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峰】
2012年2月21日,正是龍年正月的最後一天,歡度新春佳節的興奮方才消退,我們就接到了“三萬”辦的通知,省、市兩級檢查組將對這次“三萬”活動中修建的塘堰進行驗收前的預檢。我們孝感市文聯工作組負責的應城市長江埠辦事處雷嶺村,所挖的詹咀灣組的一口塘,從動工到掃尾,從籌資到籌勞,從進度到質量,方方麵麵都比較主動和認真,受到幾級“三萬”辦的關注,多次安排孝感市、應城市的主要領導前來點上查看。這次自然又要到我們的駐點村來檢查了。盡管才回孝感休整幾天,但是接到這個訊息,我不敢有絲毫馬虎,帶上兩名工作隊員,迅速向雷岑村奔去。
車子在寬敞的孝應公路上奔馳著,沒有關嚴實的窗縫中,透進已顯得相當濃烈的春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這使我本來愉悅的心情,更加興奮起來,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出近百天來進村挖塘的曆程。
2011年11月30日,孝感市在大禮堂隆重召開全市“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的動員大會。會上市委領導傳達了全省新一輪“三萬”活動精神,並對全市新一輪“三萬”活動進行了部署。會後,遵照市委的統一安排,我們於12月2日,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方明才的帶領下,入駐了雷岑村。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到十八歲才到城裏上學、工作。在我的印象中,農村裏的塘堰俯拾即是,可謂“百步之外必有一塘”,因此,認為專門組織工作組到農村幫忙挖塘,似乎是有點小題大做,“無事生非”了。但是當我們進入雷岑村,與村幹部交談並實地查看後,我不禁深深歎服這項活動的及時和必要了!
雷岑村地處應城市東部,是典型的丘陵地帶,有3個自然灣9個村民小組,人口1290人,耕地960畝。這個村曾經有大小塘堰36個,可以說天然蓄水十分豐富,但這都是“曾經”的事情,近20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曾經的塘堰都已淤塞成田,幾個自然灣邊的尚存塘堰,又皆汙染嚴重,根本不能使用。雷岑村因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南麵的東西汊湖和東邊的河水,均無法引來,因此,每逢旱情,就缺水嚴重,甚至出現飲水困難。前幾年,村鎮合力,解決了自來水的問題,但農田用水,就沒有辦法了,隻有眼巴巴地望天長歎。尤其是去年夏秋之季,那一場大旱使這個村幾乎所有的農田幹裂成口。在情況十分緊急的情況下,村裏爭取上級有關方麵的支持,突擊打了兩口機井,保住了兩個自然灣的糧食收成,但詹咀灣還是遭受了重大損失。
通過初步了解,讓我們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對農村塘堰的現狀有了深層次的認識。自農村體製改革以來,由於投入體製和管理機製的不完善,農村塘堰疏於管理,年久失修,淤積毀損嚴重,蓄水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全無,大部分塘堰基本上屬於“篩子塘”和“碟子塘”,喪失了原有功能。這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挖塘對於當前農業生產是多麼的緊迫和重要。
隨後幾天,我們工作組與長江埠辦事處領導以及雷岑村委會的一班人,對全村的用水情況進行了反複調查和研究,根據實際需要,確立了在詹咀灣挖一口當家塘的方案。
在整個雷岑村,由於長應公路穿村而過,詹咀灣被割裂在公路的南邊,去年所打機井之水不能受益,原有的八口小塘均已淤塞,不能蓄水,全灣三百多畝農田基本靠天收。該灣群眾早已盼望能夠改造一口當家塘,以改變看老天眼色的現狀。
距詹咀灣不遠的地方,原有兩口緊緊相連的小塘,上方僅有二十多畝農田,下方則有三百多畝農田,其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如果有效地把這兩口塘改挖好,當能非常好的把這個灣的農田用水予以解決。當我們在這個灣走訪時,灣裏的群眾幾乎眾口一詞地希望改挖這兩口塘。這兩口塘中間,僅有一條不寬的堤埂相隔,實際上可以按一口當家塘處理,這確實是最理想的地方,於是我們確立了挖這口塘的思路。
目標既定,就靠實施了。而任何工作的實施,其決定因素又在於人。就挖塘這項工作來說,關鍵在於村幹部的戰鬥力。雷岑村黨支部書記張正群,是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村幹部。他本來在武漢做生意,且做得很好,並帶活家族成員在致富路上先行一步。2006年,村支部換屆選舉,他人不在家,卻被選為支部書記。當時,他的生意正是紅火的時候,家人均反對他回村任職,但他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副擔子。他想,上級領導支持我,黨員信任我,群眾看著我,作為一名黨員,在這個時候,沒有退縮不前的道理,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道理,有的,是帶領群眾致富的義務和責任。
張正群回村擔任支書以來,幾年間使雷岑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帶頭集資辦起村磚瓦廠,為村級集體經濟開辟了財源;跑省市相關部門籌資,硬化了村裏的十多公裏路麵;將長江埠自來水廠的水引進每一個村民家,徹底解決了村民飲用水的問題……他自己雖然在收入上減少了,卻把雷岑村帶上快步發展的軌道。因此,他在雷岑村受到廣大村民的擁戴,有著很高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