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歐洲人的中國探險之路(3 / 3)

英國政府在北極探險的目的,主要是擔心俄羅斯帝國對北極的野心一旦得逞,英國的海權範圍必定愈來愈小。

更讓英國人擔心的是,自從白令在阿拉斯加登陸以後,俄羅斯的貿易商及獵人,便陸續地湧向阿拉斯加,1784年還在阿拉斯加的科達克島建立第一個白人殖民地,接著又設立貿易公司,獨占了整個阿拉斯加的貿易。

俄羅斯人的舉動,引起了英國人的強烈不安。1818年,英國國會決定對尋找西北航路,和有關到達北極點的計劃,給予財政上的援助。同年5月,英國海軍立刻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北極探險隊,並分為兩組,第一組的目的是盡可能到達北極點,第二組的目的,則是通過大衛斯海峽,尋找西北航行路線的入口。

海軍中校約翰·羅斯擔任第二組的隊長,副隊長則是後來成為北極探險隊主要人物的年輕海軍軍官愛德華·巴裏上尉。

1818年8月底,巴裏和羅斯乘著伊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駛入蘭卡斯特海峽。當時的人都認為蘭卡斯特海峽是前往北極的最佳路線。但是,伊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在海峽中航行了一天,羅斯突然命令停止前進。

原來,羅斯發現前麵有一連串的陸地和山脈從北向南方延伸,可是副船長巴裏和其他的隊員,卻除了安靜的海麵以外,什麼也沒有看見。然而,羅斯卻堅持看到了山脈和陸地,並且為了向英國海軍部長表示敬意,他特別將這座山脈命名為柯洛加山,接著便命令依莎貝拉號和亞曆山大號返回英國。

對於羅斯的中途而返,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羅斯的柯洛加山脈故事,隻是一種回國的借口而已。這種蓄意不良的謠言不但破壞了羅斯的名譽,同時也使得海軍部長無法向政府交待。因此,英國海軍又組織了第二次的探險隊,前往蘭卡斯特海峽確認柯洛加山脈的存在。

第二支探險隊愛德華·巴裏為隊長,率領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於5月11從英國啟航。

此次航海,巴裏的赫拉克號和克立巴號開啟了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航路的海域,對於西北航路的發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考察船到達蘭卡斯特海峽時,船員們從瞻望台報告,前麵沒有任何山脈。此時,他們是位於西經83度12分,距離海峽沿岸僅數公裏,較前羅斯所到達的地點更為深入,但是仍然看不到山脈的存在,證實柯洛加山脈純屬幻想。

三個月後,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進入今天稱為巴羅海峽的寬廣海域時,被巨大的流冰所封鎖,隻有往西才有能夠勉強前進。

9月初,探險隊通過麥爾維海峽,到達西經110度線。根據英國國會於1818年通過的法律,所有的船員都可以獲得五百英磅的獎金,但是,他們絲毫不覺得喜悅,因為站在赫克拉號了望台上的巴裏,發現前麵盡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船隻拋錯了。

他們隻好在哈涅岬東部等待冰雪融解。然而,氣溫卻一直繼續下降,赫克拉號和克立巴號,隻好進入海灣過冬。

巴裏和他的探險隊員在那兒度過了三個多月的漫長的冬日,幸運的是所有的船員都很健康,精神狀態都很好,為了不讓他們患思鄉病,隊長巴裏十分嚴格地指揮隊員們工作和訓練,過著有規律的生活,同時到了夜晚便舉行舞會,每隔兩星期舉行一次競技比賽。

1821年8月,巴裏很想突破被冰封鎖的行程,但是流冰仍然有15米厚,並且互相重疊,根本不可能完成通過西北航路的計劃。他們隻好回國待命。

1824年,巴裏又回到了北極,他這次航海的目的,是要調查巴芬島周圍的海域。他在那裏度過了兩個冬天,然而冰麵卻擴展到巴芬島南端來,夏天的海麵則遍布濃霧和無盡的暴風,致使巴裏這一次的探險,又以失敗告終。

1821年,英國國會曾通過快議,決定獎賞最先到達北極點的人。因此,原本積極探險西北航路的英國海軍,便計劃將目標指向北極點,同時將探險酉北航路有重要功勞的巴裏,視為最佳人選。

1827年春末,巴裏再次率領28位探險隊員,駕駛曾經在西北航路探險中活躍一時的赫克拉號,前往斯匹茲卑爾根群島。到了斯匹茲卑爾根群島的托倫貝爾格灣,他們便下船,改成在冰上步行。他們拖著兩艘小船,繼續在冰群上往北前進,遲到有水的地方,就劃著小船通過。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行進,巴裏探險隊終於在1827年7月26日到達北緯82度45分的地方,距離北極點隻有800公裏。然而,這時候隊員們的疲勞也到達了頂點,他們隻好再次撤回英國,此後的半個世紀,再也沒有人到達巴裏到達的地點。

為了前往中國,從遠古時代開始,西北航路的發現便是探險家們的夢想。但是由於北極殘酷的自然環境的製約,以至於經過了4個世紀,西北航路仍然未被發現,使得北極探險家們的長期夢想,一直拖延到近代的20世紀才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