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想帶兒子外出,他興奮之餘,一下子進了臥室,說換件衣服。可是十幾分鍾了,他還沒出臥室門。我好奇的推門而入,看到他正對著滿櫥子的衣服發呆呢!看我進去,他立即拽起我的手說:“媽媽,看看我到底穿哪套衣服好?”“啊?穿哪套都好啊!我們就是出去玩玩,無所謂的。”聽了我的話,兒子倒不高興了,說:“那可不行,如果在路上碰到我的那些非名牌不穿的同學們,看我穿得很寒酸,那我就丟大人了。”
“你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啊?與同學們比穿嗎?你這樣攀比可不好!”我開始嚴肅起來。而兒子也撅起了嘴,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我知道兒子一直愛攀比,與同學比吃,比穿,比玩,但就是不愛比學習,這樣長期下去可不是什麼好事。於是從那以後,我就開始有意的給他上上這方麵的教育課,注意引導兒子與同學多比比那些內在的優良的品質。
首先,在比較的內容上,我選擇了新的比較維度,讓他從以前單純在物質上的攀比,以“擁有”和“享受”的攀比標準中轉移出來,進而幫助兒子把與別人比較的“興奮點”轉移到以下幾個方麵,比如與同學比誰的零花錢花得更有意義;比誰穿的衣服樸素大方整潔又舒服;比誰的學習用品更物盡其用,更利於學習;比誰的生日過得既簡樸又與眾不同且有意義;比誰在學習生活中更勤於思考,誰的學習進步更大;比誰讀的書多,誰的知識麵豐富,誰寫的作文好;比誰懂禮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孝敬老人;比誰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力所能及的替父母分擔一些……
那次與兒子談這些“高品位”的比較內容時,兒子開始很反感,說媽媽就我們“清高”,“另類”嗎?你沒看到大家都在比吃和穿呢!這都是很現實的事情,同學們都在比,你怎麼不容許我比?我於是給兒子講我和他爸爸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候大家吃穿根本談不上質量,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但是我們卻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們刻苦學習,有時候學到淩晨一兩點,但還不覺得苦。我們從來不以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而自卑。兒子聽了撇撇嘴說那是老黃曆了,還說那些。我心裏很氣,但是強迫自己平靜下來,說什麼老黃曆?你這態度很不對。在吃上講究營養搭配是沒錯的,但是如果盲目的追求吃海參鮑魚吃洋快餐,穿名牌戴名牌那就錯了。因為人的美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美,如何提升自己內在的品質,做一個有素質,有涵養,有教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盲目的攀比要不得,如果要“攀比”那就比一些高品位的東西。這樣現身“說教”,兒子聽了有些動容,他認真的點了點頭。後來兒子再也不對吃穿有奢求了,在那次他過生日時,我問他是不是請同學,兒子一邊羞赧的遞給我一個手工製作的,心形的,寫著感激之類話語的賀卡,一邊說不用了,自己還小,生日那天,真正受苦的是媽媽,要犒勞也應該犒勞媽媽,而自己沒有必要鋪張浪費。而每當我帶他去買鞋子的時候,兒子看看那些新款的價格,再看看那些斷碼的質量差不多的鞋子的價格。我說質量都差不多,隻不過這個款式稍稍落後一些,但是價格相差很大。兒子想想後,堅決的要求買斷碼的鞋子,說省下來的錢可以去買書讀。我還常帶兒子進書店,引導他讀書。“裏有什麼好東西?無聊死了!”兒子剛拿起書,就開始嘀咕。“你讀讀看,其實裏麵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你不是喜歡動物嗎?來,拿本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看看。”我指著那些動物小說給兒子看。兒子拿了一本看起來,果然,兒子一看就再也拔不出眼睛來。我於是鼓勵兒子這類的書,隨便選隨便買。雖然我平時很節儉,但是在讀書上,我舍得為兒子埋單。就這樣,兒子就改變了自己當初的錯誤觀點,真正進入了正確攀比的軌道中。
其次,在比較的對象上,我幫助兒子找對了正確的比較目標。兒子的英語成績不是很盡如人意,每當我說起此事的時候,兒子總是說:“媽媽,在我們班裏,我的成績還是很靠前的,還有很多很多不如我的呢!”我聽了嗬嗬一笑:“兒子,我們說的是成績,不是某些人。你比你們班的同學,比哪些成績不如你的同學,都是不全麵的。最起碼我們應該與全級的十個班的那些優秀的同學的成績相比。”兒子卻說他們的老師不同,能做比較嗎?我則繼續開導兒子:“老師雖然不同,但是試卷是相同的,所以就有比較的價值。”接著我又說到那些英語成績很優秀的女孩,其中有幾個還是兒子在小學時的同學。兒子卻撇撇嘴說,小學的時候,她們還不如我呢!我懶得與她們比。看兒子如此抵觸,我於是開始有意無意帶兒子到小敏,那個英語成績很好,而且我還和她媽媽是同學的家裏去串門。由於兒子與小敏同齡,而且以前也很熟悉,所以交流的話題很多。她們常在一起讀書,做遊戲,說說班裏的事情。尤其當兒子看到小敏的很多英語方麵的獲獎證書和發表的那些英語作文時,兒子羨慕極了。我也及時鼓勵兒子,說他也可以行,隻要努力,一定能更上一層樓。現在兒子在英語上,開始以小敏為榜樣,學習勁頭十足,效果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