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河口段建有內河與錢塘江溝通的建築物。南岸蕭山境內的峙山閘、新壩閘、江邊排灌站,錢江排灌總站和錢江排灌站也有套閘可以通航;北岸於餘杭七堡建有上遊閘,杭州市建有三堡船閘。1976年,作為長江水係九省一市統一航運網規劃建設的一個項目,以三堡船閘為主的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工程列入交通部年度計劃補助地方項目,於當年動工。1980年9月,因縮短基建戰線而停工緩建。1983年11月複工,1988年12月31日竣工,1989年1月31日試航成功,6月3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通航。工程建成後,連接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水係,以杭州為中心構成江海銜接、江河直達的水運網絡。溝通工程起自運河艮山港作業區東端,拆除攔河壩,利用原上塘河部分航道,穿越建國北路、環城東路,接貼沙河,在艮山門電廠穿滬杭鐵路、機場路,接通官河部分河道,在新塘鎮東轉至三堡,經過船閘通錢塘江。全長6.97公裏,其中新開航道長5.56公裏,船閘及上、下遊引航道長1.41公裏。溝通工程按五級航道標準通航300噸級船隊設計,永久建築物按四級航道標準適當結合本地區特點設計。三堡閘閘室淨長160米,口門寬(同閘室寬)12米,門檻水深2.5米,上、下閘首平麵尺寸為長16米、寬23.4米。上閘首頂標高10.5米,底標高1.7米;下閘首及閘室頂標高8米,底標高-0.2米。兩閘首均為鋼筋混凝土整體式底板,塊石混凝土空箱邊墩,短廊道輸水。閘室為鋼筋混凝土雙鉸式平底板,漿砌塊石重力式牆。閘門采用卷揚加平衡重式啟閉機,用10噸油壓啟閉。媒體曾報道稱,這次溝通工程是“給地球劃線”,把近在咫尺的運河和錢塘江連接在一起。穿城而過的京杭運河近年來擔起了杭州市水運的重任,是浙江省10條內河幹線航道之一。由於京杭運河杭州境內段航道未達到500噸級以上標準,成為通航瓶頸,因而浙江省及杭州市有關部門決定在幾年內開辟運河第二通道,以承擔目前運河杭州段所承擔的重任。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二通道”方案,至今已過去了近20年。目前京杭運河二通道走向基本確定。南起杭州江幹區八堡與錢塘江相連,北至德清縣五龍橋與京杭大運河彙合。預計投資56.5億元。“二通道”工程建成後,可保證1000噸級船舶通航,大大提升運河運輸功能,京杭運河杭州河段的貨運量將得以分流。同時,“二通道”還將與所連接的京杭運河、杭申線、錢塘江,共同構築浙北內河高等級骨幹航道網,並促進杭甬運河貨運量不斷增長,加快錢塘江中、上遊的航運開發。將來大噸位貨船走“二通道”後,運河杭州河段的船舶流量還會有所降低,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市區的噪聲汙染和水質汙染。而原有的京杭大運河航道杭州段將主要以旅遊和觀光為主。錢塘江源頭探究錢塘江,作為浙江省第一大河,其河源到底在哪裏?1985年,浙江省科協曾組織省測繪學會、省地理學會、省水利學會和省林學會的科技人員,對錢塘江的河源、河口進行考察,這是一次非常全麵、深入而細致的科學考察。
但考察的結論仍沒有得到令所有人信服的說法。也許,對河源的認定本身就存在客觀判斷的問題。為此,有專家提出了河源確定的標準問題。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學術問題,因為它涉及水文、地理、測繪,曆史等許多相關學科。目前,在地理學上確定一條河的河源,國內外至今尚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標準。不過可根據以下幾個標準依據來考慮確定:(1)河流長度;河源唯遠。挑選一條從河口到源頭最長的水流作為河源。(2)河川流量:以流量最大者作為河源,流量應考慮源頭水量和彙合口的總流量。(3)流域麵積:以流域麵積最大者作為河源。流域麵積(或集水麵積)與流量有關,一般在自然地理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麵積越大,流量越多,反之則少。(4)幹支流排列:河流上下遊在平麵圖上的排列較順直,流向較一致的為河源。(5)曆史習慣:現在看來很明顯不是河源,但為了尊重曆史習慣,仍不輕易變更。(6)河穀發育和河穀形態:根據河穀發育早晚,以河穀形成較早者為河源,根據河穀形態,以河流寬廣、穀坡平緩的為河源。(7)河源地勢:河流發源地海拔高,河床坡度陡峻,落差大者為河源。(8)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隻靠某種特征,如長度、流量、寬度、深度、方向等不足以決定河係中的幹流,而必須考慮所有特征。我國古代曆來流傳的“河源唯遠”、“源遠流長”,其意是以河流長度作為確定河流的重要標準。長江上遊有4條支流,沱沱河長度最長,流域麵積最大;當曲流量最大;朵爾曲上下遊最順直,楚瑪爾河,曆史習慣為長江之源。而最後確定以長度最長的沱沱河為長江的江源。黃河河源的確定,也是以河流長度作為主要依據,不過黃河河源卡日曲,長度、流量、流域麵積都居首位,就是上下遊一致性不如約古宗列渠。河流長度也是世界上一些大河作為確定河源的重要依據。非洲的尼羅河有兩源:一稱白尼羅河,另一稱青尼羅河。白尼羅河比青尼羅河長,而水量比青尼羅河小,且白尼羅河與幹流流向不一致。在確定河源時,以取長的白尼羅河為河源。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也有兩源:一是烏卡亞利河,長度最長,上下遊流向不順;另一條是馬臘尼翁河,比烏卡亞利河短,而上下遊較順直。在確定河源時,也以烏卡亞利河為河源。維持曆史習慣,而不任意變動的,在國內外也有不少例子。蘇聯的兩條大河,葉尼塞河和鄂畢河,河的長度雖作了變動,以最長者來計算,但河源仍維持曆史習慣。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有三條源頭:一是密蘇裏河,長度最長;一是艾塔斯卡湖,長度比密蘇裏河短得多,但上下遊在平麵上較順直;還有一條俄亥俄河,流量最大。在習慣上是以艾塔斯河卡湖為河源,現在仍維持不變,但河長是按最長的密蘇裏河來量算。位於我國東北的鬆花江,上有兩源:嫩江和第二鬆花江。嫩江長度比第二鬆花江長501公裏,流域麵積比第二鬆花江大20.2萬平方公裏,但河源為第二鬆花江。長江支流岷江,上源有大渡河和岷江兩支流,大渡河比岷江長得多,水量也大得多,習慣上把大渡河作為岷江支流。現在仍維持曆史習慣,把河流長、流量大的大渡河作為支流,而把河流短、流量小,但上下遊較順直的岷江作為河源。
我國的淮河、漢水、涇河、湟水、衛河等都維持曆史習慣而不把最長的支流作為河源。從目前情況看,長度是確定河源的重要條件之一,但也不是唯一的條件。確定一條河流的河源,確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錢塘江河源的確定,應根據自然現象的分析,求得長度、流量、流域麵積等的正確數據,查清曆史。實地考察河穀形態和源頭地勢,遵循確定河源標準,全麵分析,綜合考慮。錢塘江從建德縣梅城鎮上溯,分成南北二支:北支稱新安江,南支謂蘭江。南支蘭江有常山港、江山港、烏溪江、金華江等較大支流。從河長、流量、流域麵積而論,均以常山港占首位。因而,從蘭江上溯至衢江接常山港至馬金溪,應是錢塘江南支的正源。馬金溪上源有三條支流在西坑口彙合,其中較大的是源出青芝埭尖的龍田溪與源出蓮花尖的左溪兩條。根據河長、流量、流域麵積的實測資料,龍田溪均大於左溪,且龍田溪在平麵田上流向與馬金溪較一致,河穀寬度龍田溪亦大於左溪。因而,錢塘江南支的正源,從蓮花尖更改為青芝埭尖,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北支新安江有練江(由揚之水、富資水、豐樂水等支流相彙)與漸江(由率水與橫江等支流相彙)等支流彙合而成。從河長、流量、流域麵積與河流流向等諸方麵來看,漸江均優於練江,則漸江為新安江正源。漸江上接率水,由大源河與小源河在流口彙合而成,按確定河源標準,大源河應是率水的正源。大源河又由源於安徽、江西兩省交界懷玉山脈中的六股尖的馮村河和源出同一山脈的梅溪源在鶴城相彙而成。馮村河比梅溪源長,而水量馮村河比梅溪源小,但源頭水量馮村河大。再從源頭地勢、曆史習慣等河源標準綜合分析,發源於六股尖南坡的馮村河應是新安江的正源。錢塘江的正源是北支新安江,或是南支蘭江?現以蘭江上遊馬金溪源出安徽休寧縣青芝埭尖和以新安江源出安徽休寧縣西南山區的六股尖在長度、流量等方麵作一對比,其計算範圍均從源頭到二江彙合點建德縣梅城鎮止。河流長度:新安江從梅城至發源地六股尖全長373公裏,蘭江從梅城至青芝埭尖全長293公裏,新安江比蘭江長80公裏。河流流量:新安江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為110億立方米,蘭江為188.4億立方米,蘭江比新安江平均每年多78.4億立方米,但源頭水量,北源新安江比南源蘭江大。流域麵積:新安江流域麵積為11047平方公裏,蘭江為19350平方公裏,蘭江比新安江大8303平方公裏。幹支流排列:從整個水係在平麵上排列來看,蘭江與錢塘江下遊較為順直一致。曆史習慣:以北源新安江作為正源的前後沿襲兩千多年,以南源蘭江為正源,從1956年提出蓮花尖為正源至今已有半個世紀,1980年提出的青芝埭尖作為正源也有二十多年。河源地勢:新安江源頭六股尖海拔1629.8米,開始形成水流的海拔約為1350米,蘭江源頭青芝埭尖海拔1144米,開始形成水流的海拔約為750米。新安江最初形成地表水流比蘭江源頭高600米。源頭河床坡度北支新安江比南支蘭江陡峻,瀑布北支亦勝於南支。從上分析可知,河流長度、曆史習慣、源頭地勢等河源標準,北源新安江均優於南源蘭江。
尤其是從國內外多數河流以河長作為主要標準來考慮,以及我國古代曆來流傳的“河源唯遠”、“源遠流長”,即根據河長來確定正源。但從流域麵積、流域水量、上下遊順直等角度分析,南源蘭江也可作為正源。這個問題還在爭論,筆者傾向於按《錢塘江誌》的提法,即錢塘江的正源有南北兩源,北源新安江和南源蘭江同是錢塘江正源。錢塘江二橋、三橋相繼建成1991年12月21日,創造我國橋梁建設兩項世界之最的錢塘江第二大橋在杭州落成,這是錢塘江大橋建成半個多世紀後錢江杭州段建成的又一座大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為大橋建成剪彩,國務院致電祝賀。國家“七五”重點建設工程錢塘江第二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公路鐵路兩用橋,融雙線鐵路、四車道高速公路於一體,鐵路橋全長2861.4米,公路橋全長1792.8米,被稱為鐵路建設“中取華東”的關鍵工程和滬杭甬高速公路樞紐,總投資2億多元,曆時3年8個月。據橋梁專家稱,錢塘江第二大橋是在世界強湧潮河段建成的第一座橋梁。錢江二橋在設計和施工中,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如正橋公鐵路梁跨,均采用18孔一聯長1340米的三向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箱型連續梁,橋麵沒有一條接縫,其連續長度堪稱世界之最。橋式采用27000千牛級大型盆式橡膠支座;國產大噸位群錨體係;大伸縮量的公路橋伸縮縫和鐵路橋伸縮裝置;新型防震照明燈具等,在國內均為首次采用。特別是在施工中所采取的一整套抗潮、避潮措施和方法,解決了強湧潮區建橋的關鍵問題。在建橋過程中,建立和完善創優組織和質量保證體係,並製定內控標準。加強了施工生產和技術管理,嚴格執行技術交底製度,並嚴格檢查簽證和施工記錄。鐵路橋分單位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98.8%;公路橋分單位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98.3%。“錢江二橋湧潮河段橋梁基礎設計與施工技術”獲1993年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鐵道部甲級優質工程稱號;1994年“錢江二橋正橋長聯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的設計與施工”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錢江二橋建成後,對鐵路橋進行了靜動載試驗鑒定,綜合各項鑒定的實測數據,證明本橋18跨一聯的鐵路連續梁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該工程榮獲1994年度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錢江二橋還在建設的時候,錢塘江第三大橋的立項和設計即已開始。1993年12月18日,錢塘江第三大橋正式開工。錢塘江第三大橋是杭州市“八五”和“九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湖南公路橋梁建設公司等單位承建,總投資6億元,由杭州市交通局自籌資金建設。1997年1月28日通車。錢塘江第三大橋距上遊錢江一橋9公裏,離下遊錢江二橋4公裏,位於觀音塘錢江汽車輪渡碼頭下遊150米處,距市區中心約3公裏。該橋主橋為等跨雙獨塔單索麵斜拉橋,兩座索塔高80米,斜拉索由15對高強度鋼索呈豎琴式扇麵狀排列。主橋長1280米,引橋定向立交長2220米,橋麵總寬29.5米,分設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裏,航道主跨168米,淨空高度70×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