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鑒水寬閑稱越國,河塘繁劇是杭州。

蓬山君居元丞相,竹馬予慚郭細侯。

郡邑豐穰真可喜,人家飽暖更何憂。

西陵隔岸無多遠,數上臨江百尺樓。

詩意洋溢著“郡邑豐穰”是“臥薪嚐膽”精神發揚光大的結果。明代學者劉宗周也說:“此地曾傳嚐膽事,我來猶憶臥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其他事跡在人們的頭腦中會顯得越來越模糊,唯獨百尺樓遺址使人感懷猶新。他們從不同角度抒發自己的感情,成為千古佳詠。清代詩人葛惠保、沈廣淳仕途失意遊曆百尺樓遺址,遂作《百尺樓遺址》、《百尺樓懷古》詩,可謂異曲同工,耐人尋味。葛惠保《百尺樓遺址》詩:

百尺浦遙樓百尺,當年霸業何赫赫。

海色空瀠望不窮,晴暉一片煙濤白。

吳山越水自春秋,無限風光日夜浮。

高樓遺跡空荒草,惟有沙禽送急流。

詩人把“吳山越水”的興衰,日夜“浮”現在人們的眼前,作為激勵後人不斷奮進的動力,含義是何等的深刻!沈廣淳《百尺樓懷古》詩:

縹緲層樓湧碧空,欄杆小倚暮煙中。霸圖曾記千秋永,藩鎮空傳一代雄。海近銀濤衝繡戶,山低壁月上雕櫳。即今雨露春來好,濃豔林花分外紅。朱欄碧檻昔登遊,萬頃鯨波一望收。鮫室霧昏吞嶼沒,海門潮激蹴天浮。孤軍誰枕軍戈臥,古城猶吹畫角愁。回首雄圖成往事,夕陽鴉陣下危樓。

範恥是清代海寧的飽學之士,他在《百尺樓》詩中還寫到了“越王浦”:

江蘺半綠越王浦,夜月初生伍相潮。

借得鄰翁半畝地,好驅黃犢種春苗。

可以說百尺樓及其遺址,至今仍是人們借鑒的鏡子:刻苦圖強者昌,好逸惡勞專橫跋扈乃自取滅亡。錢塘古軍港--固陵城浙江最早的諸侯國就是越國,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大禹後裔在浙江建立的第一個諸侯國。越國的遺跡、遺物,保存到現在的已不多。但是,作為大麵積原真性保護到現在的越國遺址,浙江唯一的春秋時期軍事城堡,就是錢塘江南岸蕭山固陵港的遺址。這裏進能攻、退能守,當年越國500艘船艦,近5萬水軍就在此常駐,是我國漢代以前最大的港口。據曆史記載,春秋末期,吳越戰事不斷,越王句踐命大夫範蠡在今西興築起一座城堡--固陵城,用以拒吳。範蠡率軍修築固陵城,越王句踐敗退時以此為屏固守,以五千人馬擋吳王夫差十萬大軍,後句踐又在此出師伐吳,繼而稱霸中原。在春秋戰國第四次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率十萬水師把越王句踐圍困在固陵城,句踐僅以三千人馬在固陵城上大唱“空城計”,智退吳兵。《越絕書》載:“浙江南路西城者,範蠡屯兵城也,其陵因可守,故謂之固陵。”後人尊範蠡為固陵城的守護神,西興一直建有城陛廟供奉範蠡。六朝至唐,因固陵地處會稽郡西麵,遂易名西陵。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浙江又經固陵城北,昔範蠡築城於浙江之濱,言可以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後吳越國王錢鏐以“陵”非吉語,又改名西興,一直沿用至今。古時鐵嶺關地處海塘,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滄海桑田,今錢塘江已遠離關基,鐵嶺關亦久圮矣。滄海桑田,一轉眼就過去了兩千多年。浙江大地上留存的越國史跡已十分稀少,堪稱“中國最早的軍事城堡”的固陵城更顯得彌足珍貴。1989年,固陵城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緊鄰開發中的湘湖度假區西北側。沿山腳走上約500級石階,可以看見城垣建在山頂,沿山脊走向,用泥土築成,陡峭而有規則,低窪處有塊石壘成厚牆。周長約1100米,占地麵積0.2平方公裏。城中有“馬門”、“洗馬池”、“佛眼泉”、“句踐祠”等景點,題材豐富,古跡眾多,既有實物,又有文字記載。還流傳著“越王、吳王相互贈魚”等許多民間傳說。對於國內外熱衷於研究吳越戰爭史的學者們來說,固陵城也許還是一個謎團。一些學者多次登山考察,有的學者甚至想租用飛機從空中拍攝固陵城的風貌。固陵城是越國文化的一大載體,見證了約2500年前吳越爭霸的史實,也彌補了杭州曆史文化旅遊景區中越國史跡的空白,使杭州曆史文化古都的形象更加完善。古代重大水利工程--富中大塘《越絕書》載,“富中大塘者,句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距今紹興城“二十裏二十二步”;滅吳後至遷都琅玡(周貞定王元年,前468),用吳國俘虜築吳塘,“東西千步”。周敬王三十年(前490),越王句踐從吳回國後至周元王三年(前473)滅吳期間,越王句踐聽從大夫計倪之策,興築“富中大塘”等水利工程,徹底改變了“隨陵陸而耕種”之原始農業和“逐禽鹿以給食”之狩獵活動,發展種植業和禽養業。富中大塘是錢塘江流域最古老而重大的水利工程。

國以農為本,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大興水利工程是句踐越國開發紹興地區的主要手段與政績。紹興地處杭州灣南岸,北瀕錢塘江,南依會稽山。越國的水利工程根據它的所在位置及其作用,可分作三大類:一是山麓水利。有“吳塘”、“苦竹塘”、“秦望塘”、“富盛塘”、“城塘”等。二是平原水利。有“富中大塘”、“練塘”、“山陰故水道”和“山陰城牆”等。三是沿海水塘。主要有“石塘”。這些水利工程見諸《越絕書·記地傳》和諸多方誌史存之中,大多數遺存至今,其址可考,其跡可尋,它們是句踐越國改造沼澤平原、發展農業生產的產物。這些水利工程的時代特色、時空特色、技術特色和效益特色鮮明卓著,是紹興地區得到大規模深度開發的曆史見證。從越王句踐興建富中大塘、山陰故水道,東漢馬臻修築鑒湖,晉鑿運河,唐修海塘,到明湯紹恩建三江閘,紹興人民麵對洪澇海浸的自然環境,繼承大禹開創的治水偉業,胼手胝足,臥薪嚐膽,代有所成,終於把曆史上曾被稱為“水鄉澤國”的紹興建設成為風光如畫的魚米之鄉。最早期的浙商--範蠡當今經濟領域,浙商異軍突起,成就非凡。要說浙商的鼻祖,有人指稱非範蠡莫屬。範蠡,生於楚平王十二年(前517),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人,是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在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中,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範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曆使他無緣與曆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範蠡卻不為世人所識。周景王二十四年(前496),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句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範蠡遂於句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句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句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誌,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範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曆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裏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範蠡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終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範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歎:居官至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範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製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範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誌》記有範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公元前448年,範蠡卒,時年88歲。在西施故裏諸暨,至今尚有許多西施與範蠡的遺跡和傳說,如範蠡路、陶朱街道、陶朱山,沿浦陽江的公園裏,還有許多範蠡經商的雕塑,足見浙人對這位先人的尊敬。浦陽江養育的絕代美女--西施徽州民間有句話:“我們用過的洗腳水,流到下遊給西施洗臉,造就了一代美人。”其實從地理上說,新安江上遊的水是流不到西施故裏的,因為雖然同在錢塘江流域,但西施故裏是在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曆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西施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嚐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句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與範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