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reference_book_ids\":[727050930406555961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從現象上看,中國傳統哲學家與西方哲學家的一個顯著的區別似乎在於,中國哲學重視的始終是人本身的生命或精神,而絕少關注外部自然的研究。即便是受過西方哲學長期影響的中國現代哲學家,他們哲學思想的意趣也絕大部分地投放在人生哲學上。不信的話,你細看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著述,就會了然他們的哲學思想共同關注的焦點都在人生哲學和人生境界。
其實,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關注的重點固然在自然萬物,但蘇格拉底卻將他的眼光投向了人自身,用他的話說就是“認識你自己”。也就是說,至少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哲學也將重點放在了人生哲學的研究上,《柏拉圖對話集》中有著豐富的關於“美德是知識”“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德”等圍繞社會、人生問題的討論。
翻看關於古希臘的文化史、科學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古希臘哲學家大都也是幾何學家,都有著很好的科學背景。或者更進一步說,在古希臘,哲學與科學本身就是連接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歐幾裏得等都是著名的幾何學家。這樣的學術的或科學的背景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哲學觀,尤其是他們的哲學方法論。這就是說,他們討論哲學問題時首先注重的就是幾何學方法。傳說柏拉圖學園的門口就掛著這樣的牌子,上麵寫著“不懂幾何學者,請勿入內”。科學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古希臘學者酷愛幾何學。
按其本性來說,幾何學主要就是一門論證的藝術。幾何學固然看重結論,但更重視的卻是得出結論的過程或推導、論證的過程。比如說,“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我們要得出這一結論就應該求證,且這個求證的過程必須充分、明確、係統。所以,我們細看《柏拉圖對話集》中幾乎所有的對話都有這樣的特色:1. 強調的是論證的過程而不是結論,而且這樣的過程如果是完全而詳盡的話,那麼也就邏輯地包含著結論,所以結論也就不是很重要了;2. 討論的問題要明確,要清楚,重視的是“”一,而不是“多”。這裏所說的“一”和“多”的理念也源自幾何學的方法,因為幾何學所說的點或圓等永遠是理想的點或圓,它們就是“一”。而經驗世界中的點或圓永遠就是“多”,它們分有的是幾何學上的點或圓,如此等等;3. 因為重視的是推導過程或論證過程,而甚少涉及終極性的答案,所以大部分對話的結論都是模糊不清的,是開放性的,而從不提供終極性的真理性的結論;4. 但是對話的推導過程卻是明白的,清楚的,並且是充分的。我們極想獲得的結論就蘊涵在思想的論辯或推導的過程中。5. 思想必須跟著論證走,而不是相反。所以我們看到西方哲學史上有的哲學家的思想屢有變化,前後頗不一致,比如羅素。但我們也同樣看到,羅素對邏輯分析方法的重視與貫徹卻始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