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正式形成,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秦始皇不忘江南這塊富饒的土地,親自投鞭江東,飲馬錢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時期大型水利工程已經出現在錢塘江流域,而在抵禦潮水入侵的過程中,西湖的雛形也形成了。秦始皇南巡至錢塘據《越絕書·吳地傳》記載:秦始皇曾經“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學者們多認為這是杭嘉運河的創始(運河是人工水道,在唐以前稱為溝、瀆、渠等,至宋代才稱運河)。嘉興古江南運河開鑿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主要有吳王夫差開的“百尺瀆”和秦始皇開的“陵水道”。百尺瀆,又名百尺浦,據《越絕書·吳地傳》載:“百尺瀆,秦江,吳以達糧。”位於海寧境內鹽官西南四十裏許,經長安直達錢塘江邊,據推算,應該就在上塘河附近。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95年,越王句踐的軍隊曾循百尺瀆北上攻吳,“吳師敗於槜李(今嘉興南五裏)”。說明這之前就存在了,開鑿的時間應早於公元前486年開鑿的邗溝。陵水道,據《越絕書·吳地傳》稱:“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馬塘,湛以為陂,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秦始皇發會稽適戎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縣相屬。”“陵水道”是開河築堤形成的水陸並行的通道。據推測,該水道就是現途經嘉興落帆亭附近由拳壁塞的長水塘,至今仍是海寧進入杭申線的主航道。正是該“陵水道”的開鑿,使嘉興由春秋時期的“槜李”改名為秦漢時期的“由拳縣”。秦始皇建立了開天辟地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他所創設的一係列法律、製度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漢朝出現了我國古代第一個盛世,尤其是漢武帝統治的半個世紀,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在西漢中書令司馬遷的筆下,嘉興在這段占有古代史重要地位的秦漢史上,據有一席之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今嘉興市的前身由拳、海鹽兩縣遂應運而生。秦始皇掃平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江山一統之後,把全國劃分為36郡,在吳越故地設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下轄26縣,內有由拳、海鹽兩縣。這是全國實行郡縣製建置最早的一批縣,也是今嘉興市境建置之始。由拳縣治即在今嘉興市,此地處於長水中流,古太湖南岸,地勢高,較幹燥,交通方便,易取得生活資料,是理想的處居之地。先秦時代,嘉禾大地一片沼澤,港汊縱橫。《越絕書·吳地傳》載,秦始皇時堰嘉興馬塘為陂,在太湖東南麵開鑿了河道。該河由今鎮江,經蘇州,過嘉興,直到杭州,溝通了長江與錢塘江。據傳,秦始皇南巡在嘉興過長水時,斬馬祭河神,並調囚徒十萬,開鑿人工河,故海鹽塘古稱秦塘。另有一說,秦始皇為南巡,在海鹽曾建馳道,自吳城,向東南經金山至海鹽澉浦秦駐山。明天啟《海鹽圖經》載:“秦皇馳道,從秦駐山可達金山”,後馳道淪入海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等地,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陪伴左右。龍舟沿長江直下,渡錢塘江,到會稽,秦始皇登山祭禹陵,留下“會稽刻石”記述自己的功業。

相傳,秦始皇欲從海鹽渡海去會稽,曾鑿石柱架橋,不成。明《續澉水誌》載:“石柱舊有十二,今尚存一,沒於沙中。”司馬遷記了一筆,說秦始皇到達錢塘江口,“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又寫到秦始皇曾登山望海。從這段文字可以想象,秦始皇不顧險風惡浪,站在高山之巔憑海臨風,傲視寰宇,盡興抒懷的情景。他所站立的山,後人稱秦駐山(今秦山),古代山上有秦始皇廟,內有梁天監二年(503)官府所立石碑,讚頌秦始皇“功齊太古”、“美冠顓黃”。現舉世聞名的秦山核電站就建在這裏。兩千年的曆史人文沉積與新時代的尖端科技,在這裏交相輝映。秦山上遊百二十裏,至少應該到了今天富陽境內,錢江湧潮很少能到達這裏,故司馬遷所謂“臨浙江,水波惡”,實指秦始皇遇上了大潮。如今在寶石山保俶塔下的一塊景點介紹牌上,這樣寫著:“秦皇纜船石在寶石山東南麓石佛山上,相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到會稽郡祭大禹,過錢塘,臨浙江,風惡浪高,停泊在寶石山下,纜舟石上。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僧人思淨將此石鑿成半身像,構殿遂名為大石佛院,後人也指大佛頭即秦始皇纜船石。”石頭前有塊石碑,刻著“大石佛院造像”,是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日期是2000年7月9日。旁邊還有一塊碑,上麵刻著:“大佛寺--相傳此處為秦始皇纜船石所在。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吳越國王在此興建僧院。北宋宣和六年(1124),僧思淨遂名大石佛院,後世俗稱大佛寺。後寺院屢建屢毀,現存彌勒院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的木結構建築。寺院東部現存半身石佛殘跡,東壁的5尊摩崖造像,明代題刻及清代乾隆皇帝題詩遺跡。”“秦始皇途經杭州時,曾將船停泊於寶石山下,當時寶石山下便是錢塘江。後來,有個叫思淨的和尚將這塊纜船的大岩石鑿成半身佛像,再修廟堂,就有了大佛寺。”西湖的由來《水經注》引劉道真《錢唐記》載:會稽郡議曹華信募土築錢唐防海大塘。這是我國最早見諸文獻記載的海塘。漢唐,屢築海塘難擋潮水隨地理變遷,杭州灣逐漸形成。錢江潮入口的龕山和赭山分列錢江兩岸。到了東漢三國時期,曹華信築塘以防海水,募集運送土石的人。可是,對於洶湧的錢江潮來說,這種海塘實在不結實。《錢唐記》這樣記述:郡議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斛土者,與錢千。旬日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不複取。於是載土石者皆棄之去,塘因以成。故名錢塘。這段話的意思是,曹華信倡議在現今杭州一帶設立海塘以防海水侵襲,開始時規定送一斛土方,給一定的錢。這一政策很像今天的承包製,結果海塘很快就建成了。由於海塘的建設是靠“錢”進行的,人們便稱此海塘為“錢唐”,這可能是“錢塘”名稱最早的來源吧。曹華信還有一項傑出的貢獻是為西湖的形成奠定基礎。東漢年間,錢唐縣東臨海灣,灣內泥沙淤積,至漢代形成沙洲淺灘,洲內低窪處集水形成湖泊,為今西湖之前身。郡議曹華信在錢唐縣東,用泥石堆築防海大塘,阻擋鹹潮,使西湖開始與海隔絕,成為內湖。

這便是今日西湖之雛形。華信在使人修海塘時,聽說南山之地,日光華麗,紫氣雲集,以為是天宮玉皇之地,遂命名為玉皇山。傳說海塘修繕之日,華信正邀各方賓客舉杯慶功,忽然玉皇山上紫雲舒卷,但見天雲突然開眼,七霞光芒直射萬丈而下,玉皇山頓時彩雲集氣,繁盛豔麗,紅花綠葉皆漫天飛舞。眾人大驚,皆跪拜在地。正此時,一聲巨雷徹響長空,山巔四道極光正射東南西北而出,天地瞬間無比光亮,如近皓日。待光芒過後,天眼漸漸消失,隨即紫雲盡散,天空碧藍無盡,一切歸於平靜。華信當即和眾人來到山上,但見山中多了一個大洞,洞內尚有紫氣未散,地上留得黃巾一塊。眾人認為此物為聖物,皆磕頭而拜。隨即華信命人在洞口刻字,稱“紫來洞”。白沙溪三十六堰錢塘江流域的人民很早就懂得用江水灌溉農田了。有史可查的引水灌田第一人為從北方來到金華的盧文台。盧文台,幽州範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官至輔國大將軍,後率部36人,於東漢初隱退婺南輔蒼桃源,今金華市周村鄉亭久村,開辟田畈,並治理白沙溪,創建三十六堰,灌溉二州三縣六都農田萬千畝退隱輔蒼,墾田自給,並築堰引水溉今金華、蘭溪大片農田。這是全水係見諸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引水堰壩工程。及至三國吳赤烏元年(238),白沙溪一帶,鄉民共謀建堰引水,遂增建成三十六堰,首銜輔蒼,尾跨古城,使白沙秀水造福於民,金、蘭、湯一片從此極旱不涸,極潦不潰。鄉民們在岩壁洞中建立廟宇紀念之,廟內塑有白沙老爺神像。敬稱白沙老爺盧文台為白沙大帝。臨白沙溪琅峰山的岩山峭壁居中有一巨掌形印,傳說白沙老爺盧文台修建白沙堰時,鐵拐李為試探盧文台的神威,乘盧撐筏到琅峰山時,用鐵拐猛力一推,筏直衝山岩,頃刻雷聲大作,岩山晃動,有傾倒之勢,白沙堰也將被堵塞。白沙老爺盧文台立即伸出巨掌擋住,穩住了岩山並化險為夷,從此也留下了形象逼真的巨掌形印,被稱為白沙老爺的手掌印。緊靠白沙溪有一座挑梁翹頂宮殿式建築--琅峰閣,扼守灌田數萬畝的第二堰口。閣內陳列著“白沙水利碑記”,“白沙三十六堰解說”。閣前古詩台石碑上刻著稱頌白沙秀水和漢代盧文台創建三十六堰業績的古代名人詩篇。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岩山。巨岩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淩空筆豎,仰觀令人驚栗。白沙老爺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風,福音洞回聲環繞,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於懸岩峭壁間的白沙古廟、觀音閣、真武大帝廟、樂壽亭等,更為奇岩增添異彩。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如今已成為金華琅峰山風景區。琅峰山景區不僅風景秀麗,也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之一,粟裕、劉英等領導的部隊曾在這裏戰鬥過。解放前夕是我黨領導下的遊擊隊革命活動地區。王充論水循環和潮汐東漢王充(27-約97)所著《論衡·順鼓篇》中說:“案天將雨,山先出雲,雲積為雨,雨流為水。”在《論衡·說日篇》中說:“雨之出山,或謂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夫雲則雨,雨則雲矣。初出為雲,雲繁為雨……”在《論衡·物勢篇》中說:“下氣蒸上,上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