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5243592758,7312743014764383266,6488865002991127566,7329733603129052222,7332300341335034942,7329733605322673214,7329737971135941694,7340094143986682942,7257088439357541410,7338342958049004606,7315417157708287015,7329733622024391742,73397891385954663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3},\"quote_content\":\"《傷寒論》reference_book_ids\":[7339813206979791934,7316100906183822348,7135754661369236493,73817416379127593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4,\"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8},\"quote_content\":\"《金匱要略》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73243393036,73323077406619105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4,\"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神農本草經》reference_book_ids\":[7145386196338740231,7330084504284957758,7316431508472859688,7316100901951769600,7298948986872794162]}],\"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山海經》reference_book_ids\":[7314152191713872934,7077813319087754276,7077813323374283784,7182091377730128951,7077813319087688717,6906405933430082567,7339813198322732094,7291883549911682086,7078185085479963656,6975087905651821582,7052639068496071694,7077813319087688741,7294566490227870746,7077813319096077349,7316431505725590538,7301965959139429414,7229539955511397415,7316094669555764260,7301261842901371955,7267090249388395576,7325629974033992766,7077813319087721508,7077813319087705118,7077813319079316488,7077813319083527205,6911981464435297293,7314152193991380006,7077813319087737892]}],\"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食療本草》reference_book_ids\":[731415018004598276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飲膳正要》reference_book_ids\":[6883427736962993159,7316100893399583759,7135754661369220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077501901914246175,7274904031732960311,7332320026206145598,7339781591444507710,7077501901905857573,7077501901910117384,7312746424729340937,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340502210301660222,7339750730103786558]}],\"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備急千金要方》reference_book_ids\":[7145386196410043406,7339778480470494270,6883377283558542350,73126417137160714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篇食療排毒概論
第一章傳統中醫膳食排毒方法
中醫排毒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麵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藥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係。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係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藥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藥,有丸、散、膏各種藥劑,但口服的藥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藥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隻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隻要是湯藥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歎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藥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負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食療的曆史淵源
食療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缺少生活經驗,經常遭受自然環境和許多疾病侵襲,“茹毛飲血、饑不擇食”,有的時候將獵取的有毒食物誤食以後引起腹瀉、嘔吐等中毒症狀,偶爾又食用了其他食物使嘔吐。腹瀉症狀減輕或消除,這樣人們就發現了這種食物是止瀉的食物,因此,當人們在腹瀉時,就食用這些止瀉的食物,逐漸地人們積累了一些食療的知識,掌握了食物治療疾病的性能。
我國周代已有食醫的分科。《山海經》中曾記述吃各種禽獸、魚、鳥、草木,除可令人不饑以外,還能治愈癘、瘧、瘺、狂等症。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藏令法時論》中指出:“毒物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說,藥物的氣味都不免帶有偏性,隻是在人體陰陽偏盛有病之時,藥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當配合飲食來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藥療與食療對人體的作用,各有所長,但兩者都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的專篇。它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類敘述。其序雲:“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孫思邈的學生孟銑,集唐以前食療之大成,編成了《補養方》,後經孟銑的弟子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此書把食療向前推進了一步。可惜全書早已亡佚,隻在敦煌發現所存殘卷。就殘卷而論,內容精審,材料豐富,對食物的鑒定、藥性的甄別,都合乎科學道理。
在食療專著中,元朝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對常見食物醫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論述。明朝李時珍也很重視食療,他的《本草綱目》,首列水部,認為:“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本草綱目》中收藏了數百種藥用的果、穀、菜和動物性食品。
18世紀之後,人們逐漸認識到食物的基本營養素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現代食物化學的發展,在食療方麵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食療排毒法三大類
一、養生療法——用這個方法,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常保身體健康。每天吃些什麼?就是這種療法的最主要課題。
二、食事療法——患病時,食用適合該病症的食物,這就是食事療法。
三、食物療法——即將食物做成湯液,作為治療疾病的藥劑。
這三種方法很難加以區分,它們本身就有很多相似之處。食事療法與養生療法也是依據中國醫學而來的。
用“四氣”表示食物的功能
所謂四氣就是食物進入體內後,所產生的熱、溫、涼、寒等四種作用,而沒有發生任何作用的食物稱為“平”。根據四氣來施治也是中醫食療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醫將疾病分為熱證與寒證兩種。患部紅腫發熱、口渴、尿液為黃紅色,這些是熱證的症狀。引起熱證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溫熱性的邪氣侵入體內,其二為體內陽氣亢進的緣故。另外,陰氣不足而引起的熱證叫做虛熱。
患有熱證的時候,要食用冷性的食物。冷性食物分類微寒、大寒等,必須依病況所需,給予適當的食物治療。
熱證的成因不同,其治療也就有所差異,例如對於侵入性的溫熱邪氣,必須將之排出體外;對於過旺的陽氣,要加以抑製;而不足的陰氣,則需要彌補。
總之,各種不同的病情,各有其適當的食治法。
手足冰冷、尿液透明、麵色蒼白等,都是寒證的症狀。寒證的性質恰與熱證相反,此乃惡寒邪氣侵入體內,或是體內的陰氣亢進,或是因為陽氣不足的緣故。治療寒證的食物亦如同治療熱證時一樣,分為排出性、壓抑性及補充性三種,對於寒證的治療,必須食用溫熱性的食物。總之,寒證患者與熱證患者,在攝食方麵,隻是性質不同而已,原則上都是相似的。
食之“五味”
食物的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稱為五味。五味與五髒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人體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對五髒有其特定的親和性,五味調和則能滋養五髒,補益五髒之氣,強壯身體。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另一方麵,五味偏嗜甚至太過,久之也會引起相應髒氣的偏盛偏衰,導致五髒之間的功能活動失調。如《素問·五髒生成篇》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可見,五味對五髒具有雙重作用,不可偏頗,應五味和調有節,才有助於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
食物消化後,酸味為肝膽所吸收,苦味為心髒、小腸所吸收,甜味為脾、胃所吸收,辣味為肺、大腸所吸收,鹹味為腎髒、膀胱所吸收,各種不同性質的食物進入體內後,分別成為各個器官的營養。所以養分不足或過多都會引起內髒器官的疾病。例如喜歡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往往都比較衰弱。西洋人所謂的消化器官,就是中國醫學的脾、胃。
中國醫學依患病部位的不同,將疾病分為表證與裏證。所謂表證即不包括內髒病痛的疾病,如熱性的肌肉疼痛、關節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與關節的麻痹、運動器官的障礙皆屬之。總之,凡是身體外表異常的症狀均屬表證。關於內髒器官的疾病才稱為裏證。
酸味——有收斂、固澀的功能
食用酸性的食物有使身體收縮的功能,可以用於延緩疾病的發作;出汗太多,或排泄頻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來治療。
辣味——有發散、促進循環的功能
辣味的食物有發散及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一般表證都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所以對於表證的治療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如薑是最具代表性的辣味食物。
現在以薑做個例子,介紹如下:
【四氣五味】辣、溫
【歸經】肺、胃、脾
【效用】發散、驅寒、止嘔、化痰
【主治】感冒、嘔吐、痰飲、喘咳、脹滯、下痢
辣味有發散及促進循環的功能,將有辣味的食物溫熱後食用能驅散寒性的疾病,例如:風邪所引起的感冒,在其尚為表證時,可以食用薑來治療。
嘔吐、喘咳、下痢、脹滯都是肺、胃、脾等發生疾病的症狀,辣味有開痰的功效,所以有歸經的作用,食用辣味的食物,可以化開積在肺、胃、脾的痰。
在人體內循環的有氣、血、津液,這是中國醫學的稱法。
“氣”是體內活動力的來源,氣停滯叫做氣滯,氣滯會使體內的運行受阻,而發生異常的狀態。“血”可以說是各器官的養分,血液循環阻滯會產生局部性的疼痛、靜脈瘤、月經不順、經痛等,也會使血液呈暗紅色,這種血液阻滯的現象稱為血滯(淤血)。“津液”就是人體內的水分,水滯會導致身體浮腫、胃裏發出水聲和引起如水的下痢。
對於以上種種停滯的症狀,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使循環暢通,一切恢複到正常的狀態。
甜味——有補養、弛緩、中和的功能
氣血不足會使人疲倦,甜食有補充氣血的功能,所以疲倦時都比較喜歡甜食。疼痛是由肌肉緊張而引起,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緊張,使身體柔軟,這叫做弛緩作用。此外,甜食還能中和有毒性的東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氣血不足叫做虛證,治療虛證都用甘草、大棗、蜂蜜、砂糖等。在湯液的處方裏多半有甘草、大棗這兩味。
西醫對於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療,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醫的治療方法,卻是飲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湯”及“小建中湯”等。這就是中國醫學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可見中醫複雜之一斑。
苦味——有排除燥濕的功能
吃進了苦的東西,會令人嘔吐,借以排出體內的滯水。另外苦味的食物還有利尿的作用。
鹹味——有軟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
鹹的食物能軟化體內酸性的硬塊。如甲狀腺腫大的腫脹症狀,有一方就是用鹹的海帶或海藻來治療。還有喝鹽水能使胃腸內不幹淨的東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體外。食鹽便是最具代表性的鹹味食物。
現在將以上的說明歸納整理如下:
酸味——肝、膽收斂、固澀
苦味——心、小腸一排除燥濕
甜味——脾、胃補養、弛緩、中和
辣味——肺、大腸發散、促進循環
鹹味——腎、膀胱軟化硬物、促使下痢
食物的升浮沉降
食物還可以分為升、降、浮、沉四種不同的性質。升就是向上升高,火氣旺、惡心嘔吐、咳嗽等是上升性的疾病,治療上升性的疾病,就要食用降低性的食物。浮是由內到外,為了不使感冒的症狀由表證惡化成裏證,就需要食用浮性的東西,蔥白及薑是浮性的代表食物。沉是由外向內,排汗過多等浮性疾病,就靠沉性的食物來治療,牡蠣是其代表性食品。降就是向下降低,如內髒下垂、脫肛、下痢、排尿次數頻繁,是下降性疾病,此時要服用上升性食物。
一般來說,升性食物亦兼有浮性,而降性的東西也都具有沉性。除了少數例外情形,升、降、浮、沉是很容易分辨的,花、葉是浮升性的;果實、種粒則是沉降性的;輕的東西是浮升性的,重的東西(如礦物)則屬沉降性。
毒素是些什麼?
隻要我們活著,人體就會連綿不斷的產生毒素和垃圾。事實上,產生垃圾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產物,也是保持身體健康平衡的關鍵。我們的身體有能力排泄掉適當的垃圾,這些垃圾我們可以稱之為“正常的垃圾”。當然,即便是“正常的垃圾”,我們也希望它越少越好,這些“正常的垃圾”主要包括:
(1)身體正常死亡的細胞;
(2)攝入過多的食物或飲料;
(3)得病或受傷後,人體更新受損的組織。
毒素是些什麼?其實,就是積聚起來的這些“垃圾”。
“隻有劑量形成毒素。”16世紀的德國著名醫生帕拉塞爾薩斯如是說。即使像蛋白質、脂肪等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如果攝入過多,超過人體負擔的界限,也會轉而變成“垃圾”。
無論是可以避免的毒素,還是無法避免的“正常的垃圾”,它們在體內經過各個器官的綜合作用後產生的毒素是以下麵的方式存在的:
自由基
自由基是對人體造成最大危害的內生毒素。這種物質是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產生,它們源源不斷地產生,又不停地參與到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去。在人體的衰老過程和許多酶反應以及藥理和毒理作用中,它們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還會損害人體內的蛋白質、脂肪、DNA、了NA等,並導致許多細胞的癌變或者死亡。
宿便
人體的腸道綿長且多褶皺,許多殘餘的廢物滯留在腸道褶皺內,無法排出體外,就形成了宿便。中醫認為宿便中所含的毒素是萬病之源,而西醫則認為人體內脂肪、糖、蛋白質等物質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腸道內食物殘渣腐敗後的產物是體內毒素的主要來源。由此可以看出,宿便的危害巨大。如果糞便產生後,不能在12~24個小時的時間裏離開人體,就會在腸道內腐爛變質,成為細菌的滋生蓄積地。宿便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一長,其中的毒素可能重新被腸道吸收,再次危害人體。所以,宿便在體內停留時間越長,對人體危害也就越大。
膽固醇
人體內的膽固醇絕大部分由肝髒製造,其餘部分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是人體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所以並不能說對人體完全有害,隻有當體內的膽固醇量過高時,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會使血管逐漸變窄,從而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閉塞,嚴重時會發展成冠狀動脈、心髒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症。
要降低膽固醇,可以每天吃一些蘋果、橘類水果、幹豆類食物、黃豆製品、木耳、冬菇、胡桃、杏仁等食物,另外采用少吃多餐的飲食方式,或者每周吃兩三次魚也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吃燕麥片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天吃大半杯燕麥片,可以將體內總膽固醇含量降低4%~8%。
脂肪——血液黏稠
年輕人很少會像老年人那樣時刻注意養生,而且飲食習慣也不會像他們那樣清淡。年輕人經常會攝入含有過高營養和過高脂肪的食物,運動量很大,卻又時常忘記給體內補充水分,這樣很容易導致血液黏稠。
隨著血液的黏度增高,血液會變稠,流動速度也會隨之減慢,造成大量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使各器官供氧不足,導致人頭暈、困倦、記憶力減退。日積月累,當年輕人開始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時,這些平時沉積的脂質塊與衰老脫落的細胞、細胞碎屑聚集在一起,容易形成血栓阻住血管,使依賴該血管供血的組織缺血與壞死,從而引起腦栓塞、栓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等病。
要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采用多喝水來稀釋血液的辦法。最好是喝涼開水或者有抗凝聚作用的淡茶水,在每天清晨、飯前一小時及睡前兩小時飲用。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降低脂肪。黑木耳具有溶血的作用,長期食用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此外,經常吃一些維生素C,多參加運動消耗脂肪,因熬夜而消耗體液後多補充水分,也都有防止血液黏稠的作用。
尿酸
尿酸是構成細胞核核酸成分的叫做“普林”的物質代謝後的最終產物,主要由腎髒排出。如果尿酸產生過多,或者排出不暢,就會沉積在人體軟組織或者關節中,容易引起關節處紅腫、酸痛、發熱,關節變形等。
要調節身體中的尿酸含量,應當多喝水,少飲酒,不要攝入過多脂肪和蛋白質。肥胖的人血液中所含的尿酸比普通人高,可以用減肥的方法調節,但不要減得過快,每月減一千克較為適宜,否則脂肪分解時尿酸的排泄量也會減少。
要降低尿酸,還可以采用減少普林攝入量的辦法。普林含量較低的食物有蔬菜、瓜果、蛋、奶、米、麥等,而含量較高的則有動物內髒、魚類、蝦類、香菇、黃豆、酵母粉等。
乳酸
人體在長時間運動或者奔波中容易產生乳酸,它和焦化葡萄糖酸在體內不斷積累,會導致血液呈酸性。乳酸積累後,人體會處於一種疲勞狀態,腰酸背疼,渾身乏力,動作遲鈍笨拙。
要消除這種疲勞,可以在運動後做一些簡單的慢跑、伸展和按摩,也可以喝一些醋和果酸之類的酸性飲品,抑製乳酸的產生。對於經常需要在外奔波的人來說,每天喝30毫升到40毫升的醋,或者多喝一些以糯米、新鮮水果為原料釀造的酸性保健飲料,都可以起到調節體內環境的作用。
水毒和瘀血
水毒是人體體液分布不均勻時發生的狀態,也就是體內發生水代謝異常的狀態。瘀血是人體內的老、舊、殘、汙血液,是氣、血、水小流暢的病態和末梢循環不利的產物。水毒會引起病理的滲出液及異常分泌等,也會出現發汗排尿的異常和水腫。瘀血會引起對細胞、肌肉的養分氧氣供應不足,引發腰酸背痛,同時身體表麵溫度降低,有寒冷感。
對於這兩種毒素,可以采用中藥進行調理。另外,吃蘋果也可以起到促使這兩種毒素排出體外的作用。
根據中醫理論,毒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熱毒
各種因素導致機體陰虛陽亢,都會產生熱毒。如平時經常提到的肝火旺、胃熱等,都是熱毒影響不同髒腑的結果。有熱毒的人表現為:口苦口臭、咽喉疼痛、大便幹燥、麵部如蒙油垢、易生痤瘡、鼻孔出血、痔瘡便血、手足汗多等。
寒毒
各種因素導致機體陽虛寒盛,都會產生寒毒。寒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在血液循環。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流通,遇寒則凝滯。當體內有寒毒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易引起血液瘀滯或血管梗塞等疾病。
濕毒
水濕是機體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若不及時排出體外,也可能成為對人體有害的濕毒。濕不僅阻滯氣機,阻礙血行,而且濕性重濁黏滯,一旦為病,病位廣泛,病勢纏綿難愈。如常見的口味甜膩、小便不暢、大便瀉而不爽、痤瘡、濕疹、黃汗、麵色黃胖、身體倦怠、四肢酸重等症狀,都與濕毒密切相關。
食積疾病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如果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食物就不易被人體消化利用,存於體內過久而為食積,醞釀成毒,損傷脾胃,出現食欲不振、胸悶、噯氣、反酸、臭汗、黃汗、小便如米泔、大便不暢、麵部生痤瘡等一些症狀。
瘀血疾病
凡是各種因素引起血液積滯,不能正常循環,都會形成瘀血。由於瘀血而使血液失去了正常功能,對人體就會產生毒害。
蟲毒
體內若有寄生蟲,可出現麵色萎黃、睡時磨牙、消化功能紊亂等症狀。
藥毒
藥物本身是治病的,但是藥物使用不恰當,不僅治不好病,反而會變成毒。如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會造成肝髒、腎髒的損害,危害人體健康。“是藥三分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不論是哪一類的毒,存留在體內,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影響氣血進行
體內的毒一旦形成,既可阻滯氣的運動,又可以阻礙血的正常運行,使體內血液運行滯緩,而形成瘀血。我們平時見到有些人,麵色紫暗、口唇青紫,都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出血等,皆與瘀血有關。
影響精神狀態
據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外界環境的改變、機體內部代謝的變化,均可改變大腦中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分布及數量,進而引發相關病症。某些毒物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不僅會影響精神狀態,引起失眠、精神萎靡、思維遲鈍,還可導致情誌變異,如神情淡漠,鬱鬱寡歡,憂慮煩躁、脾氣變差、易怒等。
影響代謝平衡
毒滯留在體內,可導致機體能量代謝平衡失調,產熱過多。熱多既能生火,又會消灼煎熬陰津,從而耗傷人體的津液,表現為皮膚幹燥瘙癢、大便幹結、麵部痤瘡等。
影響髒腑功能
毒能破壞人體髒腑的正常功能以及髒腑之間協調統一的關係,導致一係列全身或局部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例如腎中精氣有調節全身陰陽的能力,一旦讓毒造成腎虧,體內的陰陽就會失調,表現為陰陽偏盛或偏衰。如陰虛則火旺,就會出現皮膚幹燥、大便幹結、失眠多夢、口幹咽痛的症狀;陽虛則生寒,就會出現麵色暗淡無華、形寒肢冷、大便溏泄、精神不振等症狀。
影響養顏美容
皮膚衰老及麵部色素沉著都會影響美容。各種毒可以作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皮質激素增多,產生老年斑、黃褐斑等。素還可以促使自由基的產生,它是皮膚衰老、麵部皺紋增多、有礙美容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速人體衰老
人體的衰老機製不外乎陰陽失調、氣血失和、髒腑功能失調。人體協調陰陽平衡和髒腑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弱。若長期受到外毒、內毒等毒素的侵害,容易加速陰陽失衡,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轉化及毒素的排出,損害髒腑組織,使其功能減退而導致人體提前衰老。
對於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怎樣運用現有的科學知識勇敢地實踐,牢牢地將生命和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爭取活到120歲以上,並且無疾而終。
食療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體質的衰弱。根據這種要求,人體生理病理可劃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健康狀態;二是亞健康狀態;三是疾病的前驅狀態;四是疾病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含義,健康狀態應符合上述要求。亞健康狀態是指沒有達到身心與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在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剛偏離於健康,具有可逆性;疾病前驅狀態是向疾病狀態發展的前奏。
人體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有一套動態的、立體的、完善的食療係統。這套食療係統主要由髒腑、食療管道和氣血組成。其中髒腑器官本身的功能完善和彼此之間的功能協調,是產生內生疾病和排出內存疾病的物質基礎之一。即我們認為髒腑功能之一是排出毒素。如脾胃係統即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又通過脾升胃降推動腸府將糟粕疾病排出體外。食療管道包括五官九竅、腠理毛孔、經絡血脈等體內所有管道係統。在管道通暢時,內生疾病可以通過自身的食療係統將體內疾病排出體外,不致毒存體內損害髒腑器官。隻有當毒過強過盛或食療係統功能發生紊亂時管道欠通暢或不通暢,毒才會留而不去,導致疾病的發生。
食療排毒就是通過吃東西排出體內毒素的過程,著眼於一個“通”字,它首先針對的是食療途徑,打通血管、淋巴管、氣管、各髒腑聯絡管、經絡、汗腺、尿道、消化道等各路食療管道,使各路食療管道通暢,毒有出路。尤其是要保持消化管道的通暢,因為消化管道是人體最重要的食療管道,消化管道不通,可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呃逆、泛酸、大便不通暢等症狀。其中大便不通暢是消化管道以及整個機體食療管道不通暢的重要標誌。從保健的角度講,大便稍多一點,即可避免多種疾病的發生,大便通暢一點,有利長壽。所以,食療的方法,首先要保持大便的通暢,使體內的毒素通過食療的主管道——消化道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