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存中】
家鄉挖塘了,我很高興。春節回家,特地去看。那塘挖得好。是用溝機挖的,塘岸氣派,塘方正,顯示出現代化的水平。
我的家鄉在浠水縣竹瓦鎮燕山村七組。那裏地處巴水河畔的山地上,由於地勢高,自古以來,水是我們村的命脈。相傳我們何姓祖先明代洪武年間從江西瓦屑壩遷來時,朝庭下令“先到為君,後到為臣”,“跑馬圈地,插旗為界”。我們的祖先來遲了,水源好的地方被別的人家占去了,就帶領子孫在燕兒山下居住。千多年來我們的祖先為了水源在燕兒山用盡心機。我小時候聽我父親說,我們村子周圍的塘,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是挖的。我們村子周圍有七口塘,父親說那叫七星映月,供著村中的生命欣欣向榮。
那時候我們村子周圍的塘,呈梯形依次而下,春時不浪費一點雨水。我們生命中的塘,有著嚴格的分工。村門口的第一口塘叫殿池,殿池是洗片塘,養著荷花,是供月子裏的女人和小孩洗衣物的。下一口塘叫長塘,長塘是洗菜和洗衣的塘。塘裏不準有水草,水草長起來了,就有專人割掉,一年四季保持著水的幹淨。長塘下麵是吃水塘,吃水塘更為嚴格,不準洗菜,不準洗衣服,不準牛下塘浴水,更不準人下塘洗澡。雨天村子裏所有的水,不準流入吃水塘。天旱時,就是再幹,吃水塘的水不能動。吃水塘下麵是大沽塘。大沽塘才是灌溉的塘。千多年來我們生命的塘,在日子裏井然有序,垸中沒有一個得癌症的,所有的生命都健康成長,得享天年。那時候每到冬閑,隊長就帶著垸人,挑土加固塘岸,將塘岸整得像壩。還有泄水口和出水道。這是每年必做的功課。全垸所有的人必須參加。我們的池塘,除了吃水用水之外,還保證了稻田的灌溉,那時候種的是一季稻,相對來說用水比種兩季稻少一些。大集體的時候,引進了二季稻,我們村的池塘灌溉用水就吃緊了。這時候白蓮河水庫修成了,東西幹渠可以灌溉全縣,盡管我們燕山村是水尾子,但是輪到我們村放水的日子,全垸老少齊上陣,不分日夜,守在渠道邊,也能將水流到我們的田裏。那時候我們垸子裏的旱地,幾乎都改成稻田,種上了稻穀。那時候我們所盼的是水,我們驕傲的也是水。總之水還是有。那水幹淨,養命養田。
後來體製變了,渠道毀了,白蓮河的水再也流不到燕兒山。那渠水隻能是傳說。再就是我們村子周圍的七口塘,塘岸再也沒有做過,任其毀塌,不成形了。塘泥多年沒人問津,池底平了,淤得不成樣子。開始幾年我們垸子的人還種二季稻,由於水源吃緊,慢慢變成種一季,好在袁隆平的雜交稻產量高,一季也能產一千多斤。隻是原來的田慢慢變成了地,地裏能種什麼就種什麼,沒收成也沒人計較。再就是種田的人慢慢少了,衝裏的田,荒了的也不少。再就是垸裏的人再不吃塘裏的水了,一家打一口機井,抽水吃。塘裏的水質變壞了,也沒人計較,反正不吃就是。塘裏成了垃圾場,尼龍紙、塑料瓶和玻璃瓶,隨處可見,塘就任其淺,任其荒,任其髒,讓人痛心。近幾年我們垸子的人,發現機井的水變質了,有味兒了,才明白地下水開始汙染了。垸中有人開始得起了癌症,這就不是好事,於是慌了起來。
我帶著子孫回家過年,祭祀祖先,向垸中長輩和兄弟拜年。特地去看那口挖了的塘。那口塘縣裏補了二千元,由兩家養鴨的人家各出五千元,花一萬二千元挖的。那兩戶人家在挖好的塘裏上養鴨子,下養魚。春節期間,塘裏的水還沒有漲起來,縮在塘心裏,那鴨子多,恐怕有兩千多隻,鴨多水少,那水就綠得深,發臭。據垸人說養鴨子的塘裏養的魚根本不能吃,汙染了呢。於是我就想,我們生命的塘口口都不能忽視,口口都要挖,口口都要清亮。而且挖了之後,要製訂相關的關於維護生命之塘的鄉規民約,約束短視和利益驅動的行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們鄉村社會才能步入正常的生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