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2 / 3)

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成蓄水。縣境內海拔108米高程以下全部淪為水域。淹沒2座縣城,49個鄉鎮,1377個自然村,255家企業,270268間房屋,307838畝耕地。全縣289951人離別故土,移往浙、贛、皖各地重建家園。然而60年代初,國家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外遷移民紛紛返流庫內。眼看庫水一天比一天滿,省、地、縣的幹部天天做返流移民的思想工作,勸導他們返回原安置地。嚐盡酸甜苦辣的移民們心裏比政府更清楚,庫邊占山為家不是長久之計,但原安置地也無法生存。移民們非常體諒當時國家的處境和困難,接受國家無力調整安置點的現實,並確信偌大的中國不可能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為了國家的建設他們再次打起行裝,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輾轉浙皖贛,開始了艱難的闖蕩。移民們為了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為了國家的利益,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遠在他鄉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半個世紀過去了,在他們世居的故鄉已成為國家級旅遊勝地的今天,我們千萬別忘了那些默默作出奉獻的艱辛移民們。蕭山圍墾,石破天驚縱覽當今蕭山這塊經濟熱土,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塊土地的四分之一是向錢塘江要來的。自1965年以來,先後圍塗30多次,當年參加圍塗的農場戰士和廣大知青,據統計有近20萬人,圍墾土地麵積50餘萬畝。圍墾錢塘江灘塗是杭州蕭山人民的一大創舉。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在考察蕭山圍墾時稱之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跡”。據史記載,蕭山在乾隆初人口約為20餘萬,但至民國28年(1939),不到200年時間,人口已達50多萬,至10餘年後的全縣首次人口普查,已逾60萬,再過10年,即1964年7月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已達82萬。一方麵是人口的急劇增多,另一方麵是土地不僅沒有增加,反而由於湧潮的衝擊而大量坍塌。人多地少,使蕭山人惜地如金,一旦灘塗淤漲到可圍的高度,他們便乘機出擊,“向汪洋要空間,變滄海為桑田”,圍墾成了蕭山人民的優良傳統:唐代就築起北海塘;明代圍有“沙塗田”和建起了保護耕地的水閘;清代錢塘江出北大門後,他們就在古河道上挖溝、築堤、墾殖;新中國成立後,沿江人民開始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圍塗;60年代中期終於揭開了大規模有計劃圍塗的序幕。蕭山人民把治江和造地結合起來,采取“圍一塊,保一塊,鞏固一塊”的辦法,進行了30餘期的大規模圍塗,共圍起了50餘萬畝的土地,築起了長達200多公裏的圍墾大堤。在圍墾中,蕭山人民把那種“搶潮頭魚”精神和“喜奔競”精神融入其中,最終形成了“圍墾精神”。“圍墾精神”是一種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蕭山圍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圍墾,而是在錢塘江強湧潮地帶的條件下進行的。它一般在冬季進行,在大潮尾和小潮頭之間的一個星期時間內突擊完成開河築堤任務,工作十分繁重,時間十分緊迫;錢塘江畔冬季氣溫比內地要低2~3度,風力要強1~2級,條件十分艱苦。但蕭山人民不畏艱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的步行百餘公裏,在天寒地凍,朔風凜冽的灘塗上搭草棚,睡泥地;吃的是黴幹菜、黴豆腐、蘿卜幹和用鹹水製成的鹹米飯;喝的是鹹得發苦的鹹水茶,而且日挑土在3~5立方米之間。

當時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吃的石米飯,睡的白沙灘,夏天大蚊蟲,冬天西北風,披星又戴月,滿身是泥沙。”廣大的市(縣)、區、鄉鎮幹部,親臨前線指揮,與廣大民工同甘共苦,起模範帶頭作用。“圍墾精神”是一種崇尚科學,求實創新的精神。它表現在圍塗服從治江規劃,非盲目圍塗。錢塘江的河口江道寬廣,又伴有強勁的湧潮,山水潮水流比值太小,加上流路各異,導致主槽擺動無常。曆史上經過千百年的不懈努力,雖建成了規模宏大的錢塘江海塘,對抗禦洪潮,保障杭嘉湖和蕭紹寧平原的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種防守措施未能從根本上根治洪潮之患。新中國成立後,省水利部門在對此段江道進行修複、鞏固的同時,著手治理江道,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力圖使這段江道縮狹、刷深、主槽穩定。蕭山沿江的人民群眾於50年代初就有圍墾的積極性,曾依靠集體的力量,各在自己地段進行過小規模的圍墾;60年代中期以後,這種熱情更為高漲,紛紛向上主動請纓。蕭山在大規模圍塗一開始,就把人民群眾的熱情引入正確的軌道,始終擺正一個位置,即圍墾服從治江,圍墾促進治江,絕不自行亂圍,使圍墾朝著科學的方向邁進。後來的圍墾更加慎重、規範,事前請專家、學者進行可行性研究,報請省、杭州市水利部門批準,然後按方案實施。由於在省水利部門的規劃線內進行圍墾,使圍墾大大促進治江,如九號壩東圍墾圍成後,錢塘江主槽迅速趨向東北,使40年代前期坍塌的白虎山至蜀山段南沙大堤堤外灘塗重新淤漲;1968年進行的3.6萬畝圍墾圍成後,猶如一座無比巨大的“丁字壩”,使其東麵迅速淤漲起大片灘塗。誠如省水利廳原廳長鍾世傑在《蕭山圍墾誌》的序中所說:“圍塗治江,蕭山圍墾堪稱典範。”通過圍墾和其他措施治江,錢塘江河口江道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錢塘江大橋至海寧十堡段60餘公裏河道穩定刷深,大大縮短了險工地段,提高了兩岸防禦洪潮的能力,改善了引水、提水和排水條件,為充分開發利用我省第一大河展現出廣闊的前景。隨著改革開放、社會變革,蕭山適時調整圍塗的經濟政策,以保持群眾圍塗的積極性,同時,推行機械化施工。80年代後,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政社合一”的體製已不複存在,依靠過去那種“出勞力、記工分”的辦法已不可行。如何把各自經營、四處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搞外十工段至十二段東直線大堤外的5.2萬畝圍墾,蕭山從實際出發,在向幹部、群眾廣泛深入宣傳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強調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必須顧全大局,帶頭參加圍墾的同時,因地製宜,製定了全縣農村的“勞動積累”製度,堅持“誰出力,誰投資,誰得益”的土地分配政策。因此,使4區43個鄉鎮共15.4萬民工按期開赴工地施工,實現了預期的目標。黨的十四大以後,由於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蕭山農村勞力大批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而且勞力工價日趨昂貴。很多人認為,蕭山圍墾是不可能再搞了。在這種情況下,蕭山適時摒棄那種用行政手段分任務、靠勞動密集搞圍塗的辦法,講究科學精神,依靠科技進步,實施以泥漿泵代替人工築堤開河的機械化施工;主體工程采取招標承包的辦法,順利完成了1993年的1.3萬畝圍墾,後又於1994年底至1995年,采用機械化施工的辦法完成1.9萬畝圍墾。

機械化施工圍塗的成功,增強了全市幹部群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圍墾的信心。2005年12月22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宣布:蕭圍東線治江圍塗工程正式開工。20世紀60年代被著名曆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由衷感言的“蕭山圍墾,石破天驚”工程即將再現,這也是蕭山進行的最後一期圍墾。蕭山區蕭圍東線治江圍塗工程位於蕭圍二十工段至二十二工段的蕭圍東線東北側錢塘江河口整治規劃線內。圍塗總麵積1.78萬畝,需新建10.2公裏百年一遇防洪潮標準的東圍堤;新建5條總長約58公裏五至二十年一遇不同防洪潮標準的隔堤;新建2座淨寬各30米的排澇閘以及沿東圍堤前沿布置的5座挑流盤頭。工程總投資約12.94億元,總工期6.5年,計劃分六期實施。據介紹,動工的蕭圍東線治江圍塗工程區域範圍是,東北瀕臨錢塘江,東南與紹興縣圍區相接,西北連接蕭圍二十工段到二十二工段之間。與以往蕭山經曆過的數次灘塗圍墾不同的是,此次治江圍塗工程,處於錢塘江強湧潮區域,河床較低,緊臨深江,需要在強湧潮頂衝地段進行深水拋壩促淤,被業內稱為真正的“圍海造田”。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蕭山圍墾農場,如今都變成了都市農業示範園區,農業、水產業、畜牧業十分興旺發達。2007年8月14日,一個由100多名杭州市民組成的首個旅遊團隊來到蕭山圍墾地區。看看錢塘江,摘摘新鮮果,釣釣河裏魚,吃吃農家飯,讓這批都市人享受到了圍墾區特有的風光。10多名曾經參加過圍墾建設的老人更是感歎蕭山的巨大變化,很有必要到墾區走一走,看一看,體驗“農趣”,采摘水果,品嚐農家綠色食品,觀看滾籠捕蝦,觀錢塘江喇叭口等墾區活動。回杭時,不少遊客順便帶上現采現摘的時鮮蔬菜瓜果,別有一番風味。真是圍墾風光好吸引都市人。全水係最大的排澇閘1977年11月15日,紹興縣新三江閘開工,1981年6月30日主體工程基本建成,1981年8月10日通過初步驗收。新三江閘為全水係最大的排澇閘。紹興縣原有一老三江閘,共有閘洞28孔,用28星宿的名稱來編號,所以也叫“應宿閘”。它橫跨於紹興的錢清江上,恰好是錢塘江、錢清江和曹娥江的彙合處,是紹興和蕭山兩縣水流的主要出口,泄水流域達2520平方公裏,數百年來曾經對兩縣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愧是一座古代勞動人民戰勝大自然的豐碑。紹興是我國著名的水鄉。這裏江河縱橫,湖泊棋布,山明水秀,景色格外迷人。可是,在古代,人民屢屢遭到水災的威脅。原來,山陰、會稽、蕭山三縣地勢低下,上承千山萬壑的水,一遇淫雨連綿,山洪暴發,泄水不暢,淹沒農田廬舍;又因錢塘江水位較高,每年八月大汛,怒潮似排山倒誨,狂瀾倒灌,無數良田淪為滄海,待到潮退水落,留下一片茫茫荒野。明代《郡守湯公新建塘閘記實》雲:“其初潮汐為患,壞宮室,毀田原,且直入郡城,雖城內亦潮汐出沒,故臥龍山上有望海亭。”城裏尚且不保,三江平原的受災慘狀可想而知。

為了阻擋錢塘海潮的侵襲,古代勞動人民便在蕭、紹兩縣的東、北築起海塘.從馬溪橋至西興一段稱“西江塘”,再從西興至宋家濫一段稱“北海塘”,由宋家濫至高壩一段稱“東江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