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成立後,錢塘江的治理和開發進入嶄新時期。新安江水庫的建設,使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力發電站在錢塘江上誕生,但在這背後是數十萬人作出的背井離鄉的巨大犧牲。錢塘江入海口的大規模圍墾和高標準海塘的建設,猶如石破天驚般的壯舉,留待後人評說。新中國首個小水電195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金華湖海塘水力發電暨灌溉工程委員會。第二年1月2日,水力發電站開工,10月25日正式投產。這是錢塘江水係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也是新中國首個小水電,裝機一台200千瓦。建於1950年的湖海塘電站不僅是新中國的第一座小型水電站,而且是新中國第一座采用進口發電機組的水電站。這一發電機組是當年由四川軍閥楊森從美國進口的,解放時在上海被繳獲並運到金華,安裝在了湖海塘電站。曆經50多年的風雨滄桑,這一發電機組至今仍在正常發電。據當年具體負責湖海塘電站工程建設的市水利局高工韓繼紹回憶,1949年,金華解放時城區除了幾家碾米廠和織布廠外,基本上沒什麼工業。城市夜間照明隻能靠原浙東電力公司金華電廠的兩台舊柴油機發電,而且隻在前半夜供電,白天和後半夜都無電可供。由於機電設備陳舊,發電質量也很差,燈光非常暗淡。為解決用電困難,省政府於1949年12月正式建立了金華湖海塘水力發電暨灌溉工程委員會,著手工程建設。在當時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省裏下撥了267萬公斤大米,以工代賑,扶助興建。工程發電計劃裝機200千瓦,同時灌溉金華城南、秋濱、濱湖等鄉15000畝農田。在克服技術人員缺乏等困難之後,1950年9月30日,湖海塘水庫建成蓄水,工程提前半年於當年10月25日向金華城區供電,當晚城內大放光明。自此,湖海塘電站24小時發電,掀開了金華水電建設的曆史新篇章。據初步估算,湖海塘電站半個多世紀來已累計向金華城供電6500萬千瓦,為金華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金華蘇孟水電管理處主任周設華自豪地說:“別看這座不起眼的小電廠每小時發電量隻有200千瓦,在半個世紀前它發的電可是照亮了整個金華城。”除此之外,較為著名的金華水電站之一是雙龍水電站。雙龍水電站位於金華山西南部山麓。1959年,電站幹部職工攻克技術難關,從196米高程(時為國內第一)引雙龍、九龍之水帶動金華自製的一台750千瓦衝擊式水輪機與兩台上海製造的發電機聯機發電,獲得成功,成為我國電力機械製造和農村水電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1960年3月14日下午5時,在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昆、衛士長李銀橋以及浙江省公安廳廳長王芳、金華地委書記李學智等陪同下,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水電站。毛主席到雙龍水電站先視察了發電機房,來到金華製造的第一台水輪機旁,邊看邊問:“水輪機是你們製造的嗎?”電站工人對毛主席說:“是的,這是我們金華製造的第一台750千瓦的水輪機。”毛主席滿意地點點頭。接著俯身仔細觀看發電機的運行情況,並親切地問值班工人:“配電盤是你們自己製造的嗎?”值班工人回答:“是我們自己找材料製造的,儀表也是我們自己改造的。”毛主席聽了滿意地說:“很好。”後又視察了值班工人的宿舍,關切地詢問了工人們的生活情況,並認真地閱讀了當時出版的《金華日報》。毛主席對雙龍水電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辦電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聽取彙報之後說:“浙江水力資源豐富,搞水電大有前途。”後來雙龍水電站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的典型加以推廣,從而使雙龍水電站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具有較大的影響。聯合國亞太地區小水電會議代表曾來這裏考察,世界上先後有10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現於雙龍洞附近建有毛澤東視察雙龍水電站紀念館,館內陳設毛主席當年視察過的一台發電機及許多照片、圖文。毛主席鹽官觀潮1957年9月11日,正是農曆八月十八。這一天天氣晴朗,上午十時左右,毛澤東主席和隨行人員乘坐三輛黑色轎車來到海寧鹽官鎮,身穿煙灰色中山裝的毛澤東主席走到七裏廟,登上魚鱗石塘。在警衛員王光宗所寫的《警衛毛澤東的日子裏》一書裏,曾這樣描述那一天的情景:主席走到臨時搭起的小帳篷邊,看到我們就說:“還是你們快嘛。看到潮水沒有?”“大潮還在後頭呢,等著你們來看。”我答道。“那好啊!我們今天得好好看看天下奇觀。”主席大聲笑著,朝大家說。主席和省委領導坐下了,邊喝茶邊談話。主席顯得有點激動,他不時地看表,又問大潮什麼時間過來。省委領導說要十二點半。主席又看了表,說:“還有二十分鍾啊。”這時主席接過望遠鏡看了看,他站了起來,手搭涼篷望著潮水過來的地方。這時大家的眼睛都睜得大大的,有的同誌高興地叫:“快來了,快來了。”十二時二十分,潮水奔湧而來,借著風勢,發出隆隆的沉悶的巨響。主席雙目凝視著潮頭,好像在思考著什麼。巨大的湧潮映襯著主席魁梧的身軀。他的思緒似乎又回到了翻天覆地的歲月。主席觀賞著大潮,微笑著拍手,大家也跟著他一道鼓掌。這時,主席發現我一直跟在他身後,馬上移動了一下位置讓我觀潮,還笑著說:“小王,我不會掉下去的,放心吧。”潮水過後,主席坐在椅子上休息。他問我們潮水是怎樣形成的,又將月球潮汐的理論向我們解釋了一遍。他說:“南宋的時候,錢江潮可直到杭州,那時我們可以站在吳山上觀看了。現在錢江喇叭口因為泥沙堆積變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寧,再過幾百年,海寧也要看不到潮囉。”大夥都佩服主席淵博的知識。片刻,主席站起身,再次對我們表示謝意。爾後,他轉身而對錢塘江美麗的景色,思緒萬千。錢塘江大潮,激發了毛澤東的詩情。回到住地,毛主席寫了一首七絕《觀潮》:

千裏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

人山紛讚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後來,海寧市人民政府在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於1995年9月9日在觀潮勝地鹽官公園落成“毛澤東觀潮詩碑亭”。詩碑亭高17米,碑高2.9米,碑上鐫刻毛澤東觀潮詩。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慕名觀潮者絡繹不絕,人潮江潮熱鬧非凡。毛主席視察錢塘江堤並四次暢遊錢塘江前公安部部長王芳在《回憶錄》裏這樣記載:1954年1月下旬,那是毛主席第一次來杭州期間。一天,他對葉子龍和我說,要去看錢塘江。我當時以為毛主席要去觀潮,就說了句,現在不是看潮的時候,毛主席即說,不是看潮,是去看江堤。我立即要杭州市公安局局長易成鑄去調查勘察選好地段。記得第二天下午就去了。是日,天氣比較涼,毛主席穿了件大衣,我們的車子沿杭滬公路過杭州七堡(具體地址已記不清)就停下來,這裏離錢塘江堤大約隻六七十米。毛主席走上江堤,沿堤壩步行了足足有一裏多路。這段堤壩修得比較好,可能是在清朝後期修的,長方形的石塊與石塊之間用特製的鐵條扣住。毛主席顯得比較滿意,但未表示什麼意見。1957年春天,毛主席又提出要到錢塘江邊去看看,這次我記得到餘杭翁家埠附近。當時正值農村春花作物即將成熟時期,毛主席看完江堤,意猶未盡,走到公路旁邊的油菜花田、麥田和桑園地觀看。在桑園地,毛主席待了好一會,才乘車返回。同年9月,毛主席來杭州,提出要到錢塘江遊泳。記得這是毛主席第一次提出到錢塘江遊泳。我們立即踏看現場,做了充分準備。同時,我們建議毛主席去海寧看潮,也得到他同意。9月11日,我們安排毛主席到海寧七星庫廟觀看錢江大潮。這天,好像不是農曆的八月十八,潮水不是最大,但也還可以看。毛主席看了一會,就回到住地,寫了一首七絕《觀潮》:千裏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讚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當天下午,毛主席就到錢塘江遊泳。我們車到大橋警衛部隊駐地,乘上船,開到江中心,毛主席即下水遊泳。我們都陪著毛主席一起遊,逆水而上,遊過錢江大橋橋孔時,浪高水急,水又涼,我們都有點擔心。這時,毛主席一麵遊,一麵笑著說,浪急一點,水涼一點,沒關係嘛,這樣才能鍛煉人的意誌呢!這次遊了將近兩個小時,到聞家堰才回到船上。記得有一次,陳毅副總理向毛主席彙報外事工作後,陪毛主席一起去遊泳。據說那天觀完潮後,毛澤東就提出要遊錢塘江。波濤如此之大,一般人站在岸上觀看都心驚膽寒,何況下去遊?可毛澤東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就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警衛人員還沒來得及測量水溫勘測水流,毛澤東就在下午下水了。十幾名遊泳高手緊緊跟隨著他,人人帶一個救生圈,還在江邊找了一隻小木船備用。毛澤東從錢塘江大橋下水,剛下去胳膊就在船幫上擦去一層皮。可他毫不介意,迎著湍急的水流向前衝去。這一衝不要緊,轉眼間就借助水流的力量衝下去1公裏。保衛人員跟不上,小船更是無法靠近,岸上的人都急壞了。可是1小時後,毛澤東安全地在對麵的蕭山聞家堰上岸了,然後乘船返回。這是毛澤東多年遊泳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所有的保衛人員都嚇出了好幾身冷汗。

此後在1961年8月17日、19日和21日又三次暢遊錢塘江。每次都遊過錢塘江大橋到六和塔上船。花甲之年,毛主席開始迷戀昔日搏擊江河湖泊的暢快,他不僅遊過錢塘江還多次遊過長江、湘江、贛江、珠江;遊過北戴河;還遊過北京十三陵水庫、湖南韶山水庫、湖南滴水洞水庫、江西蘆林水庫、武漢東湖等祖國的知名大川。新安江水力發電站1959年4月9日,對當時新安江水電站工作的老員工而言,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在上海剛開完八屆七中全會的周恩來總理,就風塵仆仆地來到新安江水力發電站建設工地視察。當時,晴空萬裏,陽光燦爛,滿山遍野盛開的映山紅歡迎著總理的到來。總理一到工地,便健步登上壩頭的百米腳手架,認真聽取了幹部和技術員的彙報。據一位老攝影工作者的回憶,因電站同誌的請求,總理在指揮部就用普通的毛筆,當場在一張毛邊紙上揮筆題詞:“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製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1963年,周恩來總理還親自批準新安江水電站為對外宣傳展覽項目。新安江水電站坐落在離新安江城西3公裏處的銅官峽穀處,興建於1957年4月。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自己設計、自製設備、自己建設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是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1960年4月第一台機組正式發電,整個工程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基本建成,創造了世界水電站建造史上的奇跡。水電站大壩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最大壩高105米,壩頂總長465.4米,寬7米。設計正常蓄水高程108米,庫區麵積(也就是現在的千島湖)580平方公裏,壩區總庫容178.4億立方米。大壩共有9個泄洪孔,每孔淨寬13米,安裝有9台發電機組,最大泄洪流量1.4萬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66.25萬千瓦,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現在雖然比不上三峽、葛洲壩、劉家峽等大型水力發電站而退居第十位之後,然而它畢竟是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製設備和自己建設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是我國水電建設事業中的一座豐碑。目前新安江水電站的年發電量為18.6億度,並入華東電網。當年建造水電站國家共投資4億元,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收回了全部投資,至今它所產生的效益已經能建14座像新安江水電站這樣規模的電站了。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如董必武、葉劍英、李先念、朱德、胡耀邦、喬石、朱鎔基等都先後來此參觀視察,還有胡誌明、西哈努克等外國元首及外國友人也前來參觀遊覽,偉人的足跡給新安江水電站帶來了無比的榮耀。新安江大壩巍峨聳立,如一座豐碑永載史冊。它的建設影響了當年整整一代人,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2005年,新安江水電站被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紅色旅遊教育基地。2006年,經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是浙江省最早開展工業旅遊的企業之一。電站造就的新安江水,冬暖、夏涼、水清、霧奇,水常年恒溫12~17度。新安江成為度假休假、旅遊觀光的勝地。乘坐新安江龍舟水上漂遊,領略著大自然的野趣,感受著新安江的文化底蘊,欣賞著紫金鎖瀾、鏡中銀魚、羅桐夕照、月亮島、五橋爭豔、奇異佛光、水底動植物世界等景觀,使你真正領略“水至清、風至涼、霧至奇”新安江三絕的獨特魅力,體會到“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的詩情畫意。

尤其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頂著上空的明月或滿天星辰,伴著粼粼水波中清涼的月影,聽著蟲鳴和江水的嘩嘩聲,你乘著龍舟消失在霧的懷裏,成群的白鷺陪你前行,讓你有與世隔絕的獨特感受,為你滌蕩都市的疲憊,讓你與自然融為一體。新安江龍舟水上漂遊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四海遊人……曆史性大遷移1957年,中國第一座獨立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在浙江西部的新安江破土動工。同三峽移民一樣,在多少米水位以下的所有人都必須遷移。國家一聲令下,所有的人都無條件地在極短的時間內遷往江西、安徽和浙江各地。橫跨浙皖兩省的新安江水庫,方圓580平方公裏,主淹沒區為淳安和遂安兩縣境內。兩個縣都有1800多年的曆史,城鄉房屋建築十分富有特色。房屋大多是采用磚、木、石、瓦結構的樓房,粉牆青瓦,翹角飛簷,端莊古樸,街巷井然。當時居住居民達20多萬,以從事農業為主,計有良田2.1萬公頃,盛產稻、麥、黃豆、玉米、番薯等農作物,糧食自給有餘,每年還外調3.6噸。城鎮則以工商業為主且比較發達,當時有工商企業255家,1957年工業產值就達1.25億。淳安因曆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文獻名邦”之稱,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如今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水下古墓就有768處。另外有淳遂人民引以為豪的“銅橋鐵井小金山,石硤書院活龍山”、“五獅雄踞九門橋,半畝方塘育文豪”。總之,具有千餘年曆史的古城鄉鎮,凝結著淳遂人民祖祖輩輩的血汗和智慧,自漢唐以來就被譽為富庶的魚米之鄉,還是徽商必經之地。1956年冬,新安江水庫移民工作率先在淳安紫峰、茶園一帶展開。對於剛剛翻身分到房屋和土地沒幾年的老百姓來說,真是太突然了。“移民”意味著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移民”意味著背井離鄉重建家園。為了有計劃有秩序地使移民遷移,建德地委抽調淳安、建德兩地的幹部組成工作組從試點入手,逐步鋪開,赴遷移區進行廣泛宣傳動員。以各種會議及黑板報、牆報、標語等形式,甚至還用“馬糞紙”卷成土喇叭,走村串巷巡回宣傳。經廣泛的宣傳動員,老百姓們克服“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的思想,為了國家的工業建設,放棄了自己的家園。移民隊伍開拔之前,家家戶戶設宴殺豬宰雞,相互道別祝福。有的青年戀人最後在故土“訂婚”或舉行婚禮;上了年紀的老人則舉家上墳,點燒香火祭拜告別。1958年,隨著新安江水庫建設的突飛猛進,工期的再度縮短,計劃於1959年“五一”下閘蓄水,“十一”發電。為此,淳遂兩縣掀起了規模宏大、場麵壯觀的移民大遷移。但要在短短幾個月內完成幾十萬人的遷移現在看來是談何容易,可當時在公社化作用下,統一按照“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三化模式,將各遷移人口像部隊一樣編成營連,下設排班,做到一聲令下就出發。許多移民地裏的莊稼來不及收割;親戚朋友也來不及打招呼,完全犧牲了個人利益而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計劃按時遷移。當年的淳安副縣長方餘清忍著痛,含著淚,把完全有理由跟隨他到縣城安度晚年的70多歲老父親送上了遷移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