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生不息,生活中的腿腳養生智慧(1 / 3)

夏季,對於老年人而言,除了早晚可以出去活動一下。其他時候是否可以做些活動呢?特別是對於有關節痛的中老年人朋友,是否可以在其他時間做些對治療關節痛有好處的運動呢?當然可以,最簡單的運動方法就是盤腿坐!這種方式有什麼好處?它能夠調節人的呼吸和治療關節痛。

盤腿坐能夠改善腿部、踝部、髖部的柔韌性,從而讓兩腿、兩髖變得柔軟。而且盤腿坐拉近了下肢和心髒的距離,減少和放慢了下半身的血液循環。在總的血液循環流量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因為心髒是供血器官,它的跳動不會因為我們盤腿坐減緩),促進了人體上半身特別是胸腔和腦部的血液循環。通常情況下,盤腿坐主要有兩種方式:蓮花盤和散盤。散盤法是最簡單的一種:隻需將兩腳盤向旁邊大腿那裏即可,雙腿盡量貼在墊子上。

對於剛開始練習盤腿坐的中老年朋友而言,腿一定要盡量貼在墊子上。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盤腿坐的時候我們必須用墊子,因為直接坐於地上,地上的涼氣就會侵入踝關節。另外,大腿盡量貼在墊子上,這樣有助於坐得更穩、更直、更舒服。接下來需要注意的就是盤腿坐的時間問題。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因為還不是很適應,就可以每隔十分鍾左右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盤腿坐。對於初次學習盤腿坐的中老年朋友而言,散盤比較容易,因此應該從散盤坐練習開始。

盤腿坐通常時間不要太長,因為坐得時間太長會兩腿麻木。因此一定要注意休息。

盤腿打坐在佛教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動作,在現如今的生活中,我們通過盤腿打坐也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佛教養生指出,盤腿打坐是很好的養生妙法,因此朋友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漸漸就可以掌握這種打坐的方法和秘訣。但在練習時一定要注意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傳統的體育健身中,人們很注重“四兩撥千斤”,也就是說,在鍛煉的時候要遵照身體的運化規律,利用巧勁兒來鍛煉。而盤腿打坐也用的是巧勁兒。當你站著的時候,全身氣血都處於鬆懈狀態,而如果我們開始打坐,就等於鎖住了下焦,這樣便能更好地疏通下焦和腿部的經脈,從而讓精氣上行入腦,以精補腦。於此同時,身體的氣機都遊轉於上方,這樣也對身體小周天的運化是有利的。在古代,人們就悟出了這個道理,因此他們的坐姿都非常講究。古代的女子坐的時候通常都是采取盤腿法,或是跪坐法(坐在腳後跟上)。在中國所有的功夫中,盤腿打坐都屬於基本功,它可以鎖住身體的精氣,讓精氣上升並能集中。因此,在養生中,我們不要忽視這個妙法。隻要有時間的話,就要多加練習。

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雙盤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身體的柔韌度不夠,很難坐得端正;經過一定的訓練之後,就可以慢慢調整好坐姿,盤住雙腿。

在我國古代,醫學家們就提出了“春捂”的說法,也就是說春天到後不著急減衣。站在中醫的角度去看,“春捂”是很有道理的:它既可以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能預防疾病,是自我保健的良方。

在當代,人們也早已認識到,春季不宜早早脫去棉衣,因為這樣容易受寒,寒則傷肺,而且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而且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疾病的多發季節。雖然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和個人的體質、起居調整有關係。如果“春捂”適當,則可以減少發病的機會。

“春捂”應該捂哪裏呢?事實上,最重點的就是腿和腳。因為腿和腳在人體下半部,而下半部因為距離心髒比較遠,血液的循環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特別是老弱病殘人群,他們極易換上關節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來,專家們對“春捂”有了更科學、更具體的研究,而且還為大家提供了一些供人們在實踐中便於操作的方法和數據。

首先,要學會把握時機,要在冷空氣到來前一兩天就開始做預備。

研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就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一兩個小時,如果晚了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

2.把握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來說,外界氣溫在15℃以下,就可以捂,否則相反。

3.注意溫差: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

春天的氣溫變化通常比較快,可能昨天還春風和煦,春暖花開,而今天就可能寒流來襲。因此,一定要注意,如果日夜溫差大於8℃時,就要“捂”。

4.持續時間:1~2周恰到好處。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的上升當然要減下來。但如果減得太快,也不合適,而且容易感冒。一般情況下,在氣溫回升後,得再捂7天左右,你的身體才能逐漸適應,而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運動之後,其實也應該做一些按摩。因為此時人體的一些穴位都處於“開放”,按摩的效果會比較好。

淋巴按摩:首先將腿部彎曲,呈90度,然後將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並在一起,把這三指放到膝蓋正後方的關節處,用力按壓,大約按壓3~5分鍾,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排水、消除水腫!因為膝蓋後方有很多淋巴結,所以我們如果有空,就可以多按按,刺激淋巴,幫助血液循環。

足三裏穴按摩

位置:

先將腿伸直,找到膝蓋外側的一個凹洞,然後從凹洞往下3寸(約三指並攏寬度),靠近小腿骨外側的凹陷處就是足三裏穴位。

按壓方法:

先緩緩吐氣,然後用手指指腹或指節用力按壓這個穴道6秒鍾,再鬆開,如此重複做20次即可。

承山穴按摩

位置:

踮起腳尖時,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小腿肚上有一塊肌肉隆起,在這塊肌肉正下方的凹陷處就是承山穴,此處按起來會有酸酸的感覺。

按壓方法:

用拇指點按,按壓時應該配合吐氣,而且持續按壓穴位5秒,然後慢慢鬆開,並配合吸氣,休息2~5秒後再繼續按壓,重複做10次即可。

效果:

消除水腫,將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美化小腿曲線。

昆侖穴按摩

位置:

該穴位位於腳踝外側的後方,外踝尖與跟阿基裏斯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壓方法:

一邊緩緩吐氣一邊按壓,每次按壓6秒鍾,重複做10次即可

按完穴道之後,應該喝杯溫開水。

效果:

緩解小腿腫脹,促進血液循環,美化腿部線條。

在民間,小腿抽筋也被稱之為腿肚子抽筋。在醫學上,它被稱之為腓痙攣。小腿抽筋不論是發生在什麼時候,夜間、遊泳或者在其他活動的時候,產生的基本原因都是因為腓腸肌過度疲勞,或者掌管恢複疲勞作用的肝髒功能降低而導致的。人在大量的運動中,因為走路比較多,自然會造成腿腳疲勞。因此夜間或白天如果在運動中出現了小腿抽筋,其實是比較正常的,不要為此擔心。

小腿抽筋時劇痛難忍,但這種情況如果不去醫院治療也可以慢慢自愈。但是持續疼痛和反複抽筋的時間如果比較長的話,就會對人體機體造成比較大的痛苦。因此,下麵我們給大家介紹幾種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讓你更好地應對腿抽筋。

方法一:

坐在床上,將抽筋的那條腿伸直,用手緊握前腳掌,忍著劇痛,向外側旋轉抽筋那條腿的踝關節,這樣劇痛就會減輕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在旋轉的過程中,動作要連貫,要一口氣轉完一周,旋轉中間不能停頓。旋轉時,如是左腿,則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是右腿,則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如有人幫助你旋轉,因為對方和你麵對麵,所以施治者要注意旋轉方向不要弄錯。另外,在旋轉的時候,應該將足向外側一扳,然後折向大腿方向並旋轉一周,要用力一點,讓腳掌上翹達到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