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船支,歐洲的探險家巴倫支和他的隊員們,初次被迫在北極度過冬天。在這個遙遠的地方,麵對酷寒的氣候,隊員們使用殘破的船支,建造過冬的房子,同時將船上所有可供利用的裝備,如床鋪、燈等,都搬進了新建的房子。
冬天,氣候十分寒冷,連床單也結了冰,酒也冰凍了,北極熊體內能當做燈油的脂肪量很少,從油燈中冒出來的煙,往往又會熏得小屋內連呼吸都困難。由於沒有柴火取暖,夜裏上床以前,一定要用加熱過的石頭代替溫水袋,放在腳部才能入睡。
隊員們在困境中同心協力,終於捱過了嚴冬。他們知道,要獲得外力的援助希望實在不大,想返回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到喀拉半島去,然後再設法渡過。
6月中旬,天氣逐漸暖和,隊員們把殘破的船重新整頓一番,將剩下的食物及日用品都裝在上麵,重新踏上了征程。
海上的浮冰融化了,他們奮力劃船前進,遇到風就把機張起來,被冰阻擾時,就拖著船在冰上行走,最後,這些荷蘭人克服險境,完成最艱辛的長途旅行,到達喀拉半島。這時巴倫支隊長已因體力不支而去世。
巴倫支探險隊的失敗,使原本在東方的海上勢力超過西班牙的荷蘭人放棄了尋找西北航路前來中國的欲望。從此英國負起北方航線的重擔,英國的亨利·哈得遜和威廉·巴芬也因此成了北極航路的發現者,在北極探險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得遜1607年便到達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西方,即北緯80度23分處。後來,他更獲得倫敦實業家的支持,為爭取加拿大北極圈內的領土權而遠征。
1610年,哈得遜乘坐發現號進入有很大旋渦的海--哈得遜灣。起先他以為將不難找到前往中國的道路,但是船卻被冰所封鎖,他的探險隊隻好在那兒過冬。
不幸的是因為部下叛亂,哈得遜獨自一個被拋棄在北極島上,沒有任何食物和武器,一代偉大的探險家,隻得含恨而終。不過,北極探險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叛變後的部下仍然駕駛著發現號,繼續哈得遜灣的探險。
1616年,英國另一位優秀的航海家威廉·巴芬,指揮50噸重的船,經過格陵蘭西北部,穿過麥爾維灣的冰群,到達現在美國的航空基地所在地杜裏。然後,又在危險的海域,發現了瓊斯海峽和蘭卡斯特海峽。在這裏,巴芬突然發覺指南針有很大的變化,經研究後才獲知了地球磁北極的存在。巴芬於1619年8月返回英國。這次的探險是19世紀以前所有探險中範圍最廣收獲最大的一次。
當英國和荷蘭的探險家在北極海活動時,俄羅斯人也越過廣大的西伯利亞,向東擴展勢力。尤其是彼得大帝即位後,更積極努力於亞洲殖民地的建立。到了17世紀後期,俄羅斯的勢力便到達了太平洋上的堪察加半島。
1725年,彼得大帝為繪製地圖,又派出大規模的探險隊,探險整個西伯利亞的北部海岸地區。彼得大帝將這一項重任,交給丹麥人維特斯·白令。首先他要白令帶領25位隊員,從歐洲越過亞洲大陸到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進行長達1000公裏以上的內陸調查;在第二次出航時他又命令白令繞過堪察加半島,在美洲大陸的海岸登陸。
越過俄羅斯境內四大河時,最大的困擾是物資的輸送困難。然而白令和隊員在周密的計劃和合作下並沒有屈服。夏天,西伯利亞是一片潮濕的草原,但是一旦進入初冬,便有無數的大風雪不斷來襲。不過,他們仍然設法到達了太平洋岸的鄂霍次克。從此,他們唯一的任務便是等待,等待彼得大帝將環繞堪察加半島的船隻送來。
1727年夏天,白令等了將近一年,終於獲得了一艘船,他們立刻進行堪察加半島的探險。一直到第二年他們才又獲得另一艘船。
探險隊繞過堪察加半島,航行到安那地爾灣,並通過命名為聖羅林斯的島嶼,進入白令海。但是,夏天已經進入尾聲,為避免碰上結冰期,白令隻好下令返回鄂霍次克。
第二年夏天,他們進行第三次的探險,但是成果並不理想。5年後,白令才結束探險,返回聖彼得堡。
1734年他又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到達鄂霍次克。這次他等待了6年,才乘著聖彼得號,從堪察加半島前往白令海探險。最後,他們終於看到阿拉斯加的聖艾裏亞斯山,並在美國西北部海岸登陸。
在這關鍵時刻,白令和隊員卻都患了嚴重的壞血病,白令擔心無法在那裏渡過冬天,便決定立刻回國。不幸的是,他們的船在經過白令島時,遭到暴風雨的襲擊,致使18世紀最偉大的北極探險家在1741年客死異地。白令雖然不幸逝世,但他卻出色地完成彼得大帝交給他的探險任務。
1744年,俄羅斯人為了和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交易,使依循著白令探險隊的航行聯絡線,登陸美洲大陸,並往南深入舊金山,最後,甚至將阿拉斯加並入俄羅斯帝國的領土。
與此同時,英國人也在北極的加拿大內陸和部分海岸進行大規模的探險。19世紀初期是北極探險的黃金時代。當時,英國政府對英國海軍寄予三大期望,希望他們能環繞世界、探險加拿大北極沿岸,並在美洲北方尋找新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