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會稽疏鑿自東都,太守功從禹後無。

能使越人懷舊德,至今廟食賀家湖。

嚴子陵釣魚:釣的是平安在風光秀麗的富春江上,有一處為曆代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處所:東漢嚴子陵釣台遺址。此處的聞名,是由於東漢時這裏出了一名隱士,他不願當官,卻願意在此釣魚。嚴子陵,姓莊名光(又名遵),東漢名士,浙江餘姚人。他的史料隻在《漢書·逸文誌》之類的述及隱逸之士的著作中有簡略的記載,究其原因,恐怕與其一無著作、二不出仕有關。細細搜尋資料,結合《下河嚴氏支譜》、《嚴子陵公生平考》才發現,原來嚴姓本為莊姓,公元58年避漢明帝劉莊遂改姓嚴。據記載,嚴子陵生於漢元帝永光年間(前37),死於建武十八年(42)。嚴子陵的父親嚴士恂曾任新野令,也就是三國時期火燒新野的那個河南小縣,劉秀的父親劉欽時任南頓縣令(今河南汝州項城一帶),與子陵交遊甚密,子陵於是陪同6歲的劉秀前往汝南鄭敬處求學,兩人白天探討問題,晚上抵足而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同為兒時玩伴的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裏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隻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待下去,每天隻在客棧裏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僻,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隻得歎息著登車回宮去了。嚴子陵拒官隱居,此後被中國士大夫所稱道,去富春江憑吊遺址的文人墨客不斷。至於嚴子陵釣魚的原因,猜測的方向很多。李白有詩曰:“隻因天子詔書晚,不是嚴君愛釣魚。”李白認為嚴子陵原來是嫌皇帝來晚了,所以才不肯做官!

李白自己在世不稱意,被貶被謫,潦倒之餘便要認為不做官的人都與自己一樣了。嚴子陵真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換了李白,隻要不喝醉,他還是要去的。1949年4月,毛澤東同誌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用嚴子陵隱居垂釣富春江畔這件事,勸柳亞子先生留在北京參加建國工作,同時也批評了舊時知識分子。李白其實是錯評嚴子陵的。自古釣魚的人很多,出名的也不少,比如薑太公,那目的是很明確的,直鉤,釣的就是皇帝。嚴子陵如果要這麼釣,見了皇帝之後他大約就不回來了。不做官,還釣什麼?於是就可以推測,他釣的是“名”了。王世貞就曾在《釣台賦》中批評薑太公和嚴子陵,說:“渭水釣利,桐江釣名。”果真如此?由於侯霸當時已經做了劉秀的丞相,嚴子陵當然知道這個人不是好東西,與自己是格格不入的。這官場恐怕隻能是敬而遠之了。故嚴子陵隱居釣魚釣的就是平安。如今,嚴子陵釣台已成為錢塘江名勝之一。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範仲淹、孟浩然、蘇軾、陸遊、李清照、朱熹、康有為、鬱達夫、張大千、陳毅、郭沫若、巴金等都到過釣台,並留下不少詩文佳作。據統計,從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詩人、文學家到過此地,並留下2000多首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