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
一
在湖北省的編年史上將濃墨重彩地記載著這樣一個大事件:公元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組織開展了“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簡稱“三萬”)活動。在短短的三個月裏,11萬名幹部組成1.5萬多個工作組,如星火燎原般地走遍了全省大大小小的2.6萬多個行政村,走入了全省1026萬農戶的家中。他們的足跡,從重巒疊嶂的恩施州到廣袤的江漢平原,從魚米之鄉的洪湖到神秘的神農架,無論平原湖區還是高山之巔,隻要有農戶的地方就有工作隊員的足跡。白天,他們捋起袖子挽起褲腿跟著老鄉一起挑擔下田;黑夜,他們跟鄉親一起圍著炭火拉家常。他們吃著跟農戶一鍋的粗茶淡飯,住在農戶家簡陋的柴房,撮一把煙葉跟老鄉一起卷煙,吸進去的是嗆人的辛辣,吐出來的是滿腹真言。淳樸的鄉親終於為他們打開了心扉,說出了這些年藏在他們心頭的所思、所憂、所想、所盼。
心裏有話跟黨說,“三萬”活動像春風,溫暖了全省1026萬農戶的心。農民的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敞亮,跟黨靠得這麼近。
時間拉回到2010年的歲末,那是一個隆冬飛雪的季節,李鴻忠上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僅僅才九天,就風塵仆仆地來到革命老區大悟和紅安走訪貧困戶。當他看到曾經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幾十萬優秀兒女的革命老區的人民還是這樣貧困時,省委書記流下了辛酸的淚。他問隨行的幹部,全省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我們的幹部都知道嗎?鴻忠書記環顧著白雪皚皚的大別山,仿佛看見了金戈鐵馬的大革命時代,群眾不畏生死與黨血肉相連的情景。他深情地對大家說,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而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做好群眾工作這個“生命工程”,履行好這個政治責任,關鍵是要走進群眾、深入群眾。鴻忠書記引用了孟子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警句告誡大家,執政者如果以順應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就會為執政者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民眾的憂苦當做自己的憂苦,民眾也會為執政者的憂苦而憂苦。鴻忠書記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黨員幹部說,現在交通、通訊發達了,為什麼一些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數黨員幹部對群眾的感情淡薄了。真心比黃金更寶貴,真情比實物更重要。我們與人民群眾是魚和水的關係、血和肉的關係、舟和水的關係、種子和土地的關係、末和根的關係、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兒女和父母的關係、仆和主的關係、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關係。這九種關係決定我們對群眾應該有感情、必須有感情,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常念養育之恩、深懷感激之情,要經常深入群眾,主動親近群眾,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鴻忠書記以對人民愛之深切的肺腑之言,告誡全省的黨員幹部,要永遠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與此同時,在他腦海裏也思索和孕育著一個如何加強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方案。
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開展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活動,“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11萬名幹部奔赴全省的各個鄉鎮村莊,腳踏著泥土,身接著地氣,第一次跟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真誠換來群眾的真感情。在農家的日子裏,許多工作隊員們每天都在被感動著震撼著,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極大的升華。在民情調查中,許多駐點幹部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感受寫下了大量飽含真情的、有思想有見地的民情日記。如省委政研室農村處餘愛民的“三萬”民情日記:
3月10日星期四晴
在雙河口村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大會上,76歲的王獨秀老人終於開口講話,他的一句“我要感謝共產黨”令在座所有人震驚和感動。王老很瘦,臉很白,頭發剃得光光的,看上去就是一個病人。他說:“我因為患病,已經有20多年沒有在眾人麵前說過話了,今天是第一次在村裏的大會上發言,我要說話,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大家熱烈鼓掌,並驚訝地看著他。王老說,他因為患病很長時間沒有參加黨員會議,也很長時間沒有參加黨的工作,他感到很不安。現在他拿了養老金一個月55元,看病也報銷了不少,家裏也得到了種糧補貼,還有一些政策補助。他說他腦袋不好使,許多事都記不起來了,但黨的好政策他年年享受,他不會忘記。他說:“現在農民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王老說他身體不好,不能為工作組做什麼事,請身體好的黨員替他幫個忙。
王老講完,緊挨著他坐的餘義洲老人站起來說:“王獨秀20年來第一次開口說話,我很驚訝!我跟他同一年生,我也來講幾句。”餘老說,“我喜歡讀曆史,不管哪朝哪代,都趕不上共產黨。過去每一朝,開國皇帝都還可以,後來的皇帝一個不如一個。而今不同,開國領袖毛澤東非常了不起,後來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個一個都了不起。”他說非常感謝省委派工作組進村入戶,他的身體比王獨秀老人要好,可以引著工作組的同誌一家一戶走訪,陪工作組把所有農戶走訪到,以此報答黨的好政策,也給王獨秀老人盡個心願。
……
據說,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萬軍來武漢調研,當他拿到湖北“三萬”活動的民情日記薈萃《腳印千萬家》這本書後,竟手不釋卷,一夜讀完了30萬字。他激動地說,我好多年沒有讀到如此具有真情實感的東西了,如果作者沒有在鄉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生活經曆,是寫不出這樣感人的作品的。湖北省搞的“三萬”活動真的了不起。
省委副書記張昌爾在大悟縣的玄壇村駐點。他多次輕車簡從到玄壇村,住農戶家,吃農戶飯,跟農戶一起下田裏幹活。玄壇村的老百姓有心裏話都跟他說。
在采訪省委副書記張昌爾時,他對我們說,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多年的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群眾工作。從曆史的經驗上看,依靠少數人是不能執政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群眾工作無小事。在中國,農民是最大的群體,也是弱勢群體,隻有最大程度地到農民群眾中去,與他們平等對話,不擺架子,麵對麵、手拉手、心連心,近距離地接觸,與他們促膝談心,他們才會把真實的願望說出來,才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破解群眾工作的難題。張昌爾副書記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他在玄壇村看見許多村民新蓋的樓房樣式都像火柴盒一樣單調古板。開座談會時他說,建設新農村,為什麼不能把房子蓋得美觀一點呢?村主任笑著解釋說,我們這裏人都喜歡這種樣式的房子,平頂房可以在上麵曬東西。可私底下聊天時,村民們卻對張昌爾說,我們哪喜歡這種樣式的房子呀,夏天樓上熱得不能睡,我們想蓋尖頂的房子,可是我們這裏的泥瓦匠不會蓋。張昌爾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你隻有近距離地接觸老百姓才知道他們的真實訴求。“三萬”活動就是一個抓民心培養感情的活動,是一次落實黨的政策、增進與農民的感情、轉變幹部作風、執政為民的活動。
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開展的“三萬”活動,如同一顆啟明星,在荊楚大地的上空耀眼地閃爍著,它將開啟一個朝霞滿天的黎明的到來。從油菜花開柳絮結穗的初春3月,到綠肥紅瘦秧禾遍地的6月,在短短的三個月內,“三萬”工作組把全省農情、村情、民情摸了個遍。11萬名工作隊員把“腳印印在了農家的堂屋裏”。省農辦根據“三萬”工作組收集的資料,編撰出版了三本100多萬字的《民情調查報告文集》、《農情調查報告文集》、《民情日記》,詳盡介紹了湖北省各地區綜合發展的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書一出版,立刻受到全國有關部門的廣泛關注。它為湖北省“三萬”活動的下一步發展和延續,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2011年6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來湖北考察時,省委書記李鴻忠專門向總書記彙報了湖北省開展的“三萬”活動。總書記饒有興趣地聽完一個多小時的彙報後,充分肯定了湖北省的“三萬”活動,指示要繼續做好群眾工作,抓好“三萬”工作。
湖北省的“三萬”活動,在全國掀起了巨大的衝擊波。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專程到武漢調研了解“三萬”活動的相關內容,並要求全國各大媒體大力宣傳。一花引來萬花開,受湖北“三萬”活動的啟發,新聞戰線很快也在全國開展了“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的活動。
2011年,湖北省發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幹旱,根據“三萬”活動的農情民情調查,水利建設是農民群眾反映最突出、要求解決最強烈的問題。2011年8月,李鴻忠在孝昌視察抗旱工作時,發現孝昌已經動用社會力量挖塘抗旱,他深受啟發。回來後他立即跟省委副書記張昌爾商量,能不能把新“三萬”活動跟挖塘堰結合起來,用“三萬”活動的經驗和力度去解決農村小水利建設的難題。李鴻忠給張昌爾出了一個題:在新形勢下,“三萬”活動采用何種形式來全方位地解決農村水利基礎建設麵臨的問題。
張昌爾副書記接到這個課題後,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挖堰塘關係到大民生,以何種形式拉動挖堰塘活動,解決農民急需解決的問題呢?張昌爾具有十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他知道,隻有到群眾中去,才能找到適合農村發展的新招。受命後,他立即帶著省委副秘書長、農辦主任劉田喜馬不停蹄地奔走在湖北各地調研。他們上秭歸,看到了高山地區用建水窖儲水的辦法興水利;他們下宜都,了解了把農業資金集中起來整治和管理塘堰的經驗;當張昌爾又一次來到他駐點的玄壇村時,看到玄壇村的村民們正自發地組織修塘堰。對修塘堰的資金他們是這樣解決的:受益人集資一部分、一位大戶投資一部分,還有的缺口由駐村的工作組幫助解決一部分。看到玄壇村的資金鏈,張昌爾副書記的眼睛一亮,破解資金難題的辦法油然而生。
2011年的秋天,水果湖的桂花樹飄著沁人的馨香,在香樟如林的省委大院裏,省委省政府確定了新“三萬”活動的主題是“挖塘堰、強基礎、惠民生”。對於“挖萬塘”的重點問題資金是這樣解決的:一是政府主導,在會上省政府首先表態財政拿出5個億;二是各駐點工作組投資;三是動員社會力量捐贈,反哺農村回報家鄉;四是堰塘的主體受益人投資一部分。
2011年11月,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發出通知:2011年底在全省開展“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的活動。消息一傳出,廣大農民欣喜萬分:我們的土地有希望了!
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一串串珍珠撒落在荊楚大地上熠熠生輝。境內湖泊麵積2438.6平方公裏,百畝以上水麵的湖泊就有500多個,長江、漢江穿流而過,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也在其境內,水資源非常豐富。盯著中國行政區的地圖仔細看,你會發現湖北的版圖很像一條魚,像一條要沿著長江中下遊平原遊入東海的魚兒。豐富的水資源讓湖北成為中國的糧倉之一,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有人曾經說,水對湖北的厚愛就如同石油對阿拉伯國家的厚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