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們又沒有其它玩的東西!”
“怎麼沒有,比如你們姐弟幾個可以到戶外去玩捉迷藏、跳繩等的小遊戲。”
“玩手機遊戲更有意思!”
“你們還可以每周合理的在電腦前玩玩遊戲,那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讀書、畫畫、捏太空泥等也是不錯的,‘高級’的遊戲。”
……
但兒子還是有反複。我於是到網上找到益智小遊戲陪兒子玩,在家裏與他殺幾盤象棋,與他比賽捏太空泥小人,兒子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起來。這樣之後,兒子思想上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手機遊戲就不那麼執著,也無暇顧及了。
在引領孩子走出手機遊戲的誤區上,家長千萬不要言而無信,比如說讓兒子玩電腦遊戲,怕他控製不住自己,又出爾反爾等。而我,每周都讓兒子玩兩三次電腦,雷打不動,即使有事耽擱了,也會讓他找機會補上。
三不讓兒子形成攀比的心理
那日,兒子放學歸來,言語裏流露出羨慕的語調:“媽媽,我同學都買了蘋果iPhone4S了,報價四千多元呢!”
“那媽媽給你買一款如何?”我故意將兒子一軍。
“好啊!好啊!”兒子先是裝作高興的樣子,接著又嬉笑著說:“媽媽,您騙我吧?”
“當然不是,如果你真想要,但是媽媽得和你先算筆賬。我們家是工薪階層,存款談不上,相反家裏還有房貸車貸。如果你買這樣一款手機,那將花去媽媽一個多月的工資。或者相當於用掉我們家一兩個月的生活費,再或者就把我們一家過年買新衣服的錢也會提前透支了。”
看我掰著手指頭算,兒子立即用手勢製止了我:“媽媽,求求您別說了,我不買了。真的,其實我原來的手機還能用。”
“那別人用蘋果iPhone4S,你不羨慕的心裏癢癢嗎?”
“癢癢就是癢癢那麼一會兒,放心吧,媽媽,我不會真的與同學攀比。”見兒子說到了點子上,我繼續引導兒子,“其實攀比也能出精彩,比如與同學比誰學習用功,比誰讀的書多,比誰更體諒父母孝敬老人更懂事……”
再後來,兒子覺得手機可有可無,形同虛設了。有時候兒子外出,我提醒他帶手機,可是他卻懶得帶手機。現在,一度兒子還找不到自己的手機了。還好,我剛剛在家裏的抽屜裏發現了它,我到惦記裏麵充值的電話費,兒子不打,什麼時候能用完呢?”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孩子都有手機,手機成了生活中的必須品。手機的功能花樣繁多,遊戲、照相、上網、音樂等一應俱全。但同時也常見很多孩子得了手機依賴症,天天網上聊天,上QQ,看電影,聽歌曲,仿佛沒有手機,生活就暗淡無光了。還有些孩子一度沉迷在手機遊戲中,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時光。這樣對於許多中小學生來說,手機除了用來打電話外,已然成了他們手中的一個高檔玩具。
因此家長首先應在給孩子選手機上謹慎行事,手機可以方便孩子與家長聯係與溝通,也可以傳遞親情、友情,但前提是不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不幹擾課堂秩序,不違反學校的規章製度。因此,給孩子選手機,功能越簡單越好,能夠打電話、發短信足矣。當然,對孩子擁有手機的家庭,家長要協助學校做好孩子的工作,家長不妨事先製訂相應的製約措施,“約法三章”:一是控製話費支出。每個月的話費控製在30元內,超支則屬違規,應受到責罰。二是控製開機時間。上課時一律關機。如果發現上課時間沒有關機,則收回一段時間的手機使用權。三如果正確合理使用手機,則會得到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
隻有這樣,家長和老師雙管齊下,在手機的使用問題上,引起足夠重視,並正確引領孩子走出誤區,才能讓中學生的手機,真正成為工具而不是花錢誤時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