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錢塘江流域的富陽,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同時代的強人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歎,無怪乎,孫權故裏的鄉親們至今還以孫仲謀為榮。這一時期錢塘江上遊興建的兩處大型水利工程也為後人帶來福祉,而葛洪在煉丹的同時總結出來的錢江潮汐變化規律則為當時的漁民帶來了方便。“生子當如孫仲謀”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來到長江邊(今江蘇鎮江),麵對滾滾長江曾寫下一首著名的《南鄉子》,其中有一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子當如孫仲謀”,本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辛棄疾在此引用曹操的話評論三國人物,顯然對孫權最為肯定,是對孫權的高度評價。對於中國曆史上三國曆史的計算,狹義的大概是60年,廣義的大概是96年。這樣短短的曆史時期,實際的記載也不會太多。但是三國這段時期發生的人和事到今天還在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人。孫權的故裏確實是在富陽,但是究竟具體在哪個位置,恐怕很難考證了。不過富陽龍門鎮的人全鎮90%以上的人都姓孫,到1993年人口統計的時候,他們的家譜記載自己是孫權65代的後裔,還有的說孫中山也是他們一族裏的。相傳,孫權的祖父孫鍾,在富春江支流瓜江畔種瓜,他為人厚道,常向他人傳授種瓜的技術,給路人吃瓜。有一次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來到孫家瓜棚,裝肚痛滿地打滾。孫鍾見了,就送西瓜解渴。鐵拐李吃了西瓜後,吐出三顆西瓜籽,叫孫鍾來年栽種,並囑咐結出的第一隻瓜要給孕婦吃。孫鍾照辦,次年瓜熟時,正逢兒媳懷孕,吃了第一隻瓜後,生下了後來的東吳大帝孫權。又有一年,孫鍾的十畝瓜地隻結了一隻西瓜。有一日忽然來了三個路人,問他討瓜吃。他毫不吝嗇,把瓜采下來後,一半送給路人品嚐,一半留給老母。路人吃完瓜,便指點他說:“你向前行走一百步,然後在那建築墳地,你的子孫必定會成為帝王。”孫忠半信半疑,往前走了三十多步就回頭看,發現三個路人化作三隻仙鶴飛去。果然,後來孫權做了皇帝,但因為孫忠沒有走完百步,所以三分天下隻占了一分。據說,三國時的人物,曹操的後代少有人自稱是曹操子孫的,但孫權的後代卻把自己的族譜記得清清楚楚,標明自己是第幾代傳人。龍門古鎮,總麵積約0.4平方公裏,距杭州僅50餘公裏,富陽市西南約16公裏。村內以獨特的明、清古建築群而聞名,是現今江南地區明清古建築群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山鄉古鎮。村後有龍門山,海拔1067米,峰巒重疊,氣象萬千,為富陽群山之冠。東漢名士嚴子陵曾遊龍門,觀山勢異常,讚歎:“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古鎮也因此而得名。鎮前的一片沙質廣場據說是校馬場,不見刀光劍影、金戈鐵馬,但見三麵“孫”字紅黃色旌旗迎風招展,呼呼地向你述說著三千年前的戰事。刻著“龍門”兩字的巨石,宣告著這個江南最大的自然村落的赫赫威名。戰旗的一側是一間全部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低矮的磨房,顯然已廢棄不用,但作為動力的水車依舊還在,隻是不再吱吱地轉動,聽不見歲月的水聲從這裏流過。
走過一座小橋,便轉入了如迷宮般的小巷和街道,隻見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貫通,裏邊像諸葛亮布下的八陣圖,外人易進難出,所以曆次戰亂,重兵也不敢打進這個小小的古鎮。沿路有明哲堂、思源堂、世德堂、孝友堂、耕讀堂等祠堂,還有刻著“義門”、“工部”大字的顯赫的磚砌牌樓。古鎮人祭祖、議事,都在祠堂。眾多的祠堂中印象最深的是思源堂和餘慶堂。思源堂顧名思義是飲水思源,記載著孫大帝家族的世係沿襲,裏麵掛著孫氏家族的祖先和傑出人物的畫像。仔細一看,原來孫權竟是戰國時代我國軍事鼻祖孫武的後代。孫權之後這個小小古鎮又出過7個進士,9個舉人,1個狀元,據考證該家族共有80多人涉足官場。到了孫權的第48代,遷居廣東的家族中又誕生了孫中山。真是賢人輩出!正如龍門孫氏的一位裔孫在清嘉慶三年(1798)撰寫的《修祠堂記》中所說的:“龍門孫氏,富春望族也,孫氏有家廟,北宋以前弗可考。南渡後,祖評事公鳩宗此土,立廟藏主。代有賢者為之增葺焉!”龍門孫氏宗祠餘慶堂比思源堂還要年代久遠,龍門人簡稱“祠堂”或“老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正廳裏麵陳列著孫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牌位的尺寸與官位大小相稱,其中孫權的牌位最寬最大,到底是皇帝,死了還享受特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餘慶堂有正廳、中井、門廳和中井東西兩側的廂屋。現在擺有大鼓的這間屋,後來作為“勸學堂”--勸子孫讀書的地方。為什麼曹操當初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了,重視家教也是這一家族的優良傳統。餘慶堂正門處築有可拆卸式戲台,據說隻有皇帝駕到才可以把戲台拆除,開正門迎貴人。凡夫俗子則是一律走邊門。祠堂裏的明清建築,雕刻精美,工藝精湛,堪稱一絕。磚雕門樓上雕的是王母娘娘蟠桃會等吉祥故事;一扇扇鏤花門窗,刻著四季蔬果和飛禽走獸,也有《西廂記》、《八仙過海》等曆史傳奇;緊緊依靠著梁柱的起支撐作用的木製牛腿(建築術語),也精雕細鏤著威武的龍頭和美麗的花卉。雕刻的動物刀法細膩,表情靈動,身上的絨毛絲絲可見,真是栩栩如生!雕刻的龍頭玲瓏剔透,可以多角度地透視光線。連普通的石井圈也盤龍飛鳳,成了雕塑工藝品。長長的古巷,曲曲折折,清風如水,牆簷相接,最窄的地方兩人相向隻能側身而過。兩旁的民宅庭院深深,長滿青苔,房屋的外牆都是以小小的鵝卵石砌成,古街的小路也由鵝卵石鋪成,像龍鱗般,故此巷又有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龍鱗路。腳底下的“龍鱗”被歲月磨煉得非常溫潤,一點也不硌腳。今天的龍門古鎮,確實已成為錢塘江中遊的著名旅遊勝地。富春江上水燈會你見過春江水燈會嗎?一川碧水,滿江彩燈,穿梭前行,爭奇鬥豔;夜色籠罩的江麵,如龍飛鳳舞,絢麗多彩。春江燈會是一項已有一千餘年曆史的富陽民間傳統節日娛樂項目。相傳始於東漢末年孫權的一項軍事活動。農曆七月三十日晚,於城南春江上燃放水燈。相傳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孫堅在故裏孫洲(今王洲鄉)招募鄉勇,於七月三十日晚,率師出征,乘船直取錢塘。
適值夜色朦朧,難辨航道,於是富春父老在江中遍燃水燈指明航向。
此後,遂相沿成習。水燈係用竹篾紮成各種造型優美的花燈,外糊透明白紙,上繪彩色圖案,中燃紅燭,放入江中,任其順流飄浮,無數明燈,如繁星閃爍,照耀江麵,蔚為壯觀。另有相傳農曆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菩薩生日”。入晚以後,每家門前設香案,點紅燭,案上供清水一碗,後以此水為孩童搽眼皮,謂能“明目”。與路旁柄香,排列成行,街巷裏弄香火點點,如繁星布地,說是為地藏王菩薩“明眼引路”。於城南富春江中燃放水燈。關於春江水燈,光緒《富陽縣誌·風俗》曾載:“邑城南門外遍燃水燈,一望如繁星燦爛;又有畫船簫歌,高唱入雲,殊屬生麵別開。”由此可見當時盛況。由於富陽曆史上造紙業、絲綢業發達,因而燈彩盛行,製作精巧。燈品種類更是難以枚舉,有動物燈、人物燈、果品燈、魚燈等;形狀有宮燈、圓燈、花籃燈等;用料除縐紙外,還有絹絲、羅帛、羊皮、竹骨、彩珠等。“燈節”期間,百姓扶老攜幼,盡情賞燈,或猜燈謎。其中魚燈,還要用於兒童表演。以竹篾紮成鱸、鰱、鯉、鯽、鯿、鰣、鱖、蝦、蟹等各種水生動物的框架,外糊透明白紙,上繪鱗甲,空其中以燃蠟燭,謂之魚燈。舊時元宵節還曾一度有過西湖水燈會和錢塘江、浦陽江、浙東運河“三江口”水燈會,可惜今已不傳。對於春江水燈會,清代學者王義祖曾這樣評說:“邑有良吏,民皆長壽;時和歲美,年豐穀多。”“其民和氣安樂,歲時往往用故事弗替,洵太平風俗也。”1988年舉辦了富陽縣首屆文化藝術交流節,調度了數十隻漁船在富春江中燃放數千盞彩燈,富有濃厚的水鄉特色的絕跡40年的春江水燈會得以恢複,觀眾達12萬人次。新安江最古老的引水灌溉工程--鮑南堨東晉時新安太守鮑宏在歙縣岩寺附近豐樂河上建堨(音è,意阻塞,引申為“壩”的意思),後人稱鮑南堨。這是新安江上見諸文字記載的最古引水灌溉工程。豐樂河又稱西河,屬新安江二級支流,發源於黃山風景區興嶺。自西北向南流到山口附近,有桃源來彙;流至西山,有漕溪河來彙;流到牛頭口,有張村河來彙;流至容溪,有容溪河來彙;流至石川,有川河來彙;流至岩寺,有潁溪河來彙。豐樂河全長643公裏,流域麵積3925平方公裏,是岩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河。為化豐樂之水為灌溉之利,前人又在豐樂河上興建了鮑南堨。鮑南堨在岩寺鎮附近,為東晉鹹和二年(377)太守鮑宏創建,能灌溉農田3000餘畝,現堨長100米、高15米,堨身已改用漿砌塊石。鮑宏,字潤身,東海郯地人。他的父親鮑機,因為才學而知名,在梁朝效力,官至治書侍禦史。鮑宏7歲時就死了父親,由兄長鮑泉之撫養教育。12歲時,鮑宏就能撰寫文章。曾經寫了一首應和湘東王繹的詩,王繹讚賞不已,就把鮑宏引薦為中記室,升任鎮南府谘議、尚書水部郎,又轉任通直散騎侍郎。梁朝滅亡後,鮑宏歸附了北周。周明帝對待他的禮節非常周到,讓他做了麟趾殿學士。又多次升遷做了伯下大夫,後來他和杜子暉出使南朝陳,協商攻打北齊。陳朝於是出兵長江以北來進攻北齊。北周皇帝曾經詢問鮑宏奪取北齊的策略,鮑宏回答說:“我國強大北齊弱小,力量是不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