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3 / 3)

沿塘共建立20處水閘。但由於錢塘江潮猛水急,流沙嚴重,閘基不穩,這些水利設施往往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明嘉靖十四年(1535),湯紹恩出任紹興知府時,三江口淤沙十分嚴重,內水不能外泄,積澇成災,舊塘損毀,不能蓄水。次年又遭大早,田無顆粒之收,民有易子而食。湯紹思到任以後,決心建閘治水。嘉靖十五年(1536),他親自對沿海一帶進行實地勘查,發現三江口是內河和外海交彙的關鍵。但這裏潮大沙鬆,難以施工。他又向三江口以內深入察看,隻見彩虹山一帶石岸交錯,於是便挖掘探察,發現地下有岩層,是很理想的天然閘基。湯紹恩掌握了可靠的地質資料後,決定在這裏破土建閘。一項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開始了。石料是從大洋山采運來的。工程分為基礎、梭墩、閘門和橋麵四個部分。先是平整岩層,鑿出榫卯。然後在岩石上每隔一定距離砌築梭墩。所謂“梭墩”,是因為墩子的形狀像是梭子,兩頭都是尖尖的,以減少流水的衝力,所以術語也叫“分水”。棱墩用一塊塊重約千斤的大石,自下而上築成。最下麵的一層與岩層合卯,再灌注生鐵,不致因為流水的衝力而走動。每層每塊大石之間,也用榫卯銜接,並用灰秫膠住,每隔五洞置大梭墩,比較關鍵的地方隻隔三洞,恰如中流砥柱。當時出現一個問題,在砌築的時候,一層層的大石塊,這樣笨重,究竟如何運裝上去呢?有人提出一個辦法,砌石一層,封上一層。疊石越高,堆土也越高越闊。土堆是有斜坡的,這樣,大石塊就可以拖推上去了。鋪設橋麵也采用同樣的方法。每墩之間就是閘洞,深淺不一,依天然岩基而定,最深的達5.14米,最淺的隻3.40米。在每個閘洞底下的岩基上,設置內外檻,以承閘板。全閘長108米,頂麵寬9.16米,既便於啟閉,又可通行。為了有效地發揮大閘的排洪、蓄水作用,建立了全麵的管理製度。鹹豐元年(1851),在山陰火神廟立有水則碑,對啟閉作了具體規定。碑上鑿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作為測量水位標高的符號。內河水位漲至“火”字腳下(高6.69米),則開八洞;漲至“水”字腳下(高6.82米)便開十六洞;漲至“木”字腳下(高6.9米),就開十八洞。為了比較正確地掌握水情,以便及時蓄泄,在三江閘內亦立有水則碑一塊。(令人惋惜的是,這塊珍貴的水文標記,被當作“四舊”破壞了。)此後,三江閘又經過崇禎六年(1633),康熙二十一年(1682)、乾隆六十年(1795)、道光十三年(1831),以及1933年五次修理。由於幾百年來海岸線的不斷變化,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對三江口的開發,三江閘的排洪能力巳不能滿足需要。1977年,在舊閘外麵25公裏處,另建一座新三江閘。新閘落成以後,對舊閘提出了河道交通和必須增大排洪量的問題。新閘工程結束以後,立即著手對舊閘的改建.現在大閘東南一段的8小墩、3大墩、12孔(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和西北一段的8小墩、2大墩、11孔(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共計21墩、23孔是明代原物。

古老的三江閘,在今天雖然已失去了往日那樣的重要作用,然而它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新三江閘是蕭紹平原的主要排澇工程,位於紹興市北老三江閘外2500米處的曹娥江出口左岸側,全閘共分15孔,每孔高4.8米,淨寬6米,閘孔總淨寬90米,閘底板第三孔為一聯,閘底吳淞高程12米。右寬設2米寬、262米長魚道;左岸設衝沙泵2台,每台流量2立方米/秒,供衝刷下遊閘口淤積之用;上遊側有公路橋;下遊側分三層布置,底層為檢修平台,二層為啟閉機械,三層為集控室。按十年一遇三日雨量254毫米進行設計,在曹娥江下泄洪水流量4000立方米/秒的條件下,四天排完來水恢複正常水位,日平均過閘流量為528立方米/秒,最大過閘流量1420立方米/秒。為了抵禦錢塘江湧潮衝擊,采用二道鋼筋混凝土閘門。上下遊翼牆采用直立連拱空箱式翼牆,閘底板上遊接鋼筋混凝土護坦(與厚12米鋼筋混凝土閘底板連接)、幹砌塊石海漫及防衝槽,下遊接消力彙、鋼筋混凝土護坦、混凝土灌砌塊石海漫和防衝槽,自上遊防衝槽至下遊防衝槽全長166米。配套的幹河道工程總長496公裏,支流全長20公裏。閘基地質屬新淤海塗粉沙土層,易受震動液化,基礎處理采用沉井群方案,在主閘室、岸牆、消力池、防滲池牆及上下遊防衝槽的基礎部分均設置了沉井基礎,共沉入了大小沉井99隻。沉井間互相銜接,把地基大麵積封閉組合成整體基礎,沉井內的井格又可小範圍封閉粉土,防止震動液化,穩定地基。聯成整體的閘基沉井,延長了滲徑,起到了良好的防滲作用。新三江閘在馬山閘等其他水閘配合下,承擔蕭紹平原紹興的541萬畝、蕭山的19萬畝、上虞的9萬畝農田的排澇任務,是錢塘江水係最大的排澇閘。忠誠衛士蔡永祥蔡永祥,1948年出生於安徽省肥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6歲時,當選村民兵班長。他帶領的民兵班成為全大隊最好的一個班。1966年2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分到錢塘江守衛大橋解放軍某部三連。入伍後,他處處以雷鋒、歐陽海、王傑、劉英俊等英雄為榜樣,學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創英雄的業績。1966年10月10日淩晨,蔡永祥守衛在錢塘江大橋上。淩晨2時34分,由南昌開往北京的列車向大橋飛馳而來,蔡永祥突然發現離他40多米的鐵軌上,橫著一根大木頭。如果不排除這個險情,橋毀車翻、人員傷亡的慘禍就將發生。司機雖然采取了緊急製動,但巨大的慣性使列車仍然轟隆隆地向前衝去。在雪亮的車燈下,司機看到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向列車跑過來,他似乎對自己的安危毫無察覺,在即將過來的列車前拚命把大木頭掀出了軌道……乘客、列車、大橋安然無恙,而年僅18歲的蔡永祥,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表彰他的英雄業績,南京部隊黨委決定追認蔡永祥同誌為中共正式黨員,並追記一等功。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錢塘江大橋北麵的月輪山上建造蔡永祥塑像和事跡陳列室,以誌紀念。蔡永祥剛入伍時對當一名守大橋的哨兵想不通,認為天天在大橋站崗做不出驚天動地的成績。

後來,部隊組織戰士們學習《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蔡永祥的心。他堅定地表示,要以張思德為榜樣,當一名讓人民放心滿意的守橋戰士。他說到做到,時時處處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他走到哪裏,好事做到哪裏。一次,他的腳戳破了,從醫院回部隊,在車站候車室裏,看到一位老大娘沒有錢買票,就把自己僅有的錢給老大娘買了車票,自己卻忍著傷痛,走回連隊。一天夜裏,蔡永祥剛下崗回來,脫了軍裝準備休息。這時聽說一座橋墩邊有動靜,班長要帶人搜索。蔡永祥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抓起衣服,操起步槍,跑到搜索部隊的最前麵。在日常生活中,蔡永祥熱心助人,學雷鋒做好事。時時處處把方便讓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平時搞內務衛生,他總是搶著打掃崗亭,衝洗廁所,事事搶在前麵。他還經常幫助戰友洗衣服、洗被單,幫助夥房挑水、洗菜、做飯,被同誌們稱為“半個炊事員”。三伏天外出勞動,他寧可自己受罪,卻把草帽、開水和扇子讓給其他戰友。有時出門,他舍不得花幾分錢坐公共汽車,一路步行,卻用省下的津貼買《毛澤東選集》等送給大家。他從大橋的公路上走過,不是幫人挑擔,便是幫人推車。有一個星期天,蔡永祥請假外出購物。當他看到有一些工人在挑煤,他也就和大家一起幹起來。幹著幹著,竟忘了歸隊時間。當班長批評他不該超假時,蔡永祥覺著挺委屈的。但他想到自己是個革命戰士,盡管是做了好事,但未按時歸隊總是不對的。因此他沒作任何解釋,把這件事情當作一次教訓來記取。後來,班長了解了蔡永祥誤假的原因,就在班務會上對他做好事的行為進行表揚,並就自己未全麵了解情況而進行自我批評。但蔡永祥認真地說:“班長,你不是批評我做好事,而是批評我誤假,你批評得對啊!”他在1966年6月14日的日記裏寫道:“我反複學習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兩篇文章,毛主席告訴我。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要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做革命的老黃牛。”錢塘江守橋模範中隊“錢塘江守橋模範中隊”是1996年12月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武警杭州市支隊三中隊的榮譽稱號。江澤民、李鵬、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等為該中隊題詞。江澤民的題詞是:“忠實履行武警部隊職能,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服務。”武警杭州支隊三中隊,1947年9月組建於山東省牟平縣,曾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杭州的戰鬥。1950年7月連隊改編為浙江省軍區警衛團一營三連,從此擔負起錢塘江大橋守護任務。1983年隸屬武警部隊。這是一支功勳卓著的部隊,也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他們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用革命精神教育官兵,努力把中隊建設成為培養人教育人的熔爐和學校,忠實履行職責,熱情為群眾排憂解難,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湧現出“一心為公的共產主義戰士”蔡永祥和為搶救落水群眾光榮獻身的戰士龍金華等英雄模範人物,受到地方政府的讚揚和人民群眾的愛戴。

1966年10月10日淩晨2時34分,南昌開往北京的764次旅客列車風馳電掣般駛上錢塘江大橋。戰士蔡永祥借著機車頭燈光,發現前方不遠處的鋼軌上橫放著一根大木頭。蔡永祥迎著呼嘯而來的列車,抱起木頭撲向軌道外側……大橋、旅客、列車脫險了,蔡永祥卻將一腔熱血灑在崗位上。蔡永祥犧牲後,二哥蔡永勝接過弟弟的鋼槍,繼續在蔡永祥犧牲的哨位上站崗。蔡永勝轉業後,蔡永祥最小的弟弟蔡永紅又穿上了警服,來到了錢塘江大橋。從入伍的第一天起,他就暗自發誓,要像哥哥一樣“守好中華第一橋,無私無畏為人民”。1996年2月26日,七班副班長龍金華在上哨途中勇救落水群眾光榮獻身,年僅21歲。武警總部黨委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革命烈士,並追記一等功。三中隊不僅守衛著大橋,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的治安,保護著人民的利益。2003年2月的一天晚上,領班員張斌在巡邏時接到中國美院女學生黃穎穎報警,她被三個歹徒搶劫了。張斌馬上向中隊報告,迅速組織追捕。犯罪嫌疑人發現哨兵後,迅速逃竄,一名犯罪嫌疑人在離哨位不遠處被抓獲,另兩名嫌疑人荒不擇路四處逃竄,副中隊長帶領戰士胡朋達、李克良迅速追捕,分別在濱江路和白塔嶺公交車站抓獲了兩名犯罪嫌疑人,最後送交公安部門處理。2007年6月22日晚上,一名24歲的安徽黃山籍男子,從3號哨位對麵的鐵路涵洞爬上鐵路橋要想跳江,3號位哨兵包小金及時報告了中隊領導。中隊長李海峰迅即帶領一排長和幾位班長趕往現場解救。這名男子見狀,跳入橋墩上的維修平台,拒絕李中隊長等接近。李中隊長等一麵耐心對其進行說服,並設法分散其注意力;一麵悄悄接近這名男子,冒著危險跳到平台上,把他強行拖離危險區。經過李中隊長等耐心詢問,才知這名王姓男子由於父母久病不愈,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其本人又缺乏賺錢技能,經受不起生活的巨大壓力,想一死以求解脫。李中隊長對王某進行了耐心勸說和嚴肅批評,王某深感羞愧,表示要鼓足生活的勇氣,不再輕生。李中隊長又與其他同誌一起向他捐了數百元錢,作他回家的路費。……滔滔江水作伴,巍巍大橋見證,幾十年來,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三中隊的戰士們個個練就過硬的守橋本領,確保錢塘江大橋安全無事故。他們機智勇敢地與犯罪分子作鬥爭,使大橋成為不法分子不可逾越的屏障;他們見義勇為,奮勇搶救多名遇險和輕生的群眾;他們立足橋頭,滿腔熱情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解危難。他們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大力開展擁政愛民、軍民共建活動,並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1966至1996年,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5次,32次分別受到南京軍區、中央各部委、武警總部和地方黨委、政府表彰。1983年至1996年,連續13年被評為先進中隊、先進黨支部、先進團支部。1995年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係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同年7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守橋愛民模範中隊”榮譽稱號。1996年7月,被中組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組織”。

1996年12月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該中隊“錢塘江守橋模範中隊”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