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民國時期,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臨錢塘江觀潮,這也標誌著錢塘江即將進入工業文明時期。浙江第一碼頭、浙江省第一個火車站、錢塘江大橋相繼誕生,其中圍繞著錢塘江大橋發生的建橋、炸橋、複橋故事,堪稱錢塘江乃至浙江省20世紀的經典故事之一。孫中山海寧鹽官觀潮錢江潮之美,堪稱天下奇觀。錢塘江觀潮,早在宋朝時已很盛行。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這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那時酷暑方消,秋高氣爽,在洪濤巨浪中,水軍演陣揚威。杭州城內的老百姓傾城而出,觀賞這一奇景。所以蘇東坡曾寫下“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佳句。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這天,即成為傳統的“觀潮節”。不過隨著江底流沙的移動,觀潮的最佳地點,從杭州城逐步移到了海寧的鹽官鎮。幾千年來,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都興致勃勃來到海寧觀潮,留下足跡。1916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十八日),秋陽高照。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身穿寬領的大衣,頭戴簇新的禮帽,個頭兒不高,盡顯儒雅和仁厚。偕端莊秀麗的孫夫人宋慶齡,還有隨同者蔣介石等人,乘從上海出發的頭班火車到海寧周王廟站下車,由當時海寧縣同盟會會員許行彬、知事劉蔚仁率軍警投轎十頂迎接孫中山一行。孫中山坐上一頂藍呢大轎,一行人便前往鹽官。臨宜家橋,隻見齊刷刷大蓋帽武裝帶,口號震天響。縣知事率軍警,在此迎候。“同誌們辛苦了!”孫中山下轎問候眾人。進了縣城,入馬公祠休息。兩桌筵席擺開,孫中山一行與縣知事和地方人士共進午宴。鹽官的海塘上,有一座水泥柱的亭子,名“天風海濤亭”,亭名取南宋趙汝愚詩“江月下隨流水去,天風宜送海濤來”之意。有人又稱其為“三到亭”,仿蘇子瞻“三過堂”,紀念巡按使屈映光三臨海寧。午餐後,孫中山一行出南門走海塘到鹽官三到亭候潮。放眼望去,陽光下的江水湧動著萬頃金波,逶迤數萬米的錢江海塘如臥江金鱗。縣知事在邊上介紹說,錢江海塘與萬裏長城、京杭運河並稱我國古代三大工程。孫中山智慧的前額泛著江水的回光,邊上人介紹著觀潮的曆史:觀潮習俗起源於漢魏六朝,唐代元和年間形成觀潮之風,沿襲至宋,盛況空前。也有人在旁吟誦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繪錢江潮的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上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孫中山先生等人在亭內遙望江邊景色。談笑間,一平如鏡的江麵上,突然傳來一陣陣轟隆隆的聲響,仿佛雷聲滿天滾動,可是引頸觀望,江麵上仍風平浪靜,微波粼粼。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像擂起萬麵戰鼓,震耳欲聾,疾風夾帶著一絲寒意。此時,東南方的江麵上出現了一排雲花花,如城牆般的浪濤,從遙遠的天際壓來,漸移漸近,忽然化成一座橫亙江心的銀山,雪浪翻滾,噴珠濺玉,霎時湧到眼前,洶湧澎湃,旋渦急轉,瞬息萬變,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浪激堤岸,又若山崩海裂,大地為之顫動。浪花飛濺塘頂,潮水直撲八麵。轉眼間,潮頭奔騰而去,但餘波仍涵淡洶湧。又過了許久,江麵方複平靜。
孫中山看著這驚天動地的江潮,感慨萬千。他又應邀到海塘不遠的海寧縣立乙種商業學校。同盟會會員許行彬請孫中山揮毫題字留念,孫中山一口允諾。當天,孫中山一行回上海寓所,於九月二十日寫信給許行彬,寄來題字:“猛進如潮”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許行彬將“猛進如潮”交給海寧乙種商業學校勉勵師生奮發共進,同建中華,並配曲編成校歌:“進、進、進,看江潮以猛進,團結國民革命,向前進!”隨後做成“猛進如潮”的匾額準備掛到孫中山觀潮的“三到亭”,因亭破舊塌倒未成。新中國建立後,海寧縣人民政府在原三到亭舊址新建“中山亭”,紀念孫中山先生觀潮。“猛進如潮”,如今成了海寧精神。海寧觀潮勝杭州晉唐至北宋中期,錢塘江河口的海潮和江流從龕山和赭山之間進出,因兩山對峙如門,稱為“南大門”,又稱“鱉子門”或“海門”。整個河口和杭州灣呈一順直的喇叭狀。湧潮自海門直衝杭州,所以在唐宋時,觀潮勝地在杭州,以鳳凰山、江幹一帶為最佳處。唐宋以後,由於江道的變化導致地理位置變遷,錢塘觀潮的最佳地點不斷下移。江道走南大門時,海寧鹽官城南門至江邊為一片大沙灘,寬達三四十裏。自北宋政和二年(1112)前後開始,江道發生“三門變遷”,這片沙灘逐漸坍失。到明嘉靖九年(1530)海決,江道逼至鹽官城下,首次由“北大門”進出。在鹽官南門城樓上,便可看到“海潮薄岸,怒濤數十丈,若雪山駕鼇,雷奔電激”的潮景。杭州的湧潮,則由於河口變彎曲,流路增加10多公裏,沿程潮能損耗增大而開始衰退,並不時出現湧潮“失期”現象。在此期間,江道曾在三門之間來回擺動,鹽官和杭州的潮景也隨之變化。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流穩定走北大門後,鹽官的潮景勝過杭州。故自明清起,觀潮勝地逐漸移到位於杭州東北45公裏的海寧縣鹽官鎮,並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錢塘觀潮風俗持續不斷,直到今天。20世紀70年代以來,要在鹽官鎮東10多公裏的八堡才能看到最精彩的湧潮。錢塘江潮是一種潮汐現象。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規律漲落運動,它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麵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天體之間存在著萬有引力)。月亮離地球近,太陽離地球遠,故月亮的引潮力大於太陽的引潮力,大致是10∶4.5。當月亮、太陽、地球處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月亮和太陽的引潮力加在一起,使潮水漲得更高。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以後兩三天,月亮、太陽、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這幾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時高漲。特別是中秋後的兩三天,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因此這幾天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觀潮源於南宋,該日要在錢塘江上檢查水庫江壩,以後便沿襲成節。除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三天觀潮節外,其實農曆每月初與月中皆有大潮可觀。在觀潮之日,尤其在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幾天,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湧。錢塘江海寧鹽官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除了它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麵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以外,還與杭州灣的特殊地形有關。
錢塘江的入海口外寬內窄,呈喇叭形,出海處寬達100公裏,而往西逐漸收縮為20公裏左右,最狹窄處海寧縣鹽官鎮附近,隻有3公裏寬。潮水湧來時,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兩岸地形的約束,隻好湧積起來,潮頭越積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牆,向西推進。同時,由於潮流的作用,把長江瀉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斷地帶到杭州灣來,在錢塘江口形成一個體積龐大、好像門坎一樣的“沙坎”。當潮水向錢塘江口內湧去時,被攔門沙坎擋住了潮頭,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八堡看“彙合潮”,鎮海塔旁觀“一線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海寧八堡比鹽官江麵寬好幾倍,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在比較開闊的江麵上,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麵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麵,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麵上,並迅速向西奔馳。南北兩股潮水的彙合,就像一對兄弟交叉擁抱,合二為一,為形成一線潮創造了條件。觀賞一線潮的最佳位置位於錢塘江鹽官鎮今天的觀潮公園,這裏曾是鹽官古鎮海門的要塞,是連接城郭與海濱的要衝。潮來時分,在錢江東南先出現一條細如銀絲的白線,它把水天分成兩半,這裏白線斷斷續續,若不是有心人的提醒,誰也不會留意。沒多久,白線變成了一道白色綢帶緩緩飄來,一陣刷刷的驟雨聲也隨風而至。一條蛟龍騰空而起,時而龍身藏入江水之中,時而首尾翹於江麵之上,並激起巨大浪花,遊人無不為之喝彩。隨後本來起伏不停的蛟龍忽又變成一道白色水牆,直衝對岸,形成壯觀的“鹽官寶塔一線潮”。海寧潮自從八堡彙合後,又經過鹽官繼續向西逆流而上,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湧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攔河丁壩。一路上,由於江底淤泥和流水的阻力,勢頭漸漸減弱的湧潮西行到鹽官西11公裏老鹽倉時,被一條長650米、高9米的丁字大壩所攔截。當湧潮逼近大壩時,一聲霹靂,如蛟龍脫鎖,怒吼回首,湧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獅,直竄天空,形成一道數百米長的水幕,陽光下,水珠、浪花發出五彩光芒,猛烈撞擊對麵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前來後湧,上下翻卷,奔騰不息。這就是氣勢凶猛的回頭潮。中秋觀潮,如今是一個傳統的民間旅遊活動,觀潮賞月兩結合,已成為海寧獨有的景觀。午夜,江麵上隱隱傳來“沙沙”響聲,漲潮了,在蒙蒙的水麵上一條黑色素練在浮動,時斷時續,時隱時現。少頃,聲音加驟,潮水夾著雷鳴般的轟響飛馳而來,把滿江的月色打成碎銀,潮頭如千萬匹灰鬃駿馬在擠撞、在廝打,噴珠吐沫,直撲塘下,猶如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湧潮前浪引後浪,後浪推前浪,在江麵形成一垛高聳潮峰,波濤連天,好似衝向九天皓月。這時許多遊客把篝火、蘆花拋入大江,隨波西去,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美好心願。觀十萬軍聲半夜潮的最佳之處是在天風海濤亭一帶,為“天風賞月”之景。其以浪漫、別具一格的情調吸引了大量的觀汐遊客。位於海寧觀潮公園內的占鼇塔,就是一座為鎮服潮神而建造的樓閣式佛塔,故又名鎮海塔。占鼇塔高40米,周圍25米,平麵呈六邊形,外觀七層,內為八層,磚身木樓,造型極為壯麗。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代,至今已有380多年曆史。
登臨占鼇塔觀一線潮,是海寧潮觀賞的最大特色,登塔俯視,鹽官古城風貌盡收眼底,杭州之玉皇、硤石之東山也隱隱可見。每逢潮汐之時,驚濤險浪,盡奔眼底,極為壯觀。置於占鼇塔東西兩側,還有一對鎮海鐵牛。相傳,由於錢塘江潮水興風作浪,常常衝毀海堤,危害百姓。為此乾隆皇帝到海寧巡視,並決定建造海塘。由於潮水洶湧,海塘無法建造,監工大臣憂心忡忡。一天晚上,夜潮神托夢於大臣:隻要鑄造一對鐵牛就能築起海塘。於是監工大臣就命當地百姓捐鐵鑄牛,日夜開工,沒幾天就鑄成了這對鐵牛。鎮海鐵牛始鑄於清雍正八年(1730),原有五座,乾隆五年(1740)又鑄四座,分別置於錢塘江北側沿岸。其前蹄內跪,牛腿坐地,造型逼真,形態自如。當時有一種說法:水牛克水,以牛治水,使怒潮不再成為禍害。可惜的是那對鐵牛毀於“文革”,1986年為了恢複“鎮海鐵牛”這一景觀,文物部門根據資料重新設計並由浙江郵政機械廠資助鑄造了這對鐵牛。新鑄的鐵牛上仍保留了鐵牛銘:“唯金克木蛟龍藏,唯土製水鬼蛇降。鑄犀作鎮奠寧塘,安瀾永慶報聖恩。”說到鐵牛,這裏還有一個小小故事,那是在1953年8月的一天夜晚,錢江湧潮似發怒的巨人,猛吼咆哮,直衝鹽官,至鐵牛下,竟翻卷而起,把置於塘頂的六七米高、重達1500公斤的鐵牛衝出十餘米,令人驚歎不已。現在,隨著時代的前進,鎮海鐵牛已不再是神的力量和化身,而是一種堅忍不拔的象征,一種治水的標誌,它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觀、迷人的傳說為風景區增添了風采。浙江第一碼頭民國17年(1928)8月,由當時的省建設廳動工興建杭州輪渡碼頭,次年5月竣工。碼頭由引橋和躉船組成,引橋采用鋼筋混凝土基架橋式結構,長268米,寬88米。北岸碼頭位於江幹三廊廟旁,南岸碼頭位於蕭山西興江邊。這是錢塘江和浙江省最早的正規碼頭,定名為“浙江第一碼頭”。在沒有大橋的歲月裏,過錢塘江隻能依靠碼頭的船渡。直到清同治年間,錢塘江上隻有唯一的渡口--望江門,也就是從蕭山西興至望江門然後進城是過江的唯一路線。1864年,在離望江門渡口不遠處的南星橋三廊廟,由紅頂商人胡雪岩先生捐出銀子10萬兩,建造了一個船渡碼頭,不久後把望江門渡口遷了過去,而且是實行分文不收的“義渡”。從此以後,行旅商賈便可從三廊廟碼頭上岸,取道鳳山門經六部橋、通江橋,穿過鼓樓入大井巷到胡慶餘堂,然後再前往河坊街、官巷口、眾安橋、武林門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