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我國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但以農業為中心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江南。所以,修建大運河貫通南北,既是統治者享受的需要,也是增強國力、鞏固國防的需要。運河的溝通,促進了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融合,為江南文化科技的進一步繁榮創造了條件。唐代文人詩賦錢塘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開鑿大運河貫通錢塘江隋朝建立以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北方的經濟雖然發展得也比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區供給。由於當時陸路運輸條件有限,難以滿足北方的需求。因此,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另外,從政治角度上來看,為了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製,榨取江南人民的財富,隋政府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從隋煬帝本人角度而言,也可乘龍舟通過運河遊江南。隋朝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也為開通運河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裏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縣北關,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其開鑿經過了三個曆史階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次在揚州開挖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而至7世紀的隋煬帝時期和13世紀的元代,又先後兩次大規模地開鑿運河,終於建成了這條溝通我國南北漕運的大動脈。從天津到通縣北關、張家灣一段,叫北運河,又稱之路河,全長186公裏。從通縣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惠河,該河是元代初年由偉大的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修建的。因北京地勢比通縣高,在通惠河上修築了五道閘門,控製水位,使南來的大船才可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那時積水潭“舳艫蔽水”,成為南北漕運的一個大港口,附近市場繁榮,盛況空前。隋“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製,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和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隋朝修築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自大興城(今西安市)至潼關長達150餘公裏,命名為廣通渠。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禦河。大業元年(605),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
此外,還征調淮南民工10多萬人,擴建山陽瀆。工程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兩段全長近1000公裏。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兩渠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開鑿的,並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築禦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由於龍舟船體龐大,禦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就無法通航。通濟渠與山陽瀆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並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主要還是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曆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煬帝從洛陽登上龍舟,南巡江都。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跡。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大業四年(608),“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永濟渠也分為兩段,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載全長約950多公裏。深度多少,雖不見文字,但大體上說,與通濟渠相當,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四是疏浚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曆史非常悠久。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市)為中心,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禦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係。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鏈接】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隻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本沒有。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麵的魯橋鎮,北到須城(今東平縣)的安山,長75公裏。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125公裏。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裏,地勢西高東低,落差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
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7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後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又開鑿了通惠河。負責水利的工程技術專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計開辟水源,並引水到積水潭積蓄起來,然後從積水潭向東開鑿通航河段,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後,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裏。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裏的航程。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運河流淌不息,在促進南北方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流經六省市,北連環渤海經濟圈,南接長三角,將兩個經濟增長極一線相連;京杭大運河貫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南水北調工程又賦予其新的使命;京杭大運河常年行駛著10多萬艘船隻,是一條水上大通道。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人民給人類留下的一筆豐厚財富,正在並還將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暢通了數百年,對促進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紀後,由於南北海運開辟,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河改道淤塞運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斷航,隻有江浙一線仍暢通無阻,並成為旅遊熱線。為適應我國現代旅遊業迅猛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已在北京通縣北運河、溫榆河等四條河流的交彙處,即通州北關、張家灣的古運河遺址中,興建起大運河旅遊區及紀念館等,廣大中外遊客可到此一覽昔日京杭大運河的迷人風姿。江山港著名水陸碼頭--清湖碼頭清湖地處江山港下遊,江山市區之南,清溪穿鎮而過,素有浙西“小上海”之稱,如今透過清湖碼頭的遺跡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繁華的商埠景象。唐宋時,清湖因水運經錢塘江可直通京杭大運河,陸路越仙霞古道可直達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內延的重要陸上運輸線的起點,水陸交通便捷,為浙、閩、贛三省邊界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客運中心。官置浮梁,以濟行旅。商務為全縣中心,繁盛勝於縣城。江西玉山、廣豐兩縣,舊皆在此辦貨。”清湖古街區已十分繁華,成為浙、閩、贛三省邊境最重要的商業區和水陸交通中心,清湖碼頭為錢塘江上遊著名水陸碼頭,因水深、波平、流緩,為船舶停泊之天然良埠。鼎盛時期,清湖古街區碼頭達17個,碼頭航運船隻1000多條,碼頭沿岸設有船舶製造廠9家,修理廠5家。清湖碼頭萬商雲集,熱鬧非凡。其時,清湖有鹽商紹興幫、南貨商徽州幫、綢布商江西幫、山貨商福建幫和搬運及特產商江山幫。鼎盛時期,清湖古街區在長約2000米、寬約1500米的清溪兩岸有名的建築130多幢。縱觀整個區域布局,超過了一般舊縣治的規模。清湖稱市鎮,最早始於東漢,為信安縣之重要集市。唐武德年間(618-626),清湖屬須江縣。
清湖古鎮粗看其貌不揚,然而,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卻完整地展現著明清古街區的風貌。古街店鋪林立,水陸交通便捷,街市規模龐大,至清代,各業商店、作坊陸續成為著名商號,形成門類齊全的“三缸六場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工商業體係。“三缸”:醬缸、酒缸、染缸。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醬缸。公泰醬園創辦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僅千斤缸就達100餘個,規模龐大,以色純、味鮮、貨真著稱,產品暢銷福建、江西、浙西大部,現為浙江省優質產品。“六場”:豬仔市場、糧油市場、絲綢市場、茶葉市場、藥材市場、食鹽市場。“八坊”:豆腐坊、榨油坊、磨坊、糧坊、糖坊、蠟燭坊、印染坊、鍋爐坊。以豆腐坊最著名,共有23家上規模的豆腐坊,所產豆腐白嫩,千張薄而韌,名聞四方。“九行”:米行、蛋行、豬行、柴炭行、繭行、竹木行、油蠟行、煤油行、運輸行。除了竹木行量大和運輸行繁忙,最有特點的還是油蠟行。明清時期,清湖有7家油蠟行,曾製作出一對9公斤重的大蠟燭送寺廟,連續點燃4個多月。“十匠”:鐵業、錫業、木業、篾業、石業、泥水業、雕花業、漆業、鞋匠業、棉棕業。尤以棉棕手藝享有盛名,以棉棕世家徐曉宇為代表的棉棕業,產出的棕衣久磨不爛,久穿不破,做工精細,聞名遐邇,有口皆碑。“百店”:茶店、飯店、箍桶店、瓷器店、燈籠店、燒餅店、泥烙壺店、缸甕店、裱畫店、佛香店、紙紮店、雨傘店、煙店、喜炮店、對聯店……以茶店最具特色,清湖僅規模大的茶店就有23家,茶店是清湖人交流商業信息和娛樂的好地方,不管是明清時期,還是現在都十分興隆。原汁原味的宗祠、廟宇、作坊、店鋪、倉庫,形態各異的古民居,特有的商埠文化,融浙、閩、贛、皖等地風味於一體的習俗,清湖古街區體現了商埠文化的人文內涵,是清湖人的精神財富,是浙西著名的文化、商貿重鎮。2006年6月,江山市清湖鎮被評為浙江省第三批曆史文化村鎮。金華江上的兩處“都督堰”錢塘江幹流的蘭江流域農田灌溉,曆來以堰壩為主要設施,曆史悠久,遍及各地,部分建於漢、唐、宋、明的古堰,經多次維修、改造,至今仍繼續發揮引水效益。其中以支流金華江白沙溪上始建於東漢建武三年(27)的堰為最早。其次有建武至延康間(25-220),在今東陽江上建的洲義堰。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唐貞觀年間(627-650)容州刺史厲文才在今東陽南江上建的社陂,後被稱作“都督堰”。一道橫截江流的低矮石壩為何有這個官味兒十足的名字呢?話得從夏厲墅村的厲氏說起。夏裏墅村有厲宅、趙宅、馬宅(今馬祖)三個行政村,以厲宅為著。唐貞觀二年(628),厲文才功擢容州刺史兼嶺南都督,因雅好山水,到職不久便辭退回鄉,從東陽峴山下宅居遷至縣南五裏(今吳寧鎮大寺下村),並於縣東南四十餘裏的夏山(又名社山、禹山)西麓建別墅一座。到至德二年(757),其孫乾耀舍縣南宅居為寺,移至夏山西麓定居,還以山之名合厲這姓,取村名為“夏厲”,後稱“夏裏墅”。厲係稀姓,在東陽卻為鼎族,顯於唐,盛於宋,科第綿延。
自夏厲始祖文才公起,僅進士,唐有6名,宋有12名。厲文才於唐武德九年(626)登進士,貞觀元年(627)任道州刺史,平盜靖疆,威愛並著。其孫厲元,唐太和二年(828)進士,初為監察禦史,後升三殿中侍禦史。禦賜驄馬還鄉,曾立“豸(音zhì)史坊”於夏厲。其子自南、圖南,皆登進士,侄休,後唐同光元年(923)進士。厲仲祥,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登右科進士第一,曾立狀元坊於夏厲道院和東陽縣學前。厲仲樞,文武雙全,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廷試左右科皆登第五。其子寧、宗,於淳祐十年(1250)同登進士。曾立有“父子進士”坊、匾。厲文翁,南宋寶祐元年(1253)進士,居官四十年,升至資政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封東陽郡開國侯,食邑千戶。建在洋溪(今橫店鎮屏岩境內)的厲府,號稱“東陽五府”(厲、何、喬、馬、葛)之首。據《東陽市誌》記載:都督堰俗稱社陂。位於八麵山東北,攔引南江水以灌,唐代厲文才創建。厲曾任都督,民感其惠,而名以“都督堰”。渠分東西兩流。東流於建堰時開挖,灌“湖頭、夏厲田可百頃”。西流為厲文才六世孫厲休創修,灌“唐村、柏堂一帶二千餘畝”。厲休於後唐同光年間曾任桂州都督,遂稱西流為“都督堰”。1978年,南江水庫灌溉網建成,堰壩廢棄,渠道仍用。唐貞觀年間,厲文才因“靖寇安民”有功深得太宗嘉許,貞觀二年被擢升為容州都督刺史。可是蒞職才一年,厲文才因懷念故裏便以雅愛林泉為由辭歸。按唐製勳官級別,大都督可享擁4000畝田地。厲文才見八麵山西麓地勢平廣,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就從吳寧舉家搬遷到此定居。厲文才辭歸鄉裏後,於夏山北的南江社陂潭築堰,挖渠千餘丈,引溪水灌田,可達百餘頃。農民感念不盡,稱此堰為“都督堰”。令人驚奇的是,緣江而下到荊浦村附近,又見一道同樣的堰渠,居然也是同樣的名字,也叫“都督堰”。原來此乃厲文才的六代孫厲休的功績,後唐同光年間(923-926),厲休官至桂林都督,同樣不忘效法先祖潤澤桑梓,在荊溪之西修築堰渠,灌唐村、柏堂(今塘溪、荊浦)一帶,為都督堰西流。家鄉人也以其官名稱呼此堰。前厲文才所創堰渠位荊溪之東,則為東流,灌湖頭、夏厲一帶。東西兩流,曆經多次浚修,代代惠澤一方百姓。1971年建成南江水庫後,古渠仍然沿用。一江上下存有兩處“都督堰”,一段佳話流傳千古。宋代歐陽修《集古錄》和《浙江水利誌》特地作了記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流芳百世了。西興古鎮:承載著錢塘江南岸的曆史和希望古鎮西興,原屬蕭山,在蕭山數千年的文明史中,西興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地位十分重要。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遺址就在固陵山下,春秋時期這兒是越國舉足輕重的軍事基地和交通要塞,“浙東門戶”關係蕭山的經濟社會發展,“商旅通衢”關扼蕭山的對外來往,古海塘維係蕭山的生存安危。西興行政村是由錢塘江南岸的一群古村落組成的。其形成,除了與跨湖橋文化遺址的深層淵源關係之外,還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