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這邊,待將士們的情緒逐漸穩定以後,便開始著手修理器械,訓練軍隊,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同時製訂並實行了優待俘虜及降軍家屬的政策,對被俘的淮西官員、將領丁士良、陳光洽、吳秀琳、李祜等人,給予信任,委以官職,通過他們逐漸摸清了淮西軍的虛實。種種動作下來,很快就有了成效,到了5月份,李愬就率軍奪占了蔡州外圍的一些要點,並占領了蔡州以南的白狗、汶港、楚城等地,切斷了蔡州與臨近的申州、光州的聯係。
5月26日,李愬派兵攻打朗山,淮西軍隊前來救援,唐軍遭到內外夾擊而失利。但李愬並不氣餒,他對將士們說:“我軍如連戰皆勝,敵人一定會戒備。這次我們輸了,正可借此機會麻痹敵軍,為以後攻其不備奠定基礎。”之後李愬便招募了三千士兵組成敢死隊,早晚親自訓練,以增加軍隊的突擊力,為襲擊蔡州做準備。
9月28日,李愬經過周密的準備,出其不意攻占了關房(今河南遂縣)外城,殲滅了淮西軍千餘人,剩下的淮西軍退到內城堅守。李愬為了引誘敵人出來,就命令軍隊佯裝疲倦撤退,淮西軍果然派騎兵五百出城追擊,騎兵來事洶洶,士兵們一看就受驚準備撤退。李愬厲聲下令:“敢後退者,斬!”於是士兵們隻好回兵奮力迎戰,擊退了淮西騎兵。
有的將士建議乘勝追擊,攻取內城,但李愬不同意。他認為:如不取此城,敵人必然分兵把守,兵力勢必分散,正好有利於我們奪取蔡州。於是下令軍隊還營。回營之後,降將李祜向李愬建議:“蔡州城內都是些老弱兵卒,精兵都被派到泗曲及周圍拒守,所以此時可以乘虛直抵蔡州城。一舉多下蔡州城,等到外邊的精兵得到消息時,吳元濟恐怕早已被擒了。”
這個計謀正與李愬不謀而合。10月,李愬覺得襲擊蔡州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命隨州刺史史旻鎮守文城柵,命降將李祜、李忠義(即李憲)率三千士兵為前驅,自己率三千人為中軍,李進城率三千人為後軍,奇襲蔡州。
為嚴守行動秘密,軍隊從文城柵出發時,士兵們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哪,隻知道是“向東前進”。這一日風雪交加,天氣陰晦。軍隊東行六十裏後到達了張柴村。李愬迅速出兵全殲了淮西軍布置在柴村的守軍和負責傳遞情報的烽火兵,一舉搶下柴村要地,隨後,李愬留下五百人截斷橋梁,以防泗曲方麵的淮西軍回救蔡州。另留五百人以警戒朗山方向的救兵。其它士兵稍事休息後又乘夜繼續向東挺進。而此時將領們還不知道此行的具體安排,便向李愬發出疑問,問他去哪裏。這次李愬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去蔡州城捉拿吳元濟!”
這夜天氣異常寒冷,鵝毛大雪漫天飛舞,呼嘯的大風撕裂了旌旗,沿路隨處可見凍死的兵士和馬匹,行軍道路非常險峻。將士們都覺得此去必死無疑。但因為李愬宣布了嚴格的軍紀,沒有人敢違抗軍令,所以軍隊還是冒雪急行軍,天未亮就到達了蔡州。
李愬看到臨近蔡州城處有個鵝鴨池,就命令士兵驚打鵝鴨,以求掩蓋軍隊行進的聲音,分散淮西軍的注意力。自從吳少陽抗拒朝廷以來,官軍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了。因此,大敵當前淮西軍竟然未作任何防範,蔡州城內依然戒備鬆弛。
李愬的軍隊很快攻進了蔡州城,並占領了戰略要地。天明雪止之時,有人告訴吳元濟唐軍已經占領了蔡州,吳元濟根本不相信唐軍會來得如此迅速。直到聽到了李愬攻擊的號令,才知道大事不好,倉促率親兵登上牙城(內城)抗拒。唐軍火燒內城南門,攻入內城,活捉了吳元濟。
當時,吳元濟的部將董重質率領精兵數萬據守泗曲。李愬叫董重質之子前往泗曲說服父親投降,又派人以厚禮安撫董重質的家屬,董重質一看朝廷仁厚,並未因為自己是叛軍而受到責罰,就率領他的部下歸順了朝廷。此外,申州、光州的守兵見蔡州已破,也先後投降。李愬一舉平定了吳元濟的叛亂,持續數年的征討淮西之戰至此宣告結束。看到淮西藩鎮被朝廷平定,成德方麵的割據勢力也懼怕唐軍的威力,而先後歸順了朝廷。淮西、成德是當時兩個最為強大的藩鎮割據勢力,他們的削平與歸順後,使得唐王朝又獲得了統一。
李愬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完全是因為他善於把握士兵的心理,利用地形、氣候對士兵心理的影響,選擇風雪嚴寒之夜,讓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確保軍隊戰鬥力的充分發揮,還靈活運用示弱惑敵、速戰速決、避實擊虛等用兵原則,最終一舉擒獲吳元濟,成功為朝廷削平了地方割據勢力。
海王先人一步創佳績
商業競爭中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隻有一切走在別人前頭,才有盈利的可能,正如孫子在本篇中所講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趁別人還沒想到,我先想到了,勝利的天平自然會傾向我這一方。海王集團的總裁張思民就是凡事先人一步的典型代表,因為他的遠見卓識讓海王集團迅速成長,成為一個中外聞名的現代化企業集團。
深圳海王集團擁有固定資產超過10億元。它集科、工、貿於一體,擁有各種類型的公司達36家,分別分散於深圳、北京、青島、海口等地。張思民作為海王集團的總裁,在2001年的《福布斯》大陸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10倍,擁有財富30億人民幣。他精明的頭腦以及天生洞察商業機遇的靈敏度,讓他在多次商戰中都有非凡表現,也成就了今天如此強大的海王集團。
有一次,張思民飛到新加坡談生意,偶然遇到了轟動全球的“擁有一片美國”的亞太地區的總代理斯克特·摩格。斯克特·摩格是美國土地公司的總裁,他是一位華裔美商,“擁有一片美國”是他的一個商業創意。
斯克特·摩格曾經花費10年時間在美國的50個州買下一英畝土地,同時配備了所有必須的法律手續,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擁有一片美國”的全球銷售活動。“擁有一片美國”的基本內容是:向全球發行美國小片地產,購買者將獲得製作精美的證書,每份證書代表50個州各1平方英寸,共計50平方英寸。當時正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西班牙巴塞羅納奧運會和塞維利亞國際博覽會和“擁有一片美國”,並成為世界上3大盛事。
張思民很看好這個項目,打算把這個項目在中國開展起來,距向公司提出了這個設想,可是在當時海王集團的許多人表示反對。大家普遍認為:我國人口構成複雜,國民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可預測,而且這件事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要在中國做這個項目是帶有極大風險性的。麵對來自各方麵的阻力,張思民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耐心的說服了海王集團董事會通過了代理銷售“擁有一片美國”的意向。
公司花了5個月的時間,研究了中美兩國的法律,證實了這個項目在中國銷售的可行性,並順利通過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批準。1991年,海王集團終於獲得了“擁有一片美國”的中國內地獨家代理權。與美方簽署了10萬份“擁有一片美國”的土地證書合同,同時,為了構築海王集團多元化經營的格局,也為適應這項活動的開展,張思民又設立了海王集團全資子公司深圳海王文化公司。
在正式銷售之前,張思民首先做了周密而又詳細的市場調查,調查人們的購買動機,這一試不要緊,張思民這才發現人們對這個項目有很大的興趣,消費者的想法可謂千奇百怪,有的想作為保值的,有的想作為藝術品收藏的,有的想作為藝術品贈送給他人的,還有的就是想做純商業的投資,張思民一看既然這麼多人對此都有濃厚的興趣,就決定不做廣告,直接試銷。
張思民決定先從經濟比較發達的特區著手,1992年10月12日,第一批“擁有一片美國”的土地證書在深圳首次向國人亮相,誰知道2000份可能被搶購一空。緊接著張思民又把市場放在海口,海口出現的熱鬧場麵幾乎和深圳是一樣的。再接下來是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幾乎每到一處,人們都是踴躍購買。國內外新聞媒體也爭相報道,海王集團一時名聲大振,甚至名揚到美國去了。於是,尋求合作關係的美商也絡繹不絕,美商也紛紛找上門來談生意。
區區一個代理,製造了如此轟動的社會效應,是年輕的海王集團始料未及的事情。在商戰上有一統天下的霸氣,才是最後的贏家,張思民有這份霸氣,他沒有見好就收,他延續“擁有一片美國”的商業理念,想好了一個“擁有一片故土”的全新策劃。“擁有一片故土”旨在為海外炎黃子孫提供一種懷念故土的方式,為了實現這個項目。張思民找到了國家旅遊局的領導,陳述了自己的想法,並先後與7位國家部委的領導人會見,對“擁有一片故土”活動的方案侃侃而談,領導們無不被張思民靈活的商業頭腦所傾倒,一致做出了全力支持海王集團的決定。
1992年12月26日,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海王集團正式簽下了“擁有一片故土”的協議,其中規定:在全國(包含港、澳、台)選擇36個景點,建立“中華民族故土園”,每個占地10畝,折合約960萬平方英寸,象征祖國960萬平方公裏土地。海王集團出資購買土地,製作證書,同時向海內外發售。獲得證書者則擁有全國各處故土園各1平方英寸土地,共計36平方英寸土地的使用權;將個人姓名永遠鐫刻於北京主園內的花崗石牆麵上,還將個人姓名資料存人“擁有一片故土”工程電腦庫中,免費參觀各處故土園。此外,“故土園證書”還可以繼承轉讓。
這個消息一對外發布,外界眾說紛紜,有讚賞聲也有反對聲,有人譏笑嘲諷海王集團的舉動簡直是東方的天方夜譚,麵對外界的種種評論,張思民都不以為動,他毅然拍板,拿出千萬元做啟動資金。還宣布證書的銷售收人除用於故土園建設外,盈利部分將設立海王故土基金,用於獎勵那些在科教文衛方麵做出了積極貢獻的人。海王集團在這次活動中,不收任何商業利潤,而據估算,這將是幾十個億的天文數字。
隨著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報道,海王集團在北美、東南亞地區的知名度瞬間提高了許多。看著自己親手策劃的一場商業活動,將海王集團的知名度瞬間推向全球,影響力如此巨大,張思民欣慰地笑了。
1993年2月,“擁有一片故土”大型旅遊工程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旅遊局領導向世界宣布工程正式啟動實施。4月26日,“中華民族故土園”在北京昌平奠基,李瑞環親自為主園揭幕剪彩,台灣國民黨元老級人物陳立夫的外孫方伯豪也捐土10畝,一位菲律賓華僑代表海外8000萬華夏兒女熱情領受了這份來自中國的禮物,海內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當即熱淚盈眶。
擴大海王集團的知名度,以求長遠發展,這也許是張思民在故土工程中唯一的目的。他以聰明的睿智、思維的敏捷,成功地製造了一次可以稱為經典的策劃活動。“擁有一片美國”和“擁有一片故土”的活動,實際上虛虛實實,雲霧飄渺,不可觸摸,但購買者竟然趨之若鶩,盛況空前,策劃者構思的奇巧值得回味。這可謂是個商業傑作。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路以來,張思民都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來成就自己目標的,當初,他趁熱打鐵,借助斯克特·摩格所帶來的轟動全球的商業效應,將其率先引入中國,並一舉奠定了自己在中國的國際代理商地位。然後,他又挾“擁有一片美國”活動之強勁勢頭,在國人對此項活動熱情未減之時,將華人對於故土的依戀之情發揮和擴大,找到了一個類似於“擁有一片美國”的賣點,從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會效應。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張思明從別人沒有看到的商機中取勝,快人一步,拔得頭籌,為海王集團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勇奪“爭地”質量取勝
在戰場上,有一種地形,是“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所以為求勝利大家競相爭奪,被稱之為爭地。可你知道嗎,在商場上也有“爭地”,商家隻要把握住了這塊“爭地”,想要取勝就輕而易舉了,這塊“爭地”就是質量,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了質量的保障,在商界就立足不再是難事。
“天下有玉煙,天外還有天”是國家一級企業玉溪卷煙廠的企業精神。
“天下有玉煙”是玉溪卷煙廠麵向市場競爭,爭創“國際一流”的奮鬥目標,也是十多年來玉溪卷煙廠改革的高度概括。而“天外還有天”,則是玉煙人永遠不休的奮鬥精神,他們前進無止境,追求無盡期,正是這氣勢不凡的“玉煙精神”,造就了玉煙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的崛起騰飛。
國家在1994年進行財稅改革,而這一年,也是玉溪卷煙廠改革步子邁得最大、生產經營發展得最快的一年。1993年玉溪卷煙廠完成卷煙產量128萬箱,實現稅利85億元,1994年玉溪卷煙廠在此基礎上,又圓滿完成了167萬箱的卷煙任務,年創稅利突破140億元。僅這一年就為國家淨增稅利55億元。從1989年至1994年的6年中,玉溪卷煙廠累計為國家貢獻稅利已超過36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雲南省1992年財政收入總和的三倍多。這樣的巨額貢獻,無論在煙草行業還是在全國其他行業中,都是遙遙領先,首屈一指的。
追究玉溪卷煙廠取得這樣一流效益的根源,就是源於其過硬的產品質量。玉溪卷煙廠在玉溪地區八縣一市建起一個50多萬畝旱澇保收、優質高產的煙葉生產基地,從1985年開始就把煙葉生產作為工廠的“第一車間”,在連續9年的時間裏累計投資達到10億元。經過多年的努力,煙葉生產基地的煙葉質量已達到美國、巴西等煙草大國的水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科技種煙,使玉溪卷煙廠不但在國內同行中獨占優勢,而且也成為玉煙挺進國際市場,參與世界競爭的重要基礎。在國家統計局1993年公布的“消費者最歡迎的10種國產卷煙”民意答卷結果中,玉溪卷煙廠的牌卷煙,已被公認為中國名煙的代表。玉煙廠現在產的9個牌號產品,全部為市場上的暢銷走俏的搶手貨,工廠幾乎月月無庫存。在全國13種牌號的名煙中,玉煙以“紅塔山”、“玉溪”、“恭賀新禧”、“阿詩瑪”占據4個牌號。
此外,玉溪卷煙廠在設備和管理上也做足功夫。在省以上質檢部門的抽檢中,玉溪卷煙廠連續8年,保持了產品合格率100%的紀錄。廠裏先後投資5000多元美元,從英國、意大利、德國等發達國家,引進了100多套先進設備,建成了年產卷煙超過100萬箱的兩條現代化卷煙生產流水線,並且全麵推進微機管理,實行生產全過程自動監控,並形成一套科學的質量管理和保證體係,實行質量否決權,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玉溪卷煙廠還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素質。80年代初期的時候,全廠幾乎沒有大學生,為了提高員工素質,10多年來,企業投入上千萬的巨資用於職工培訓,並且廣招賢能,引進人才。現在玉溪卷煙廠職工隊伍的文化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學生占很要的一部分比例。職工一天生產創造稅利就達4000萬元以上,文化結構的改變為玉溪卷煙廠帶來了看的到的實際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商品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無論是外包裝還是內在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其中許多商品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著激烈的競爭,要講大批量的,人們親身體會到當首推玉溪卷煙廠的“紅塔山”牌卷煙了。
玉溪卷煙廠的金牌產品“紅塔山”牌卷煙,1991年就創稅利25.5億元;1992年32億元;1993年45億元;1994年90.9億元;4年共為國家創稅利190多億元。從它問世並成為名牌的那天起,就引發出了種種社會現象和經濟現象。繼而出現了“紅塔山”為代表的國產煙在中國市場上戰爭“洋煙”的現象,被稱為“紅塔山”現象。
“紅塔山”一年投放市場就達90萬大箱,從不積壓。這是什麼洋煙也無法相比的。在國內市場上,“紅塔山”的價格幾乎比所有的“洋煙”都高。最新調查表明,在內地一包“紅塔山”要比一包“萬寶路”高出2元多,在沿海也要高出1元多。想想10年前,我們3包才賣人家1包的價,過去,大家以抽洋煙作為“派”的代表,現在卻把抽“紅塔山”視為企業地位和個人身份的象征。“紅塔山”為國煙爭了氣。
有一件事,可以清楚的表明“紅塔山”在國人心中的地位。1993年5月下旬,鄭州召開的全國卷煙訂貨會上,玉溪卷煙廠第一次派人直接同需方訂銷售合同。數萬人光顧訂貨會,前呼後擁爭購“紅塔山”,以致擠倒了玉煙廠的“櫃台”,弄得主辦單位不得不求助於武警維持秩序。
“紅塔山”不僅已覆蓋了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還走出了國門,玉溪廠玉煙在新加坡與英美煙草公司合作,每年生產5萬箱“紅塔山”,就地轉口銷往世界各地,僅這一項玉煙企業一年就可淨賺外彙3000萬美元。在美國市場上,“紅塔山”每條售價17美元,在美國已建10個“紅塔山”代售點還在東南亞有18個“紅塔山”免稅商場。
玉溪卷煙廠的成功,深刻的說明了質量的重要性,玉溪卷煙廠嚴抓質量關,把握住了這一塊“爭地”從最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型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卷煙企業,正應了爭地“我得亦利”的道理。
機會必爭
機遇常常被我們比喻成兵家的衢地險關,所謂“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在處世中,要使自己事半功倍,關鍵在於掌握時機,隻要你能把握好機會,幸運女神就會降臨。以下的幾個小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在機遇麵前絕不可以手軟,一定要抓住它,否則真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故事一:
唐朝初年,建國功臣李靖上書給唐高祖李淵,提出平定蕭統割據稱帝的十策。李淵任他為行軍總管,隨趙郡李孝恭出征。。
公元621年,李靖率部隊進至長江三峽,適遇秋汛水漲,部下將士建議緩進,待江水退落再進兵,但李靖等水落後就會延誤戰機,所以沒有接受部下的意見,揮軍而下,取得了勝利。
故事二:一個獵人到林區去捕野雞,他用木棍支起一個箱子,在箱下撒上很多玉米粒。然後他拿出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木棍上,一頭自己拉著。接著他隱蔽的灌木叢中,等著野雞來啄食玉米。果然不一會,就來了一大群野雞,數數一共12隻不一會,就有11隻走進了箱子.
獵人正想拉繩,可又想,還有一隻也會進去的,等等吧。於是就忍住不拉。等了一會兒,那一隻不但沒有進去,反倒有4隻走了出來。他後悔了,發誓隻要再有兩隻,哪怕是一隻重新進去,他就拉繩。可是,又有6隻走了出來。這時,如果拉繩,還能套住一隻,但他對失去的好運仍不服氣。終於,連最後一隻野雞也走了出來。就這樣,他一隻野雞也抓住。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是運氣來了,但卻遲疑不決,錯過了好運。
故事三:
拿破侖在進軍意大利時,準備橫跨阿爾卑斯山,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對這件事持懷疑態度,希望拿破侖不要妄下決斷,莽撞跨山。
隻而英雄的拿破侖下定了決心,在行軍之前,他對所有的土兵和裝備都進行了嚴格細心的檢查和補給。盡管這次危險的行軍途中充滿了障礙部隊前進了,但由於準備工作充分,再加上統帥的精神鼓舞著將士們,將士們沒有一個人掉隊,四天之後這支隊伍出現在意大利平原上!有些事情麵上看做不到,其實是可以做到的,隻要準備得好。但缺少決心和毅力是不行的,拿破侖不怕困難,就抓住了勝利的機會。
以上這三則小故事告訴我們,機遇是每個人生命裏的“必爭之地”。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認清時勢把握機會,才能使你獲取成功,品嚐甘美!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機會隻給那些準備好了的人,當它發現你並不準備接待它時,它通常會從門口進,又從窗口出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弱者等待機會,強者創造機會。
富蘭克林巧解圍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境,有時深陷其中,無法解脫,這個時候,以硬碰硬不會有好的效果,要用計謀才能脫離困境,孫子講“圍地則謀”就是這個道理。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就曾運用“圍地則謀”得方法為自己解困。那時,他被獲選為費城州議會的文書辦事員。在這之前他曾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投資在一家小印刷廠裏,這樣一來,他可以利用文書辦事員的身份獲得為議會印文件的工作,這樣使小印刷廠獲利很多,本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但是當時議會中最有錢又最能幹的議員之一卻非常不喜歡富蘭克林,甚至有時公開斥罵他。富蘭克林很怕因此失去文書辦事員的身份,感到非常著急。
那麼,麵對這樣的處境,怎樣才能使自己擺脫困境呢?富蘭克林不會輕易認輸的,他決心讓這位有身份的議員對他改變看法,從對他不滿到喜歡他。但到底該怎麼做呢,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給他的敵人來一點小惠,接物質的力量架起雙方所謂橋梁,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是最普通,最沒技術含量。,有時候做不好還會讓自己的困境變得更加窘迫。
聰明老練的富蘭克林不會采取這種方法,他采取了一個相反的辦法,不去幫助他的對手而是去請求他的對手來幫自己一個小忙。
富蘭克林聽說這位議員的圖書館裏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於是就給他寫了一張便箋,表示極想一讀為快,並請求那位議員把書借給他幾天,好讓仔細地欣賞,閱讀一下。這一請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蘭克林對對方成就和知識的仰慕。觸動了對方的虛榮心,使對方覺得獲得了尊重。
就這樣,議員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過來了。過了大概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了議員,還附上一封簡短的信,表示了自己深深的謝意。於是,效果產生了。第二天,當他們兩人在議會裏相遇的時候,那位議員居然和富蘭克林打了招呼,這可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自從這件事以後,那位議員隨時都樂意幫助富蘭克林,於是他們兩人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一直到議員去世為止。
雖然富蘭克林離開我們已經150多年了,單他所運用的心理辦法,即請求別人幫忙的心理辦法,卻永生永世有效。看來,“圍地則謀’這一兵法不僅適用於軍事,而且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麵,其作用也毫不遜色。在困境中尋找突圍,有計策為自己擺脫困境,是在實處世中很深的一門學問。
先人一步
職場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手,但千萬不要害怕退縮,這樣隻會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們所能做的隻有迎難而上,抱著“衢地必爭”的信念,才能獲得成功。
甲和乙同是一家清潔液公司的銷售代理,兩個人的都很有業務能力,他們同時競聘銷售經理的職位,公司給他們兩月的時間,看他們在短短兩個月裏,誰的銷售業績高,誰就當選,為此兩人都使出渾身解數來提高銷售業績。
公司的業務覆蓋麵很廣,差不多的城市都有公司的清潔液在賣,但A城這塊市場公司還沒有開發,銷售的觸角還沒有延伸到這裏,所以誰要是能率先拿下這一塊的市場,誰就能坐上經理寶座。
為了拿下這個市場,甲行動神速,他先乙一步占領了A城的清潔液市場,早早的將清潔液產品白上了各大超市的架子上,還配合減價優惠促銷,一時間,消費者紛紛購買,而等到乙想到時,已經完了,甲基本把A城的銷售業績都囊括手中了,最後,銷售經理的位置給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謂“兵之情主速”,先人一步,往往會讓能夠我們更容易摘得勝利的果實。
巧用告示
“謀”是孫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學會用智謀,會輕而易舉的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
日本有一家旅館的生意十分紅火。旅館的後麵有一大片山地沒有開發利用了增加休閑活動的景點,旅館老板決心開發這片山地。但如果全麵開發並種植上優質林木,這需要很大一筆錢。老板為此十分苦惱,久思不得其法之後。
一天一名小職員向老板提出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既省錢又能達到目的的。老板聽了非常高興。
幾天後,旅館內貼了一張大告示:
“您好!本旅館後山有一片土地,寬闊而幽靜,專門留作為植樹紀念的預定地。如果您有興趣,不妨親手種下一棵小樹,僅收樹苗費用日幣2000元。本館會特派人拍照留念,並立下木牌刻上您的大名與植樹日期。如果您再度光臨時,這棵樹已枝繁葉茂,您看了一定非常高興,因為它是您親手種植的,紀念性非凡。”
告示一經張貼,住在旅館內畢業旅遊結伴而來的學生、來度蜜月或結婚周年紀念的夫妻以及旅遊團體等,紛紛登上後山,一顯身手,種下小樹,以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旅館的後麵很快就綠樹成蔭,成為了一片休閑“勝地”。
後來小職員得到了老板的重用,老板退休後,他成為了這家新的接班人,並把生意越做越大,有之前所謂小旅館開成了大酒店。
不誇張的說,學會“謀”就是學會了謀生的手段,成功的方法。