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7349025285980818494,7309377723196001342,7257355077101292598,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7270457990711348282,6959122722660043784,7251541913851923496,6959122722664287246,7306803754018278462,6986586264694688782,6941314273947683871,7101249373924756494,7308593769010433086,7340153949413968958,6959122722668416036,7267090248515980344]}],\"4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4,\"start_container_index\":4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8},\"quote_content\":\"《聖誕歡歌》reference_book_ids\":[7293411407356234791]}],\"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1},\"quote_content\":\"《麥克白》reference_book_ids\":[7316373625043422242,7294566447232060453,7348276718831946814,7340176228940270654,7315412237982632999,7280469430037908537]}],\"6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9,\"start_container_index\":6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4},\"quote_content\":\"《麥克白》reference_book_ids\":[7316373625043422242,7294566447232060453,7348276718831946814,7340176228940270654,7315412237982632999,728046943003790853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 03 語言的突破

能夠站在大眾麵前,

從容不迫地娓娓而談,

你的前途將不可限量。

說話、說話的形態、說話的次數以及說話的氣氛,

是商業溝通的生命血脈。

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談,

並贏得他們的合作,

是我們希望聘用的人才所必備的一項能力。

在商業發展曆史中,

不少人是憑借演講上的傑出表現而蒙器重的。

掌握演講技巧

許多人害怕當眾登台演講,那會令他們肌肉緊張,思維混亂,以至於錯誤百出。其實演講本身並不恐懼,恐懼來源於演講者的內心,隻要接受恰當的訓練,這種恐懼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1912年,正是“泰坦尼克”號沉船於北大西洋那年,我才剛剛開始教授當眾演講這門課程,現今,已經有50餘萬人畢業了。

演講的第一節課是示範表演,每次我都會先請一些學生上台,向大家講述自己到這裏來上課的原因,以及期望從這一課程中學到什麼。盡管眾說不一,表達方式迥然不同,但絕大多數人的原因和基本需求都是相同的:

“在當著眾人說話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不自在,老是擔心自己會說錯話。這就令我無法集中精力思考,自己的思想就不能表達得清楚,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我期望能通過學習來增強信心,能無所顧忌地思考問題,邏輯性地歸納自己的想法,並能信心十足地當眾演講,在商業或者社交場合上侃侃而談,思維清晰又具有語言魅力。”

為什麼你一站在眾人麵前,就不能像自己在家裏那樣冷靜地思考呢?為什麼隻要你當眾演講,就會身體發顫,胃部翻騰呢?難道這些問題是我們所不能克服的嗎?實際上,隻要接受恰當的訓練,是可以克服這些問題的,它會逐漸消退你麵對聽眾時的恐懼,並令你充分自信。本書能幫助你實現這個目標。它不是一本尋常的教科書,既不羅列說話技巧也不教你發音,而是努力以具體的方法來訓練成人如何演講。它以你現有的條件為基礎,逐漸使你成為想要做的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學習書中的種種建議,將它們應用於一切說話場合,並堅持不懈。

要想快速了解這本書的梗概,關注以下四條指引非常有用:

一、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以激勵勇氣

無論如何,沒有人是天生的演講家。在人類曆史上的某個時期,當眾演講是一門精致的藝術,演講者必須遵循修辭法和優雅的演講方式。在那時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演講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可是現在,我們把當眾演講看作是一種擴大的交談,而以前那種如雷貫耳的說唱式的演講聲音已經成為過去了。人們更想聽到的是一些率真的話語,而不是大放厥詞。當眾演講不是一門封閉的藝術,也不是像很多教科書中所說,要經過多年的美聲和修辭學訓練之後才能取得成功。我的教學生涯幾乎全在向人們證明一點:隻要你遵循一些簡單而重要的方法訓練,當眾演講其實並不困難。

1912年,當我在紐約市125街的青年基督協會開始從事成人培訓工作時,對這一點和學員們一樣無知。我早期的教育訓練方法,和我自己在上大學時接受的教學方式差不了多少。但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竟然把那些久經商場的人士當成大學新生來教育了。我還發現以演講大師韋伯斯特、柏克皮特和奧·康內爾為例來教導他們,純粹隻是一味模仿,對他們毫無裨益。我的學員們需要的是有足夠的勇氣在會場中站起來,當眾做一番明晰、連貫的報告。於是,我拋棄了全部的教科書,用一些簡單的概念,令他們站在講台上訓練自己,直接而簡單地陳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直到詞達意盡,深得人心為止。果然,這個方法取得了成效,甚至於他們畢業後仍希望再回來,學習更多的東西。

在我所教過的學員中,有位名叫肯特的學員對我的影響十分大。他是費城的一個成功企業家,來參加我的培訓班不久,就邀請我共進午餐。餐桌上,他對我說:“卡耐基先生,我曾經有很多在公眾場合說話的機會,但在我的潛意識中,總是試圖躲避和人正麵交流。現在我被選為一家大學的董事會主席,必須經常性地主持各種會議。我擔心自己在晚年是不是還能學會演講?”我告訴他,在我的訓練班上,像他這樣的人太多了,我用自己的經驗向他保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效。

三年後,我和他在那家共進午餐的企業家俱樂部再次相遇,巧的是又在同一張桌子上,我們再次談起三年前的話題。當我問到他我的預言是否已經實現了時,他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個紅色小本,上麵記滿了他未來幾個月預定的演講日程表。不僅如此,肯特先生還得意地告訴我,他所在的教區曾邀請英國首相前來費城發表演講,他就是負責向聽眾介紹這位傑出政治家的人。而在三年前,他還在這張桌上問我,是否能學會當眾演講?

像肯特先生這樣的成功例子何止千萬,而這,並不是超乎尋常的進步。要想獲得自信、勇氣和演講時清晰思考的能力,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困難。隻要有足夠的願望和恒心,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潛在的能力發揮出來。許多人因為這項訓練而徹底改變自己,有時候,一場演講就足以使事情大功告成。

二、堅守自己的目標

前麵的肯特先生曾說過,他所掌握的演講技巧給他帶來莫大的樂趣,而這也是我認為他能獲得成功的原因,實際上這個因素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其他因素。我相信他之所以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完全是出於自己的需要,那就是最初希望成為成功演講家的願望所致。他努力使自己投入到未來的形象中,然後終於夢想成真。

集中全部精力,時時不忘記自信心和侃侃而談的演講能力,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隻要想到由此而結交的朋友在社交上的重要性,想到自己為大眾服務的能力的增強,想到它在你人生和事業上所能產生的深遠影響……總之,它將為你未來的成功而鋪路。

傑出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寫過六句話,對你的一生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就像阿裏巴巴勇探寶穴的開門秘語:

隻要滿懷熱忱,無論什麼課程,你都可以順利完成;如果你對某件事足夠關注,那麼你就一定會完成它;隻要你想做好它,就一定能做好;如果你想致富,你就會擁有財富;如果你想成為博學的人,你就會成為博學的人。隻有做到以上的事情,你才會真誠地去盼望這些事情,專心致誌地盼望,再也不會分心思去想其他胡亂的不相幹的事情。

學習有效地當眾演講,其好處不僅僅隻在於演講,而在於方方麵麵。例如,通過當眾演講的培訓,你可以培養自信心。一旦你發現自己能站起來,流利地、有條不紊地對著眾人講話,你再和個別人交談,信心和勇氣將會倍增。許多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在訓練過程中,培養出自然灑脫的氣度,令身邊的人刮目相看。

不久前,我曾就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向大西洋城的外科醫師兼美國醫藥學會的前會長大衛·奧門博士問詢,接受當眾演講的訓練有什麼好處?他微笑著說:“回答這個問題,最好開個處方,這個處方不是在藥房裏抓到的,每個人得自己配藥;要是他以為自己不行,他就錯了。”我每讀一次奧門博士寫下的處方都覺若有所獲。他寫道:

“全力去培養一種能力,讓別人走進你的腦海和心靈。嚐試去麵對單獨的人,或是在眾人麵前清晰地表達你的思想和理念。當你通過努力不斷進步時,你便會發覺:你,一個真正的自我,正在塑造一種嶄新的形象,使你身旁的人們對你產生前所未有的驚異。”

“隻要有機會,你就多對幾個人或許多人說說話,你會越說越好。”“這是一種舒暢而快樂的感覺,沒有哪一種藥物能給你這樣的感受。”

所以,這一條便在於你想象自己已經能夠當眾講話,獲得了成功,而且獲益匪淺。那麼,就請你牢記威廉·詹姆斯教授的話:“如果你對某件事情有足夠的關注,你一定會做好它。”

三、下定成功的決心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要我用三句話來說明我曾學過的最重要的一課。我說:“我所學過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我們的思想對自己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我能明白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的人,因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因此,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的思想,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現在,建立自信和有效交談就是你的目標。從今天開始,你要積極地去想象你一定會經過努力而成功。必須相信自己能進行當眾演講,並對努力的成果保持一種輕鬆樂觀的心態。在你的每個詞語、每個行動上都打下決心的印記,盡全力培養這種能力。

有一個故事,可以強力地證明——無論誰如果期望迎接語言的挑戰,使自己言簡意賅地表達自己,就要具備堅毅的決心。故事的主人公現在已經成為企業的最高領導者、商界的傳奇人物。當他讀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起身演講,因為不善言辭而失敗。短短五分鍾的講演時間,還沒講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噙著眼淚匆匆走下講台。他不甘心被失敗擊倒,決心要做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之後他一直為此而不懈努力,最終成為政府的經濟顧問,為人所仰慕。這個人就是克萊倫斯·B.藍道爾。後來,他還寫下許多發人深省的書,其中一本《自由的信念》,提到他當眾講演的情況:“我想我了解聽眾要聽的是什麼,以及他們喜歡聽到它被怎樣的講出來。對於身負重責的人來說,這其中的竅門就是:隻要他願意去學,沒有什麼學不會的。”

因此,成功的決心,是你能否成為一個有效說話者的關鍵。強烈的欲望,高度的熱忱,堅強的意誌力,都是成功演講的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如果我能了解你的想法,你的意誌力有多強,以及是否抱著樂觀的態度,我就幾乎可以準確地預測你在改進溝通技術上的速度有多快。

當愷撒帶領他的軍團由高盧奔馳而來,穿過多佛海峽,登陸現在的英格蘭時,他是怎樣讓軍隊成功的呢?他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在多佛海峽的白堊懸崖上,讓士兵們回望腳底兩百尺下燃燒的船隻。那是他們回國的船隻,如今已被焚毀,此刻置身敵國,唯一可做的事隻有:前進!征服!就這樣,愷撒和他的軍團成功了。

這便是不朽的愷撒精神。當你要去征服麵對聽眾而產生的恐懼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種精神用上呢?你不妨把任何的消極思想都扔進熊熊烈火中,關上身後通向猶豫躊躇的大門。

四、把握每一個機會練習演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的125街的青年基督協會所教授的課程已經有所改觀,每年都有新觀念加進課程,舊思想則被淘汰出局。但有一點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班上每個學員至少要站起來在同學們麵前演講一次(很多時候都是兩次)。其原因在於,不當眾說話,誰也學不會當眾演講。就好像一個不下水的人永遠也學不會遊泳一樣。即使你讀遍所有演講家的著作,包括本書,你依舊開不了口。因此,書本隻是一種指引,實踐才是演講的必須。

曾有人問蕭伯納如何學得氣勢磅礴的演講經驗的問題,他回答說:“我以自己學溜冰的方法來做的。我讓自己一個勁兒地出醜,直到學會熟練為止。”

蕭伯納年輕時,是倫敦最膽小的人之一。當他去拜訪別人時,時常會在走廊上徘徊20分鍾或更多的時間,才能鼓起勇氣去敲別人的屋門。他承認,很少有像他那樣僅僅因為膽小而痛苦,或者深感羞恥。他決心把弱點變成自己最強勁的資本。他有意加入了一個辯論學會,隻要倫敦有公眾討論的聚會,他都去參加。而這正是克服恐懼心理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他全心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到處演講,使自己最終成為20世紀上半葉最出色的演講家之一。

講話的機會四處都有,你不妨去參加一些組織,從事一些需要講話的工作。你可以在大會上站起身來說上兩句,哪怕隻是附和別人的意見也是可行的。在開會的時候,千萬不要躲在角落裏,要勇敢地說話!例如到教堂講道,或做一個童子軍領隊,或是加入某個團體,使自己活躍於各種聚會之中。

看看你的周圍,你會發現,任何工作和生活都是需要開口說話的,甚至住宅小區裏的活動也一樣。如果你不敢去說,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將有什麼樣的進步。你不妨以一種冒險精神來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感。當你繼續閱讀此書並付諸行動的時候,你就是在冒險,你會發現,它將從裏到外地改變你。

培養演講的自信心

隻要你把自己當成債主,把聽眾當成是欠你錢的人,現在他們聚在一起,不過是請求你能再寬限一些還錢的時間,此刻你還會怕他們嗎?

在我的紐約市一個訓練班的畢業聚會上,一個畢業生在大約二百人麵前,坦誠地說:“卡耐基先生,我五年前來到你演講的飯店門口,把手一直放在門柄上,卻不敢進去,我害怕要是進去參加了培訓,就遲早要當眾講演。最後,隻有轉身走開了。如果當時我知道你能令我輕易地克服恐懼,我想我不會浪費這五年的大好時光。”說話的時候,他顯得特別輕鬆和自信。想想,如果在五年或十年前克服這種恐懼,那麼他現在一定會擁有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愛默生說:“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像恐懼那樣更能擊潰人類。”這是令人無奈的事實。感謝蒼天,它使我有能力把人們從恐懼中解救出來。而我在1912年剛開始授課時,竟沒有發現這項訓練能有效地幫助人們克服恐懼和自卑,建立勇氣和信心。怎麼會這樣呢?因為當眾演講,能讓我們有效地控製自己內心的恐懼。

憑著多年教學的經驗,我獲得以下一些概念,你隻要做到這些,就可以克服上台的恐懼,樹立信心和勇氣。

一、明白演講恐懼感的根源

以下是當眾演講而產生恐懼感的四種情形:

情形一:並不是個別人害怕當眾講話。來自於一份大學的調查報告指出,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學生在剛上演講課時都會有上台恐懼感。在我的成人培訓班中,學員們在剛開始的課程中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有登台恐懼的情況。

情形二:一定程度的登台演講產生的恐懼感是有益的,因為我們天生就有應對來自環境挑戰的能力。當你覺得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時,不要緊張。這是你身體對外來刺激的正常反應,它在為將來的行動做準備。如果這種生理準備是適度的,你的語言表達通常會更快、更流暢,常常會說得比普通情況下更為精辟有力。

情形三:許多專業演講者都坦然承認,他們從未徹底消除過登台的恐懼。每一次演講前,幾乎都會有恐懼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到開始的幾句話裏。

情形四:之所以有些人害怕當眾演講,主要原因是不習慣。在魯濱遜教授的《思想的醞釀》一書中說:“恐懼感產生於無知與不確定。”對多數人來說,當眾演講正是不確定的因素,產生焦慮和恐懼是難免的。尤其是對於新手來說,要應對一連串複雜而陌生的環境,這比學打網球或駕駛汽車困難得多。隻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把不確定的因素變為確定的,自己才會感到自然和輕鬆。這時,他將發現,在擁有成功演講的經驗之後,當眾演講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快樂。

以下是著名的演講家暨心理學家艾伯特·愛德華·威格恩的故事,在他讀中學的時候,被要求起立做5分鍾的演講,每當想到這裏,他就感到非常恐懼。他這樣描述道:

“當演講那一天快要到時,我就病倒了。隻要一想到那件事情的可怕,我就血氣上湧,頭腦發脹,便跑到學校後麵,將臉貼在冰涼的牆上,好盡快褪去臉上的紅潮。”

“讀大學的時候仍然如此……那時,我活在這世上,最不敢期望做的,便是當個大眾演講家。”在愛德華離開大學一年後,丹佛市掀起一股“自由銀幣鑄造”運動,而愛德華認為他們隻會做空洞的承諾,對此憤怒至極。他當了手表,回到家鄉印第安納州。然後自告奮勇,就健全的幣製發表演講。在聽眾裏有不少人曾是他的老同學。

“剛開始,我害怕得快要窒息了,講話結巴,幾乎就快要從講台上逃走。不過,我和聽眾一起勉強將緒論部分撐過去了,這個小小的成功立即令我勇氣倍增,就接著往下說。我自以為隻說了約15分鍾,其實我說了一個半小時,這令我自己都感到驚異。在以後的幾年裏,我成為全世界最令人吃驚的人。我把當眾演講當成了我的職業。”

他還說:“威廉·詹姆斯說的‘成功的習慣’,我終於體會到是什麼意思了。”艾伯特·愛德華·威格恩終於認識到,先獲得成功的經驗,再不斷以此激勵自己,就是克服當眾演講恐懼感的最好的辦法。

當眾演講時,一定程度的恐懼感是正常的,與此同時你要學著憑借這種適度的恐懼感,使自己說得更好。即使當眾演講的恐懼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影響了你的說話,但也用不著因此而絕望。在初學者中,這種情況是常見的,隻要多加練習,很快這種恐懼感就會消退。這時它將成為一種動力,而不是阻力了。

二、準備工作要做充分

1912年以來,我每年都要對五千多次演講進行評析。我因此上了最重要的一課:隻有準備充分的演講者才能擁有完全的自信。就像上戰場一樣,不帶點兒彈藥,就談不上去攻克恐懼的堡壘。

以下是幾條建議,使你更充分地做好演講前的準備工作:

1.不要逐字逐句地背誦演講稿

背下演講詞是否就是完全的準備呢?我的回答是“不”。為了做好演講,避免在大眾麵前頭腦一片空白,許多演講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演講稿背下來。如果犯了這種毛病,那麼所做的準備就是浪費時間了,因為這會毀掉整個演講。寫出講稿,再背下來,不止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也容易導致失敗。在演講時,清晰的思考至為重要,不必費心思去推敲字眼,當思路清晰時,語言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不自覺地流出。英國首相丘吉爾很辛苦地學到了這一點。

丘吉爾在年輕時也是寫講稿,背講稿。但有一天,他在英國國會上背演講稿,突然思路中斷,腦子裏什麼也沒有了。他感到尷尬和羞辱,他將上一句話重複了一遍,可還是想不起什麼來,臉變成了豬肝色,隻好在別人的哄笑中坐下。從此,丘吉爾再也不背演講稿了。

如果我們逐字逐句地背誦演講詞,很容易因為麵對聽眾緊張而遺忘演講詞。即使沒有忘記,講起來也是呆板的。因為背出來的東西隻是出於記憶,而不是來自我們的內心。在我們與人私下交談時,總是一邊想著要說的事,一邊直接就說出來,並不去特地留意字眼。既然私下交談都是這樣,為什麼演講的時候要改變呢?扔掉講稿,或許會忘掉幾點,說起來散亂些,但更顯得有人性。

2.思考演講題目,預先收集整理資料

準備演講的恰當方法在於:在生活中,你要注意積累那些有意義的、曾指引你的有關人生內涵的經驗,然後把這些經驗彙集整理。真正有用的準備,來自於你對演講題目的深思。

就像多年前,查爾斯·雷諾·柏朗博士在耶魯大學演講時所說的一樣:“深思你的題目,醞釀成熟,直到散發出思想的馨香……再寫下這些意念,隻要能表達清楚概念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整理,零散的片斷就容易安排和組織起來。”聽起來並不難吧?實際上也真的不難,隻需要有一點專注和思考就行了。

3.先進行試講

準備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完全可以進行試講。這是你萬無一失的保證。在日常談話中,把你的想法和朋友或同事們聊聊,不必全講出來,隻需要在與他共進午餐時,對他說:“嗨,喬,知道麼,我那天遇到一件不尋常的事。”如果他願意聽聽你的故事,你就要仔細觀察他的反應,了解他的想法,或許他會有很有價值的建議,但他並不知道你是在預講,即便知道了,也沒什麼關係。

曆史學家艾蘭·尼文斯曾說:“找一個對你的題材有興趣的朋友,把你的想法詳盡地講給他聽。這樣,他可以幫你發現你可能疏忽的見解、事先無法預料的爭論,以及找到最適合講述這個故事的方式。”

三、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眾說話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態度,這句話我們在第一章也曾提到過,可以嚐試以下三種方法:

1.堅信自己的演講是有價值的

在經過以上的準備之後,你還要堅信——你的演講題材是有意義的,要讓自己確信這一點,先得仔細研究題材,抓住裏麵深層次的意義,對自己說,我的演講將幫助聽眾,使他們聽過之後成為更優秀的人。

2.避免去想令你不安的事情

譬如,在演講前,如果你去想象自己有可能會犯語法錯誤,或是會突然卡住等,這些消極的想法,很可能就令你失去信心。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去,是演講之前重要的一步。這時適合集中精力聽一聽別的演講者說的是什麼,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就不會造成你登台前的過度不安。

3.進行自我激勵

任何演講者都難免會對自己的演講題材產生懷疑。他會問自己,是否適合這個題目,聽眾是否感興趣等,因此在一夜之間改變題目是很有可能的。消極的思想在這時可能徹底破壞你的自信心。為自己打氣,用簡單的話激勵自己。你可以對自己說:這個演講非常適合我;我比任何人更有資格來做這個演講;我要全力以赴,把它說個明白。這個古老的方法,連現代實驗心理學家也讚同,即使是假設的自我激勵,也是產生動力的最有力的刺激之一。既然是這樣,根據事實所做的真誠的自我鼓勵,效果不知道更要好多少。

四、給人信心十足的印象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行動仿似尾隨於感覺之後,實際上它卻是與感覺並行的。行動受控於意誌,而感覺是不受意誌控製的。我們可以通過控製行動,來間接製約感覺……所以,讓自己感覺自己很勇敢,並且表現得好像真的很勇敢,運用全部的意誌達到這個目標,勇氣就很可能會取代恐懼。”

牢記詹姆斯教授的勸告吧。當你麵對觀眾時,為了樹立信心和勇氣,不妨表現得好像真的很有勇氣一樣。其前提是,你真的在此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否則就是無用的。如果你已經做好準備,做一次深呼吸,增加勇氣和提神。

還有一個辦法是:站直身體,看著聽眾的眼睛,假想他們每個人都欠了你的錢,而他們聚在一起,隻不過是想請求你寬限他們還錢的時間,這樣想,你就可以信心十足地講話了。它對穩定你的情緒有很大幫助。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曾經非常膽小,通過這種訓練之後,成為最有勇氣的人。他在自傳中寫道:“小時候,我常是病懨懨的,又很笨拙。年輕時,我最初既緊張又不自信,不得不艱難而辛苦地訓練自己,不僅僅是對身體,而且是對靈魂和精神進行訓練。”

當他談到自己蛻變的經過時說,在他孩提時代,對馬利埃特的書裏一位英國軍艦的艦長向主角講說如何才能無所畏懼的一段話有著深刻的印象。書中的艦長說:每個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在有所行動前都會害怕。應該學會駕馭自己,讓自己表現得好像並不害怕。這樣持之以恒,原先假裝的勇氣就會變成真實的。

羅斯福正是憑借練習無畏的精神,在不知不覺中真的變成無所畏懼的勇者的。他說:“一開始,我害怕的事情很多,從大灰熊到野馬還有槍手,可是我故意裝作不怕的樣子,慢慢地我就不再感到害怕。如果人們願意,也能像我一樣做到的。”

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做的其他任何事情。那些接受這項挑戰的人,會發現自己漸臻完美,已經脫胎換骨,進入更豐富、更圓滿的人生。

三種成功演講的有效方法

一場演講由演講者、演講內容、聽眾組成,而演講者的親身經曆和學識、傾注的熱情,以及聽眾的投入程度,是一場演講成功與否的關鍵。掌握好三者的相互關係,就像支起一個演講的鐵三角,使你在各種演講場合中無往不利。

在演講中融入自己的熱忱與經驗,是打動聽眾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也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如果你對自己的演講話題都不感興趣,又有什麼理由希望別人能感動呢?

根據多年的訓練經驗,我認為,演講者隻有完全沉浸於所要說的事情裏,才會獲得觀眾的欣賞。要學習成功地當眾演講,以下有三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一、在演講中講述親身經曆和精通的知識

幾年前,一位學員在一次演講會上正進行他的開場白:“自由、平等、博愛,都是人類詞典中最偉大的思想,如果沒有自由,生活就不再有存活的價值。設想一下,假如我們的行動隨處都受到限製,會是一種什麼情境?”這時,一位指導老師明智地打住了他,問他,是否有什麼親身經曆或有什麼證明來支撐他剛才的觀點。這位二戰期間曾經是法國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學員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納粹統治下,他和家人遭受了種種屈辱。他生動地描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過秘密警察追捕來到美國的。最後他說:“今天,我從密歇根來到這裏,可以隨意地來去,當我與警察擦身而過時,他並不注意我。在上完課後,我可以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是值得令人奮鬥的。”他的話音剛落,就贏得了全場起立和熱烈的掌聲。

演講時如果能闡述生命的啟示,是不會沒有人聽的。不過經驗表明,這是很不容易讓演講者接受的。他們覺得個人經曆太平凡、太瑣碎,更願意東拉西扯地談一些一般的概念或哲理。而這,更難以讓聽眾接受。

在我的訓練班上,有一位傑弗遜先生。在第一次上課之前,他在報攤上買了一份《弗貝雜誌》。他仔細地閱讀了一篇名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打算拿其中一篇文章來作演講。一小時後,他站起身來,開始引用。可是,他沒有在裏麵吸收到“想要說”的東西。他的演講除了引用以外並沒有別的內涵。講演完畢後,他的老師說:“傑弗遜先生,對你講的那位作者我們並不感興趣,倒是你和你的觀點我們有興趣。不要談別人怎麼講,告訴我們你是怎麼想的。”在那之後,傑弗遜從記憶裏搜尋事例來反駁,並以自己的經驗來詳盡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他的第二次講演,不再是翻炒雜誌文章的內容,而是他自己礦場裏的礦石,自己鑄幣廠裏鑄製的錢幣,全是根據他自身背景所得的理念。

想一想,哪一場演講能帶給人更強烈的印象?

經統計發現,“教導初學者以適合的題目進行演講”是課程初期最常碰到的問題。而演講者根據自己親身經曆和生活經驗來選擇適宜的演講題目,是最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也是最適合的演講題目。演講者尋找最適宜的題目,可以從自己的生活背景中去搜尋那些在你生命中有意義並給你留下鮮明印象的事情。

我們曾就能夠吸引聽眾注意的題目做過調查,發現最為聽眾欣賞的題目,都與某些特定的個人背景有關,比如個人成長經曆、奮鬥故事、愛好、專業知識、信仰和信念等等。

二、對演講題目滿懷熱情

你有資格談的事情並不一定能引起聽眾的興趣。比如我是個整天幹家務的丈夫,確實有資格談談洗盤子的事情。可我對此並沒有熱情,甚至根本不想說它,你認為我能把這個有關洗盤子的題目講好嗎?而一些家庭主婦卻能發自內心地把這個題目說得津津有味。

有個簡單的方法,能幫你確認某個題目是否適合你演講:如果有人站起來反對你的觀點,你是否有完全的信心為自己進行激烈的辯護?如果你會,那就是個適合你的題目。唯有對所選的題目是真心所感、真心所想,才會在演講裏有完美的展現。這也是我在教學上一直倡導的法則。

如果我的訓練班上有學生說:“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因為我過的是單調的生活。”指導老師便會問他:“你閑時都做些什麼?”有回答看電影的,有回答打保齡球的,有回答種花的。其中有一位回答說,他喜歡收集有關火柴的書籍。當老師繼續問他有關這個不尋常的嗜好的一些問題時,他漸漸有了精神。不一會兒,他就興致勃勃地講起了自己收藏火柴書籍的小房間。他對老師說他幾乎收藏了世界各國的火柴書籍。老師打斷他說:“我覺得很有意思,為什麼不給我們談談有關這方麵的話題呢?”他說,他從未想到會有人對此感興趣。老師告訴他:“要知道一個話題有沒有趣味和價值,問自己對它有多感興趣是唯一的方法。”

後來,這位學員以收藏家的態度對所有學員暢談這個話題。我還聽說他去參加各種午餐俱樂部,向人們演講有關收集火柴書籍的話題,獲得了許多人的推崇。

如果期望能迅速而簡易地學會當眾演講,這個例子正好可以引出以下的第三條法則。

三、與聽眾產生共鳴

演講由演講者、演講內容和聽眾三個要素構成。前兩條法則,都是討論演講者和演講內容之間的相互關係。但這還不夠,隻有當演講者把自己的演講與聽眾聯係起來之後,才算真正完成了演講。

周詳的準備、演講者對自己話題的熱衷,這兩大要素都很重要,可要演講真正成功,還有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演講者能使聽眾覺得他的話題很重要。不僅僅隻是演講者本身對話題要有熱情,還要用這種熱情感染聽眾。曆史上的雄辯家們都具有這樣的本領。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上的第一堂演講課。老師教我做了一係列優雅的演講手勢,諸如舉起手臂,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好讓手腕優雅地轉動。這整套裝模作樣的動作,既沒有意義,也不真誠。我的老師並沒有教我把個性融入講演之中,也不讓我意氣風發地與聽眾談天論地。在我的教學生涯裏,也曾十分依賴教科書中的信條,照搬我的老師們長年灌輸的一些壞習慣,而他們也沒能從虛浮的演講風氣中有所突破。

高明的演講者,總是熱切期盼聽眾能與他產生一樣的感覺,讚同他的觀點,去做他認為該做的事,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和憂愁。他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聽眾為中心,他明白,自己的演講是否成功,不是由他來決定的,而是由聽眾的頭腦和心靈去決定。

以上三項原則,是我的成功演講訓練的根本法則。在第二篇裏,我們將把這些法則逐條詳細解釋。

如何準備好你的演講

所謂“準備”,就是把你擁有的思想、念頭、原動力集合在一起。對你生命中的所有經驗進行收集,然後思考、回憶及選擇那些最吸引你注意力的事物,再加以修飾,將它們整理出體係,成為你思想的精工製造品。

演講的“準備”,不僅僅隻是把一些漂亮的詞句拚湊在一起,也不是把一些偶然的、沒有真正意義的思想集合在一起。周全的準備、正確的方法,是吸引聽眾關注的必要前提。隻要遵循以下方法,你就能掌握如何準備演講材料的方法,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

一、具體化內容

幾年前,有兩個學員同時參加了我在紐約的訓練班。其中一位是大學任教的哲學博士,溫文儒雅;一位是走街串巷的街頭攤販,豪爽粗魯。令人奇怪的是,在班裏的學習過程中,這名流動攤販的演講,遠比大學教授的更能吸引人。為什麼呢?原來,大學教授的演講詞彙很漂亮、條理也清楚,但卻缺乏演講的一個重要元素——具體化。他的演講內容空洞而不明確。反而那位流動攤販,演講內容明確,具體而且實在,能很快抓住問題的核心,再加上男子漢的氣質和新奇的語句,令他的演講十分吸引人。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隻有說話具體而且明確的人,不管他受的是何等程度的教育,同樣具備吸引別人興趣的能力。在演講中,這個原則很重要,我舉一些例子,使你對此記憶更深刻一些。例如,說到馬丁·路德小時候的故事,可以說他又倔強又頑皮;但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說,馬丁·路德承認,他的老師經常打他手心,有時候“一個上午裏要打上15次之多”,這樣不是更有趣,更吸引人嗎?這樣說比起“又倔強又頑皮”豈不是要具體許多。

過去的人物傳記,常使用一些不明確的概括性語句,而現代作家則要求舉出明確的事例,語意自然清晰、明白。比如,過去的人物傳記作者寫約翰·杜伊有“窮苦但誠實的父母”;而新的傳記作者則會寫約翰·杜伊的父親窮得買不起鞋套,下雪天要用麻布袋把鞋子包起來,保持他兩腳的幹燥與暖和。兩種說法同樣是寫貧窮,但後一種比前一種要生動有趣多了。

具體化內容的方法對現代演講家有著同樣的功效。

二、限製演講題材的範圍

確定好演講的題目,下一步就是限定題目所包含的範圍,不要去談論一個無所不包的話題,那是徒勞而沒有意義的。

有一個青年人本隻想上台講兩分鍾,可他弄了一個很大的題目——《公元前500年的雅典至朝鮮戰爭》。在兩分鍾裏,他才講到雅典的建築就必須下台了,這簡直就像在說夢話。想在一場演講中包含這麼多的內容,最終他隻有失敗。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有許多演講因為範圍不確定,涵蓋太多的內容和論點,從而無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集中在一連串單調的事實上。假如你的講演聽起來像是一部世界年鑒,你就根本無法持久地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選個簡單的題目,例如《黃石公園之旅》,那麼多數演講者都想對園中每個景色說上一些,而聽眾最後能夠記住的,隻是些模糊的瀑布、山嶺和噴泉。如果演講者把內容限定在公園的某一方麵,例如野生動物或是熱泉,這場演講就會變得令人難以忘懷!而演講者就可以有時間描繪細節,使得一個生動的黃石公園展現於聽眾的眼前。

這是個適用於任何題目的道理。無論你講的是什麼,在演講開始之前,就先加以限製和選擇,把題目縮小至某一範圍內,以便適合自己講演的時間。要知道,在不超過五分鍾的講演裏,隻能期望說明一兩點而已。若是有30分鍾,想要說包含四個或以上的話題,我敢說,你不會成功。

三、深入思考演講內容

浮光掠影的、表麵的演講比深入事實、發掘內涵的演講要容易多了,不過聽眾對前者的演講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在確定題目範圍之後,你要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相信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我有沒有看到或經曆過並可以證實它沒有錯誤?”“我想要證明的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發生的?”這樣的問題,可以加深自己對演講題目的了解,讓準備更充分一些,最終可以用權威的口吻來講述這個題目。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演講題材。植物學界的怪傑路德·伯班克為了尋找一兩種最高級的品種,竟培養了100萬種植物品種。演講也是這樣,當你圍繞主題彙集了100種思想時,舍去其中的99種。

1956年,暢銷書《內在》的作者約翰·甘德著手寫有關精神病院的文章。他去各地的醫院,分別和院長、護理者、病患談話。我的一位朋友給他的研究提供了一點協助。後來朋友告訴我,他們日複一日地走了數不清的路,從這棟建築到另外一棟建築。甘德記滿了許多筆記本,他的辦公室則堆滿了資料。最後,朋友對我說:“他寫出了四篇短文,簡單而有趣味,是極好的演講題材。寫出的文章可能隻有那麼幾十頁,而他的資料卻足足攢了9000多頁。”

講演也是這樣,總要周密準備,以應付變化。在及早選好題目之後,你就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此時你的潛意識能為你發揮很大的作用。利用每天的閑暇時間,你對自己的題材進行深入思考,把要傳達至聽眾的理念加以推敲,使其更加精練。

你也許有這樣的體會,在每次演講前,總想把自己的演講內容寫下來。但一定不要這樣寫下來,因為一旦寫下來,它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你自己有可能會覺得滿意。不過這樣一來,更有價值的思考就會停止,你甚至會掉進試著去背誦它的陷阱裏。對於背誦演講稿,馬克·吐溫曾說道:“筆寫的東西不是為演講做的,因為是文學的形式,生硬而沒有靈活性,無法再通過嘴進行愉悅而有效的傳達。”

四、以實例來增加趣味性

魯道夫·弗烈區的《流暢的寫作藝術》中,某一章的第一句話是:“隻有故事才真正流暢可讀。”他以《時代雜誌》《讀者文摘》為例,“在這兩份雄居暢銷榜首的雜誌中,每一篇文章都寫滿了奇聞趣事。”在演講中,想要駕馭聽眾的注意力,與這兩本雜誌中的文章是一樣的。

著名的諾曼·文森·皮爾牧師的講道,曾被無數人喜愛。他曾對《演講季刊》的采訪人說:“我知道的最好方法,是使用真實的例子。它可以使一個觀點清楚而有趣,更有說服力。通常我總是用好幾個例子來證明一個論點。”

那麼,在演講中應該怎麼做呢?概括起來有五種方法:要人性化、個人化、翔實化、戲劇化和視覺化。

1.更人性的演講

假如你總是談事情或某個觀念,隻會令聽眾厭煩;但如果你談的是人的問題時,就一定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人所喜愛談論的,無非是人。譬如說,某某太太做了什麼事,或是他看到某人做了什麼,或是誰發了一筆橫財,等等。我曾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小學生聚會上發表演講,很快我總結出:必須說些跟人有關係的故事,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為每當我談起較為空泛抽象的概念時,孩子們就坐不住了。

有一次,我要求在巴黎的美國商人以“成功之道”為題作講演。學員們大多數人都隻列舉一大串抽象的東西,空洞地說什麼勤奮工作、持之以恒或者樹立遠大理想的大道理。我終止了他們的講話,讓他們停止枯燥的說教,告訴他們:世上最有趣的事情,無非都是那些精致典雅、妙語連珠的趣聞逸事。接下來,我要求他們說一說關於他們所認識的兩個人的故事,分析為什麼一個會成功,一個卻失敗的故事。班上有個學員,利用我這個“人性故事”的提議,向我們講了大學裏兩個同窗的故事。他們一個自視清高,錙銖必較,始終是個小職員;而另一個踏實肯幹,有雄心壯誌,最終獲得了成功。他的講述有許多逗人而充滿人情味的細節,使演講妙趣橫生。由於他講得太精彩,以至於那次演講大家都覺得餘意未盡。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些啟發。即使在平淡的演講中加入一些富有人情味的趣味故事,也是能吸引人的。演講者提出少量的論點後,就用具體的事例來論證它。在這個基礎上構建的演講,肯定吸引聽眾的注意。

充滿人情味的事例有許多。譬如,一個人如何在險惡的環境中,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最終獲得成功。這類故事,從來都是最激勵人心,也是最能吸引人們興趣的故事。當然,這種人情趣味材料的最豐富的源泉,更在於自己的生活背景。不要因為覺得不好意思談論自己,便不敢述說自己的經驗,聽眾對講演者述說的親身故事往往有很大的興趣。記住,你的親身經驗是抓住聽眾注意力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

2.個性化體現

在演講中,如果要說到某個人時,最好是講出他的名字來,就算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也需杜撰一個假名。即便你使用“史密斯先生”或“喬·布朗”這樣平凡的名字,也比用“某個人”更為生動。因為姓名具有認證和顯現個體的功能,就如同魯道夫·弗烈區指出的:“沒有什麼能比名字更增添故事的真實性了。掩名隱姓是最虛假不過的。想一下,如果故事裏的主角沒名沒姓,會是什麼情形?”

可以肯定,如果你在演講中使用了具體的名字與個人代稱,你的講演就具有很高的可聽性,因為它已經具備了人性化這個可貴的要素了。

3.細節化你的演講

如何知道你的演講中是否有了足夠的細節呢?有個方法可以簡單測試一下,即,使用新聞記者寫新聞時必備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發生的原因。按照這五點來準備,你的舉例便會有詳盡的敘述,自然栩栩如生。《讀者文摘》曾經刊登了一件我自己的趣事,現在我以這件事為例來加以說明。

離開大學後的兩年,我在鐵甲公司做銷售員。一天我在萊德菲爾等火車,我有兩小時的等待時間,想到我將要去紐約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去讀書,所以我決定利用這段空閑來練習台詞。我漫無目的地走過車場,演練起莎士比亞《麥克白》裏的一幕。我一邊猛地揮舞雙臂,一邊誇張地高呼:“難道我眼前所看到的是匕首嗎?它的把手正朝向著我。來吧,讓我握著你。我抓不著你。但我依然看見你!”

正當我激情四溢的時候,4名警察突然朝我撲來,問我為什麼要恐嚇婦女。這令我大吃一驚。即使是指控我搶劫火車,我也不會這麼吃驚的。他們對我說,在30米開外有位家庭主婦一直在她家的廚房窗前看著我,因為她從未見過這樣的情形便打電話給警方。在他們剛到時,恰好我在鬼哭狼嚎地講著關於匕首的事。我向他們解釋,我這是在演練莎士比亞的劇本,可他們不信,直到我出示了鐵甲公司的訂貨簿,他們才放我離開。

你可以注意一下,在這則趣事上是如何來體現那五個要素的。

不過,細節過多比沒有細節更糟,人們容易被冗長、膚淺而不切題的細節搞得厭煩而分散注意力,你許多的言論被這樣抹殺。演講最糟糕的事,就莫過於不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4.利用對話的功能

假設你現在要舉例說明自己是怎樣利用人際關係,成功平息了一位顧客的惱怒,如果是像下麵這樣的開場白,可能會很平淡。

“前兩天,有個人怒氣衝衝地走進我的辦公室。因為我們一周前給他家送去的洗衣機操作不靈。我對他說,我們將盡力彌補我們的失誤。過了一會兒,他平靜下來,對我們全力彌補這件事顯得滿意。”

這是個完整的事件。可是缺少人物姓名、詳細的過程,以及最能展現事件的活生生的對話。我們試著從這些方麵增加一些材料:

“上周二,砰的一聲,我辦公室的門被人打開。看見我們的常客查爾斯·伯烈克遜怒氣衝天地走了進來。還沒來得及請他坐下,他劈頭就說:‘艾德,我要你為我做最後一件事:那就是你馬上派輛卡車去,把那台洗衣機給我從地下室運走。’我問他怎麼回事,他氣急了,幾乎說不清楚,我請他坐下,解釋清楚些。他大吼:‘它根本不管用,衣服全糾纏在一起,我老婆討厭死它、煩死它了。’……‘我想我以後無論如何也不上這兒來買家庭用具了。’說著,他伸出手來,一邊打桌子,一邊敲我太太的照片。我說:‘你坐下來告訴我具體情形,我答應替你做一切你要我做的事,好吧?’聽了這話,他才坐下,我們總算平靜地把事情談了個清楚。”

從以上你可以看出,增添的對話,令故事更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如果演講者還能把原來的聲調語氣表現出來,對話就更見效果了。對話讓演講更為真實可信,它使你聽起來像個有真情實意的人。

5.使演講內容視覺化

心理學家認為,85%以上的知識是通過視覺印象而被人們接收的。這也印證了,電視為什麼會成為廣告與娛樂的媒介,而且收效甚好的原因。演講也是一樣,它除了是一種聽覺藝術外,還是一種視覺藝術。在我們使用細節豐富演講的時候,最好能在其中加上視覺展示。比如,你為了告訴我怎樣來揮動高爾夫球杆,花費了數小時的時間,在那之中我很有可能已經厭煩了。可如果你站起來演示一下如何把球擊下球道,那我就會集中精神了。如果你要講一個鬼故事,並以手臂和肩膀的揮舞來描繪那種飄移不定的情境,人們會更關注你的鬼故事。

我記得在一次班級演講會上,參與者都是工業界人士,該班演講學員所展示的視覺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當演講者們模仿視察員和效率專家們檢查損壞的機器時,做的手勢與滑稽動作,比我所看過的熱鬧生動多了。這些視覺細節使我們對那場講演難以忘懷(至少我是怎麼也忘不了的),我也相信,其他的學員一定至今都還會談論到它。

五、多使用聽眾熟悉的語句

駕馭聽眾的注意力是演講者的第一目標,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項技巧極為重要——使用能在聽眾腦海中形成圖畫般鮮明景象的語句。那些能夠讓聽眾感到輕鬆愉快的演講者,是最擅長塑造熟悉的景象於人眼前的人。而模糊的、煩瑣的、無顏無色的演講,隻會讓聽眾打瞌睡。

如果你想說,尼亞加拉大瀑布每天所浪費的潛在能量令人震驚,而這些能量如果能使用起來,就會令更多的人獲得溫飽。這樣概括的敘述是沒有趣味且不會引人關注的。同樣一個話題,現在我們引用一下愛德文·史洛森在《每日科學新聞公報》中的表述:

“大家知道,在美國境內仍有幾百萬窮人吃不飽,穿不暖。可是,在尼亞加拉瀑布這兒,卻平均每小時浪費25萬條麵包。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每小時有60萬枚新鮮的雞蛋從懸崖上掉下去,在旋渦中製成一個大蛋卷……或者,我們也可以想象,一家大百貨公司每天從伊利湖上漂下來,把它的各種商品衝落到50米下的岩石上。這將是一種極為有趣而壯觀的景象,會和目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一樣吸引人,而且不必再花錢維護。然而,某些人可能以浪費為理由來反對,就如同目前有人反對利用瀑布流水的能量一般。”

與前麵的概略性講述對比一下,他的講述是不是精彩很多?看看有哪些圖畫般的詞句在裏麵?“25萬條麵包、60萬枚鮮蛋自懸崖上滾落下去,旋渦中的大蛋卷……大百貨公司被衝落……”這些言詞都是聽眾所熟悉的,腦海中極易出現的影像。因此,要想不理會這樣的一場演講或文章,幾乎很困難,就像對電影院銀幕上正在放映中的電影不讓自己去觀看那樣困難。

賦予演講旺盛的生命力

真實的感受、對演講的熱忱,以及良好的肢體展示,將會賦予演講以旺盛的生命力,而這樣的演講是最受聽眾喜愛的演講,因為它能深入人心,令人折服。

我一直認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和熱情是演講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當我雇用演講班的演講員和指導老師時,首先觀察他們是不是具備這些條件,因為一個好的充滿活力的演講者能輕易地帶動聽眾的情緒。就像野雁聚集在秋天的麥田裏一樣,人們總是喜歡聚集在精力充沛的演講者周圍。

如何才能做到這樣的極富活力的演講,並牢牢抓住聽眾的心呢?以下有三個方法,能幫助你散發你的熱忱和熱情。

一、選擇自己熟悉的演講題材

在演講時,有一點很重要,即對自己的題目要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若非你自己對這個題目有特別的偏愛,否則就別想聽眾會相信你。因為,如果你對題目有親身感受與經驗,或是你對它進行過深思熟慮,關注著它,你就會對它充滿熱忱,演講時就不愁缺乏熱情了。

很多演講令人折服。在20多年前,我聽到了一場演講,至今仍認為那是真誠戰勝常識的絕佳案例。那時,我把這場演講引發的爭論稱為“蘭草對山胡桃木灰”。其經過是這樣的:

紐約的一家銷售公司裏,有一個銷售員提出了一個有違常理的觀點,他說他已經能夠使“蘭草”在既無種子又無草根的情形之下生長。因為他曾經把山胡桃木的灰燼撒在新犁過的土地裏,然後竟長出了蘭草!所以,他堅信山胡桃木灰,而且隻有山胡桃木灰是使蘭草生長的原因。

聽了他的論點,我平靜地告訴他,他的發現是錯誤的,要真是那樣的話,他會在一夜之間成為巨富。當時周圍的其他同學也是這麼認為。可是他竟然連想都沒想,立刻站起來告訴我,他沒有錯。他不可思議地熱衷於他的發現,大聲說他隻是陳述了經驗而已,還沒有引用論據。他繼續往下說,聲音非常真誠,他擴大了原先的論述,提出更多的資料,舉出更多的證據。我不得不再次指出他的錯誤,可他卻站起來,提議跟我賭五塊錢,讓美國農業部來解決這件事。這時,班上已經有好幾個同學開始相信他的發現,那些原先堅信他是錯誤的人變得動搖起來。後來我問他們,是什麼讓他們改變了先前的看法,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是講演者的熱誠和確信使他們對自己的常識產生了懷疑。

從這件事我得到一個重要啟發:即演講者如果真的確信其事,並熱切地談論它,便能讓人們相信,即使那是有悖於常理的也是沒有關係的。既然如此,我們頭腦裏歸納、整理出來的正確的常識和真理,那該會有怎樣的力量讓人們信服呢!

幾乎所有演講者都會懷疑自己選擇的題目,擔心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要讓他們感興趣,其實很簡單,隻要點燃自己對題目的狂熱之情,就不怕沒有辦法抓住人們的興趣。有了熱情就會有心思來對自己的題目想方設法地多了解,而你對某件事了解越多,你便會越熱誠。

二、表達自己對演講內容的真實感受

如果一個警察因為你開車超速而把你攔截下來,你想將這件事告訴聽眾,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來說。但如果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你的感受會更真實,如果以第一人稱來講述,會更明確,表達更有效果。第三人稱的方式,並不能給聽眾留下什麼印象。人們想要了解的是,當那個警察開罰單給你時,你心裏是怎麼想的。所以,你越是清楚地描述當時的情景,或是反映出當時的感受,你便越能生動逼真地表達自己。

之所以我們經常去看話劇、電影,就是想要見到或聽到自己所未能表露的情感。如果你害怕當眾表露自己,看話劇可以滿足你的這種需要。

演講者在當眾演講時,根據自己傾注於題材中的熱心程度,而表現出自己的熱誠與興趣。因此,千萬不要抑製自己的情感,不要給自己真實感人的熱情安上閘門。讓聽眾看看,你對談論自己的題目有多熱誠,他們的注意力便被你吸引。

三、將內心的熱情充分展現

當你登上演講台,不能像一個上絞刑架的犯人,而要表現出對演講充滿了企盼。即使你邁著輕快的步伐是假裝出來的,那也能為你創造奇跡,聽眾會因此感受到你演講的強烈願望。

演講之前,你可以深吸一口氣,不要靠著講桌,要抬起頭,仰起下顎,告訴自己:“現在我要給聽眾講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下,你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可以清楚地讓聽眾知道這一點。你可以想象自己大權在握,就像威廉·詹姆斯所說的,表現得好像是這樣也行。如果在一開始,你的聲音能傳達至大廳後方,這會令你自己更有信心,而使用手勢,則更能使你振奮。

在杜納德和艾林諾·雷爾德的《有效記憶的技巧》一書中,將這些描述成“預熱我們的反應”。該書指出羅斯福總統“總是對自己處理的一切事情興味濃厚,渾然忘我,或者他裝得很像這個樣子”。

牢記這句話:如果你表現得熱烈,就會使自己感到熱烈。

如何打動聽眾的心

決定你演講的成敗,關鍵在於聽眾的反應。如果你能做到有的放矢,把聽眾當作“企業夥伴”,那麼,你就已經掌握了打開聽眾心扉的鑰匙。

羅素·康威爾的著名演講《發現自我》,已經前後發表過近6000次。或許你會認為,重複了如此多次的演講,隻怕已經在演講者的腦海裏根深蒂固了,演講的字句和音調不再有什麼改變了吧。但結果並非如此。康威爾博士明白,聽眾的學識程度與背景各不相同,那就必須使聽眾覺得他的演講是特地為他們而做的。要在那麼多場演講中成功維係演講者、演講和聽眾之間輕鬆愉快的關係,康威爾博士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針對聽眾的興趣演講

康威爾博士的成功正是使用了這一方法。他非常清楚,有效的溝通,依賴於演講者使他的演講成為聽眾的一部分,也使聽眾成為他演講的一部分。

“當我到了某個城市或某個鎮,”他寫道,“總是先去訪問那些經理、學校校長、牧師們等,然後進店裏去同人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曆史和他們擁有的發展機會。然後我才發表我的演講,對那些人談論適用他們當地的題材。”盡管相同的題材已經為大約6000場的聽眾演講過,但同樣的演講不會說上兩次。由於康威爾博士的機敏、洞察人性,而又謹慎勤奮,如今,《發現自我》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演講,但我們想找一本真正的講詞副本都找不到,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聽眾們對康威爾博士的演講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他的演講內容與他們有關,與他們的興趣、與他們的問題有關。這種與聽眾本身和興趣相關的聯係,能夠牢牢地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從而保證溝通順利。

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的演講能幫助聽眾解決什麼問題,怎樣達到他們的目標?然後開始演講,他們會聚精會神地聽你的演講。假如你是個會計師,你的演講可以這樣開始:“現在我要教你們怎樣預立遺囑……”我想你會擁有一群興致勃勃的聽眾。在每個人所積累的知識中,總有某個題目能對聽眾有所幫助。

很多人隻喜歡談論自己感到有意義的事情,而這卻有可能令其他人覺得無聊透頂。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名會說話的人。你不妨反其道行之,引導別人談論他所關注的事情,諸如他的興趣、事業、高爾夫成績以及成就等等。比如,對方是位母親,你不妨談談她的孩子。聆聽他人談話,你會給他人帶來歡樂。即使你的話說得很少,你也會被人們看作一位好的談話對象。

二、對聽眾表示衷心的讚賞

聽眾由單個人組成,聽眾的反應也像單個人一樣。如果你公然地批評聽眾,必定會令他們惱怒;如果對他們所做的事表示衷心的稱道,你就會贏得他們的心。但即使這樣,也需要你認真地去研究。要是你的讚美是一些誇張、肉麻的語句,就會被大多數的聽眾認為是空洞的諂媚而感到厭惡。比如“各位是我曾見過的最有智慧的聽眾”這類話。

我想引用一下大演講家德普所說的:“你得說一些有關他們的事,並且是他們沒想到而你可能會知道的事。”舉個例子:

一次,有個人要在巴爾的摩的基瓦尼俱樂部演講,可是苦於找不到有關俱樂部的特殊資料,隻知道在會員裏出過一位國際會長和一位國際董事。這是俱樂部人人都知道的事。這位演講者靈機一動,想來一點新鮮的內容。他開場就說:“巴爾的摩基瓦尼俱樂部是101898個基瓦尼俱樂部中的一個!”會員們當時就覺得他說錯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全球隻有2897個基瓦尼俱樂部。

演講者接著說:“就算各位不相信,它仍然是個事實,至少在數學方麵是這樣……國際基瓦尼組織隻有2897個俱樂部,而巴爾的摩俱樂部過去曾出過一位國際會長和一位國際董事。從數學的觀點看,任何一個基瓦尼俱樂部想同時出個國際會長和董事的概率是1∶101898。我有鍾斯·霍普金斯數學博士學位,可以證明我計算出來的數字的準確性。”於是,他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當你向聽眾表示對他們的讚美時,要的確是出於真誠。如果沒有誠意,或許會偶爾騙過某個人,卻永遠騙不了所有的聽眾。類似“這樣高度智慧的聽眾……”“我真高興在這兒,因為我愛你們每一位”……這樣肉麻的話千萬不要說出口,因為如果你不是真心實意地讚賞,就最好什麼也不要說。

三、找到溝通聽眾的橋梁

盡早指出你和聽眾之間的某種關係,是演講時的重點。如果你對受到的邀請感到榮幸,不妨照實說。在印第安納州綠堡的德堡大學,哈羅德·麥克米蘭就是這樣和全體畢業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的。

他說:“身為英國的首相,應邀來到貴校,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接著他提到,自己的母親出生於印第安納州,而父親則是德堡大學首屆畢業生之一。還說道:“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我以能和德堡大學有些關係感到光榮,並以能重溫老家的傳統為驕傲。”毋庸置疑,當麥克米蘭說到這所學校與母親和身為先驅的父親的關係時,立刻就為自己贏得了友誼。

另一種方法也是有效的,即提出聽眾中的人的名字。

通用電力公司的總裁小弗蘭克·佩斯隻是使用了幾個人的名字,就令他的演講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他在紐約“美國生活宗教公司”的年度晚宴上作的演講:“從很多方麵來說,今晚都是令我感到愉快而有意義的一個夜晚?第一,在聽眾席裏,有我的牧師羅伯·艾坡亞。他的言行和領導,已使他成為我個人、家人以及我們整個會眾的一種激勵和啟示……其次,從路易·史特勞斯和鮑伯·史帝文斯二人對公共事業的熱忱已無遺表露出對宗教的熱誠。能坐在他們二位中間,又是我莫大的快樂……。”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演講中有比較奇特的名字,它是你通過詢問得來的,就一定要保證它正確無誤,而且隻能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提到它們,當然還得有節製。

讓聽眾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還有一個方法。即在演講中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你”,這可以讓聽眾保持一種親身參與的感覺,而不要使用第三人稱“他,他們”。不過,在有些演講中,使用“你”是很危險的,比如,當你以智者的姿態居高臨下地對聽眾講話或說教時,這就不是在與聽眾間建立紐帶的關係了,反而會造成分裂。這時,最好的說法是使用“我們”,而不是使用“你”。

美國醫藥協會的健康教育組組長,W.W.包爾博士,在他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演講上,就經常這樣講。“怎樣去選個好醫生是我們都想知道的,是不是?”他總是用這樣的口吻說。“既然我們想從醫生那裏獲得好的服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知道怎樣做個好病人呢?”

四、鼓勵聽眾參與演講過程

你是否考慮過如何用小小的表演技巧,讓聽眾緊跟你的思路前行?在演講中,如果你能讓聽眾協助你展示某個觀點,或者戲劇化地將你的觀點展示出來,那麼聽眾的注意力會大大提升。當聽眾中的某個人被演講者帶入“表演”中時,聽眾們就會很敏銳地去注意所發生的事。很多演講者認為,講台上下之間有一麵牆,而你可以利用聽眾的共同參與來推倒這麵牆。

有位演講者為了說明汽車在刹車之後,還必須前進多長的距離才能停下來,他邀請前排的一位聽眾出來,和他一起展示汽車在不同速度下的距離變化。這個聽眾拿著鋼製卷尺的一端,沿著過道把它拉出15米……在演示的過程中,其他聽眾都全神貫注地注意著距離的變化,那條卷尺,已經成為聽者與演講者之間的橋梁。如果不是這樣,恐怕聽眾們關心的還是晚上吃什麼,或是電視節目什麼的哩。

我自己喜歡采用提問的方法。請聽眾站起來跟著我重複一句話,或舉手回答問題。在帕西·H.華亭的《如何在演講和寫作中加入幽默》一書中,提到如何讓聽眾參與演講的建議。他建議演講者讓聽眾來表決一些事情,邀請他們幫助解決某個問題。華亭先生說,“確保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它“會讓演講不像背誦,可以獲得聽眾的反應,使聽眾成為企業的夥伴”。的確,如果能使聽眾參與進來,你就把合夥人的權利送給了他們。

五、低調而謹慎的態度

在演講者以及聽眾之間的所有關係中,謙虛謹慎的低調態度是得到聽眾愛戴的基本條件。如果演講者自以為自己在智力或社會地位上比別人高人一等,聽眾一聽就會很明白。

艾德蒙·S.穆斯基在緬因州出任參議員時,曾在波士頓的美國辯論協會的一次演講中展示了這種技巧。

“今天我被派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心裏的確有一些擔心。”他說,“首先,我明白你們全都是專家,在這裏講話我是班門弄斧,在你們犀利的目光下隻會暴露自己的愚蠢,不知這樣是不是明智之舉。第二,這是個早餐會,一個人警覺性最差的時候就是在早晨,如果失敗,對於一位政客來說,後果將不堪設想。第三,我的演講題目是‘辯論對我公仆生涯的影響’。由於我在政壇上的活躍,對我的選民的影響好壞,很可能形成尖銳的意見分歧。”

“我麵臨這些擔心,感覺自己像一隻無意間闖入了天體營的蚊子,簡直不知從哪兒開始好。”穆斯基議員就這樣開始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如果你想讓聽眾敵視你,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跟他們說你高高在上。演講,就如同把你自己放在櫥窗裏展示,人性的每一麵都會一覽無餘。隻要你稍稍有一點自誇,就注定會失敗。如果你表現出患得患失,沒有信心的樣子,那也十分糟糕。你可以謙虛,但不能沒有信心。隻要你盡力表示出自己的努力,並略提自己才識有限,聽眾都會喜歡並尊敬你。

在亨利和丹納·李·陶瑪斯的《現代宗教領袖傳》一書裏,這樣評述孔子:“他從不去炫耀自己的知識。他隻是用自己的同情心,去設法啟迪他們。”如果我們能有這樣包容的心胸,便已找到通向聽眾心扉的橋梁。

簡短演講的實用技巧

若想在很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心,讓他們明白你的意思,並且緊跟你的思路,其演講技巧在於遵循一套簡單的“魔術公式”。

一戰期間,一位著名的英國主教在厄普頓營對軍隊講話。他們正要前往戰場,其中隻有少數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被派往前線。可是這位主教卻對他們大談“國際親善”以及“塞爾維亞在太陽下應有權占一席之地”的話。他們之中,很多人連塞爾維亞是城鎮還是疾病都不知道。既然這樣,他倒不如對精深的“星雲學說”發表一篇響亮的頌辭,不過,在他的演講中,沒有一個士兵開溜,因為憲兵就站在每個出口上,防止他們逃掉。

這位主教的演講,對這些軍人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作任何演講,最終目的就是:說服或獲得響應、說明情況、增強印象,使人信服、給大眾創造歡樂。他不了解他的聽眾,就是沒有使自己的演講起到作用。很多演講者光顧著自己演講,卻沒有使自己的目標和聽眾的目標相契合,以至於言語錯誤,招致失敗。隻有把聽眾和場合分析之後,才能從幾個目標中選出一個。

那麼我們有什麼辦法組織材料,使我們有的放矢,使得聽眾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或觀點,並令他們采取積極的行動呢?在1930年,我曾經和同事們討論這個問題。那時,我的課程正大受歡迎,班級人數眾多,我便對學生的演說采取兩分鍾的限製。為了能在設定的兩分鍾內取得效果,我不惜向所有的老師請教,在芝加哥、洛杉磯和紐約舉行會議。旨在想出演說結構的新方法。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從這些討論當中,終於產生了演講架構的“魔術公式”。這個方法自產生之後,一直到今天仍在我的培訓班上使用。

這個“魔術公式”具體內容為:

首先,從演講開始,就向聽眾描述實例細節,說明你希望傳達給他們的具體意念;

其次,以詳細清晰的語言總結你的論點;

然後,向聽眾特別強調,他們如照你所說的去做,會獲得什麼好處。

這種方法更適合今天快節奏生活的我們。演講者不能再沉溺於冗長、閑散的緒論。因為,聽眾皆由很多忙碌的人組成,他們希望演講者以直率的語言,一針見血地說出要點,以及更新的、更有利於他們的事。“魔術公式”非常適合於簡短的演講,它將焦點對準自己言語中的重點,避免煩瑣無趣的開場白。當你在敘述時,聽眾都為你的故事所吸引,但卻要等到兩分鍾或三分鍾的高潮接近尾聲時,才能知道你演講的重點所在。因而,可以確定必能獲得聽眾注意。

例如,演講者要是想讓聽眾為某一活動而慷慨解囊,如果這樣開口:“各位先生、女士,我來這兒是向在座各位每人收取五元善款。”包準眾人爭先恐後奪門而逃。可是,如果演講者描述了一個迫需待援的兒童醫院的病例:一個可憐的幼兒在偏遠的醫院裏,因缺乏經濟援助而無法手術……這樣的演講獲得聽眾支持的機會可比上述的要大多了。為期望中的行動而鋪路,就是故事與實例。這就是“魔術公式”的力量。

除此之外,“魔術公式”也可用於商業書信、對員工進行指導。母親們可利用它來激勵孩子,而孩子也會發現利用它向父母要求的事情很靈驗。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用它有效地把自己的意念傳達給他人。

以下是有效打動聽眾,並促使他們行動的幾種方法。

一、講述生活實例故事

每個人都難以忘記自己曾經曆過的事,對失敗挫折之後所吸取的經驗尤其深記於心。在演講中,如果能把這些富於經驗的事件逼真地重新勾畫出來,便可把它們變成影響別人的基礎。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由於人們對字句和對真實事件的反應方式極為相同,因而更有效地讓聽眾覺得有趣、有力。以下的建議,可以令你舉例的步驟更清晰有力、更有意義。

1.根據個人經驗舉出實例

這是一種事件式的例子。如果是曾對你的生活造成戲劇性衝擊的單一事件,會具有格外的效力。因為在那短短的時間裏,你學到了人生難忘的一課。我記得,從一個演講者的慘痛經驗得知了一個孩子和一台翻倒的電動剪草機的故事,在那之後,每遇孩子們在電動剪草機邊玩耍時,我就不自然地會提高警惕。

一個有意義的個人經驗,是說服性演說必備的要素。想想,如果你會遭遇到的,別人也可能會遭遇到,這樣就可以打動聽眾去行動,做你要他們做的事情。

2.開門見山地舉出事例中的細節

之所以舉例作為演講的第一步,其原因就是要立即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充滿陳詞濫調的、支離破碎的開場白,是不為聽眾所感興趣的。而這樣的開場句子,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如,“1942年,我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我正在湖中央釣魚,一艘馬達船正朝我快速開來”。

如果在你的演講開場中,使用的字句滿足了以下各個問題之一:何時、何人、何地、何事、如何、何故?你就使用了世上最古老的獲取人注意的溝通方式。比如“從前”這樣的字眼,開啟了人的幻想趣味,也能一開口就捉住聽眾的思想。

3.細節要切題

很多人對煩瑣的細節不感興趣。太多的、無關緊要的細節會令演說成為無聊的耐力試驗。在演講中,你應當隻選用強調你的演講重點和緣由的細節。例如,你要告訴聽眾,在長途旅行前,應先檢查車輛。那麼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細節,都應該圍繞你在旅行前事先檢查車輛所發生的事情而言。如果你談的是如何觀賞風景,就會遠離重點,分散聽眾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