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7349116125893889049]}],\"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生活的藝術》reference_book_ids\":[6906405975050161160,692635177136741070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 02 人性的優點
突襲我的六大煩惱,
一小時內讓自己變得樂觀。
走出自卑的陰影,
生活在人生樂園,
我對抗憂慮的五種方法,
經曆了昨天,我就能過得了今天。
我從不奢望人生的曙光,
用運動排憂解煩,
我曾被憂慮擊倒,
改變我一生的一句話,
從生活的穀底重生。
憂慮損害健康
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憂慮會損害自己的健康,而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人,其壽命不會長。避免憂慮,活在當下,不要為未來擔憂,隻要過好每一個“今天”。
許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一位鄰居來按我的門鈴,讓我們全家去種牛痘,預防天花。當時整個紐約市有八個人得了天花,其中兩人因病而死。八百萬的人口裏死了兩個人,就把許多市民嚇壞了,為種牛痘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在所有的醫院、消防隊、派出所和大的工廠裏都設有接種站,有兩千名左右的醫生和護士夜以繼日地忙碌著。可是在紐約,我生活了37年,至今還沒有人來按我的門鈴,警告我預防憂鬱症。這種疾病在過去37年的時間裏所造成的損害,至少比天花要大一萬倍。目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每十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由於憂慮和感情衝突將要精神崩潰。因此我現在寫這一章,就等於來按你的門鈴警告你。
在全美工業界醫師協會的年會上,梅育診所的哈羅·海彬博士宣讀過一篇論文,該論文研究了176位平均年齡在44.3歲的工商業負責人。他們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由於生活過度緊張而引起心髒病、消化係統潰瘍或高血壓。想想看,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都還不到45歲,這說明他們的成功代價何其高!即便他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健康,對他個人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一個即使擁有全世界的人,也隻能睡一張床,吃三頓飯。與一個不到45歲就為了權力或名利而毀掉自己健康的人相比,我倒情願做一個在阿拉巴馬州租田耕種的農夫,至少我比他睡得更安穩,吃得更香。
柏拉圖曾說:“醫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他們隻治療身體,不醫治精神。但精神和肉體是一體的,不可分開處置。”即使是最堅強的人,也會因憂慮而生病。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最後幾天裏,北方軍格蘭特將軍的隊伍圍攻瑞奇蒙達九個月之久,衣衫不整、饑餓不堪的南方軍被打敗了。他們放火燒了瑞奇蒙的棉花和煙草倉庫,也燒了兵工廠。然後,在烈焰升騰的黑夜裏棄城而逃。格蘭特率部下乘勝追擊,可是,他由於劇烈的頭痛而致眼睛半瞎以至於跟不上部隊。當天夜裏,正在他又焦又急的時候,一封南方軍的降書送到他的跟前,令他心情大好。第二天早上,他頭也不痛了,眼睛也能看清了。顯然,格蘭特是因為情緒上的憂慮和緊張才生病的。一旦在情緒上恢複了樂觀,一見到勝利,病就馬上好了。
著名法國哲學家蒙田在被推選為家鄉的市長時曾對市民說:“我願意用我的雙手來處理你們的事務,但不想把它們搞到我的肝和肺裏。”憂慮可使你患上齲齒、心髒病,甚至摧毀你的容顏。在古代,殘忍的將士有一種酷刑是專用於折磨俘虜的,他們把俘虜的手腳都綁起來,放一個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在他們頭上……水滴著,滴著……一刻不停,這些不停滴落在頭上的水聲,變得像是槌子在敲擊頭頂,那些俘虜最終因忍受不了而精神失常。據說這種酷刑在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和德國納粹集中營裏都曾使用過。
憂慮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那不停地滴,滴,滴的憂慮,通常會使人心神不寧而自殺。令人吃驚的是,由於憂慮,每年死於自殺的人,竟比死於傳染病的人要多得多。所以,如果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就得像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阿曆西斯·卡瑞爾博士所說:“在紛繁複雜的現代都市中,人要不想患上神經病,就必須要保持內心的平靜。”
你能否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你是一個正常人,答案是“可以”。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堅強許多。
憂慮毀損容顏
世界上所有化妝品的功效,都敵不過擁有一份好心情對容顏的美化功效。好心情就是最好的天然化妝品。因為沒有什麼比憂慮更容易使一個女人變得蒼老。所以,請及時擺脫憂慮。
有一次,我去訪問女明星明娜·奧伯恩。她對我說:
“在我最初想步入影壇的時候,我充滿了擔心與害怕。那時我剛從印度回來,在倫敦一個熟人一個朋友也沒有……我去見過一些製片方,可沒有一家肯雇用我。我的錢漸漸用光了,在整整兩個禮拜中,就靠一點餅幹和水充饑。除了饑餓,我還很憂慮。我對自己說:‘你真傻,或許你根本不可能闖進電影界。畢竟,你沒有經驗,也從未演過戲,除了一張漂亮的臉蛋,你什麼也沒有。’”“我照了照鏡子,這才發現,由於近段時間的憂慮,令我的容貌受到了極壞的影響。憂慮催生了皺紋,焦慮的表情顯而易見,我對自己說:‘你不能再憂慮下去了,你所擁有的隻是容貌,而憂慮卻會毀了它。’”
沒有什麼比憂慮使女人老得更快,它使我們的表情變得難看,使我們臉上產生皺紋,使人們愁眉苦臉,頭發灰白甚至脫落,更會使你的臉上長上粉刺、斑點,更有甚者會潰爛。
日本曾經有段時期掀起了一股“自然化妝品”熱潮,宣揚以使用更加原始的初級材料生產的化妝品,提倡“絕不使用任何含有界麵活性劑、防腐劑以及香料成分”的化妝品。一時間,諸如赤豆和絲瓜等大受歡迎。一位熱衷於潮流的女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竟發出豪言壯語,聲稱“除了純自然的化妝品,其他的都使用不得!”然而,一年之後,她又開始聲稱熱衷於由皮膚科醫師研製的化妝品。兩年之後,她轉而稱讚並使用“無任何添加物”的化妝品。後來,她不斷地更換“愛用品”,彷徨於各種化妝品之間。顯然,她是那種狂熱的化妝品愛好者。盡管她努力地嚐試各種化妝品,但她的肌膚卻總是疙疙瘩瘩,黯淡無光。終於發出“難道所有化妝品都沒有功效嗎”的疑問。與此同時,35歲的她結婚當了一名全職主婦,試用了在主婦中很受歡迎的化妝品,結果簡直令人難以相信,她的肌膚一下變得光滑美麗起來。
她為肌膚煩惱了10年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沒有用到好的化妝品,而是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體內植物神經係統失調,血液循環不暢,皮膚的免疫力低下紊亂,所以臉色長期黯淡無光,經常長小疙瘩。那麼,持續了10年的肌膚問題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失了呢?我想這個答案並不難,那就是結婚。年過35歲的婚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像這樣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一位皮膚粗糙的女性在試完了所有化妝品均無效後,由於某次人事變動而被調到了其他科室,突然間,她仿佛全身的毒素都被排出體外,肌膚變得光潔靚麗;另一位女性在與長期同居的男友分手並搬家後,立即變得容光煥發。她們都是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場景的同時,容貌也發生了變化。然而,現實中仍有許多女性將自己的不幸原因歸結於並不相幹的化妝品,一直沉迷於化妝品的頻繁更換中。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巨大的浪費”,不過我卻在刹那間覺得:如果依靠化妝品能多多少少挽救那些陷身於“暗無天日”的巨大精神壓力中的女性,這也是一件好事。她將不幸的原因歸結為化妝品,這也就不至於使她產生“我缺少女性魅力”、“我不是一個好女人”之類的自卑心理。日本女性心理專家齋藤薰說:“我認為化妝品不隻是搽抹在肌膚上的東西,化妝品更應該是搽抹在精神上的東西,人們常說使用化妝品後人會變得心情舒暢,究其原因還是減輕了女性們的精神痛苦。”
把最近的事做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事,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1871年的春天,一個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正處在憂慮之中:如何才能通過畢業考試?之後該做些什麼?到什麼地方去?如何開業?怎樣才能生活下去?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後來影響他前途的一行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去關注遠處模糊的事情,而是要做好手邊清楚的事。”這個學生名叫威廉·奧斯勒,正是這句話成就了他的將來。他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後來,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在他死後,兩大卷記述他一生經曆的書出版了,厚達1466頁。
在一次演講中,威廉·奧斯勒爵士談到他的成功秘訣是由於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他說:“……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不錯,我們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劃和準備,可是不要擔憂。就連基督耶穌也說過“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最近,我很榮幸地拜訪了《紐約時報》的發行人亞瑟·蘇茲伯格。他告訴我,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歐洲時,他感到非常憂慮,並為此而徹夜難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著畫布和顏料,對著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盡管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為了使自己不再擔心,他還是畫著。最後,一首讚美詩中的六個字使他得到領悟,他把它作為座右銘,最終消除了憂慮,得到了平安。這六個字就是:“隻要一步就好”。這一步,就是今天,做好現在需要做的,就夠了。
目前,醫院裏半數以上的床位都留給了被日積月累的擔憂所壓垮的病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隻要能牢記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或是奧斯勒博士的話:“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他們今天就都能無憂無慮地走在街上,過快樂而有益的生活。大多數人總是向往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從不注意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已故的伊文斯工業公司董事長愛德華·伊文斯先生,在學會“生命就在生活裏,就在每天和每時每刻中”之前,幾乎憂鬱自殺。伊文斯從小家境貧苦,少年時以賣報紙為生,長大了曾做過店員、助理圖書管理員等工作,盡管工資微薄,他也不敢辭職,因為他是家裏主要的經濟支柱。8年之後,他鼓起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不曾想竟時來運轉,用借來的50美元發展到一年淨賺2萬美元。可惜的是,他存錢的銀行突然倒閉了,他不但損失了全部財產,還負債1.6萬美元。那段時間,他吃不下,睡不著,由於過度憂鬱而開始生病。他長期臥床休息,以致皮膚出現了潰爛,最後連躺著都痛苦不堪。這時醫生告訴他,他大約隻能活兩個星期了。伊文斯寫下了遺囑,就開始閉目休息等死,當他放下世上的擔憂之後,雖說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卻很安穩,那些令人疲倦的憂慮漸漸消失了,胃口也漸漸好起來,體重也開始增加。在那之後,他的身體竟奇跡般地好了起來。他重新開始上班,過去年薪達2萬美元,但現在隻能找到每周30美元的工作,就已經很開心了。他不再後悔過去,也不害怕將來,而是將全部時間、精力、熱忱都放在他的工作上。愛德華·伊文斯的事業發展迅速。沒幾年,他已是伊文斯工業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公司長期雄霸紐約股票市場。如果當初,他沒學會將憂慮完全放下,生活在“今天”之中,便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功。
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說:“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從未發生。”我和你的生活也是一樣。
接受最壞的結果
當你為某事而憂愁的時候,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然後接受並改進它,進而放下憂慮。
世界上有沒有看上幾頁書就能迅速而有效地清除憂慮。答案是:有,但你必須去實踐它。請允許我介紹威利·卡瑞爾,他開創了空調製造行業,現在是著名的卡瑞爾公司負責人。他曾經是個聰明的工程師,我們在紐約的工程師俱樂部共進午餐時,他親口告訴了我這個辦法。
卡瑞爾年輕的時候,曾在紐約州水牛城的水牛鋼鐵公司做事。一次,他在匹茲堡玻璃公司的一個下屬工廠安裝瓦斯清洗器,在克服諸多困難後,這種新型機器終於可以運行了,可是它的性能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指標。為了這事,他深感失敗,很長時間都沒法好好睡覺。最後,他覺得憂慮並不能解決問題,便琢磨出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而且一用就是30年。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方法,其中有三個步驟:
首先,他分析將要麵臨的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他可能會因此被辭退,老板會因此蒙受2萬美元的損失,而他絕不可能因為此事而被關進監獄。其次,他鼓勵自己接受這個最壞的結果,即,“我的工作經曆上會出現一個汙點,但我還能找到一份新工作。”接受最壞的結果後,他反而感受到那些天中不曾有過的平靜。最後,他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改善最壞結果的努力中去。盡量想一些補救辦法,經過幾次試驗,他發現如果再用5000美元買些輔助設備,就可以解決問題。果然,這樣做了以後,公司不但沒損失那2萬美元,反而賺了1.5萬美元。
卡瑞爾說:“如果我當時一直處於擔心的狀態,恐怕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了。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會毀掉一個人的能力,使思維混亂。如果我們強迫自己接受最壞的結果,就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位置。”“由於這個有效的辦法,在那之後,我的生活中幾乎很難再有煩惱了。”從心理學上講,這個方法排開了使我們擔憂的雲層,讓我們的心落到了實處,然後再來著手解決問題。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說過:“能接受既成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林語堂也曾在《生活的藝術》裏說過同樣的話:“心理上的平靜能頂住最壞的境遇,能讓你煥發新的活力。”是這樣的,如果最壞的結果都接受了,那麼還擔憂什麼呢。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擔憂而毀了自己的生活。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境況,不肯努力去改變目前糟糕的狀況。最後,他們成為憂鬱症的犧牲者。
艾爾·漢裏曾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20年代時,他因為常常發愁得了胃潰瘍。體重迅速減輕,他的病情嚴重到醫生們都認為已經不可救藥了。
“這種情況持續了7個月……最後,我對自己說:‘你睡吧,漢裏。如果除了等死之外沒有什麼其他指望的話,不如充分利用你餘下的生命去周遊世界吧。’”醫生們得知他要去周遊世界的時候,都大吃一驚。漢裏買了一口棺材,把它帶上船,和輪船公司商定,如果他死了,就把屍體放在冷凍倉裏,直到回到他的老家。漢裏上了船,心中已接受了在大海上必死的結果。他說:“當我登上‘亞當斯總統’號向東方航行時,已經感覺好多了。”漸漸地,他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後,任何食物都能吃了,甚至包括別人說如果吃了一定會送命的東西。幾個星期過去了,他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幾杯老酒。許多年來他從未這樣享受過。從這次冒險中,漢裏得到了很大的樂趣。
如果你有憂慮,不妨應用威利·卡瑞爾的方法去做三件事。
讓忙碌趕走憂慮
讓自己忙碌起來,沒有時間去憂慮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呢?
人們可以發現,那些在實驗室或是圖書館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因為憂慮而精神崩潰,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讓憂慮來光顧。
我的班裏有一位名叫馬利安·道格拉斯的學生,他告訴我,他的家裏曾經連續遭到兩次巨大的不幸。第一次,是他的非常鍾愛的5歲女兒的離去,當時,他和妻子都以為他們無法忍受這個打擊。可更不幸的是,正如他所說“十個月後,我們又有了另外一個女兒——而她僅僅活了五天”。不幸的打擊接二連三,使人幾乎無法承受。他這樣描述他當時痛苦的情景:“我吃不下,睡不著,無法休息或放鬆,巨大的精神打擊,令信心喪失殆盡。吃安眠藥和旅行都沒有用。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大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愈夾愈緊。”
一天下午,他呆坐在那裏為自己難過,4歲的兒子跑來問他:“爸,你能不能給我造一條船?”那時,他實在沒興趣,不過這是個纏人的小家夥,他隻能答應他。“造那條玩具船大約花費了我三個小時,等做好時我才發現,這是我許多天來第一次感到放鬆的三個小時。”他說。他仿如大夢初醒,幾個月來第一次打起精神去思考。他明白了,如果忙著做費腦筋的工作,就很難再去憂慮了。他說:“對我來說,造船已經戰勝了我的憂慮,我決定使自己不斷地忙碌起來。”第二天,馬利安巡視了每個房間,把該做的事情列成一張長長的單子。兩周內,他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在過去的兩年中,他把這些事情基本上都做完了。
之後,馬利安為自己安排了忙碌的充滿啟發性的生活。每周的兩個晚上,他都到紐約市參加成人教育班,並參加了一些小鎮上的活動。現在他任校董事會主席,還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機構的募捐,他已經忙得簡直沒有時間去憂慮。
“沒有時間憂慮”。丘吉爾在戰事緊張時每天要工作18小時,當別人問他是否因為沉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憂慮。”同樣,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有精神崩潰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享受奢侈。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曾說:“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能找到平靜。”因為在那裏,人人都埋頭工作,而不會去擔憂。在心理學上,有一條最基本的定理,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想一件以上的事情。情感也是這樣,人不可能既激動、熱誠地想去做一些很振奮人心的事情,同時又由於憂慮而拖延下來。一種感覺通常會擠走另一種感覺。這個簡單的發現,使軍隊的心理治療專家在戰爭中能創造這方麵的奇跡。許多從戰場上退下來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憂慮,軍醫就用“讓他們忙著”來治療。除了睡覺外,每一分鍾都讓他們活動:釣魚、打獵、打球、拍照、種花以及跳舞等,於是他們就不再有時間去回想那些可怕的經曆。
當我們空閑下來的時候,憂慮、恐懼、憎恨、嫉妒和羨慕等情緒就會乘虛而入,並把我們思想中平靜的、快樂的成分都趕出去。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教育學的教授詹姆斯·馬歇爾說:“憂慮最能傷害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以後……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著幹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二戰時期,我曾遇到過一對住在芝加哥的夫婦。那時,他們的兒子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參加了陸軍。母親由於每天擔心兒子的生命安全,令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可當我再次遇到她時,她已經擺脫憂慮了。我問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回答說:“我讓自己忙著。”最初她把女傭辭退,讓自己忙碌於家務之中,可沒什麼效果。“原因是,做家務時基本上是完全不用腦子的機械化勞動。所以當我鋪床、洗碟子的時候還是一直擔憂著。我發覺自己需要一個新的工作,使我在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讓整個身心忙碌不停。於是我到一個大百貨公司去做售貨員。”她說,“這下好了,顧客擠在我四周,問我各種問題,沒有一秒鍾能讓我去想工作以外的事情。晚上,我隻想如何才能讓雙腳休息一下。每天吃完晚飯後,我倒頭便睡,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再去憂慮。”
查伯爾·郎曼是紐約的一個企業家,也是我成人教育班的學生。他用忙碌來趕走那些“胡思亂想”,令自己沒有時間去煩惱和憂慮。不過,他征服憂慮的經曆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特殊。下麵就是他告訴我的一個故事:
“18年前,由於我所在的紐約皇冠水果製品公司的銷量大跌,我們不僅無法完成銷售任務,而且既無法還清借債,也無法籌集到需要救急的款項。所以,我非常憂慮,甚至患上失眠症。不僅如此,我還精神緊張,脾氣暴躁,我覺得我快要精神分裂了。後來,問題大致解決了,可我仍然憂慮下去,憂慮成為一種習慣,而我已染上了這種惡習。”
“回到紐約之後,我又開始為每一件事擔憂……在絕望中,我發現並更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從而治好了失眠症。我使自己盡量忙碌起來,忙到我必須付出所有的精力和時間,以致沒有時間去憂慮。過去,我每天工作7個小時,現在我開始每天工作15至16個小時……等我半夜回到家的時候,總是筋疲力盡地倒在床上,很快便進入夢鄉。這樣過了三個月,我終於改掉憂慮的惡習,又重新回到每天工作7至8個小時的正常情形。從那之後,我就沒有再失眠和憂慮過。”
蕭伯納曾說:“讓人愁苦的秘訣就是,有空閑時間來想想自己到底快活不快活。”所以不要去想它。隻要使自己忙碌起來,你的血液就會開始循環,你的思想就會開始變得敏銳——讓自己一直忙著,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藥。
因此,要想改變憂慮的習慣,請記住第一條規則:不停地讓自己忙碌著。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埋首於工作之中,否則隻能在絕望中掙紮。
勿為小事煩惱
生命短暫,不要讓自己為一些本應忽略的小事而煩惱。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那上麵,不如去做我們生命中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以下是羅勃·摩爾為我們講述的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故事,願我們能從中獲取一些領悟。
“1945年3月,我在一艘潛水艇上學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們正在中南半島附近海下約276英尺深,我們從雷達上發現有一支日軍艦隊,正在朝我們這邊駛來。在天將亮的時候,我們浮出水麵,準備主動攻擊。通過潛望鏡,我發現那支艦隊由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艘布雷艦組成。我們向驅逐艦發射了三枚魚雷,都沒有擊中。正當我們準備向布雷艦發動攻擊的時候,突然,那艘布雷艦掉頭直朝我們開來。原來,有一架日本飛機發現了我們的行蹤,用無線電向它通知了我們的位置。”
“為了避免被它偵察到,我們下潛至150英尺深,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還關閉了整個冷卻係統和所有的發電機器。3分鍾後,6枚深水炸彈在我們四周爆炸,水壓把我們壓到276英尺深的地方。整整15個小時內,都有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有許多炸彈在離我們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如果深水炸彈距離潛水艇17英尺以內爆炸,潛艇就會被炸出一個洞來。當時,我們奉命靜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鎮定。我被嚇到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這下死定了。”周圍水域經過爆炸後,潛水艇的溫度有100多度,而我卻嚇得全身發冷,雖說穿了毛衣和夾克,仍然牙齒打戰,冷汗直冒。”
“15個小時後,日軍布雷艦停止了攻擊,在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後開走了。這15個小時,在我感覺好像有1500萬年。過去生活的一幕幕呈現在我腦海中,我回想起以前所做的全部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無聊小事。我為薪水太少,工作時間太長,沒有多少升遷機會而發愁;我為沒錢買房、沒錢買車、沒錢給太太買好衣服而擔憂。下班回家,還為一點小事和妻子吵架。我甚至為頭上的一個因車禍留下的小疤而發愁……”
“在那時,那些令人擔憂的事看起來仿佛全都是大事,可是在深水炸彈威脅我的生命時,那些事顯得那麼荒謬和渺小。那時,我就發誓,如果我還有機會再看到明天的太陽和星星的話,我從此不會再憂愁了。我在那15個小時裏學到的生活真理,比我在大學念四年書學到的還要多得多。”
通常,我們都能很勇敢地去麵對生活中的重大危機,可是一些毛皮小事卻常常把我們弄得灰頭土臉。芝加哥的約瑟夫·沙馬斯法官,曾仲裁過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後他說道:“之所以婚姻生活不美滿,根本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情。”紐約地方檢察官佛朗克·赫根也曾說:“在我們的刑事案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小事情而引起的。”一次,我們到芝加哥的一位朋友家裏吃飯。那位朋友在分菜時有些小事沒有做好,大家都沒在意,即使注意到了,也不會在乎。可他妻子發現後,馬上就跳起來當著大家的麵指責他:“你怎麼搞的,約翰,難道你就永遠也學不會分菜嗎?”她又對大家說:“總是犯錯,一點也不用心。”可能他確實沒有做好,可我實在佩服他能夠與他的妻子相處20年之久。說老實話,隻要能吃得舒服,我情願隻吃一兩個抹上芥末的熱狗,也不願意邊聽她囉唆,邊吃北京烤鴨。
大家都知道一句法律名言:“法律不會去管那些小事。”人也不應該為這些小事憂愁。實際上,要想克服那些由小事引起的煩惱,隻要轉移一下看法和重點就可以了——那是一個讓你有新的、開心點的看法。
我的作家朋友荷馬·克羅伊對我說,曾經他在寫作的時候,時常被紐約公寓熱水燈的響聲吵得幾近神經崩潰。“後來,一次我和幾個朋友出去露營,當聽到木柴燒得很旺的爆裂響聲時,我突然想到:這些聲音和熱水燈的響聲一樣,為什麼我會喜歡這個聲音而討厭那個聲音呢,回來後我告誡自己:火堆裏木頭的爆裂聲和熱水燈的聲音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頭大睡,不去理會它。結果,頭幾天我還注意它的聲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記了這回事。”
其實,我們都誇張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狄斯·雷裏說:“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再隻顧小事。”2400年前,皮瑞克裏斯就說過:“來吧,各位!我們在小事情上浪費太多的時間了。”
哈瑞·愛默生·富斯狄克博士曾講過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
“在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枯枝殘幹。自然學家告訴我們,它曾經有過400多年的曆史。哥倫布剛登陸美洲時,它才剛剛發芽。在漫長的生命曆程中,它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400年來無數次狂風暴雨侵襲過它,它都一一戰勝了。但最後,一小隊甲蟲的攻擊卻使它永遠倒在地上。這些甲蟲從根部向樹心裏咬,盡管它們很小,卻持續不斷地攻擊,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這個森林中的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不曾將它動搖,卻因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一隊小甲蟲,而終於倒了下來。”
我們難道不都像森林中那棵身經百戰的大樹嗎?生命中無數狂風暴雨般的打擊,我們都挺過來了,可卻被心中憂慮的小甲蟲所咬噬——那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捏死的小甲蟲。
幾年前,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參觀洛克菲勒在懷俄明州提頓國家公園中的一棟房子。和我們同行的有懷俄明州公路局局長查爾斯·西費德先生。當時,我的車因為迷路而晚到了一個小時。西費德先生沒有鑰匙,他隻得在那個又熱、又有很多蚊子的森林中等了整整一小時。等的時候,他折下一根白楊樹枝,把它做成小笛子。當我們到的時候,在多得可以讓聖人發瘋的蚊子中,西費德先生正在吹著那支笛子。我把它當作一個紀念品,紀念一個不在乎小事的人。
用概率克服憂慮
我們總是會有許多莫名其妙的憂慮,如果用發生的概率來分析一下,你會發現所有的擔憂都是無用並且多餘的。
小的時候,我心中總是充滿了憂慮。那時,我住在密蘇裏州的一個農場裏。一天,我在幫媽媽摘櫻桃,我突然哭了起來,媽媽問我為什麼哭,我嗚咽著回答:“我害怕被活埋。”這真是個荒謬至極的憂慮。可是那個時候的我,真的是這樣,總是在暴風雨來的時候,擔心被閃電擊死,擔心女孩子們在我向她們脫帽致敬時取笑我,擔心會被活埋,還怕死後會進地獄,我更怕一個叫詹姆·懷特的大男孩像他威脅過我的那樣,割下我的耳朵……我常常花幾個小時來想這些自以為是的大問題。
許多年後,我逐漸發現在我憂慮的事情中,有99%根本就不會發生。現在我明白,我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無論是在哪一年,大約都隻有三十五萬分之一。我曾經非常擔憂的被活埋,即使是在發明木乃伊以前——每一千萬個人中也可能隻有一個人被活埋。如果我一定要發愁的話,也應該為得癌症發愁,因為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死於癌症,而不是被閃電擊死或遭到活埋。事實上,我們很多成年人的憂慮與我年少時代的憂慮同樣的荒謬。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所擔憂之事的發生概率來評估一下我們的憂慮究竟是否值得,如此,我們就可以克服90%的憂慮。
如果我們查查所擔憂之事的發生概率,就會因我們所發現的事實而驚訝。比如,如果我知道我在五年以內,需要打一場像蓋茨堡戰役那樣激烈的仗,我肯定會嚇壞了。我會想盡辦法多買人壽保險,會寫下遺囑,把所有的財產變賣一空,我會對自己說:“我可能在這場戰爭中熬不過去,所以我最好痛痛快快地活著。”但事實是,根據統計,在50至55歲之間,每1000人中死去的人數和蓋茨堡戰役裏每1000人中陣亡的數字相等。
“幾乎所有的憂慮和哀傷,都是來自人們的想象而並非來自現實。”這是喬治·庫克將軍曾說過的話。當回顧我過去的幾十年時,我發現我的大部分憂慮就是這樣產生的。詹姆·格蘭特也是如此。
格蘭特是批發公司的老板,每次當他去佛羅裏達購買水果時,腦子裏常會出現一些怪念頭,例如“火車萬一失事怎麼辦?”“水果萬一滾得滿地都是怎麼辦?”“我的車過橋時如果那橋忽然塌了怎麼辦?”他雖然為這些水果都買了保險,但仍然擔心因火車晚點,而致使水果賣不出去。他甚至疑心自己憂慮過度而患上了胃潰瘍,他去找醫生檢查,大夫告訴他,沒有別的毛病,隻是過於緊張了。他說:“這時我才明白了真相。”“我問自己:‘詹姆,這些年來你處理過多少車水果。’答案是:‘大概2.5萬車水果吧。’我又問自己:‘出過多少車禍?’答案是:‘大概有五車。’我接著問:‘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出事的概率僅僅是五千分之一!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當我自言自語地說:‘橋說不定會塌的。’我又問自己:‘過去你究竟有多少車水果是因橋塌而損失的?’答案是‘一次也沒有’,然後我再對自己說:‘為了一座從來也沒有塌過的橋,為了五千分之一的火車失事,你居然會愁得患上胃潰瘍,這不是太傻了嗎?’”格蘭特說,“從此,我決定讓概率來替我分憂,再也沒有為胃潰瘍而煩惱了。”
我們可以以查記錄的方式來看看自己的憂慮有沒有道理。曾經的紐約州長埃爾·史密斯總是對他的政客們說這樣一句話:“讓我們看看記錄。”美國海軍也常用概率所統計的數字來鼓勵士氣。
克萊德·馬斯曾在海軍服役,一次,當他和他的夥伴被派到一艘油輪上的時候,他們都嚇壞了,因為這是一艘運輸高單位汽油的油輪。他們每個人都認為:如果魚雷擊中油輪,他們將必死無疑。針對這種憂慮,海軍部發出了一些很客觀的統計數字,指出在被魚雷擊中的100艘油輪裏,有60艘沒有沉到海中,而在沉下海的40艘裏,也隻有5艘是在不到5分鍾的時間沉沒的。也就是說,他們將有足夠的逃生時間。“在知道了這些數字之後,船上的人都感覺好多了。”克萊德·馬斯說,“我們知道我們有的是機會逃生。根據概率來看,我們不會死在這裏。”
改掉憂慮習慣的第三個妙法就是:讓我們看看以前的記錄,根據概率問問自己,現在擔心的事情,在將來可能發生的機會有多少?
不要再鋸已碎的木屑
許多人為過去的事而憂慮,卻不知道他們隻是在鋸一些沒用的木屑而已。過去的事已不可挽回,再為此而憂慮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我家的院子裏有一些留在大石板和木頭上的恐龍的足跡。那是我花錢從耶魯大學的皮氏博物館買來的。館長還來信介紹說,這些足跡是早在1.8億年前留下的。這封信我至今仍保留著。我想就算是一個白癡,也不會想到要返回到1.8億年前去改變這些足跡。可是個人的憂慮卻愚蠢得和這種想法一樣,因為即便是180秒鍾以前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也不可能再回過頭去糾正它。我們可以想辦法來改變180秒以前的事所產生的影響,但對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則無法改變。
要使過去的錯誤產生價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很平靜地分析錯誤,從中吸取教訓,然後再把錯誤忘記。我知道,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但我是否一直有勇氣去這樣想並實踐它呢?回答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告訴你我在幾年前的一次奇妙經曆。
那時,我開辦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成人教育培訓班,在很多城市都設有分部,維持費和廣告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每天忙於上課,既沒有時間,也沒心情去管理財務,由於想得太簡單,沒有想到應該由一個優秀的業務經理來安排各項支出。就這樣過了一年,我才發現了一個很清楚並驚人的事實:我們的收入看似不錯,卻沒有什麼利潤。在發現這一事實後,我本來應該立即著手兩件事,第一件事,我應向黑人科學家喬治·華盛頓·卡佛爾學習。在他破產之後,銀行沒收了他畢生的5萬美元積蓄,當別人問他是否已經知道破產的消息時,他回答說:“是的,我聽說了。”然後繼續教書,把這筆損失從腦子中抹去,然後再也不去提起。第二件事,我應該認真分析錯誤,從中吸取教訓。
可是這兩樣事情我都沒有做。相反的,我卻開始發起愁來。一連幾個月,我都精神恍惚,睡眠質量也不好。我不但沒有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反而接著又犯了一個稍小的同類錯誤。真是“教二十個人怎樣做,比自己親自去做,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