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還可以看出,竇叔蒙實際上是根據潮汐和月亮同步的原則,利用天文方法來推算太陽日的長度,這就是月亮兩次到達上中天的時間間隔,並將其看作兩個潮汐所需的時間,即24小時50分2804秒(24.8411208小時),這與現在所定太陰日為24.8412024小時,相差甚微。《海濤誌》第三章為論濤時,主要講述對高低潮時的推算方法。竇叔蒙為此建立了一種科學而且獨具特色的圖表法。這種圖表實際上是一個具有縱橫兩軸的坐標係統,在上邊的橫軸上列著月相的變化,從月朔到月晦,代表一個朔望月的日期;縱軸上標明著時間。把某地實測的潮時標在圖表中,然後將這些點用斜線連接起來,便做成了一個朔望月中的高低潮時推算圖,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朔望月內高低潮變化的整個情況。按這段文字可以複原出“高低潮時推算圖”。它是我國最早的高低潮時預報方法,比歐洲最早的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1213年)要早450年。竇叔蒙對坐標係統的使用也較司馬光在《類編》“韻表”中的應用要早300多年。《海濤誌》第四章為論濤期,主要講述了海洋潮汐在一日之內、一月之內、一年之內的變化情況。竇叔蒙首先指出海洋潮汐的大小和升降時刻每天都有變化,每個月也不相同。他還講述了正規半日潮的一般規律,即在一天之內,有兩個潮汐循環;在一個朔望月內,有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一年之內,也有兩個大、小潮時期,這些敘述相當準確、科學。《海濤誌》第五章論朔望體象,是用日月運行的自然現象來虛擬君臣將相等人間行為。《海濤誌》第六章論春秋仲濤解,進一步闡述一年之內出現大潮的問題。竇叔蒙指出,二月朔望後第三天就發生了一年之內春季的大潮,同樣八月朔望後第三天便出現了一年之內秋季的大潮。這些論述在他之前還沒有人提及。竇叔蒙在研究潮汐方麵的成就,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即唐代國家強盛,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科學文化事業進步,有著不可分割關係,因為潮汐的研究,涉及天文、地理、曆法、數學等多方麵的豐富的知識。特別是他出生浙江,對海洋潮汐非常熟悉,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掌握前人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觀察、研究、分析、比較,並作出準確的記錄,才能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與竇叔蒙同時,唐代還有一些科學家也研究過潮汐,並有過著述。如唐建中年間(780-783),曾經做過禦史中丞的封演,寫過一部《封氏聞見記》,以“語必徵實,足資考證”見稱於世,其中“餘少居淮海,日夕觀潮,大抵每日兩潮,晝夜各一。假如月出潮以平明,二日三日漸晚,至月半,則早潮翻為夜潮,夜潮翻為早潮矣。如是潮轉,至月半之早潮複為夜潮,月半之夜潮複為早潮。凡一月旋轉一匝,周而複始,雖月有大小,魄有盈虧,而潮常應之,無毫厘之失……”精確地記載了漲潮的時間和逐日的變化。在成書於唐元和八年(813)李吉甫所編纂的《元和郡縣圖誌》中,更確切地記載了錢塘江湧潮的情狀及其變化規律:“(浙江)江濤每日晝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
小則水漸漲,不過數尺,大則濤湧高數丈。”書中還談到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觀潮的民俗風情。稍晚於此的有盧肇在唐大中四年(850)所作的《海潮賦》。雖說是賦,屬於文學作品一類,實際上從其《海潮賦序》看來,也是一篇內容豐富的研究潮汐的名篇。大約在公元900年前後,也即唐代末葉,烏程(今吳興)人邱光庭的《觀潮論》中,也談到了“錢唐之潮,特大而激湧者”。但他沒有能夠作出準確的回答,為什麼會如此,隻是認為“浙江發源,不過千裏,江水入少,海入多,故潮特大”。此外,唐代研究潮汐的,根據典籍記載,還有錢棲業寫過《太虛潮論》,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唐代文人賦詩錢江潮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湧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湧潮、楊州廣陵濤和浙江錢塘潮。清費餳璜(1664-?)《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隻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未形成錢塘觀潮風俗。東晉葛洪曾在杭州西湖葛嶺隱居煉丹,杭州民間曾流傳“葛洪觀潮”的神話故事。葛洪《抱樸子》中也專門探討過錢塘江潮的原因。東晉顧愷之《觀濤賦》生動地描繪了錢塘江怒潮,雲:“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嶺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以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淩以周威,質柔弱以協順。”說明東晉時,錢塘江怒潮更加壯觀,已有錢塘觀潮的風俗。唐代不少大詩人到過杭州,觀賞過錢塘江怒潮,留下了讚美的詩篇。前些年學術界提出了“浙東唐詩之路”。“浙東唐詩之路”確切地說是詩人們從錢塘江,經西興、蕭山到紹興鑒湖,沿浙東運河到曹娥江,然後南折入剡溪,經天姥山抵天台山石梁飛瀑的一條古代旅遊風景線。根據專家學者的考證確認,王勃、駱賓王、賀知章、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等400餘位唐代詩人曾沿著這條山水之路一路遊走一路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試想才情橫溢的詩人們坐著船,沿蕭紹運河一路東行,觀大潮、遊湘湖、登蕭然山,一路的美景激發詩人的豪情,該是多麼浪漫的事。由於篇幅的限製,我們隻對部分唐朝詩人的作品進行賞析。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杭州觀潮/姚合
樓有章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雲深。怒雪驅寒氣,狂雷散大音。浪高風更起,波急石難沈。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連古道,洲漲踣叢林。跳沫山皆濕,當江日半陰。天然與禹鑿,此理遣誰尋。
錢塘江潮/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刹江邊地欲浮。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隻有頭。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赬鯉問陽侯。
觀浙江濤/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錢塘郭裏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
百裏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浪淘沙/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憶江南/白居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潮/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複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橫江詞/李白
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憩樟樓/李白
桂席淩蓬邱,觀濤憩樟樓。三山動逸興,王馬同遨遊。天竺森在眼,鬆風颯驚秋。覽雲測變化,弄水窮清幽。迭樟隔遙海,當軒寫歸流。詩成傲雲月,佳處滿吳州。
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李白
西施越浣女,明豔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桃李新開映古查,葛蒲猶短出平沙。昔日紅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複落花。君去西秦適東越,碧山青水幾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江石上窺明月。
同一天,李白還寫了另一首五律,送給下榻酒店的男店主: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皖水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送楊山人歸天台/李白
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超忽。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遊方厭楚,昨夢先歸越。且盡秉燭歡,無辭淩晨發。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
詩人多見重,空燭未曾燃。興行登山屐,情催泛海船。飛橋如何渡,攜手弄雲煙。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李白
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好風吹落日,流水行長吟。五月披蓑者,應知不取金。
望潮/孟浩然
百裏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懈寬。驚濤來似雪,一望凜生寒。
遊江/孟浩然
故人來自遠,邑宰複初臨。拽手恨為別,同舟無異心。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秋登張明府海亭/孟浩然
海亭秋日望,委曲見江山。染翰聊題壁,傾壺一解顏。歌逢彭澤令,歸賞故園間。予亦將磲史,榛遲共取閑。
渡浙江問舟中人/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早發漁浦潭/孟浩然
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潮闊。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登隆興寺閣/孟浩然
聞道乘風出,披軒遠目開;逶迤見江勢,客至屢緣回。茲群何填委,遙山複幾哉;蒼蒼皆草木,處處盡樓台。驟雨一陽散,引舟四海來;鳥歸餘興遠,周覽更徘徊。
蕭山祗園寺/丘丹
東晉許征君,西方彥上人。生時猶定見,悟後了前因。靈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頻。碑存才記日,藤老豈知春。車騎歸蕭詧,雲林識許詢。千秋不相見,悟定是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