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詭異的大自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2011年湖北省四季連旱,50年未遇的旱情,如野火燃幹柴般的在荊楚大地上迅速蔓延,殃及之處土地龜裂、草焦塘枯。大旱中,湖北境內無數水田栽不上秧苗,連人畜飲水都岀現了困難。棗陽吳店鎮二郎村的村委會主任楊遠甫感慨地說,我活了快60歲了,有三個沒見過,一是沒見過滾河水斷流(滾河是吳店境內的一條河流);二是沒見過鎮上人沒水吃(吳店鎮5萬多人靠水車供水吃);三是沒見過秧插不上(他管轄的村民小組有1500多畝水田沒有插上秧)。我們基層幹部每天都為水焦心呀!
麵對抗旱,湖北很多地方出現“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的尷尬。
春播時節,省“三萬”辦公室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駐點的工作組立刻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抗旱救災的工作中去。湖北省委省政府協調三峽水庫加大流量,每日以十幾個流量抽水。各灌區以最大馬力日夜抽水抗旱,力保春耕生產。一時間,水泵成為重要的抗旱工具。但多地農村由於水泵疏於管理,已經失去了抗旱的功效,有的村根本沒有水泵。在這緊要關頭,“三萬”駐點工作組立即自籌資金為當地村民購買水泵,投入抗旱救災中。因為水泵需求量太大,當時湖北省境內市麵上的水泵幾乎被購買一空,不得不到外省去購買。據說,當時浙江等地生產水泵的工廠往往來不及最後噴漆,就被湖北人給匆忙購買走了。
五十年一遇的大旱情,充分暴露出農村水利基礎建設薄弱的問題。由於水利渠道最後一公裏的年久失修,河道堵塞明渠毀壞,有許多地方往往是有水也流不進農民的田間地頭。而用於蓄水的堰塘,因為多年來無人管理,大部分都成為“碟子堰”、“篩子堰”。有的堰塘裏淤泥一米多深,根本蓄不了多少水;有的堰塘裏麵長滿了草,村民在裏麵放牛放羊;有的堰塘幹脆就種上了樹。
棗陽七方鎮水利站的楊站長對我說,目前農村的許多堰,裝一點就滿了,放一點就完了,出太陽就曬幹了,根本不能在抗旱排澇中發揮作用。
關於堰塘失修的現狀,有位鎮領導這樣對我說,自從1979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取消了義務工,農村不再有三十年前那樣大規模人海戰術修水利的事了,現在還在吃三十年前的老本。大多數塘堰、水渠因為缺乏整治,有許多渠道淤泥嚴重,渠底比兩邊的田都高。還有的水渠兩邊被開墾種地,水渠根本無法發揮作用。這位鎮幹部還說,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民的稅費負擔重,個人根本無力承擔修水利的費用。這幾年各村的堰塘大多承包給個人,承包者由於對承包時間的長短不確定,義務不明確,也不願投資。另外,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勞力缺乏也是堰塘未得到整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棗陽琚灣青龍村,我熟識的一位老鄉告訴我,每年插秧,他們都要為水心焦,因為塘堰越來越淺,蓄水量越來越少。當我問為什麼不用水庫裏的水時,老鄉說,他們那是水庫的末端,南郊水庫的水流到青龍村要三級提水(每一級提水都要用水泵把水再提高,水電和人工費都要另外加價)。由於水道不暢,三股水流到他們田裏也隻剩下一股了。老鄉掰著手指頭給我算了個賬說,水庫的水流到他們田裏,一畝田的水費要200多元,根本用不起了。好多田都不得不改成旱地了。
有位鎮幹部歎著氣對我說,我們鎮政府每年要花大量的精力對付因為水糾紛械鬥上訪的事件。去年大旱,當地市政府拿出30萬元給農田送水,老百姓看見水都像看見了肉一樣撲上去搶,鎮政府的幹部每天加班日夜守著,一直看著水流到地裏才敢放心撤走。說到這,他無可奈何地說,那時候,我們鎮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一個字:水!
麵對巨大的旱情,從春播開始,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人就風塵仆仆地趕赴各地指導抗旱救災工作。2011年8月1日,省委書記李鴻忠,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春明,到受災嚴重的曾都區南郊辦事處蘇家寺村的田頭,察看水稻受災的情況。陪同的農技人員從幹涸的稻田裏拔起一株秧苗對鴻忠書記說,因為幹旱,稻株抽穗不足。望著田間瘦黃的秧苗,鴻忠書記的心裏沉甸甸的。他接過秧苗掰開株蘖仔細察看後關切地問,還能結穀子嗎?農技人員回答說,能,但隻有正常年景的一半。
鴻忠書記對隨行的當地領導說,要組織好災情嚴重的村組抗旱救災,及時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要保證人畜的飲用水。鴻忠書記在視察中清楚地看到,湖北農村因為水利基礎建設薄弱,大部分地方農業生產還是靠天吃飯,許多水利設施麵對突如其來的災情,脆弱得不堪一擊。他視察完隨州的旱情後,鼓勵當地領導以修當家堰為重點,加強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要先行先試,努力把“旱包子”變成糧倉。
無水之殤讓老百姓焦慮著,也讓湖北的父母官們的心糾結著。
三
毛澤東曾說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個已經被證明過千百次的真理。
2012年1月,中央下達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而湖北此時已經走在了前麵。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發出《給全省父老鄉親們的一封信》,向全省農民告之這次“三萬”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基本要求,號召農民朋友積極支持、參與和監督“三萬”活動。
2011年12月9日,鴻忠書記在全省“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的電視電話會議上深刻指出,廣大幹部要以這次“三萬”活動為載體,興起大辦水利的高潮,通過對農民辦實事、辦大事、辦好事,提高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共同破解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題。
根據湖北農村的實際情況,省委要求在新一輪的“三萬”活動期間,全省挖20萬口當家塘堰。每口塘堰蓄水按3000方計算,20萬口塘堰可以蓄水6億立方,相當於新建5000個10萬立方的小二型水庫。湖北小型水利建設三十多年的沉落如今要一躍而起,這需要多麼大的膽魄和勇氣!
一時間,整個荊楚大地上出現了萬馬奔騰修水利的局麵。冬眠的大地被機械的轟鳴聲給驚醒,沉睡多年的堰塘,清幹了埋在身上的厚厚淤泥,露出了真麵孔。新建的大堰大氣恢宏,整修的老堰煥然一新。47萬台大型機械分別從四麵八方開來。湖北省“挖萬塘”活動的聲勢,鬧響了整個中部。誰見過如此浩大的工程,整個湖北全麵開花萬眾一心修水利;誰見過如此恢宏的氣勢,47萬台大型機械同時作業,轟鳴聲如排山倒海。有位前來參加“挖萬塘”活動的部隊首長,看著如此多的大型機械化設備投入工程感慨地說:這像在打一個大戰役,比指揮一個集團軍都厲害!
其實,這就是一場戰役,是一場給人民造福的戰役,是一場讓湖北從農業大省向著農業強省邁進的戰役。
到處是沸騰的鄉村,沸騰的工地。到處是彩旗飄飄,人歡馬叫。人們從來沒有如此興奮,鄉村從來沒有如此熱鬧。省委書記李鴻忠來了,他挑起扁擔跟村民一起挑塘泥;省長王國生來了,他跟著村民一起挖堰塘……幾乎所有的省、地、市領導都可以在“挖萬塘”的現場看到,此時,他跟大家一樣都是普通的勞動者。襄陽市委的一位範書記,在棗陽吳店鎮跟村民們一起挖堰塘,竟然一連挑了26擔塘泥。開始,他挑一擔老百姓給他數一擔,數著數著,村民們終於忍不住去奪他的扁擔了。老百姓驚呼:“共產黨的作風又回來了!”
在鄉村,許多村民自發地加入“挖萬塘”活動的行列中來。老百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情高漲。挖掘機挖不到的地方,村民們就自發地用扁擔挑塘泥,有的一家幾代人齊上陣,有白發蒼蒼的老人穿著雨衣來幫忙……因為擴堰,許多種在塘堰邊的農作物要作出犧牲。棗陽七方鎮羅橋組有位叫萬林河的村民,他家的幾畝田恰恰都在堰邊,擴堰正好淹了他家的田。老萬卻坦然說,淹了我這幾畝田是小事,修好堰,下邊幾百畝莊稼受惠是大事!
有位鎮幹部深有感觸地說,“挖萬塘”是最深得民心的事,是老百姓拍手稱快的事。它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利益,這個切入點非常準確到位。
“挖萬塘”活動中,許多村委會主任都如數家珍一樣告訴我說,他們今年新挖和新整治了多少口塘堰,可增加多少蓄水量,有多少畝水田可以得到灌溉,他們改旱地的田又可以改回水田了,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挖萬塘”是湖北省新一輪“三萬”活動的繼續,也是具有曆史性意義的活動。它開啟湖北農田水利建設新的裏程。借著“挖萬塘”活動的東風,省內各地的村民小組自發地進行堰塘整治,有的地方甚至把原定整治的堰塘數翻幾番。
隨州的萬福店鎮有56個村民小組,2011年的大旱讓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減少,鎮政府決心要花大力氣整治堰塘。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天大旱,人大幹,痛定思痛修大堰;人家烤火我挖塘,人家車水我乘涼。”這次“挖萬塘”活動中,他們整治的堰塘,大大超過了預定的目標。
在隨州廣水市郝店鎮嚴家灣有個村支書叫羅仁田,這個人頗有遠見,從1991年他當村支書開始每年挖一口堰。嚴家灣是崗地,周圍是丘陵,土地覆蓋層隻有幾十厘米,常常存不住水,深受缺水之苦,村民們為水引發的矛盾很多。羅仁田上任後的第一個冬天,他帶領全村村民靠著肩挑背馱,硬是在山衝中修了第一口萬方大塘,叫幹衝塘。他跟村民小組承諾,以後每年挖一口堰,讓十個村民小組每組都有一口當家堰。十年過去了,嚴家灣的每個村民小組真的都擁有了一口萬方的當家堰。2001年時,隨州遇上特大幹旱,周邊的鄉村都減產七成,而嚴家灣的大小塘堰發揮巨大的作用,卻增了產,成了一個奇跡。2001年後,嚴家灣又一口一口地整塘堰修路。如今塘多渠暢、路通人和、山清水秀,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加強水利基礎建設的好處在嚴家灣村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在316國道隨縣兩側,分布著厲山、尚氏、唐縣、萬福店農場等6個鄉鎮36個村120多個村民小組。2009年隨縣啟動亮化工程,兩年間建成300多口堰塘,像一串璀璨的珍珠撒落在316國道的兩邊。人們還親切地給他們的堰塘起了許多昵稱,比如,大堰叫“大場”,是堰中的大腕;兩個緊挨著的堰塘叫“雙飛燕”。
“修堰如建倉,蓄水如蓄糧”,《中國水利報》在頭版頭條介紹了隨州“三萬”活動的經驗,被稱之為“隨州經驗”。
在短短的三個月裏,湖北省境內新挖的20多萬口大堰塘像一雙雙仰望藍天的眼睛,遍布荊楚,訴說著對大地的深情。這20多萬口大堰塘也給許多人帶來一絲憂慮和擔心,湖北省一下子整治了這麼多的塘堰,後續管理如果不跟上,幾年後又會恢複到原樣,轟轟烈烈“挖萬塘”的投入就會付諸東流。在隨州,隨同的水利專家徐主任給我看了“三萬”活動中整治堰塘的資料。內容有塘堰的名稱、塘堰的位置、整治的時間和內容,整治之前的麵積和整治後的麵積、灌溉麵積、管護責任人……內容詳盡。徐主任告訴我,整治後的堰塘將經過水利部門的嚴格驗收,每個堰塘都將建有一個這樣的台賬,有關部門將定期抽查堰塘的管理情況。他手上還有一份《塘堰的管理協議》,協議中對承包人的責任和義務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在條款中特別規定了塘堰的灌溉功能和維護功能,不管任何人承包塘堰,塘堰的灌溉作用都是第一位的。通過承包也讓新整治的堰塘有一個長效的管理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