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莫斯科探險(3 / 3)

詹肯生記載:一片麵包就可買到幾個蒙古小孩。

詹肯生一行人仍不放棄前往中國的希望,於是乘船橫越裏海東行,跟隨隊商前進,企圖訪視布拉格的蒙古汗國。然而,離開裏海走了約1300公裏的詹肯生,卻被當地的可汗驅逐出境,悵然的回到莫斯科,向伊凡皇帝辭行後,便返回英國。

在英格蘭,自從年輕的女王伊莉莎白即位以來,國內仍呈繁榮態勢,女王對於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熱度有增無減。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二度赴莫斯科。這次他與俄國簽妥協定,約於獨占了俄國的貿易市場。

詹肯生完成使命,伊凡皇帝不但同意英商獨占通商權利,並答應拒絕他國商人的貨品,但是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簽定一項密約。因為伊凡皇帝已經感覺到國內存在著的敵人,威脅了他的生命。

密約寫道:朕若迫不得已退位,希望英國能給予庇護。伊莉莎白女王欣然同意提供伊凡皇帝流亡之所。但卻拒絕了在伊凡皇帝與蒙古作戰期間向俄國提供接助的請求。

然而女王的回信,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傳送到伊凡皇帝手中。這時,女王又下達命令,禁止英國人民使用毛皮,而當時毛皮是俄國最主要的輸出品,女王的本意是,希望能保護國內的羊毛工業,但是,伊凡皇帝卻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

為了報複,伊凡皇帝取消了過去給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權,使英商陷於困境。英國蒙受嚴重的損失,雖然前後派出數位大使努力爭取,亦告無效。

最後,傑勒·郝斯爵士以大使身分前往拜見伊凡皇帝時,以臨危不懼的英勇氣概折服了這位統治者。傑勒晉見伊凡皇帝時,拒絕脫帽,伊凡皇帝生氣的說:

曾經有一個人拒絕脫帽,他所得到的懲罰是,把帽子釘在他頭上。麵對這種威脅,傑勒仍不為所動地回答道:天下最偉大的女王派我來出使,女王在帽子上從不配麵紗,也不會對世界上任何的君主脫帽。我是這種女王的代理人,所以我絕不脫帽。

伊凡皇帝對他這種不懼強權的精神很佩服,於是對周圍的領主們說:

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能對自己的君王絕對忠誠,又具有臨危不亂勇氣的忠臣,你們都應以他為榜樣。又有一次,傑勒不聽勸告,拒絕爬上禦座中的樓梯,於是被兩位大臣左右挾持,拖出門外。

派遣到莫斯科的英國使節人數,至伊凡皇帝晚年減至最少。而皇帝年紀愈大,行動愈狂肆,恣意的殘殺迫害。

一直到1584年,伊凡皇帝死後,才保持了幾年的和平,但是,當可多諾夫皇帝崩逝後,俄國又發生血腥的內戰,進入了極度的混亂。

貴族之間彼篡奪帝位,因此陰謀、暗殺、內亂迭起,史稱動亂時期,1613年,米海爾·羅曼諾夫登基後,動亂才宣告結束。

羅曼諾夫王朝一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國才結束持續了300年的君主專製政體。

米海爾皇帝在位期間,西歐各國的旅客、商人又大批重新造訪俄國。這個時期,俄國自動地請求與世界各國通商,因此許多國家包括英國都派了使者前來。

一位名叫亞當·歐裏雅斯的學者,曾隨使節團三度前往俄國。他的目的是想調查俄國人的風俗習慣並記錄下來,他同時還搜集了不少具有價值的資料。

1634年,歐裏雅斯第一次來到俄國時,曾騎馬路過北方的某個村莊,不幸的是他遭到了一大群蜜蜂的攻擊,馬匹受驚,發狂的來回奔馳,騎在馬上的人驚惶失措。幾天後他才曉得,原來那個村子的居民不歡迎陌生人,所以故意招惹蜜蜂,借以攻擊他們,想使他們知難而退。

根據歐裏雅斯的報告,俄羅斯人身體高大。精力充沛,膚色白似歐洲人。至於俄羅斯女人體格適中,臉型尚可,可是常愛在臉上塗上一層厚厚的粉,好像貼了一片肉。如果她們不這樣亂抹,麵貌仍算姣好。

和張思勒在俄時相同,莫斯科市區經常起火,原因絕大多數是抽煙不慎。在歐裏雅斯訪俄的初期,市區剛頒布禁煙令,他看見俄國人個個悶悶不樂,可能就是不滿此項規定吧!依歐裏雅斯的觀察,俄國北部的居民是一群愛打架的家夥。

歐裏雅斯對俄國人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很氣憤。俄國禁止人民出國旅行,違反者馬上處死。俄皇為使人民安份的過奴隸生活,而不讓他們知道外國的各種自由製度。

一般而言,俄人對學問的研究工作漠不關心。的確,全國國民的生活在專製的約束下,是不會有心情去關心別的事。他們對外國人沒有一點興趣,更不會有學習外國人長處的興趣。

事實上,由於俄國禁止人民不習他國語文、文化,因此對於外來訪客,俄國人民一般都抱以懷疑態度,抱待一種戒備心理。

1616-1663年,駐俄的奧地利大使奧古斯都男爵,很不滿地說:在俄國,和平期間的外交官和戰爭期間的俘虜的生活毫無差別。奧古斯都住在莫斯科時等於被軟禁。

他們對科學一無所知,也不關心祖先留傳下來值得紀念的曆史事跡。而且鄙視外國的思想,但是,因為俄國本身對科技的研究不夠,因此想要完成更高深複雜的工作,一定得由西歐等國輸入技術。

於是,俄國召聘了許多外國專家,其中包括一名英籍醫師撒纓·可林斯。他於1661年到達莫斯科,職務是皇帝的專用禦醫,他對俄國人最深的印象是:俄國人畏懼學問,像畏懼怪物或鬼船一般。他在這種落後的社會度過了9年的時間。當然,這隻是幾個歐洲人的個人見解。

今天的俄國,提到西伯利亞便使人想到陰狠殘毒的勞動集中營,和在其中慘死的數不清的政治犯。撒纓醫師居俄期間,尚未有公開的西伯利亞集中營。俄人稱呼此地為希密露,和現今西伯利亞之意迥然不同,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名稱。

對大多數的俄人來說,希密露是中國長城可到達之廣大未知領域,雖然危機四伏,而許多財富寶藏正埋在這個邊境地域。

俄國的潛在市場是廣闊的,但隻靠英商單薄的力量是難以挖掘的。想要征服西伯利亞,需要具有能適應這種土地的壯健體格以及富有旺盛精力的人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