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錢塘江流域的社會經濟麵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千島湖景區的建成和發展,古老的秦山腳下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工程使千年古運河煥發青春,距錢塘江大橋建成半個多世紀後,錢江二橋和三橋的興建拉開了杭州市跨江發展的序幕。建立新安江風景區--千島湖新安江發源於安徽休寧,在建德市的梅城彙入富春江,同屬錢塘江的幹流,屬山溪性常年河。20世紀50年代,在建德市的紫金灘截江築壩,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電站水庫即為千島湖,電站大壩下遊為新安江。自古以來,新安江就以“錦峰秀嶺,山水之鄉”聞名天下。新安江兩岸連綿數百裏,翠崗重疊,鬱鬱蔥蔥,千仞石壁,臨江卓立,百丈飛瀑,響穀空懸,風光旖旎,古有“嚴陵八景”美名。曆代詩人為新安江風光留下了許多墨跡,歌詠新安江風光的詩篇不計其數。其中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最為膾炙人口,詩中寫道:“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遊覽新安江時留下的讚美詩。新安江向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是一條聞名中外的“唐詩之路”。古代和當代的著名畫家黃公望、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等也都為新安江留下了美好的畫卷,曆史上還形成了“新安畫派”,由於曆代文人墨客的共同努力,推動了“新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豐富了新安江風景區的曆史景觀和人文景觀。如今,新安江城是座依山傍水、獨具一格的旅遊城市。東線以富春江“小三峽”和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大有“人行明鏡中,帆浮翠屏間”的妙趣;南線以大慈岩、靈棲洞等名寺、名洞觀瞻遊為主線,頻現“高位懸樓、洞穴海市”的聯想;西線以“高峽平湖”和“華東明珠”為主題,在千島湖建德湖區的好運島、情人穀以及新安江水電站的遊覽中,品味郭沫若“西子三千個,群峰已失高……”這一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著名詩篇。1980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城市建設局確定新安江風景區。1982年,國務院關於審定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通知》中,確定了千島湖所在的“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區為首批國家級40個風景名勝區之一,並指出:“新安江水庫碧波萬頃,湖中島嶼密布,林木繁茂,有千島湖之稱”;1984年12月,經浙江省地名委員會批準,千島湖為新安江水庫的風景區名。所謂千島湖,其實就是新安江水力發電站攔壩蓄水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9月,新安江水庫建成,海拔108米以下皆淪為水域。水庫從四麵八方接納了近千條河流和山澗,集水區域達10442平方公裏,水麵麵積573平方公裏,平均水深34米,庫容量178.4億立方米。新安江水庫建成至今,經過40多年來的封山育林和涵養水土,森林覆蓋率93%,綠視率幾乎100%,造就了千島湖境內森林繁茂、空氣清新、湖水透澈的秀美山水風光。千島湖平均水深34米,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僅0.007千克,能見度達9米以上,屬國家一級水體,不經任何處理即可直接飲用,因而被原新華社社長穆青讚譽為“天下第一秀水”,享譽國內外的“農夫山泉”就產自這裏。
千島湖中,綠色的島,綠色的湖,馳目所及,都是晶瑩剔透的綠。千島湖是一個豐饒的湖,湖中擁有87種淡水魚種,年鮮魚起捕量近4000餘噸,是全國四大淡水魚基地之一,其中“淳牌”有機魚是國內第一個榮獲有機魚稱號的品牌魚且享譽中外。千島湖碧波萬頃,風光旖旎,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景區內島嶼星羅棋布,姿態各異,聚散有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湖麵開闊處煙波浩渺,有如太湖之浩瀚;湖灣幽深處宛若迷宮,曲折深邃,變幻莫測,景色絢麗多彩。目前已開發有屏峰景區、龍山景區、梅峰景區、動物野趣景區、羨山景區和石林景區六大景區13處景點。此外,千島湖的外圍還有諸多的風景區塊,有華東第一石林——千島湖石林,有被稱為“浙西小黃山、江南北大荒”的千畝田,有華東最大的瀑布群--上西村瀑布群,以及白馬盆地、磨心尖原始森林等。千島湖以“天下第一秀水”的優美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而成為天下遊人“寵愛”之一。現已發展成以觀光遊覽、水上運動、休閑度假、會展產業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湖泊型風景區。千島湖距杭州150公裏,距黃山150公裏,是鑲嵌在杭州-千島湖-黃山名城、名水、名山這條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燦爛明珠。經過20多年的打造,千島湖品牌內容日趨豐富,品牌輻射力不斷增強,已成為杭州旅遊的主打品牌,浙江旅遊的主導品牌,全國旅遊的著名品牌。1982年,千島湖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入“杭州-千島湖-黃山”名山名水之旅國家黃金旅遊線;1997年,被評為“浙江十佳美景”榜首,同年又躋身“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行列;200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2年,被評為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景區和浙江青年文明號示範景區;2003年,被評為浙江省最具吸引力的景區之一,浙江省遊客最喜愛的休閑度假勝地。勝似山水畫的富春江小三峽富春江小三峽,位於富春江上遊桐廬七裏瀧至建德梅城一段,全長24公裏,是富春江上風光最美的一段。富春江小三峽亦稱桐江,又叫七裏瀧、七裏瀨、七裏灘。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故享有“富春江小三峽”之譽。說起七裏瀧,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富春江上遊江闊水穩,船隻穿梭,漁歌聲聲,不僅是漁民捕魚的好地方,也是船筏運輸最繁忙的水上交通線。不料有一天,江麵出現妖孽作祟,狂風大作,自上而下的江水逆流回旋,無數的船隻被浪濤掀翻。從此,一年複一年,不知多少船隻在這裏沉沒,多少人在這裏葬身魚腹。一天,在江西龍虎山的張天師途經此地,聽說有妖精作怪,便手握斬妖劍直奔江邊。他舉目一看,果見一青龍在水中翻騰戲鬧,便抽出斬妖劍向青龍頭上劈去。隨著一聲淒厲的慘叫,青龍被鎮住了,隻得苦苦哀求張大師饒命。張天師說:“饒你一命不難,但要用你腹中的風,每天把下遊的船送往上遊,來贖回你的罪過。”從那以後,每當富春江下遊的船隻到了七裏瀧口,就不需撐篙拉纖,隻需扯起風帆。青龍一見白色的風帆,就會吹起風來,龍口風一吹,船便像離弦的箭向上遊馳去。
從七裏瀧到梅城七十裏水路,借風上行隻需撐篙拉纖七裏所需的時間就可到達。這是一個神話,然而“七裏揚帆”卻是富春江上的奇景。七裏瀧往日灘險流急,行船難以牽挽,快慢要看風力,諺雲“有風七裏,無風七十裏”,故名。從七裏瀧口進入“天開一線,形若一門”的富春江小三峽,這峽穀,峽中有峽,景中套景;這江水,寶石般藍得發亮,翡翠樣綠得碧透,像一匹巨大的綠色錦緞綿延不斷地汩汩流過;這青山,峰巒疊嶂,奇樹懸生,猿啼蟬唱,每當驟雨初過,四壁翠崗飛瀑奔瀉,猶如萬丈匹練懸掛錦屏之上。漫遊在這自然構築的天地裏,足以產生遊長江小三峽一般的詩情畫意與神思遐想,故有“欲遊小三峽,不用到長江”之妙喻。富春江小三峽,分為龍門峽、子陵峽和子胥峽。從七裏瀧口到嚴子陵釣台為“龍門峽”,長約4公裏,峽內山高穀深,群峰對峙,江麵舒展,水勢平緩。峽內有下灣漁唱、富春江釣魚島、唐鬆迎客、盤山石壁、九龍戲珠、雙溪流月等景觀。從嚴子陵釣台至子胥渡口稱“子陵峽”,長12公裏,是富春江小三峽中環境最幽深、風景最秀麗、遊覽線路最長的一個峽穀。峽中兩山拔水而起,兩岸峭壁嵯峨,河道蜿蜒曲折。清代詩人劉嗣綰有詩雲:“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說的就是這裏。沿途景觀有梅城古鎮、雙台垂釣、嚴陵問隱、富春江碑林、葫蘆瀑布等,處處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從子胥渡到三江口(富春江、新安江、蘭江彙合處),全長8公裏,因春秋時期伍子胥在此擺渡逃難而得名。這裏的河道幽深曲折,山上古樹挺拔,翠竹蕭蕭,山為水注情,水因山溢美。兩岸有子胥渡、子胥村、獅子峰、三江成字、雙塔淩雲等景觀。秀麗的山水風貌與璀璨的古跡文化相映,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遊富春江小三峽,遊艇穿梭飛波激揚,舴艋舟悠悠閑蕩,宛若“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遊”。從嚴子陵釣台下遊碼頭溯江而上,浪花翻飛,奇山異水撲麵而來,更添一番情趣。真是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的詩情畫意。曆代文人墨客如謝靈運、李白、杜牧、孟浩然、範仲淹、陸遊等1000多名詩人,不僅遊曆了富春江小三峽,而且還留下了2000多首傳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峽又被稱為“浙西唐詩之路旅遊線”。杭州灣畔的秦山核電站1983年6月1日,位於杭州灣畔的秦山核電站開工。第一期工程30萬千瓦於1991年12月15日並網發電。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電站廠區有一半位於從杭州灣圍出的海塗上;用杭州灣海水作冷卻水,取水泵站裝機5台共8000千瓦,取水流量為8.6立方米每小時,是錢塘江水係裝機容量最大的泵站。秦山核電30萬千瓦核電機組是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力量研究、設計、建造和管理的核電站。曾被國家領導人鄒家華題詞為“國之光榮”;吳邦國題詞為“中國核電從這裏起步”。秦山核電30萬千瓦核電機組1991年12月首次並網發電,1994年4月投入商業運行,1995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
漫步於花園般的核電廠區,30萬千瓦的反應堆高高聳立,漂亮的樓群錯落有致,穿著整齊的核電人步履匆匆。在不遠處的秦山山頂和旁邊的海麵上,白鷺飛翔,核電站與人和自然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動人畫麵。秦山,這個杭州灣畔一座並不偉岸的山巒,因中國核電從這裏起步而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它與洶湧澎湃的錢江潮一起,記錄了新一代核電人自強不息譜寫中國核電的豪邁,見證了秦山核電的發展征程。新一代的核電人用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自豪地向世人證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建設管理好自己的核電站。1983年,一支操著南腔北調的建設大軍雲集於此,開始一項偉大工程的建設,掀開了中國核電的新篇章。經過81個月艱苦卓絕的奮戰,凝聚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血、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建設者的辛勤汗水,我國第一座30萬千瓦核電站終於在1991年12月15日成功並網發電。它的順利發電運行,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曆史,使我國成為繼美、英、法、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第7個能夠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為我國核工業軍轉民、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山核電人記不清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但他們清晰地記得,作為一個裝機容量3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的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從1990年11月開始調試到1993年6月調試結束,兩年多時間裏,取得了六個一次成功的好成績:一回路水壓試驗一次成功!非核蒸汽衝轉汽輪機一次成功!安全殼強度和密封性試驗一次成功!首次核燃料裝料一次成功!首次臨界試驗一次成功!初次並網發電試驗一次成功!自強自立精神貫穿了秦山核電站建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從堆型設計上,他們選擇了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具有鋯包殼、壓力容器和安全殼三道屏障、能夠有效防止放射性泄漏的壓水堆型。設備按台件統計顯示,國產設備占95%,進口設備占5%;按資金統計,國產設備占70%,進口設備占30%。為了驗證設計性能,研製新材料和新設備,秦山核電人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開展了大量的科學試驗工作,先後建立了零功率試驗、燃料組件水力試驗、反應堆模型試驗等22個裝置,並應用和改建原有的科研設施,進行了400多項科學試驗,使各項工藝、工程、係統的設計,都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秦山核電公司在運行管理上積極與國際接軌,向世界同類電站的先進水平邁進,采用國際通用的核電站綜合性能指標來要求和考核核電站的運行水平,引進並推行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方法,不斷進行設備技術改造,運行水平達到世界中值水平。經過多年管理運行實踐,實現了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的目標。京杭運河溝通錢塘江工程民國時期曾多次計劃興建錢塘江與京杭運河的溝通工程,均未能實施。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0月12日,華東水利部邀請上海交通大學嚴愷教授、華東交通部羅英總工程師、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孫輔世專員、南京水利實驗處黃文熙處長等來杭踏勘、研討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溝通方案,未曾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