要求加快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實施。錢塘江流域杭州段有200多公裏長,是杭州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80%杭州人的飲用水取之於此。為了市民對杭州的飲水的安全,在錢塘江流域杭州段上目前建有8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其中的5個已利用高科技自動監控係統和CDMA無線技術。錢塘江畔“喊潮人”--八旬老人鄭鑫權“潮水來了,注意安全!”每天,在錢塘江邊,你能見到這樣一位老人,他總是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在江邊來來回回,頭上戴著誌願者的小紅帽,腦門上一圈的汗,他的脖子上會掛著一條舊毛巾,左袖上別著一隻誌願者的紅袖章,腰間紮著一條寬寬的皮帶,赤腳穿著一雙綠色解放鞋。

他,就是杭州市美政橋社區已80歲高齡的鄭鑫權老人,被人親切地稱為“喊潮人”。他雖然耳聾,但仍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義務“喊潮”。央視《夕陽紅》欄目還專程來杭采訪了他。 天下奇觀錢江大潮不僅來勢凶猛,而且每天都在變化,這導致幾乎每年都有不熟悉潮汐的人被大潮“吞噬”。如今雖然退休了,他365天天天按時到江邊喊潮,提醒人們注意安全。這天是農曆七月十六,午後1點半左右,離他預計的漲潮時間還有1個多小時,他穿起解放鞋出發去江邊。中午的太陽異常猛烈,沒走多久,臉上就掛滿了汗珠。還不等擦幹汗,就發現了大堤下麵有個人在捕魚。“快上來,潮水要來了,下麵危險!”別看鄭鑫權老人年紀大,可他的嗓門特別亮,喊了一遍,那個人沒理會他。鄭鑫權老人加大了音量又喊了一遍,那人還是沒理他。鄭鑫權老人沒有皺眉也沒有不耐煩,照樣一遍一遍地喊著。5分鍾後,這位捕魚人收起漁網心有不甘地走了。“其實潮水的危險他是知道的,就是捕了一條後還想多捕一條。但就是這樣才危險。”他看到捕魚人聽勸走了,放心地笑了。他每天的喊潮路線是從家門口的四橋到閘口,騎車沿路喊過去。被他喊回來的人,沒有做過統計,但他說每天在這裏,隻要看到有人在岸邊,就要喊。5分鍾不上來就喊10分鍾,實在聽不進去的就去找110幫忙。鄭鑫權老人在浙江省航運公司錢江分公司上班時,天天喊船,告訴船隻潮水的信息。退休了就在岸上喊,對錢塘江融有很深的感情,立誌“生命不息,喊潮不止”。看來喊潮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雖然他早在1976年耳朵就失聰了,但這並不妨礙他所堅持的喊潮工作。20多年來,他堅持每天寫“潮汐日記”,用兩本64開大小的筆記本記錄著每天潮水的情況。翻開本子,裏麵是他自己一筆一畫製出的潮汐表,上麵記下了日期、地點、潮類、潮時、潮位等詳細內容。除了潮汐表,筆記本裏還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圖表。如錢塘江河口江道觀測圖、錢塘江出海航道示意圖等,上麵還有紅筆做的各種標記和當時觀測到的一些情況記錄。如今,“喊潮人”的隊伍不斷在壯大,南星街道沿江的紫花埠、美政橋、複興街、十畝田、海月橋、白塔嶺6個社區各自成立了義務喊潮隊。每個喊潮隊都有一二十人,每個社區每天都會派出3個誌願者,提前一個小時來到江邊喊潮。2007年8月19日,杭州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杭州團委市誌願者協會成立“杭州市錢塘江喊潮勸導誌願者服務隊”。經過報名和培訓,由32名誌願者組成的喊潮隊分成8組,在錢塘江兩岸分段喊潮,成為錢塘江兩岸的又一道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