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教徒跪下,前南唱著上帝!請憐憫我們吧!張恩勒認為他們的祈禱聲像鵝叫,但最令他覺得失望的是,那些主教們的態度傲慢、無知、多為文盲。雖然如此,人們對教會仍持深切誠摯的尊敬,全國1/3的財富更掌握在教會手裏;
教會的怪異行為令張恩勒自思不解,此外,他也強烈感到皇帝的絕對權威。
1200年,蒙古人曾在此成立欽察汗國。西歐各國正當曆經二世紀的文藝複興時代時,莫斯科大公國的人民則正在殘忍的蒙古人虐政下飽受蹂躪。這段期間,大城市和小的村鎮全被焚毀,幾萬人遭受屠殺,僥幸生存者也無從謀生,更逞論提高生活水準。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終於擊退蒙古人,成為獨立國。但是,或由於長期的戰爭,莫斯科大公國在科技、政治、藝術、學問上始終追趕不上西歐諸國。
蒙古人在俄羅斯文明留下深刻、唯一的痕跡,就是政治的教訓。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充分的領悟這次教訓。他自封為帝,登上俄國第一任皇位。他使用武力鞏固政權,建立秘密警察製度、捕殺貴族、奪取國內貴族階層的權力。實行恐怖統治,甚至派軍隊到每一個市鎮、村莊,刺殺反對他的人。
他又建立農奴製,頒布一係列法全,使農戶緊緊依縛在工地上。統治全俄後,他把注意力轉移至其祖父之敵蒙古人身上,以裏海為根據地,趕走蒙古人,把俄國南端的國境拓展至窩瓦河下遊盆地。
伊凡皇帝之權力基礎,在於他擁有對龐大俄羅斯軍隊的絕對指揮權。所有士兵除了皇帝頒賜的東西外,一無所有,對皇帝是絕對的忠誠。
張思勒非常欽佩俄羅斯軍隊鋼鐵般的紀律與效忠的決心,他記錄道:這些軍隊是由高度耐寒的人民所組成,在冰寒地凍的戰場上,他們滿足寒冷的食物。不理會大風雪的襲擊。睡覺時,脫去外套,把裸露的背對著小火,橫著身子就地而眠。在寒冷的水中,混入些許牛奶,他們居然認為是最佳的飲料。
張思勒所帶來的手織品,很快地便找到買主,他認為將來很可能與這個國家有長久固定的貿易往來,因此他要求一些俄羅斯人提供貨品讓他帶回國。
貨品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亞麻、大麻、臘、糖蜜、鹽、油,最具價值的是皮毛類,計有銀狐、海狸、海豹,最貴重的是水貂、黑貂、灰貂等等。
張思勒對與莫斯科大公國貿易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伊凡皇帝也為將來能與英國建立友好關係而感到高興,因為伊凡皇帝要繼續對蒙古人作戰,在軍用裝備上急需得到西歐國家的支持,而英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同盟者。
1554年,張思勒回國時,帶著伊凡皇帝致英國當政者一封歡迎英國人的親筆函。函中說明將來英國商人再訪俄時,準許享有貿易上寬大的特權。
在張思勒屠俄期間,登基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他的航海成果完全滿意,而且馬上頒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特許狀,促其立即派遣商人前往俄國,勿喪失良機。
英國商人認為俄國是一個極大的新市場,而且,這個新市場將可由英國獨占。
從此,英國與俄國開始了積極的通商往來。第二年,張思勒再次訪俄,輕易的賣完了英國商品,而且受到克裏姆林宮盛大的歡迎。冒險商人公司所主持的莫斯科公司也得到了皇帝頒發的公開特許狀,也就是說英國的公司可以在俄國領土自由買賣,不受任何限製。
然而,張思勒卻沒能再度親自將這個好消息帶回英國。因為探險船隊在回航的途中,於蘇格蘭外海,遭遇暴風雨襲擊,張思勒和大部分船員均葬身海底。
安東尼·詹肯生繼張思勒之後成為駐俄貿易使節。他因為曾經前往小亞細亞、北非等地旅行,所以旅遊經驗豐富。與前任張思勒相同,他同時也任莫斯科公司代理人及伊莉莎白女王派往俄羅斯的特派大使。
詹肯生在1557年12月到達庫姆洛,改乘馬拖雪車,由護衛隊隨行,前往莫斯科。他們每走64公裏就要換乘一次馬,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目的地。
詹肯生抵達莫斯科時,正逢皇帝舉行盛大豪華的聖誕宴會,他因此被邀請到席參加。
在宴會席中,皇帝又邀請詹肯生參加數天後將要舉行的聖誕節第十二夜水的祝福祭典。祭典儀式是從莫斯科市內最大的教堂開始,路上排滿一長列的人群,直延伸至莫斯科河岸。主教們領著隊伍,手持著聖像和木造的大十字架,皇帝和全國各地的領主跟隨在主教後麵,緩緩行進。
隊伍籠罩在蠟燭光中,沿著彎彎曲曲的市區馬路前進,走向河岸。抵達河邊的第一項儀式就是在凍結的河麵上打開一個大洞,然後由總主教謹慎的從凍洞中舀出祝福的河水,並將河水撒在皇帝和領主們身上。
祭典的尾聲,大家都把孩童和病人丟下水,再很快的拖上岸,然後替那些潛入水中的韃靼人洗禮。
詹肯生後來才知道,這種強迫性的洗禮是使異教徒改變信仰的最有效方法。
蒙古人紛紛被趕入河中,有些被淹死,幸存者則拚命遊上岸。岸邊的俄國神父,向他們揮動十字架,然後他們就成為正式的教徒。這就是俄國改變異教徒信仰的方式。
詹肯生在俄國期間還注意到許多怪異的習俗。他覺得有很多習俗都是合理,不可理喻的。例如:俄國人認為,女人在一周內沒被鞭打一次的婚姻不會幸福,而女人自己也承認,她們不會愛上不打妻子的男人。
事實上,在俄國,女性是毫無人權和安全保障的,丈夫若要再婚,隻需趕走原有的太太,或用鞭子將她打死就可以,這在法律上是被許可的。
1558年4月,詹肯生得到皇帝的許可,前往俄國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區旅行,由於此地時有土匪出沒,所以他帶了衛兵,沿南瓦河而下。
一行人到達窩瓦河口,詹肯生有生以來首次親眼目睹蒙古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極為驚訝。
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遊牧為生,很瞧不起那些載培農物的人們,並認為基督徒的身體之所以衰弱是因為:隻吃小麥等雜糧的穗製成的麵包。蒙古人常生食馬肉,喝發酵的馬乳。
阿斯特拉罕地的蒙古人生活,與都市生活可謂南轅北轍。由於伊凡雷帝的軍隊,4年前才討平此地,戰爭的痕跡仍曆曆在目。阿斯特拉罕彌漫著死亡的陰影,饑餓、疾病使無數人死亡,腐屍堆積如山。約有10萬人喪失生命,幸存者生活悲慘,多數淪為奴隸被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