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合理使用手機“工具”(1 / 3)

那天,同事小張在女生宿舍值晚班,發現一女生正躲在廁所裏玩手機。但小張多次向學生索要手機無果,學生還叫囂說“現在學生們誰沒有個手機,玩玩手機又咋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接著,該生還繼續放肆的向老師挑釁,鬧出了更加不愉快的事情。其實,我在學校值午班時,也多次發現有的學生拿著手機在玩遊戲。後來,圍繞“學生到底該不該帶手機進校園”這個問題,在學校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我們稍一留意我們不難發現,時下校園內、公交車上、馬路邊、商場裏,拿著手機打電話、發短信的孩子比比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未成年人迅速加入“手機一族”的行列。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成為令眾多家長和教師頭疼的新問題。而學生帶手機已經在學校內成了常態,雖然之前我校嚴令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但是一些學生還是反其道而行之。更有老師反映有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還有的學生,甚至是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也以這樣那樣的借口找父母要錢,買價值不菲的手機。

如何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這是擺在我們家長和教師麵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顯然,“堵”不如“疏”來的效果更明顯一些,我在這方麵,是這樣疏導孩子的。

一培養兒子養成“他律”到“自律”的良好自製力

自製力是一種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孩子因為正處在身心的成長期,所以表現出來的是自製力普遍較弱,因此家長有必要注意通過多渠道的形式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自製力,

1.父母應建立一套規範的“契約教育”

這就是“契約教育”,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章製度,比如玩遊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規矩一旦定下來就不許變動,或者到一定時間後,雙方商討後改動,而孩子和家長當然都要遵守。當孩子行為不合規矩的時候,家長就要跟他講道理,告訴他,他越界了,我們要按“契約”行事了,使孩子受到必要的“懲罰”。

比如當兒子有一段時間癡迷網絡電腦遊戲的時候,我坐下來,和顏悅色的告訴兒子長時間盯著電腦、電視,會他的眼睛造成不良的影響,比如眼幹眼澀,眼部疲勞流淚,甚至會引起近期。接著我和兒子討論了玩過這些遊戲後,有沒有什麼收獲的時候。兒子眨巴眨巴眼睛說也就是熱鬧,好玩。我告訴兒子但是熱鬧過後,收獲甚微。而如果我們把這些時間用來讀書的話,那收獲一定不小。當然,我和兒子還達成一致,遊戲不是不可以玩,但是要適可而止。後來我和兒子一起製定了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的時間,以不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生活為前提,比如平時一周玩兩次電腦,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各一次,每次均為40分鍾。

當然,父母應以一致態度對待孩子,形成堅強的合力。而且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時進行適當道德教育,讓孩子心服口服。

2.父母要製定對孩子的適用“契約”,並始終如一

父母不能今日一條規定,明日一條規定,“契約”也不宜過多,讓孩子無所適從,也難以達到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的目的。比如兒子在有了手機後,我規定兒子平時上學,周一到周五嚴禁帶手機進校園;平時嚴禁玩手機遊戲;周末可以帶手機,但玩手機遊戲時間一天不能超過二十分鍾。而在玩電腦遊戲時,如果有事耽擱了兒子玩遊戲的時間,我會提醒其實對此事早就著急的不得了的兒子,放心,遊戲時間可以補上,在適當的時間。當然時間是兒子自由選擇。因此,隻要不是特殊情況,兒子的遊戲時間,他會雷打不動的玩起來。切忌,有些家長故意製造“巧合”,縮短“契約”中規定的孩子的遊戲時間,那樣會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個對父母說話不算數的不良影響。

3、正確對待孩子因為自製力而帶來的成就或犯下的錯誤

自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家長要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當孩子缺乏自製力的時候,如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耐心對他講明道理,因為粗暴行為隻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