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3)

北齊的皇帝親近小人,政令刑法日漸紊亂,皇上您仁慈寬厚,法令嚴明。凡事都能宏觀把握,還怕有什麼不能攻克。隻是先皇往日出兵洛陽,因為對方已經有了防備,所以每次不能取勝。按我的計策,進兵汾、潞,直撲晉陽,出敵意料,這才是上策。”北周皇帝聽從他的計策。等到平定北齊,鮑宏被授予少禦正,賜給平遙縣伯的爵位,封邑六百戶,追加為上儀同。楊堅做北周的宰相時,鮑宏奉命出使山南。恰逢王謙從四川起兵,鮑宏途中駐紮在潼州,被王謙手下的將領達奚期抓住,逼迫押送到成都,但鮑宏始終不屈服變節。王謙失敗後,鮑宏駕乘傳車進入京城,丞相楊堅嘉獎他,把一條金帶送給了他。等到楊堅登基繼承帝位,鮑宏被授開府職,又擔任了利州刺史,晉爵成為三公。後轉任邛州刺史,任期滿了回到京城。後來鮑宏被授予均州刺史,因為眼睛有疾而退休,老死家中,享年96歲。當初,周武帝令鮑宏編修了《皇室譜》一部,共有《帝緒》、《疏屬》、《賜姓》三篇。另有文集十卷,在世上廣為流傳。在鮑南堨附近,有個有名的古村落堨田村,原名湖田村,又稱鮑塘村。位於黃山腳下,豐樂河畔,古城西郊。該村原為鮑氏聚居地,開基鼻祖為東晉新安太守鮑宏。鮑宏創建鮑南堨,築堨壩,引河水,灌農田。堨田村的村名,正是因堨壩而得名的。堨田是個古老的村落,從更改村名之日算起,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曆史了。今日這些堨壩,仍然擔負著灌溉農田、服務百姓的效能,是重要的水利工程。自從新安內史呂文達倡建呂堨後,堨田村民又將淤塞的湖塘改造成大片的農田,擴大了耕種麵積,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古歙“糧倉”。唐翰林掌書汪凝績,亦慕名遷來堨田竹林之中建書樓隱居。許多文人墨客紛紛來此賦詩作畫,結交朋友,抒發情懷。早在宋代,堨田就已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小景區,古時的八景是:蒲灘釣川、蓉菰牧笛、竺溪禪寺、古聖齋堂、呂家雲煙、汪塘夜月、竹林清幽、蘆野綠田。錢塘江流域最早的大型堰壩——呂堨在豐樂河上,還有一個更大型的古代水利設施--由新安內史呂文達同妻兄率民在新安江支流練江的支流豐樂河上倡建的堰壩呂堨,它能引水灌田3萬餘畝。這是全水係見諸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大型堰壩。富山又名餘家山、餘富山,距徽州區政府所在地1.5公裏,是前往西溪南的必經之路。該村原來以缺水聞名。自從公元265年建村以來,引水、治水、用水成了富山人的生活主題。富山周圍水資源相當豐富,為什麼卻以缺水而聞名呢?豐樂河又名西河,屬新安江流域二級支流,發源於黃山風景區興嶺。豐樂河雖自古流經富山,但因為富山地勢較高,旱難以取之灌溉,澇不免洪水之災。根治水患、興修水利一直是富山人民的不懈追求。呂堨是建在上溪頭自然村的一座古堨壩。該壩於梁大通元年(527)由新安刺史呂文達倡建。呂文達,字明遠,南齊永泰元年(498)生,原籍南陽,曾任新安刺史,在新安續娶岩寺堨田鄭氏為妻,解職後定居堨田。梁大通元年,呂文達同妻兄鄭孟洪察看地形,帶領民眾開築呂堨,渠分南、北,長計10餘公裏,引水灌田可達30000餘畝。

據《呂誌》載:“壩高丈有餘,橫闊二十餘丈,引水入渠。南渠地勢較高,灌田一萬餘畝;北渠地勢較低,田則倍之,達兩萬餘畝。明洪武間,蛟水汛溢,壩衝塌,敗壞不可收拾。後之修者,或上或下,無定所焉……宣、成時(宣德、成化年間),移其口於上溪頭,深疏固築,橫以巨壩。”呂堨曆代均有修葺。明代以來,所記較詳。成化二十一年(1485)和萬曆二十六年(1593)兩次修浚。到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堨壩又為水毀,富山、岩寺、堨田一帶幾萬畝水田無水灌溉。當年,在原壩址上溪頭重建,改建石壩80餘尋(每尋8尺)。乾隆年間,又為水毀。渠道淤塞,半數水田,淪為旱地。乾隆十九年(1754)修複,灌溉4787畝(其中北渠3187畝,南渠1600畝)。嘉慶四年(1799),重疏南、北渠。渠首在現在的富山村上村頭岩西公路轉彎處,幾百米水澗全部用石條砌成。北渠從富山直下信行以至堨田;南渠從富山流向吳家前樓,經永興村到下遊龍井村。同治四年(1865)再次疏浚。民國年間,堨壩又被水毀,卻無力修複。群眾隻能用竹籠裝鵝卵石堆砌竹籠壩截流灌田。因滲漏嚴重,灌溉麵積銳減至3600畝。半月不雨,即現旱情,群眾戲稱“呂堨”為“旱堨”。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0月,政府組織下遊幾十個村將竹籠壩改建為木樁石壩,同時疏浚老渠,延伸支渠5公裏,建涵洞15處,灌溉麵積增至5729畝,抗旱能力明顯增強。1954年洪水毀壩,當年修複。1969年7月5日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衝毀大壩五六十米,又於當年修複。1971年,灌溉麵積增加到7500畝。這時的呂堨壩長120米、高1.2米,有總幹渠一條1.2公裏。南幹渠、北幹渠各一條,長10公裏。支渠9條,長8公裏。鬥渠138條,長20公裏。大、小分水閘157個,泄水澗5條。各種渡槽19座,160米長的防洪堤2條,防水牆1垛,生產用橋30座,電灌站3座,裝機3台44千瓦。另有156馬力柴油機9台。下遊1萬餘畝水稻由單季改為雙季,旱澇保收,畝產普遍超千斤。1973-1982年,國家在富山上遊5公裏的呈坎鄉石門灘投資2247.86萬元建造了豐樂水庫(又名“250水庫”)。豐樂水庫總庫容為8400萬立方米,庫容4.16平方公裏,灌溉11萬畝,平均年發電2080萬千瓦時,養魚45萬尾。其下遊與富山之間還建有與水庫相配套的豐樂灌區引水壩(又稱豐樂水庫二壩)以及南、北幹渠,成為徽州曆史上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之一。1995年6月30日的特大洪水再次衝毀呂堨壩。徽州區政府,籌資355萬元,將原來的木樁壩改成混凝土埋塊石重力壩,由黃山市水電局下屬水電建安公司承建,於1996年2月4日全部竣工。葛洪烏龜山煉丹葛洪(284-364),東晉醫學家、道教理論家、煉丹術家,人稱“葛仙翁”,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少好神仙導養之法,師從祖葛玄徒陳隱受煉丹術。遍赴名山合藥煉丹。杭州民間流傳葛洪在西湖邊煉丹的故事。

晉永嘉年間(307-312),葛洪到錢塘江中之烏龜山,為其形境迷戀,似有所悟。當時烏龜山海拔25米,其形酷似浴海烏龜,遂名烏龜山。傳說龜最長壽,葛洪決定上山踏勘,並走訪山上漁民,有何奇異見聞。漁民告訴他,傳說山龜係雌性,千年才下一蛋,早年有人過此,見山石紅潤,說龜蛋快下,食之能長生不老,未卜先知。後在此守候多日離去,有否獲蛋,不得而知。葛洪問及長相,覺得很像其師陳隱,不知師傅為何從未提起,但觀師神色,近來確有些神采飛揚,莫非果有所得。心想師傅龜山得蛋,我在龜山煉丹,必得神龜元氣,遂在山上合藥煉丹。他在白虎山(亦叫河莊山)尾陰部找到丹砂泉,後名丹砂井,在北隅之盤山(今之戍城嶴)朱砂崖找來朱砂,再上青龍山(亦叫岩門山)采集百草藥材,和於混沌、中元之水及其他化學物品進行煉丹術的實踐研究。適逢天花、瘟疫流行,危及河莊山、赭山島嶼漁民,葛洪以草藥合成煉就丹丸,為民治病,立見神效,時稱其為“葛仙翁”,其實當時葛洪還未到不惑之年,無非他蓄須較長,又喜道翁打扮而已。葛洪在烏龜山煉丹日久,飽覽了錢江湧潮的奇妙變化。久而久之,終於發現潮汐雖怪,卻隨月虧盈,很有規律,乃著《潮汐說》。潮汐者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又夏時日居南宿,陰消陽盛而天高一萬五千裏,故夏潮大;冬時日居北宿,陰盛陽消而天卑一萬五千裏,故冬潮小;春日居東宿,天高一萬五千裏,故春潮漸起也;秋日居西宿,天卑一萬五千裏,故秋潮漸減也。並對潮汐的時刻作了詳細論述,且很準確,極大地方便了漁民。消息傳開,葛仙翁未卜先知聲名鵲起。其師陳隱頗覺奇怪。莫非葛洪在烏龜山得了龜蛋,否則何以長進如此神速,懊悔自己當初沒有耐性,好端端到手的龜蛋卻為徒弟所得,還落個師不如徒話柄,悔恨莫及,遂決定再次涉足烏龜山,探聽虛實。正逢葛洪在山巔麵東而坐導引晨練,朝霞返照,紅光滿臉,陳隱大奇,才打口哨。葛洪見師傅來,忙收功相迎。陳隱開門見山:稚川(葛洪的字)幾月不見,大有長進,“龜蛋”神奇,名不虛傳,隻是不該瞞著為師。葛洪矢口否認,陳隱愈覺可疑。於是暗中跟蹤葛洪,在他出入行走路線,暗中私下尋覓。說來也巧,陳隱竟然也在丹砂泉附近的砂土堆裏找到了偌大的一枚龜蛋,他欣喜若狂。心想:原來稚川把龜蛋藏在這裏,還未食用,難怪他每天必到。再想不對,稚川天資聰明,天賜良機,絕不肯錯過。再則細想,人有雙胎龜下雙蛋,亦未可知。如何食法,他沒有經驗,隻好來套葛洪口氣。誰知葛洪一問三不知,陳隱以為徒弟不忠,有意保密,但又不敢明言,隻好暗中一口把龜蛋吞下。說來也怪,龜蛋一下肚,回腸九轉,絞痛難忍,虧他導引功力深厚,很快逼出龜蛋,把口一張,隻聽“啪”的一聲,他猛地記起,忙用手去接,為時已晚,龜蛋落在石上,跌得粉碎,蛋黃、蛋清流了一地。他愈想愈氣,千氣萬氣都氣徒弟對師不忠,如此頑徒留他何用,遂有“清理門戶”之念。葛洪原是醫學家,醫術高明。之後,“葛仙翁”烏龜山煉丹,治病救人傳遍各地,漁民、農民凡遇疑難雜症,慕名求醫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