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麵蒸發、行雲、降雨的水循環現象作了解釋。在《論衡·書虛篇》中說:“其朝夕往來……其發海中之時,漾馳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小淺狹,水激沸起,故騰為濤。……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對河口潮汐的生成作了解釋,並第一次指出潮汐生成的大小與月球的圓缺有關。比17世紀英國人牛頓(1643-1727)提出的潮汐成因理論早了1600年。王充在《論衡》中闡述湧潮形成的天文和地形條件是全世界關於湧潮成因最早的物理解釋。王充針對子胥驅水為濤的傳說進行了批駁,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江河的水流像人的血脈流通;江河的潮汐就像人的呼吸一樣,有進有出。海洋中的潮汐水麵升降很小,進入錢塘江河口,江道縮窄,水深減小,從而形成湧潮。王充的這些觀點不僅從錢塘江河口的地形特征說明了湧潮的由來,而且從天文的角度闡述了海洋潮汐的成因,“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如子胥為濤,子胥之怒,以月為節也”。子胥之怒又怎能以月亮的圓缺為準呢?說明錢塘江湧潮與河口地形、月亮的圓缺密切相關。曆代科學家,對錢塘江湧潮的成因進行了探索。繼王充之後,東晉的葛洪、唐朝的盧肇、北宋的燕肅、南宋的朱中有、明朝的宣昭、清朝的周亮工、周春等均有論述,並留下不少珍貴的史料。他們認為,湧潮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並非神靈主使、妖鬼作祟,正所謂“自是乾坤通氣脈,應非神物作波濤”。在大量的著述中,燕肅的論著影響較大。他的論述已接近現代對湧潮這一自然現象成因的解釋。錢江流域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鏡湖會稽太守馬臻主持在慶湖窪地圍成一個麵積超過200平方公裏的水庫,最初何名不詳。南北朝時稱長湖或大湖,唐朝時稱鏡湖,宋朝以後稱鑒湖。它是紹興的母親湖,也是中國的曆史名湖,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俗話說“鑒湖八百裏”,可想當年鑒湖之寬闊。它東起蒿口鬥門(今上虞蒿壩鎮),西至廣陵鬥門(今紹興縣南錢清),全長565公裏。後因水土流失,在唐中葉以後逐漸淤積,又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開始有豪紳在湖中建築堤堰,盜湖為田,湖麵大減。今鑒湖麵積約3044平方公裏,其主幹道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225公裏,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紹興平原之上。這是錢塘江水係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會稽地處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納無節。雖經越國大興水利及東漢元和年間築成滯洪水庫--回湧湖,但北部仍屬沼澤地帶,洪水經常泛濫,田園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賣兒鬻女,四出逃荒。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太守馬臻體恤民間疾苦,組織百姓,沿錢清至曹娥築成長635公裏堤壩,排洪拒鹹,攔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鏡湖,灌田9000餘頃,使會稽山平原逐漸成為魚米之鄉。它目前仍是一座集灌溉、防洪、防潮及向城市和運河供水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對紹興地區的環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紹興縣境內,會稽山脈東南-西北向橫亙其中,北部為廣闊的衝積平原,再北則為杭州灣,如此自南而北構成“山-原-海”的台階式地形。
由於北部距海較近,潮水往往倒灌而入,南部的溪流也常常積聚於此,因而其內湖泊縱橫,內澇嚴重。然而,馬太守在修建鑒湖時卻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看似不利的地形,傍依會稽山,在湖的北麵修起長達300餘裏的堤防,將發源於山間的溪流攔蓄其中,使之成為一個蓄水湖。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據南北朝孔靈符《會稽記》中所記載的鑒湖稱,當時的鑒湖分為東湖和西湖兩部分,有完備的工程設施。湖堤上設置閘門69座,按其功用,這些閘門可分為三種:①用於灌溉。此種閘門至少有15座(東湖上14座,西湖上1座),天旱時開啟閘門,泄水灌溉,天雨時關閉閘門,以確保農田的安全。②用於泄水防洪。即位於東湖東端的2座,類似於現代水庫溢洪道的閘門,當山溪來水超過農田所需水量而鑒湖的調節容量又不足容納時,則打開溢洪道。③向運河供水。這座始建於公元140年的灌溉工程,為杭州灣以南濱海平原提供了有保障的灌溉、城市用水和航運水源,並使之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工程建成700年以後,宋徽宗時(1101-1118)由於盲目無節製地圍墾湖泊,擴大耕地,最終導致鑒湖工程廢棄。而馬臻因建湖觸犯地主豪強的利益,被誣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陽運回其遺骸,安葬在鑒湖之畔(今紹興偏門東跨湖橋南)。墓在鑒湖東跨湖橋下,後依鑒湖,前臨曠野,墓前有一座石坊,上麵刻著“利濟王墓”(“利濟王”為北宋仁宗所賜)四個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郡太守馬公之墓”,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墓時所立。墓東側有馬太守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現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廂,是晚清時的建築。宋代王十朋有詩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